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汀·巴里奧斯·曼戈雷

奧古斯汀·巴里奧斯·曼戈雷

巴拉圭吉他演奏家奧古斯汀。巴里奧斯。曼戈雷(Agustin Barrios Mangore,1885-1944)出生於聖胡安斯塔教區。巴里奧斯是天才的吉他演奏家,被稱為“吉他的魔神”。說到大教堂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巴里奧斯。南美給人的印象首先要跟西班牙掛上鉤:激烈熱情的西班牙吉他,粗獷奔放的性格和熱辣的 Tango。雖然其中具有南美的音樂元素,然而從這首標題音樂的題目就可以看出來,不同於南美的傳統風格,這是一首具有理性的、對於最高原則的思索和探求的曲目。也許這就是古典吉他的魅力,它可以在不同時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當中引起共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古斯汀·巴里奧斯·曼戈雷
  • 外文名:Agustin Barrios Mangore
  • 出生地:聖胡安斯塔教區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44
  • 職業:演奏家
人物生平1944,成就榮譽,人物履歷,作品賞析,作曲技法,

人物生平1944

奧古斯汀.巴里奧斯.曼戈雷(Agustin Barrios Mangore): 1885年5月5日生於巴拉圭的密西昂納斯省,1944年8月7日逝世於薩爾瓦多。
奧古斯汀·巴里奧斯·曼戈雷
直到他逝世50年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巴里奧斯這位巴拉圭吉他天才的藝術成就。
巴里奧斯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很小便開始學習吉他,並在學校中學習了和聲學,他的啟蒙老師是古斯塔博,是他向這位年輕的吉他手介紹了很多吉他經典作品。在巴里奧斯13歲的時候,他被認為是神童,並獲得亞松森國立大學的獎學金。他在那裡也學習繪畫(他還是個不錯的畫家),並在數學、哲學及文學方面頗有造詣!
到1910年時,巴里奧斯已經確立了吉他演奏家的地位,他離開了巴拉圭前往阿根廷。此後三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南美洲大陸,先後在阿根廷、烏拉圭、巴西、委內瑞拉、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的主要城市舉辦了演奏會。他還曾出訪智利、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拿馬、哥倫比亞、古巴及海地。在1934年至1936年間,他還到歐洲的西班牙、德國和比利時巡迴演出。
從1932年起,巴里奧斯稱自己為“Nitsuga Mangore一位吉他界的帕格尼尼”。Nitsuga是奧古斯丁(Agustin)字母倒序拼寫,而Magnore則是傳說中瓜拉尼族酋長的名字。
30年代中期,巴里奧斯因心臟病,無法繼續這種辛苦的長途巡迴演出,他在薩爾瓦多教書作曲,偶爾舉辦吉他演奏會,度過餘生,1944逝世。
莫里斯 薩默菲爾德 著
戴亦蘇(譯)——摘自《吉他藝術》

成就榮譽

1944年8月7日,奧古斯汀·巴利奧斯·曼哥雷逝世於薩爾瓦多的聖·薩爾瓦多。但是一直到50年後,他在吉他藝術上的成就才被世人所承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這位巴拉圭吉他藝術家的傳奇一生。
1885巴拉圭吉他演奏家阿古斯丁·巴里奧斯(Agustin Pio Barrios,1885-1944)出生於聖胡安斯塔教區。巴里奧斯是天才的吉他演奏家,被稱為“吉他的魔神”。
巴利奧斯的父親,多洛特奧,是當時阿根廷駐巴拉圭的副領事,很喜歡彈吉他。他的母親是一位教師,喜歡音樂以及其它很多藝術形式。所以,小奧古斯汀成長在一個音樂氣氛很濃郁的家庭里。據說,當一把吉他第一次放到小奧古斯汀的手裡的時候,他就立刻撥弄出了非凡的聲音。與此同時,巴利奧斯也會演奏巴拉圭豎琴,另外,他還有一項成就不容被忽視,那就是他高超的口哨技藝。
巴利奧斯在13歲的時候,就已經在音樂方面展現了驚人的才華。他的啟蒙老師古斯塔沃·索薩·埃斯卡爾達(Gustavo Sosa Escalada)是一個對巴利奧斯一生影響很大的人物,他不僅教巴利奧斯演奏吉他,並且說服了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去正式學習音樂和吉他。1900年,巴利奧斯進入了亞松森的國立大學接受了三年的高等教育,並獲得了該校的獎學金。除了音樂,巴利奧斯還非常令人敬畏的在如書法、繪畫、詩歌、數學、哲學等等很多領域造詣甚深。在1906年左右,他舉行了首場公演。到了1910年,他已經確立了其藝術大師的地位,並開始巡迴表演了。
"曼哥雷"的名字是後來才有的,它源自一個傳說中的瓜拉尼部落酋長的名字,這也暗示著巴利奧斯對自己的某種藝術定位。
到1910年時,巴里奧斯已經確立了吉他演奏家的地位,他離開了巴拉圭前往阿根廷。並開始在拉丁美洲頻繁演出。此後三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南美洲大陸,先後在阿根廷、烏拉圭、巴西、委內瑞拉、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的主要城市舉辦了演奏會。他還曾出訪智利、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拿馬、哥倫比亞、古巴及海地。在1934年至1936年間,他還到歐洲的西班牙、德國和比利時巡迴演出。1934年6月,薩羅莫尼、巴里奧斯夫婦從墨西哥乘船到古巴的哈瓦那。在這裡,作為藝術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兩個月之後,他們開始了歐洲之旅。在歐洲演出受到的評價是:“巴拉圭的名手展示才能的特徵是,他用令人驚奇的技巧演繹出美妙、完整的音樂意境和情緒。他是塞戈維亞甚至是上個世紀以前建成的美妙絕倫頂峰藝術的復活,他向我們重現了塞戈維亞式的美妙動聽的音樂。巴里奧斯在皇家音樂學院的演出,再現了華麗的藝術樂章。”1939年巴里奧斯在聖薩爾瓦多國立音樂學院擔任教授。
30年代中期,巴里奧斯因心臟病,無法繼續這種辛苦的長途巡迴演出,他在薩爾瓦多教書作曲,偶爾舉辦吉他演奏會,度過餘生,巴里奧斯於1944年8月7日在貧困中逝世。
巴里奧斯生命中的最後四年,是在薩爾瓦多度過,他一邊熱心的教學,一邊舉行演奏會,同時還作曲。他生前並沒有把他的作品系統出版,當問到他為了吉他專門作過幾首曲子時,巴里奧斯說:約300首。現在流傳下來的手稿大約有100首,已經出版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物履歷

1885年5月5日 出生於聖胡安斯塔教區
1885年—1910年 進入同立專科學校學習
1906年 首次舉行吉他演奏會
1910年—1915年 到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拉丁美洲國家演出
1916年—1931年 在巴西舉行演奏會並結識了維拉·羅勃斯
1931年—1933年 到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墨西哥等國演出
1934年—1935年 在墨西哥、古巴、土耳其、德國柏林、西班牙等地演出
1936年—1939年 在中南美洲各國演出
1939年—1944年 在聖薩爾瓦多國立音樂學院任教
1944年8月7日 因心臟病逝世,享年59歲。

作品賞析

《大教堂(La Catedral)》
全曲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D大調本屬於節奏明快的調性,卻展現出了略帶憂鬱的感覺。仿佛祈禱的人站在空曠的教堂中央,緩慢的度步,陽光從巨大彩色的玻璃中透過來,使寧靜的教堂帶上了斑斕而溫暖的色調.
第二部分:這是屬於天國的聲音。莊重的和弦表現出最崇高的、不可違抗的上帝的律令。似乎在描寫天堂的同時勾勒出了人間的疾苦。人世的苦難眾多,但是低沉、穩健的低音區奏出了堅強甚至有些悲壯的音符:頂著風雨前進,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這部分是最能夠引起人內心的傷感同時又最能給予人力量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進入教堂祈禱的人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人都有各人的不幸,但是得到的答覆都是相似的:因為上帝的安慰不會因人而異。
《最後的顫音(Una Limosna por el amor de Dios)》
這首《祈求上帝的憐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輪指樂曲。巴里奧斯晚年的時候,每天晚上回家都碰到一悲慘的老婦人乞討,後來某一天再也沒有見到,於是便寫下這首曲子,而作者在一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此曲是巴里奧斯創作的最後一首曲子,而且通篇用顫音(輪指)演奏,因此又名《最後的顫音》。開首以極簡單的分解和弦便勾勒出曲子垂暮的基調和祈禱的情緒,之後主旋律全部用顫音演奏,旋律起伏跌宕,極其感人,這頗能引起某種聯想——一個孤獨的身影,仰頭問天,憫懷命運面前個人的卑微和渺小……如此想來便顯得頗為沉重。

作曲技法

巴里奧斯的作曲技巧有5種風格,下面把他的風格來歸納一下: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的風格表情是巴羅克時期的風格,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氣氛是古典風格,受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影響是浪漫派,烏恩·奧貝萊達()的風格是輕快、甜美、有時傷感的感覺,那是一種有著強烈民族音樂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民族樂派的風格。
巴羅克、古典派、浪漫派、烏恩·奧貝萊達這些各種感覺的風格存在在這些作品之中,民族的情緒旋律和節奏、和聲等作為源泉,形成了巴里奧斯音樂的特的特徵。有關民族風格以外的這4種風格,例如: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貝多芬(Luduig van Beethoven)的樂曲構成法影響結果成了他的風格。拉威爾(Maurice Ravel)受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鋼琴那種稱作語法的形式,樣式的研究結果不但得到了新的表現手法,加入了民族歌謠的素材,多種形式的匯總後又得到提取,像這種風格的作品不是單純的模仿,巴里奧斯通過感性對民族音樂素材唱出心聲。
帶有巴羅克風格的作品:《練習曲第3號》,《音階與前奏曲》,《大教堂》,《練習曲第6號》,《B小調二重奏練習曲》,《前奏曲作品第5之一》,《G小調練習曲》。用小調全部快速琶音和音階來表現是共同之處。從這種形式來考慮,比如: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帕魯旦達》中的部分,《琉特琴前奏曲》等等……。
巴赫的寫作方法從多聲部對位法的部分痕跡中可以看到,例外的《D小調連音練習曲》使用了對位法的素材寫法。但除去了低音,用單旋律的結構,這一點與巴赫為無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相同,巴赫用了巧妙的技法,二聲、三聲部的對位法,給人在單旋律中有立體感。巴里奧斯用數根弦彈奏快速琶音和旋律充實了音響效果,使用了吉他固有的特點。
古典風格的作品:《練習曲2號》,《C大調小步舞曲》,《古老的加伏特》,《交響曲似的快板》,《A大調連音練習曲》,《A小調練習曲》,《C大調小步舞曲第1號》,《E大調小步舞曲第2號》,《B大調小步舞曲》。在這些小步舞曲中有著莫扎特的氣氛,但也能感受到雖沒特定的作曲家風格可又有一些之外的古曲風格表情,在小步舞曲中,《B大調小步舞曲》給人有類似莫扎特旦威魯旦伊梅恩托第17號的有名《小步舞曲》之感。《B大調小步舞曲》的結構I〔A-B-A〕~II〔C-D〕~III〔B-A〕,III結束部形式沒有,另一方面,莫扎特的小步舞曲I〔A-B-A〕~II〔C~D〕~III〔和I同樣〕。用直率的感情自由吐露的表現手法,用心來傾訴寫出美好的小品這就是巴里奧斯,細緻的結構是必要的形式,用古典派形式的奏鳴曲這種形式是迎合大眾口味的,《交響曲似的快板》的第一樂章的題目是快板,捉住了情緒,有著有機的羅列又加了休悠的印象,結構也不是用三部形式的,小奏鳴曲和題目同樣,形式與題目無關連,古典派的音樂結構性與巴里奧的感性好像不相容,這種固定的三部形式小步舞曲,巴里奧斯注入了自己自由的形式。
浪漫派的風格與巴里奧斯的本質部分相融合了,巴羅克和古典總的來說或多或少漂浮出浪漫派的情緒。特別是那些表現出濃厚色彩的是:《人形之夢》、《古老的梅古魯》、《華爾茲練習曲第3號》、《祈禱》、《華爾茲等3號》、《紡織歌》、《C小調前奏曲》、《曼蓓莉達之花》、《舞曲》、《船歌》、《C大調前奏曲》、《最後的顫音》、《演奏會練習曲第1號》、《沉思》、《小前奏曲》、《D小調連音練習曲》、《為兩手的練習曲》、《由姆列斯庫》、《蜜蜂》、《前奏曲》、《A小調》、《所有的祈禱》、《羅曼斯第1號》、《小鳴曲》等等。全曲有著孟德爾頌音樂中的鄉愁之感,也感受到他對舒曼音樂中和豐富的表情嚮往,特別是在《古老的梅達魯》、《祈禱》、《舞曲》、《船歌》、《演奏會練習曲第1號》、《A小調前奏曲》,所有的祈禱等等有著強烈的這方面傾向。巴里奧斯所有的小品中,都有著這種孟德爾頌舒曼的共鳴,雖然用在小規模上,但大作品中,在旋律中有著這種受影響的感覺,在幾個華爾茲中,《華爾茲第3號》有著蕭邦的手法,《羅曼斯第1號》有著李斯特的《考恩索萊遜C大調》的接近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