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

奔豚

奔豚,又稱奔豚氣,是一種中國古代的病名,隸屬腎之積。出自《靈樞》、《難經》。

基本介紹

概述,中藥治療附方,治汗後奔豚,奔豚湯歌括,

概述

古病名,見《靈樞》、《難經》、《金匱要略》等,為五積之一,屬腎之積。《金匱要略》稱之為“奔豚氣”。豚,即小豬。奔豚一由於腎臟寒氣上沖,一由於肝臟氣火上逆,臨床特點為發作性下腹氣上沖胸,直達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易涼,煩躁不安,發作過後如常,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症狀。因其發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從證候表現看,類於西醫的胃腸神經官能症(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或痙攣狀態)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經症等。
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張介賓《類經六卷·脈色類十九》:“若微急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經也。為奔豚者,寒邪在髒也。為不得前後,寒邪在陰也。按《五十六難》曰:‘腎之積氣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其義本此。”
張志聰《靈樞集注》:“腎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故為奔豚;陰寒在下,故足不收;腎開竅於二陰,氣虛不化,故不得前後也。”
丹波元簡《靈樞識》:“簡按:《骨空論》云:‘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史·倉公傳》:‘涌疝,令人不得前後溲。’蓋皆奔豚也。”
丹波元簡《素問識·骨空論》:“[沖疝]《五臟生成篇》云:‘有積聚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史記·倉公傳》云:‘齊郎中令循病,眾醫皆以為蹶人中,而刺之。臣意診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後溲。’蓋與此同證異名,後世或呼為奔豚疝氣。是。”
⑵《難經·五十六難》:“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葉霖《難經正義》:“賁豚者,其狀如豚之奔突,以豚性躁動故也。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者,少腹,腎之分部,由少腹上沖至心下而止,上下無定時也。喘逆者,足少陰之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氣上沖故也。腎主骨,故骨痿。腎不能納氣,故少氣也。……按:《傷寒論·太陽篇》曰:‘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其發汗虛其心液,臍下悸者,欲動而上奔也,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保心而制水液。又曰:‘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此言發汗既傷其血液,復用燒針令其汗,是又傷其血脈矣。血脈受傷,則心氣虛,加以寒凌心火,故核起而赤,心虛氣浮,則腎氣乘而上奔,故灸核上各一壯,以通泄其經氣,更與桂枝加桂湯,散寒邪以補心氣也。此兩節論外感誤治之證,與積久而成者有間。《金匱要略》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此言肝膽因驚駭為病,木者,水之母也,子病發驚,母亦隨而上奔也。餘三病亦因驚發而得,非奔豚,不為詳解。又師曰:‘奔豚病從少腹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之,皆從驚恐得之。’此因驚則傷心,恐則傷腎,心腎水火之氣虛,而不能互相交感,則腎之虛邪,反乘心之虛而上奔也。故總其治曰:‘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觀《金匱》兩條,與本經之義相近,然同因驚得,而有肝膽心腎之異。況外感積聚之不同,是受病之因,傳變之理,不可不察,豈獨奔豚一證為然?”
⑶《傷寒論·65條》:“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金棟按:心陽虛欲作奔豚的證治。
《傷寒論·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金棟按:心陽虛已作奔豚的證治。
⑷《金匱要略方論·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之,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金棟按:本篇對奔豚氣病的病因、證治作了討論。奔豚氣病的病因雖有不同,然發病均與沖脈有關(按:《素問·骨空論》:“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及《素問·痿論》、《靈樞·五音五味》、《逆順肥瘦》、《動輸》、《海論》等多篇亦都有沖脈的循行,可互參)。其主症為氣從少腹上衝心胸或至咽喉。在治療方面,如為肝鬱化熱氣沖的,可用奔豚湯養血平肝,和胃降逆;如因外邪致陽虛寒逆引起氣沖的,宜外灸核上以散寒除邪,內服桂枝加桂湯調和陰陽,平沖降逆;如因誤汗陽氣受傷,水飲有上沖之勢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培土利水,以防沖逆。
⑸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十三·氣諸病·賁豚氣候》:“夫賁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上下遊走,如豚之賁,故曰賁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賁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呼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賁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賁豚也。腎脈微急,沉厥,賁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後。”

中藥治療附方

治汗後奔豚

(誤服發汗藥,引起小肚子脹痛,有氣上沖,“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附方茯苓一兩、炙甘草二錢半、桂枝三錢、大棗二枚,用勞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一兩服兩次。
此病是一種發作性疾病。主要症狀是發作時,先感小腹有一股氣竄動,頂撐脹痛,且自覺氣從小腹奔跑上衝到心胸,乃至咽喉,甚至發作欲死,發作後又漸漸緩解平復,發作時,其上沖之狀,頂肝抬肺,難受至極。
桂枝加桂湯,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灸其核上各一壯,此方主之。
方藥:桂枝五兩 白芍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歌曰:
氣從臍逆號奔豚,汗為燒針啟病因,雖取桂枝湯為用,桂用五兩腎奔豚。
解讀:
這是風寒表虛自汗之人,被燒針後,(燒針,又稱溫針或針柄灸)又迫其汗出,傷了心氣,心氣受傷,不能下交元陽,則腎氣寒而水氣滯,加之針處再被寒邪侵入,兩寒搏結,心致挾腎水之邪而凌心,故寒氣從小腹上逆至心,必發為奔豚。這時應再灸其腫大發紅而核起之處者,是欲杜絕再入之患。
用桂枝湯進行治療,可以和營血而通心陽,可以解除外患,加重桂枝藥量者,欲壯心陽而通腎氣,暖水藏而去水邪也。
這是人體氣化功能,表里相貫的道理,我們應當從藥量的使用上有所掌握。
欲作奔豚證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
方藥: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棗
解讀:
太陽主一身之表,在外之氣稱衛氣,在腑曰膀胱,有水稱寒水,稱津液之藏,外衛之充,全賴腑之津液氣化升騰,膀胱氣化又賴少陰水火二髒既濟之交蒸,故曰腎之溫煦,在上汗為心液,陰中有陽,故曰汗出可傷心陽,在下,水汗同源.而陰陽同位,故曰此治發汗後而傷腎氣也.汗後心氣不足,而後腎氣乘之,何以得知?臍下悸也,腎中有元陽元氣.與腎氣奔豚之理同,而病勢稍淺,故稱欲作奔豚.
為何奔豚證與第一段,奔豚證的定義不盡相同?
近代中醫書籍多於此證混談而不分,故臨床能用者較少。
雖仲師文章極簡,難有重複,但《金匱要略》復將奔豚三證專列一篇,一為重視,二為比較,我們臨床醫家敢不重視嗎?
所以,要進一步辨清此證,就得與肝氣奔豚證,及與“欲作奔豚” 證相比較。求之於《金匱要略》。
《金匱》奔豚氣方。
此為肝氣奔豚。彼為腎氣奔豚。我特將肝氣腎氣字樣分別編入歌中,以示區別,一學而三證可得矣。
奔豚湯: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者主之。
方藥:
生葛五兩,李根白皮一升,半夏,四兩,生薑四兩,白芍二兩,黃芩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二兩,甘草二兩,

奔豚湯歌括

氣沖腹痛肝奔豚,四兩夏姜五葛根,歸芍芎芩甘二兩,李根白皮用一升。
解讀:
病因病機:能知厥陰提綱,厥陰之為病,氣上衝心,胸中疼熱之句,則知奔豚之作何所來源。
審腹痛而往來寒熱,是肝臟有邪,涉及少陽。少陽之性,出則為陽,入則為陰,故為陰陽之樞轉,而主升降出入,今肝邪逆上,氣沖而作奔豚,上升為熱而當清,昇陽有餘而當降,肝體陰而當養,樞在少陽而又當和。
方藥解:
然此證有寒熱往來而不用柴胡者,以柴胡能樞能升而不能降也。故以葛根五兩,輔以李根,合肝木之性,二物根深能達,入厥陰之地,取葛根多津,性必濡潤而不滯膩,則與肝性喜條達而不欲郁滯之性相合。故養血入肝不用地黃而用歸芎芍藥,葛根又氣味苦寒,與芩芍苦泄下降相伍,得半夏從中降逆之助,則氣降熱清矣,又以甘草和中,生薑宣散余邪,是以苦甘兼辛,既發散,又復生津。
凡用根之藥,多不能升,而葛根能升,以葛根皮黃肉白,能鼓午胃氣而達肺出表,是又將余邪外達而解也。所以,金匱條文: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哽,發作欲死……之證. 而得以消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