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灣

威海灣

威海灣,位於中國黃海北部、山東省威海市區東部、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三面環山,海岸近似半圓形,海岸線長30多公里,口闊7公里,著名的劉公島靜臥灣口。南北兩岸山勢險峻,岸線曲折。威海商港位於海灣北部,冬季很少結冰,航道可常年通行。

威海灣是威海市航運、漁業發展的主要區域;灣口的劉公島是著名的海防前線、旅遊勝地。海灣所在地環翠區也是威海市歷史上傳統的市區、經濟文化中心、威海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所在地。沿岸區域旅遊、房產、高新產業等各業發展較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灣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東
  • 所在海區:黃海東北部
  • 海岸線:長30多公里
  • 口闊:1600米
  • 最深處:19.8米
  • 水域面積:約54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地貌特徵,形成,海岸,島嶼,水文特徵,河流,潮汐,海浪,海水錶層溫度,海冰,自然資源,港口航道,港口,航道,社會經濟,建置,漁業,采砂,航運,旅遊,

位置境域

威海灣在山東半島中的位置威海灣在山東半島中的位置
威海灣,位於中國黃海北部、山東半島東北端、山東省威海城區東部。舊志稱其為威海司海口,後以威海地名為海灣名稱威海灣。
威海灣位置及境域威海灣位置及境域
威海灣,水域面積約54平方公里,海灣輪廓受冰後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近似半圓,縱深8公里,多屬泥沙底質。海岸線弧長約26公里(《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30多公里)。灣口在北山嘴岬角至皂埠嘴(《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趙北嘴)岬角之間,寬10公里(《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7公里),向東北敞開,劉公島橫列於中央,將灣口分為南北二口。北口在北山嘴與劉公島之間(《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劉公島的貝草嘴至牙石島),口寬2公里(《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1.6公里),為威海通外的主航道;南口在劉公島東端與皂埠嘴(《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趙北嘴)之間,口寬5公里(《山東省志·旅遊志》記作4.5公里)。
威海灣全貌威海灣全貌
威海灣北部灣區威海灣北部灣區
劉公島與大陸之間海域劉公島與大陸之間海域
北山嘴與劉公島之間北口海域北山嘴與劉公島之間北口海域
劉公島與皂埠嘴之間南口海域劉公島與皂埠嘴之間南口海域
處於威海灣中,較小的岬灣,主要有南山嘴、東山嘴、旗桿嘴、龍廟嘴、東炮台嘴、黃泥灣、黃花灣、楊家灣、羊龍灣等。岬角地帶有礁脈延伸。
黃泥灣,屬威海灣一部分。位於威海城區東北3.5公里,威海灣北部。包括東西並列的兩個小灣,灣口介於南山嘴與小城子嘴之間,寬約1.2公里,向東南敞開。水域面積約0.3平方公里,底質為泥。
倒水灣,屬威海灣一部分。位於威海城區東北5公里,劉公島西岸。灣口介於黃島與貝草嘴之間,向西北敞開,寬1.8公里。水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公里,縱深0.5公里。沿岸多石質海岸,岸外有礁石分布,岸坡較陡,無沙灘。
楊家灣楊家灣
楊家灣,屬威海灣一部分。位於威海城區東南8公里。灣口介於長峰嘴與龍廟嘴兩岬角之間,向北敞開,寬約4.5公里。港灣呈半圓形,水域面積約4.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公里,縱深2.4公里。底質為泥。除兩端為岩岸外,余皆沙灘,坡勢較緩。
羊龍灣,屬威海灣一部分。位於威海城區東南11公里。灣口介於東炮台嘴和兔子頭兩岬角之間,向北敞開,寬1.5公里,略呈半圓形。水域面積0.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公里,縱深0.7公里。沿岸岬角處為岩岸外,余皆沙岸。灘勢平緩。

地貌特徵

形成

威海灣海岸類型屬於港灣海岸。港灣海岸是由伸入海中的堅硬岩石組成的岬角和向內凹進的海灣所構成的岸段,因此又把它稱為“岬灣海岸”或“基岩海岸”。海岸的輪廓,主要受冰後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山地、丘陵突入海中,形成海岬和島嶼,而沿海低地、局部平原、小河入海口,則形成海灣,原始地形的高差,形成了岬灣交錯的岸線。海岸受NE-SW向及NW-SE向構造線控制,同時,它又受X型斷裂以及沿斷裂活動的塊斷運動的影響,從而造成了具有NE及NW向的海岬與海灣。威海灣、楊家灣是NE向的較大海灣;岬角有皂埠以東岬角、合慶以北岬角等。這種X型的構造格局,構成了威海港灣海岸的基本輪廓。在沿岸岬角地帶與一些島嶼上,分布著較為平坦的海蝕階地,地形高程一般在15-25米左右。
威海市沿岸沒有大型的海積地貌,僅威海灣、楊家灣、麻子港、石島灘和黃埠港等海灣內有海灘沉積。沿岸岬角地段,基岩抗侵蝕能力較強,海蝕後退速度比較緩慢;海灣地段,灣內構散沉積物的來源,主要是海岸海底基岩的侵蝕物質,其次是河流挾入的泥沙。

海岸

沿岸群山環繞北、西、南三面,海拔多在200-400米之間。南北兩側山嶺瀕海,構成陡峻的海蝕崖,岸線曲折,岬灣交錯。西岸較為平緩,山與海之間為狹長帶狀海濱平原,屬全新世海相沉積層,是境內城區所在地。
威海灣的表層底質主要沉積類型為粗粉砂(0.063-0.016毫米)。在岸邊,3米等深線以內,僅在河流入海處和大沖溝附近有細沙(0.25-0.63毫米)分布,細粉砂和粘土軟泥(<0.016毫米)在6米等深線以外,呈斑塊狀出現。泥砂顆粒偏細,不僅和沿岸基岩特性(主要是黑雲母片麻岩風化物)有關,而且表明是在沿岸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因而底質顆粒較細,粒徑差值小。但在垂直方向上,岩性變化較大。
威海灣北部,以威海港附近為例,自上而下可分為六層:淤泥或細砂層,厚1-9米;淤泥質亞粘土層,厚1-6.5米;淤泥質粉砂層,厚0.3-5米;淤泥質細砂層,厚0.6-4.6米;亞粘土層,厚1-9.5米;殘積層,厚0.1-2米,下伏基岩風化殼。基岩埋藏深度,由岸向海逐漸加深,碼頭北部最深為-16.09米。以上六層大體可歸併為兩層:一是細砂粉砂質淤泥層,二是亞粘土層。
威海灣南部,以威海船廠附近為例,水下沉積物自上而下第一層絕大部分為淤泥、細粉砂及淤泥質沉積物,包括淤泥質亞粘土、淤泥質粉砂、淤泥質細砂等。沉積層由西向東逐漸變厚,厚度為0.2-13.10米。第二層為砂層,主要是細砂層,局部為砂礫層,厚度為1-3米。砂層下面是基岩,質地堅硬,其埋藏深度由岸向海逐漸加深,最深是東北部,為-20.85米。
威海灣的灣底沉積物,北部與南部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變化。但其上部岩性很相似,均為淤泥、細粉砂、淤泥質亞粘土、淤泥質粉砂等沉積物。其不同點是北部下層為亞粘土層,南部下層為以細砂為主的砂層。據山東海洋學院地質系採用淺地層剖面儀測得的資料,灣底覆蓋層的厚度由陸向海逐漸增厚,一般在10米以內,灣口東北方向,可達16-18米,劉公島向東,至灣外,底部覆蓋層增至20米以上。黃泥溝東南沉積層厚度大於25米。
威海灣的泥沙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河流來沙。注入威海灣的河流有5條,都是間歇性小河。據1971年9月3日對北河暴雨中洪流的觀測,此次暴雨歷時17小時24分,暴雨期中的輸沙量為14噸。另據原威海市氣象站資料,暴雨每年出現2-3次,依此推算北河輸沙量為28-42噸/年,匯入威海灣所有河流的年輸沙量約在200噸以下。其中尚有一部分隨退潮流帶出外海,因此威海灣內泥沙沉積速率較低。據淺地層剖面儀測得的資料,灣底鬆散層厚度,一般不超過20米。二是海岸海底侵蝕來沙。灣內表層沉積物的組成礦物為石英、長石、雲母、普通角閃石、輝石、榍石、綠簾石、磷灰石、透閃石、透輝石、陽起石和磁鐵礦等,以含有典型的變質礦物組合為特徵。沉積物是沿岸區域變質岩遭受風化後,被地表徑流搬運和海岸帶的侵蝕物質由沿岸河流帶入灣內。
在組成金線頂岬角的厚層黑雲母片麻岩中,常夾有透鏡狀鎂質大理岩,在波浪的侵蝕下,鎂質大理岩中,以透閃石、透輝石、陽起石、方解石等鈣鎂質礦物為主的礦物組合,成為海底泥沙運動的示蹤礦物,其擴散方向表明海底泥沙運移趨勢是自西北向東南,與當地波浪合力方向一致。海灘泥沙同樣自西北向東南運移,境內沿岸排水溝兩側,海灘寬度一般北側較窄,南側稍寬;在小河口處,可見到小型類似河口沙嘴的堆積體,其延伸方向指向東南,這些地貌形態是泥沙縱向運動的產物。無論海灘泥沙,還是海底泥沙,由於來沙數量很少,只能在岸邊或海底形成薄層沉積。

島嶼

威海灣內,島嶼不多,除劉公島外,灣內還有日島、大泓、小泓、羊龍礁、龍王岩、大畏岩等島礁。
劉公島劉公島
劉公島,曾名劉家島,亦名劉島。位於威海城區東4公里,威海灣中央。島東西長4.08公里,近似三角形,西部最寬處1.5公里。屬大陸島,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群片麻岩構成,並堆積有上更新世黃土層,其前緣有被海平面淹沒的跡象,西端有海拔12米的海蝕階地。島上峰巒起伏,海拔多在100米上下,主峰旗頂山海拔153.5米。地勢西高東低,北陡南緩。島岸線長14.77公里。北岸曲折,坡短岸陡,侵蝕特徵明顯,多海蝕崖。東北及西部近岸多明、暗礁石及亂石灘。南岸平直,多沙灘。沿岸有黃花灣、荷花灣、騾子圈、麻井子、貝草嘴、黑魚嘴、東泓等岬灣。
牙石島、青島、黃島、連林島牙石島、青島、黃島、連林島
牙石島,位於威海城區東北6公里,威海灣北口航道北側。西北距大陸最近點江古嘴1.3公里。形似橢圓,南北長60米,東西最寬處約40米,面積1800平方米,海拔9.1米。島岸線長0.15公里,基岩海岸。岸外有明暗礁石分布。船隻進出威海港時,不宜靠近。島西與青島之間水深19-35米。海島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群的片麻岩構成,表層皆為裸露的岩石。
青島,位於威海城區東北5.3公里,威海灣北口航道北側。東北和西南分別與牙石島、黃島、連林島聯成一線。與劉公島對峙。西距大陸最近點北山嘴0.7公里。呈南北走向,長0.2公里,東西最寬處0.11公里,面積0.02平方公里,近似橢圓形,海拔28.8米。島岸線長0.57公里,侵蝕特徵明顯。岸外有礁石分布。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群的片麻岩構成,表層為粗骨棕壤,四周邊緣坡度較大,頂部較為平緩。
小黃島,位於威海城區東北4.8公里,威海灣北口航道北側,周圍有牙石島、青島、連林島、劉公島。西距大陸最近點北山嘴0.3公里。由東西相連的兩部分組成,長150米,南北最寬處80米,面積7500平方米,近似三角形。海拔15.7米。島岸線長0.43公里。周圍岩石坡形外延,並有礁石分布,水深在5米以下。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群的片麻岩構成。表層多為裸露的岩石,僅在頂部覆蓋著沙土。
連林島,位於威海城區東北4.5公里,威海灣北口航道北側,與劉公島、黃島、青島、牙石島相望。西距大陸最近點北山嘴0.12公里。呈南北走向,長110米,東西最寬處40米,面積3000平方米,近似橢圓形。海拔12米,周圍水深在5米以下。島岸線長0.24公里。岸外有石陂延伸,並有礁石分布。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群的片麻岩構成,表面岩石裸露,其頂部有沙土覆蓋。
大泓、小泓島大泓、小泓島
大泓,位於威海城區東8.5公里,劉公島之東,威海灣南口北側。南距陸地最近點兔子頭約4公里。位於劉公島東泓岬角東部,近似橢圓形,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200米,最寬處約3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海拔5米,10米等深線距岸甚近。島岸線長0.6公里。周圍有乾出礁分布。系劉公島向東延伸的礁脈,由片麻岩構成。表層全為裸露的礁石。
小泓,位於威海城區東8公里,威海灣南口航道北側,劉公島與大泓之間。南距陸地最近點兔子頭約4.5公里。處於劉公島東泓岬角之東,呈橢圓形,西北至東南走向,長200米,最寬處約40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海拔8.3米,東南與大泓之間水深5米。島岸線長0.9公里,周圍有乾出礁分布,系劉公島向東延伸的礁脈,由片麻岩構成,表層全為裸露的礁石。
日島日島
日島,位於威海城區東南8公里,劉公島南2公里。居威海灣南口中央,南距大陸最近點東炮台嘴約3公里。近似長方形,東西長100米,南北寬約80米,面積8000平方米。海拔13.8米,周圍水深在4米以下。島岸線長0.37公里,岸外東、南、北三面有乾出礁分布,其東南約0.4公里處有暗礁名大畏岩。島上地勢東高西低,除東端局部有裸露的岩石外,皆為人工填入的土層。
羊龍礁,位於威海市區東南9公里,系一礁島。滿潮時,僅露其頂部,俗稱洋里島。
三摞麥島,位於皂埠嘴岬角東北,系一礁島,有大小三礁並列,遠望似麥垛,因此得名。

水文特徵

威海灣一般水深6-9米,最大水深34.5米,多屬泥沙底質。海岸線弧長約26公里。沿岸有城南河、望島河、長峰河、徐家河、黃南河等流入。

河流

城南河,古時稱石落河,發源於佛頂山東北黃家夼、大嵐寺附近山麓,經掛榜山山腳,沿舊威海衛城南,東流入海。解放前,暴雨過後,亂石遍及河床,故又名石頭河。全長4.3公里,流域面積為6.8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徑流量平均為171.4萬方,是境內較小河流之一。但因其通過市區注入威海灣,其徑流量與輸沙量等,為城市建設以及研究海灣洄淤等部門所注目。
徐家河,又名天東河、鳳林河。發源於北玉皇山。支流有4條:牛角溝支流,至閻家莊村北入主流;東山口支流,經南曲阜至鳳林村西泊入主流;岳家莊支流,經蒿泊村南轉向東南入主流;冢里支流,至鳳林村西入主流。支流匯合於主流後至楊家灘村東入海。全長10公里,流域面積為36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徑流量平均為1,026.0萬方。
長峰河,發源於鄧家寨,東入威海灣。河長6.0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海河流徑流量270.8萬方。
威海灣
望島河,發源於鄧家寨,東入威海灣。河長5.3公里,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海河流徑流量201.6萬方。

潮汐

潮汐。威海港的潮汐類型為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升2.03米,小潮升1.78米,平均海面1.20米,平均潮差1.33米,平均漲潮時間5小時54分,平均落潮時間6小時32分,平均高潮間隙10小時44分,平均低潮間隙17小時15分。累年最高高潮的平均值為2.74米,最低低潮的平均值為-0.55米,累年最高高潮為2.94米,最低低潮為-0.88米。
潮流。境內沿岸的潮流,以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兩個站位的觀測資料為代表,摘記如下:劉公島東北外海6791站(37°40′北,122°20′東),觀測時間為1962年9月5日,觀測儀器為厄克曼海流計。其中5米層最大漲潮流速為1.17節(0.6米/秒),流向北東290°;最大落潮流速為1.19節(0.61米/秒),流向南東121°;余流流速為0.13節(0.07米/秒),流向向南179°。劉公島以北威3站(37°30′45″北,122°12′20″東),觀測時間為1976年8月11日,觀測儀器為印刷海流計。5米層最大漲潮流速1.19節(0.61米/秒),流向北西323°;最大落潮流速1.62節(0.83米/秒),流向南東149°;余流流速為0.06節(0.03米/秒),流向南西255°。
威海灣內的潮流,據山東海洋學院地質系1971年3月7日用厄克曼海流計所測得的資料,灣內的潮流是緩慢的,周日中最大底層(離海底2米水層)流速為0.19節(0.1米/秒),一般都在0.10節(0.05米/秒)以下,水流狀況複雜,表現為一種很不規則的半日潮流,潮流轉向的持續時間很短,基本上屬往復類型。灣內最大表層(海面以下2米水層)流速1.01節,出現在金線頂岬角外海,越向外流速越大。威海灣以金線頂岬角為界分為南北兩灣,兩灣的潮流有顯著不同的特點。北灣的漲潮流大於退潮流,同時漲潮流持續時間長;南灣相反,退潮流大於漲潮流,退潮流持續時間較長,有的長達10小時,而漲潮流僅持續4小時就開始轉向。南灣流速大於北灣,有時大3倍左右。北灣余流小,流向東南;南灣余流大,流向東北。南北兩灣都是表層潮流大,底層潮流小,表底兩層有時流向相反,尤以強風和潮流轉向時最為明顯。

海浪

威海境內沿岸,無長期波浪觀測資料,鄰區北隍城、成山頭的觀測資料,只能綜合地反映包括境內的膠東半島北部沿岸的海浪狀況,不能代表某一具體地段。
浪向的分布特徵
冬季:是季風最強的季節,沿岸因多北風,以北向浪為主,頻率為22%;西北浪次之,頻率為18%;偏北向浪的總頻率(指西北至東北向浪的頻率和)為65%,冬季大浪(指波高≥2.0米,波級≥5級)較多,平均波高1.7米。春季:沿岸風向不穩定,浪向分布雜亂,仍有較多的偏北向浪。平均波高等於或稍大於1.0米。夏季:沿岸浪向分散,各方向的浪向頻率不超過10%,偏南向總頻率在25%以下。平均波高在0.5米以下。秋季:沿岸浪向分布與春季相似,平均波高在1.0-1.3米之間。
大浪頻率與最大波高的分布
冬季:威海灣沿岸在寒潮大風的侵襲下,大風多,大浪也多,北向浪通常很大,鄰區成山頭一帶最大波高達6.4米。春季:沿岸有5級以上的大浪出現,其頻率和最大為7%,最大波高不超過6米。夏季:沿岸最大為6級浪,頻率僅有1%,大浪和為4%,最大波高為5.7米(東北)。秋季:沿岸大浪較多,頻率達16%,最大為6級浪,頻率為4%,最大波高為7.5米(北北東)。
據山東海洋學院地質系在金線頂岬角處的觀測資料,主要浪向為東北(頻率23.02%),其次為向東(頻率8.78%),這與威海灣的地形完全相符。

海水錶層溫度

威海灣境內沿岸位於北黃海,黃海外海水對水溫年變化的影響十分顯著。冬季渤、萊低溫沿岸水沿山東半島北部流至榮成市成山頭、石島一帶,因而給這一帶沿岸水溫變化帶來一定影響,使得水溫年變化較之氣溫年變化有著明顯的遲後現象,前者比後者落後2旬左右。

海冰

威海灣境內沿岸除雙島港淺灘每年結冰外,一般均不結冰,有時近岸處出現輕微的薄冰,對航行無影響。但個別年份出現流冰或冰封現象,給航運、海上作業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自然資源

海砂,威海灣境內沿岸海濱地帶的海砂,是重要的建築材料。主要沙場有:皂埠灣的張家灘,楊家灣的楊家灘,雙島港的雙島沙丘,張村鎮的後雙島,高區的後峰西等地。可採掘量約1,000萬噸以上,含砂量約為93%,適於一般工業用砂和建築用砂。
海洋生物資源,共366種,其中動物278種,植物88種。在動物中,潮間帶生物161種,潮下帶(淺海)117種;在植物中,潮間帶生物61種,潮下帶生物27種。在上述366種中,有經濟價值的60餘種,如:軟體動物的菲律賓蛤仔、伊豆布目蛤、大連灣牡蠣、褶牡蠣、紫石房蛤、櫛江瑤、櫛孔扇貝、魁蚶、長竹蟶、中國蛤蜊、紫貽貝、紅螺、銹凹螺等;棘皮動物有刺參、光棘球海膽等;環節動物有巢沙蠶、岩蟲、同鰓岩蟲等;節肢動物有三疣梭子蟹、日本鱘等;藻類有海帶、裙帶菜、海蒿子、鼠尾藻、條斑紫菜、石花菜、江蘺等。

港口航道

港口

威海灣灣內風平浪靜,航道可常年通行。歷史上有羊角濩口、廟前口、兀口、三官營口、遼東濩口、長峰海口等大小海口20餘處,海運通行時,常有糧船、兵船數百艘錨泊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灣內建有貨運、客運、旅遊和漁業碼頭10餘座,威海港是國家一類開放港口。
威海港,分老港區和新港區,分別位於北緯37°29′、東經122°10′和北緯37°27′、東經122°12′。兩港水深域闊,終年不凍,海底多系泥質,無障礙易錨泊,為北方天然良港。1985年4月,威海港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同年6月20日,山東省威海市港務管理局成立。1991年威海港在全國率先以民間貿易方式開通了威海至韓國仁川的客滾貨櫃班輪航線。1993年威海港由直屬山東省交通廳管轄下放威海市管轄,更名為威海市港務管理局。2001年12月19日,威海市港務管理局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大連港務局、山東創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金誠信投資有限公司三家企業法人和12個自然人以發起方式共同出資成立山東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港區北港區
北港區(老港區),位於威海市中心東側,主要承擔客輪及客滾船運輸業務,有泊位7個。塢口碼頭(原稱勝德碼頭)建於1918年,全長153米,寬6米,1952年改建安裝水泥方塊。1964年建成圓柱輕動力式碼頭,全長184米,可停靠千噸級船舶1艘,500噸級船舶2艘,現為威海港1號碼頭。2號碼頭始建於1974年,1978年竣工,系圓柱式棧橋式碼頭,全長234米,寬21米,可同時停靠2艘5000噸級船舶。3號碼頭1990年竣工投產,為重力式結構型式,全長200米,是威海港第1個萬噸級泊位。客運碼頭1994年竣工,為灌注樁式結構型式,全長156米。
威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威海港國際客運中心
南港區南港區
南港區(新港區),位於威海灣南岸,主要負責貨運船舶裝卸運輸業務,有泊位4個。1993年開始動工興建。一期通用泊位於1994年竣工交付使用。該泊位全長200米。二期工程為兩個2萬噸級泊位,全長400米,結構型式為重力式,於1998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至2002年,威海港有大中型裝卸設備80餘台(套),其中門座式起重機5台,最大起重能力40噸,輪式起重機13台,40噸汽車起重機1台、42噸貨櫃正面吊車3台,32噸叉車1台,輪式裝載機12台;有3座倉庫,老港區擁有1座面積為2900平方米的倉庫;新港區擁有2座面積為4000平方米的倉庫。擁有各類堆貨場15萬平方米,其中新老港區各有一貨櫃專用場站,面積合計26000平方米。
威海漁港威海漁港
威海漁港,在灣內中部北竹島村東南遼東護口,威海漁港一期工程1979年竣工投入使用後,又分別於1986-1988年和2001年3-6月進行二、三期擴建。二期工程造價96萬元,沿原碼頭西端向南偏西方向擴建120米,為方塊重力石砌岸壁式碼頭,建成小馬力漁船泊位4個;三期工程是農業部2000年從中央預算內撥款300萬元進行擴建的,沿一期工程東端向南偏東方向擴建90米。至2002年,威海漁港碼頭總長552.6米,港池面積101.5萬平方米(內港池5.5萬平方米,外港池96萬平方米),可停靠2000噸以下的漁船;港內附屬設施有供油、供水的專用碼頭,有冰庫、冰橋(長50米),有水產品收購站和倉庫等。

航道

劉公島橫臥於威海港口東北4海里處,形成威海港北、東兩個出口。北口闊0.9海里,為主航道。東口闊2.4海里,日島障於中間。距大連港93海里、煙臺港47海里、石島港76海里。1949年前後,有民船客貨兼營,主要有威海至大連、煙臺、營口等地的國內客運航線。1961年,山東省交通廳青島海運局開通青島-石島-俚島-威海-煙臺客運航線(6天一班)。1980年開通威海至大連客運航線(兩天一班次),1990年,開通威海至韓國仁川國際客貨滾裝運輸航線。至2002年,陸續增開了威海至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際和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及國內貨運航線,威海至大連高速客運航線,威海至劉公島、西霞口、環劉公島海上旅遊航線。

社會經濟

建置

威海灣,全境屬威海市環翠區所轄,為傳統的威海市區(即原縣級威海市範圍)古為威海衛所在地,衛城原址,“漢曰石落村,元曰清泉夼”(清乾隆版《威海衛志》載)。1398年,明朝在此設衛屯兵,防倭侵擾,始稱威海衛。中日甲午戰爭後,於1898年被英國強迫租占。英國殖民當局將租界劃分為25個總董區和劉公島特坊。1930年10月,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將威海衛劃分為8個自治區。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威海衛。1945年8月16日,威海衛解放,設威海衛市,1946年,將境內劃分為:城市、市北、里口、鳳林、羊亭、草廟子、崮山、港西、橋頭9區和劉公島鎮。建國後,1951年威海衛市更名為威海市(縣級),1952年全境劃為3個警區和市郊區,市郊區下設合慶、孫家疃、神道口、田村、寨子、竹島6鄉及劉公島鎮。1958年下半年,區劃擴大調整,全區劃為城廂、孫家疃、田村、羊亭、鳳林、石嶺、草廟子、溫泉、泊於、橋頭10處人民公社。1965年泊於、草廟子、初村(石嶺)、山、橋頭、臥龍(由橋頭析出)人民公社分別劃入文登、榮成縣,全境轄市區(城廂)、孫家疃、田村、羊亭、鳳林、崮山、溫泉等7處人民公社。1984年,社隊建置改為鎮村建置。全境劃分為環翠樓、鯨園、竹島、劉公島4個街道辦事處,孫家疃、田村、張村(從田村析出)、羊亭、蒿泊、崮山、溫泉等7個鎮。1987年6月15日,國務院以國函發[1987]105號《國務院關於山東省威海市升為地級市的批覆》批准,威海市升格為地級市,以境內名勝環翠樓之義將原縣級威海市的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2002年,環翠區轄環翠樓、鯨園、竹島3個街道辦事處,孫家疃、張村、初村、羊亭、溫泉、草廟子、橋頭、泊於、崮山9個鎮。
2017年,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4.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51億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37億元,水產品產量(不含遠洋)36.9萬噸,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8.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萬元。
1992年10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在威海灣東南沿岸地區,成立威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屬經濟功能區,非行政區域)。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17億元,威海出口加工區2017年內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73.7億元,保稅物流進出區貨值5.1億美元。

漁業

威海漁港漁民修補漁網威海漁港漁民修補漁網
威海漁港休漁期威海漁港休漁期
威海灣,海岸線曲折綿長,港灣眾多,淺海灘涂廣闊,水產資源豐富,漁業生產歷史悠久。建國前以獵捕自然資源為主,建國後逐步走上了漁養並舉的發展軌道。1978年後,隨著生產責任制的逐步完善落實和漁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漁業生產迅速發展。1982年從事漁業生產的勞力3399人,擁有各種漁船1295隻,水產品總產量26823噸,漁業總產值1760萬元。1990年,環翠區形成了“一工兩水”(工業、水產、水果)為主體、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總體經濟格局,全面開發利用156公里海岸線,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帶動漁需工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發展,制定了《威海市環翠區海珍品保護管理規定》、《威海市環翠區灘涂增殖保護和養殖區域管理規定》。1992年根據區位優勢和海洋與漁業資源的現狀,提出建設“海上環翠”的發展規劃,以發展淺海灘涂養殖為重點,帶動捕撈、加工同步發展。新建養殖場7個,開發海帶養殖面積420公頃,引進開發了10個海珍品養殖品種,使海產品出口品種達到27種,同時大力發展大馬力船隊和水產加工業。至1995年,全區水產養殖面積已達5510公頃,水產養殖產量19.7萬噸,擁有漁船總噸位17451噸,水產品總產量32.1萬噸,其中海洋捕撈12.4萬噸,海水養殖19.7萬噸,水產品總產值(按當年價格計算)141877萬元。1996年隨著國家漁業政策的調整和域內漁業發展形勢的變化,對漁業生產結構做進一步調整,提出“加速發展養殖,穩定近海捕撈,積極開拓遠洋,狠抓流通加工,強化法制管理”的漁業發展方針。在養殖上,通過技術改造,在抓好海帶、扇貝、對蝦的養殖和加工的同時,重點抓好海水魚、海參、鮑魚的養殖;在捕撈上,為切實保護好水產資源,強化漁政管理,在積極開拓遠洋生產的同時,根據漁船性能、經濟實力和生產習慣,適時調整一批傳統漁船向運輸、養殖、游釣業和其它多種經營行業轉產;在水產品加工流通上,通過對水產品的深加工和擴大流通渠道,提高經濟效益。至2002年末,全區水產品總產量44.2萬噸,其中海洋捕撈13.5萬噸,養殖30.7萬噸,水產養殖面積9783公頃,漁業總產值190755萬元,其中海洋捕撈68499萬元,養殖122256萬元。

采砂

威海灣海砂儲量較為豐富。建國前,城鄉人民建築房屋或鋪路,可小規模自由開採。建國後,隨著工廠企業和民間基本建設事業的發展,砂、石開採量逐年增加,城市建設部門確定了場點,由臨近生產隊開採外運。1982年,威海有海砂場9處,分布在園藝場、後峰西、西澇台、皂河北、徐家疃、長峰、楊家灘等地,出砂量在30萬噸以上,其中以後峰西砂場產量最多,約占總量的50%以上。出產的海砂用於當地基本建設的達15萬噸左右,余者遠銷上海、天津、大連及濟南、淄博等地。

航運

停泊在威海灣內的遊艇停泊在威海灣內的遊艇
1950-1985年,劉公島駐軍的交通艇免費接送島民往返島內外,後由威海市旅遊碼頭有限公司經營港內運輸。1949年威海港貨物運量僅千噸,貨物周轉量7408噸公里。1965年貨運量達1.86萬噸,周轉量為9.62萬噸公里。70年代後,隨著機動船增多,船隊不斷擴大,海上運輸由黃渤沿海延伸至東南沿海口岸,南北貿易往來的主要貨物是水產品、水果、鋼材、木材、柴油、水泥、沙、機械設備、煤、糧食、日用雜品等。1980年開通威海至大連客運班輪,兩天一班次,1985年12月班輪換成大型客輪。1988年威海港旅客進出人數達25萬多人次,海上貨運量50萬噸。90年代後,特別是90年代末,海運業發展很快,客、貨吞吐量增長幅度較大。
1980年代末,海運業迅速崛起,至二十一世紀初,出現了幾個較大的海運公司實體。如:
威海市海運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系威海市海運聯合總公司,1988年10月成立;1995年12月,取得國際海運經營資質,組建了威通國際海運有限責任公司,主營國際、國內海上客貨運輸,1997年2月通過ISM規則的認證,並取得了DOC證書。至2002年,公司自營各類船舶8艘3.85萬載重噸,總資產1.24億元。
威海市輪渡有限責任公司,1997年3月成立,1998年9月改制為威海市輪渡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有1艘1002客位、60車位客滾船“生生”輪,從事威海至大連客滾運輸。2002年1月,“生生”輪齡滿退出水運市場。
威海市海大客運有限公司,2002年1月組建。2002年8月,經交通部批准經營威海至大連客(滾)運輸業務。擁有“工友”號客滾船和“大紅鷹”號常規客船。
威東航運公司,1990年8月12日,中國外運山東公司、威海市海運聯合總公司、韓國油公海運(株)、東源水產(株)、東南亞海運(株)、凡洲海運(株)、曉山觀光(株)、韓國長期信用銀行8家共同投資成立。1990年9月15日,開通中韓間第一條國際海上客貨班輪運輸航線威海-仁川航線,1993年5月,開通青島-仁川航線。相繼投入了“金橋”輪(1990年9月15日)、“新金橋”輪(1993年9月16日)、“新金橋II”輪(2000年1月18日)、“新金橋III”輪(2002年1月22日)等4艘客滾船舶,並分別在威海、青島、煙臺、文登、漢城、仁川設立旅客、貨運辦事處。
威海市外輪供應公司,成立於1985年5月1日,是市屬中型涉外商業企業,是集商品批發零售食宿娛樂服務及對外供應和進出口業務於一體的綜合體經營單位。是年8月,公司加入了國際航行船舶供應網路,為全市唯一的國際航行船舶專供單位。

旅遊

劉公島劉公島
劉公島,位於威海灣內,歷史悠久,古有“東隅屏藩”之稱。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之美譽。島上峰巒疊起,植物茂密,遠望松林蔽海,鬱鬱蔥蔥,近觀鹿群結隊,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達85%。有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甲午海戰紀念館、劉公廟、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設施和景點,成為威海旅遊業的龍頭景區。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公布為“國家森林公園”;1999年劉公島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文明風景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全國首批AAAA旅遊區。2002年進島遊客達138萬人次。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定遠”艦景區“定遠”艦景區
“定遠”艦景區,位於威海港公園內,2002年由威海市港務局投資建設,2007年被山東省旅遊局評定為AAA級旅遊景區。複製後的“定遠”艦,以1888年北洋艦隊建軍時的“定遠”為藍本,主尺寸完全和歷史原艦一致,艦上包括曾經威懾敵膽的305毫米口徑巨炮在內的各種武器裝備均根據原廠圖紙進行建造,魚雷發射室、鐵甲堡、軍醫院、軍官會議室以及艦隊司令丁汝昌的居室等艙室均盡力恢復歷史原貌,遊客並能親手參與火炮操縱,觀看高科技製作的海戰模擬沙盤等,是一處能感受到19世紀鐵甲艦風采的歷史景點。
威海幸福公園威海幸福公園
威海幸福公園,位於市中心威海灣畔,北起體育路,南至金錢頂,東與劉公島隔海相望,西接中心商業區,全長1465米,平均寬度137米,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原為海濱公園,始建於1983年,經過多次改造,填海長達150米之後,2006年市政府耗巨資改建成集旅遊、休閒、商業、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公園,由北向南沿海岸線依次分為5個景區:海韻景區、海閱景區、海賦景區、海情景區、海翔景區。
威海公園威海公園
威海公園,位於威海市中心南部,面向威海灣,總面積67.6萬平方米,是一道集交通、遊覽、娛樂、休閒於一體,海濱特色鮮明、藝術內涵豐富、人文與自然有機融合的海濱風景線。公園以碧海藍天為背景,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由北向南,沿海岸線的帶狀區域依次布局5個主題景區:供兒童遊樂的海伢景區,情侶駐足的海戀景區,以文化活動、娛樂休閒為主的中心文化廣場,暢想大海、抒發情懷的海頌景區和表現海洋科技的海慧景區。公園由護岸、道路、綠化等部分組成,其中,護岸全長3265.3米,採用以斜坡為主,圓筒、台階與之結合的三種結構形式,兼具防護與觀光雙重功能;綠地面積36.1萬平方米;鋪裝面積7.74萬平方米;公園採用多種光源和高新技術產品,通過路燈照明、泛光照明、輪廓照明、內透光照明等多種形式,形成交相輝映、五彩斑斕的海濱夜景。以威海公園為主體的海濱南路環境綠化美化工程曾獲2001年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海上公園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位於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皇冠小區東側,北與威海公園相接,總規劃面積217公頃,包括遊樂園、人工湖、奇石苑、森林生態園、海水浴場、九龍灣旅遊度假區6個部分。其中遊樂園、人工湖兩大景區占地面積13.4萬平方米,綠化6萬平方米,硬化2萬平方米,湖面5.4萬平方米。公園規劃設計博採國內外眾家所長,兼具中國江南水鄉特色和日韓海島風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遊樂園區北部綠草鮮花,小徑迂迴,一派田園風光;中部歐式風格的“創業門”氣勢宏偉,成為開發區人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象徵;南部湖區拱橋流水,湖波蕩漾,如臨江南水鄉。公園二期工程森林生態園、海水浴場、九龍灣旅遊度假區也即將建成。整個工程完工後,規模將達2平方公里,成為集遊人休閒、兒童娛樂、生態觀光、旅遊度假、海上文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海上遊樂園區。海上公園曾被《山東園林》雜誌列為1999年全省新建三大優秀公園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