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渡鎮(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鎮)

姚渡鎮(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姚渡鎮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在成都市東北部。

姚渡鎮面積23.4平方公里,下設6個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5700人(2017年)。

2000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姚渡鎮為省試點小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姚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成都市
  • 下轄地區:姚家渡社區、光明村、永和村
  • 電話區號:028
  • 地理位置:成都市東北部
  • 面積:23.4平方千米 
  • 人口:15700人(2017年) 
  • 方言:四川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川A
  • 海拔:480米
  • 行政代碼:510113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基礎設施,社會治安,農業生產,文化底蘊,人口數據,鄉鎮特色,

歷史沿革

姚渡臨毗河,清代時姚姓人在此擺渡而故名。距今近300年歷史。姚渡場建清乾隆年間,是小川北通往成都的水陸交通要道;也是辛亥革命先列彭家珍故居。鎮西兩華里處客家莊園——曾家寨子,因抗戰時孔祥熙先生創辦的銘賢學校遷在此而聞名海外(姚渡現居住有10000餘客家人)。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姚渡鎮地處成都市龍泉山脈的淺丘地帶,居成都市東北部,在青白江東南部(東經104°19′,北緯30°42′),屬龍泉山脈的淺丘地帶,海拔480米。東與金堂趙鎮為鄰;南與清泉、福洪相連;西界西江河,與日新相對;北鄰毗河,與城廂相望。鎮政府駐地姚家渡,距成都城區35公里,距青白江區政府10公里,交通便利,成(都)趙(鎮)公路橫跨東西,城(廂)太(平)高等級公路貫穿南北,是連線成南、成綿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

氣候條件

姚渡鎮年平均溫度16.5℃,年降水量900毫米;年日照時數1298.2小時,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屬亞熱帶氣候,冬春乾旱,夏季多雨,全鎮氣候溫和、濕潤。

基礎設施

姚渡鎮村社道路暢通,鎮內供水與青白江城區接網,日供水達5000噸;有設計日供氣50000立方的天燃氣管道;有光纖傳輸電視信號線路;有中國移動通訊基站和中國聯通通訊基站;有程控直撥電話1600門;有供電35千伏和10千伏電力線路;有學校3所;有敬老院、糧站、供銷社、信用社、衛生院、郵政所。鎮內水資源豐富,毗河、西江河流經鎮內,河岸植被良好。

社會治安

姚渡鎮民風淳樸、社會穩定、治安良好。片區有公安派出所、刑警隊為企業保駕護航,系成都市“五五”普法先進集體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

農業生產

姚渡土地肥活,物產豐富。全鎮有可耕地18600畝,水域2203.9畝,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食用菌、優質橙、柚、桃、李、梨以及肉、蛋、魚;鎮內龍門村千畝桃園,已成為生態旅遊觀光的一處景點;農業結構調整正以優質水果、食用菌為龍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為兩翼,向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發展。

文化底蘊

姚渡鎮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是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烈士的故居。境內發現的漢墓群,留下了先人的足跡。解放前,這裡是小川北通往成都的水旱交通要道,場鎮商賈雲集,河夫往來繁華,省外客商在集鎮先後建起江西館、湖廣館、廣東館和福建館,又陸續建起了王爺廟、火神廟和玉皇樓三大廟宇。
清道光10年開始,鎮西兩華里的地方(光明村),曾姓人興建了有“川西第一客家莊園”之稱的三座規模宏大的曾家寨子(俗稱老寨子、下新寨、上新寨),老寨子占地60餘畝,共有房屋300多間,寨內有園林、池塘、亭閣、戲台等,布局精巧。四周有恆牆,繞牆是丈余寬的護城河,河內置蓮養漁,並有東西城門,儼然一座城堡,整個寨子的建築形如一個“曾”字。抗日戰爭期間,美國人委託留美歸國的孔祥熙先生將創建於山西太谷的銘賢學校內遷曾家寨子,創下了畢業學生近千人的輝煌,解放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外和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任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的銘賢校友就達200多人。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277
3256
3021
家庭戶戶數
1795
家庭戶總人口(總)
6262
家庭戶男
3242
家庭戶女
3020
0-14歲(總)
1756
0-14歲男
879
0-14歲女
877
15-64歲(總)
4091
15-64歲男
2171
15-64歲女
1920
65歲及以上(總)
430
65歲及以上男
206
65歲及以上女
22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962
2017年,常住人口15700人。

鄉鎮特色

歷史古鎮:
姚渡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漢代古群留下了先民的足跡,馬場壩記載了諸葛亮駐屯兵馬的史實。被孫中山先生譽為“收功彈丸”的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籍居姚渡。解放前,這裡是小川北通往成都的水旱交通要道,場鎮舟楫如梭,商賈雲集,行人往來繁華,省外客商在集鎮先後建起江
西館、湖廣館、廣東館和福建館,又陸續建起王爺廟、火神廟和玉皇樓三大廟宇。清道光10年(1830年),鎮西兩華里的地方(光明村),曾姓人興建了有“川西第一客家莊園”之稱的三座規模宏大的曾家寨子(俗稱老寨子、下新寨、上新寨),老寨子占地60餘畝,共有房屋300多間,寨內
有園林、池塘、亭閣、戲台等,布局精巧。四周有恆牆,繞牆是丈余寬的護城河,河內置蓮養漁,並有東西城門,儼然一座城堡。其中,建於同治10年(1871年)的上新寨更有特色,寨子建築前窄後寬,大殿後並排掘有兩口水井,整個寨子的建築形如一個“曾”字。抗日戰爭期間,美國人委託留美歸國的孔祥熙先生將創建於山西太谷的銘賢學校內遷曾家寨子,創下了畢業學生近千人的輝煌,解放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外和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任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的銘賢校友就達200多人。
經濟特色:
鎮域經濟以水果產業、食用菌產業、農家生態旅遊為三大主導產業。常年出產時令新鮮的桃、梨、李、西瓜等優質水果,全鎮年產各類優質時令水果達130萬公斤。全鎮食用菌生產已成規模,2008年發展露地蘑菇1040畝、袋裝食用菌1405萬袋,食用菌總產量1200萬公斤。2003年,姚渡鎮被評為“四川省十大食用菌生產基地”。農家生態旅遊蓬勃發展。位於姚渡鎮南邊的龍門村,村內的千畝果園,每到三月春暖花開時,漫山桃花、梨花奼紫嫣紅,競相爭艷,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淡淡花香,令置身於花海中的遊客如痴如醉。成都市半小時經濟圈和日益盛行的都市旅遊,使得龍門村逐漸成為了人氣匯聚的地方,僅2008年共接待觀光旅客90餘萬人,實現旅遊收入200餘萬餘元,成為了全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