鎮頭鎮(婺源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鎮頭鎮位於婺源縣西南部的丘陵地帶,東經117°27′--117°28′,北緯29°16′--29°17′,距縣城54公里,東與賦春鎮交界,南與珍珠山鄉毗鄰,西與景德鎮市相接,北與賦春鎮銜靠,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頭鎮
  • 別名:頭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 電話區號:0793
  • 郵政區碼:333205
  • 地理位置:婺源縣東南部
  • 面積:86平方公里
  • 人口:10226人
  • 方言:徽語祁婺片婺源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鳳游山、長沙王吳芮陵、磻坑奇樟、陽春戲台
  • 火車站:婺源站
  • 車牌代碼:贛E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榮譽獲獎,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境內很早就有人類活動,每個朝代都留有印記,1983年發現的王封村遺址是我縣三大商周遺址之一,南唐鎮將劉津曾遣兵於梅田墾荒屯田,西漢長沙王吳芮、明都御史汪舜民歿後墓葬均在鎮頭;鎮頭歷史上曾歷經多次區劃變動,於1994年撤鄉建鎮。
以駐地鎮頭店簡稱而名。鎮頭店古稱脈鎮,後以雞山為一方之首,附近村莊總稱鎮頭,因該村處通衢要道,設店甚多,遂成今名鎮頭店。建國前夕屬雙鳳鄉。建國初屬賦春區游山鄉,1950年改屬七區游山、西坑鄉,1952年增設冷亭、鎮頭鄉後改屬八區,1956年撤區並鄉時屬游山鄉;1958年隸賦春公社,1961年成立游山公社,1963年屬賦春公社,1972年成立鎮頭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鎮頭、梅田、游山、張村、冷亭5個行政村。

區劃人口

鎮頭鎮位於婺源縣西部,鎮頭水上游。面積86k㎡,人口11245人。轄鎮頭、梅田、游山、張村、冷亭等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鎮頭店,距縣城38千米。鎮頭水由東北向西南流貫中部。境東北雞山有漢長沙王吳芮墓。
[郵編]333205 [代碼]361130107:~200鎮頭村 ~201梅田村 ~202游山村 ~203張村村 ~204冷亭村 ~400立新煤礦
全鎮國土面積86平方公里;全鎮共轄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8個自然村;政府機關幹部共35人,其中黨政班子成員10人;全鎮總人口11539人,其中農業人口10820人。

自然條件

鎮頭鎮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全年平均氣溫16.7℃,平均最高氣溫23.0℃,平均最低氣溫12.5℃,年降水量1821毫米,無霜期為252天,全年日照時數1868.4小時。
鎮內山脈起源於中國三大山脈之一的南乾山脈分支,主要山峰三座:一為大游山,又名鳳游山、浚源山,為婺源縣與景德鎮界山,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75米;二為雞山,又名石老山,海拔485.8米,與賦春鎮交界;三為蛟嶺,海拔344米,西界景德鎮市。
鎮內河流屬饒河水系,為樂安河上游,主要為鎮頭水,古稱浚源水,源出雞山,流經冷水亭、鎮頭店、梅田、黃砂,至塘塢注入樂平共產主義水庫後入樂平縣境,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76平方公里,天然落差90米,平均坡降0.45%;
鎮內有小(二)型水庫12座,山塘30口。

自然資源

是我縣的礦產資源大鎮,已探明儲量的主要有煤、鐵、石灰岩和耐火粘土。其中煤分布於雞山至大游山一帶,儲量有1000萬噸左右,為雙系煤層,面積12平方公里;菱鐵分布於冷水亭,儲量約4萬噸左右;石灰岩分布於雞山一帶,含氧化鈣52.7%-54.78%,儲量有7億噸;耐火粘土主要附於煤層上部。
鎮內土壤為紅壤類、水稻土類和石灰土類,鎮內水稻土類為瀦育型水稻土亞類瀦育石灰泥田屬。
鎮內礦藏資源有煤、鐵、石灰岩和耐火粘土。煤分布於雞山至大游山一帶,為雙系煤層,面積12平方公里,儲量估計200萬噸左右;鐵分布於冷水亭一帶,礦體長100餘米,最大厚度10米,伴生褐鐵,儲量4萬噸左右;石灰岩分布於雞山至大游山一帶,儲量約為10億立方米,含氧化鈣52.7%---54.78% ;耐火粘土分布於龍泉煤礦至立新煤礦一帶,附於煤層上部。
鎮內有林地面積111035畝,森林蓄積量為6584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83%。
鎮內有耕地面積12200.23畝,其中水田面積10698.93畝,旱地面積1501.30畝。
旅遊景點有鳳游山風景區、長沙王吳芮陵、磻坑奇樟、陽春古戲台等。

基礎設施

鎮內有賦峰線、辛立線、鎮游線、東董線四條主幹道,全鎮80%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28個自然村均可通車,交通十分便利。集鎮電力設施完善,所有行政村和社區的有線電視都與縣城實行聯網,有集中統一的供水設施,鎮區所在地設有醫院、信用社、中學、國小等單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信號覆蓋全鎮。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140萬元,同比2002年增長86.08%;財政收入240.7萬元,同比2002年增長139.03%;農民人均純收入2550元,比2002年增收959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配套改革穩步推進,全鎮農民農業稅上繳負擔下降為零,幾年來共發放糧食直補和糧種補貼63.7萬元。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2005年全鎮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3:53.9:23.1,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2年上升17.3個百分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基礎上,吊瓜、水梔子等特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生態建設取得進展,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全鎮新增林地面積3473畝,利用毛竹低改貸款項目進行毛竹低改498畝,五年總計發放退耕還林專項資金補助達77.74萬元。通過統籌解決“三農”問題,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1、在城建方面,鎮政府高起點對鎮區和主要旅遊景點進行了總體規劃,使新鎮區和新景點更符合形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投資8萬元建設的張村村委會辦公樓已竣工使用;總投資20萬元的鎮敬老院改擴建項目已通過上級有關部門驗收;建成鎮頭集貿市場,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2、在交通建設方面,鎮政府投資800多萬元,完成了賦峰線和鎮游線的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工程,使全鎮5個行政村有4個行政村通上了油路,通往張村的公路正在籌劃建設之中;投資20萬元完成了鎮中心國小500米路面硬化,徹底解決小學生行路難問題。
3、在水利建設方面,建成了鎮頭供水站,解決了鎮政府所在地及周邊鎮頭、嶺下、陽春、東坑等村數千餘人用水難的狀況,組織發動民眾維修水利渠道共500多米,投資12萬元對正塢歷、社屋沖等小二型水庫剖重點除險加固,更好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4、在改善教育、衛生條件方面,經過多方籌資30餘萬元,建成了鎮頭中心國小的綜合教學樓;投資2萬餘元對梅田國小一類危房進行改造,進一步改善了教學條件,確保師生上課安全;投資近20萬餘元改造鎮中心衛生院,較好地改善於鎮醫療條件。
5、在通訊信息建設方面,投資120多萬元,全鎮共鋪設線路50000多米,實現鎮村閉路電視與縣城閉路電視聯網,極大的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為民眾致富提供了信息保障。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改善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度提高。健全醫療衛生防疫體系,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逐步形成,農民利益得到維護,較好地避免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為全鎮人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嚴格落實衛生防疫的各項要求,取得了抗擊“非典”和防止“禽流感”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實現了非典防治零目標,保障了全鎮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計生工作堅持常抓不懈,基層計生管理隊伍和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扭轉了被動局面,保持了低生育水平。計生工作常年保持全優標準,“三入戶”工作列全縣前列。林改工作穩步推進,鎮、村、組幹部把林改工作當成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新產業來對待,積極投入到林改中去,形成了“三級書記抓林改”、“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林改工作氛圍,全鎮共調處契約糾紛3起,調處權屬糾紛42起,調處率達100%,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也使我鎮林改工作得到紮實有效推進。做好高速公路的協調工作,共徵用土地近千畝,拆遷房屋14戶,拆遷面積近三千平方米,沒有出現一件因高速公路建設拆遷而上訪事件。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強化,低保金及時足額發放。全鎮共有49戶54個五保對象,得到民政補助10.11萬元;軍烈屬、復員退伍軍人,乙級傷殘人員補助共有11戶11個對象,獲得補助11.2萬元;生產救災工作紮實開展,發放救濟大米0.5萬公斤,發放各類救濟救災款18.6萬元,幫助10戶受災民眾建房36間,保障災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殯改工作走向規範化,火化率達100%。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武裝、宗教、統計、科技、文化、體育、群團等項工作也取得了新進展。
該鎮對原有6個煤礦企業進行了技改和資源整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7年5月總投資7000萬元的玖龍銅業公司順利投產,1000畝白茶標準化種植基地、300畝桂花苗圃建設進展順利。2008年4月年產值可達3億元,創稅可過500萬元的億源金屬有限公司順利投產,為該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6億元,同比增長134%,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完成財政收入589萬元,同比增長143.97%,增幅位列全縣第一,人均財政收入水平列全縣第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62元,比上年增加352元。2008年1-6月已完成財政收入任務524.6萬元。
2016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886億元,增長9.0%;財政總收入1791萬元,增長1.91%;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增長1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50元,增長9.5%;先後獲得全市信訪“三無鄉鎮”、關工委“紅旗單位”,全縣綜治“先進鄉鎮”等榮譽,並在全縣科級領導班子考核(鄉鎮、街道組)中獲得排名第四的好成績。

榮譽獲獎

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鄉鎮和文明和諧鎮,榮獲了全縣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單位、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單位、發展開放型經濟工作先進單位、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單位、“宣講黨的十七大精神,創建和諧平安婺源”集體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榮譽稱號,2008年,被市委組織部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旅遊資源

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2.5%,這裡自然景觀、歷史遺蹟、明清古建遍布鄉野,有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山里水鄉-游山村,有道教名山-鳳游山,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00多年的陽春古戲台,有漢代古墓-西漢長沙王吳芮墓,有一樟跨兩岸的磻坑奇樟,有紅色景觀-梅田浮樂婺中心縣委舊址等,走進鎮頭,但見藍天碧水青山、粉牆青磚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厚重的休閒旅遊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