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杜甫曬棗

奉節杜甫曬棗

因奉節在唐代稱夔州,杜甫曾寓居於此,種植棗樹,有“堂前撲棗任西鄰”的詩句,故得名。主要原料為色白、果肉肥厚的陽山鮮棗,加工工序為:浸泡煮棗 再浸泡 成坯 冰糖 熬沸 提純 熬糖漿 煮蜜 靜置 晾曬 消毒。其色似琥珀,紋如金絲,外酥內潤,醇甜爽口,化渣離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節杜甫曬棗
  • 奉節:名為夔州
  • 得名原因:杜甫曾寓居於此,種植棗樹
  • 主要原料:色白、果肉肥厚的陽山鮮棗
簡介,杜甫曬棗典故,

簡介

杜甫曬棗典故

杜甫在夔州一所破舊的草堂寓居期間,一天深夜,他正為國家內亂而憂慮,加之當時貧病交迫,不免感慨萬分。睡在身邊的妻子楊氏忽然用胳膊推了推他,輕輕地對他說:“你聽,外邊有響動。”
杜甫側耳聽了一會兒,果然聽到草堂外有動靜。於是,他悄悄地下了床,將帘子拉開,見棗樹下依稀有個人影在晃動。杜甫輕輕地走了過去,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婦人在用竹竿打樹上的棗子。這老婦人每打落幾個棗子,便用手在地上亂摸亂尋,撿到了棗子,連忙塞進嘴裡囫圇咽進了肚裡,看樣子幾天沒有吃飯了。杜甫也就沒有驚動她,折身回到了屋內。
楊氏問:“有人么?”
“有個老婦人在打棗子。”
“這么深更半夜來打棗子吃,怕是餓壞了!”楊氏說,“桌上還留有一碗菜粥,我去端給她充充飢吧。”
楊氏邊說邊穿好粗布衣裙,端起碗就往外走。杜甫也隨手取衣披上,跟了出來。
那老婦人見有人來了,扔下竹竿,跌跌撞撞地朝外跑。楊氏輕聲喚她:“老嫂子,請留步。”
老婦人見來者好聲好氣並無惡意,也就喘著氣停下了腳步。慘澹的月光下,杜甫見老婦人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頓時大動惻隱之心,忙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衣服,搭在老婦人的肩上。楊氏又把一碗菜粥遞了過去,讓老婦人吃了。老婦人頓感一陣溫暖,望著杜甫夫婦,老淚縱橫……
當杜甫問起老婦人的身世時,老婦人哭道:“我就在草堂西邊那間草棚子裡住。丈夫和兒子早被官軍拉去當苦力,至今不知死活……現如今我無依無靠,只有靠挖野菜餬口度日。這幾天因挖不到野菜,餓得實在不行了,才來偷棗子……”
杜甫說:“老嫂子,快別說‘偷’字了,這棗你要吃就打吧!”
楊氏也關切地說:“以後你白天來打吧,半夜三更的,可不要跌倒了。”
老婦人千恩萬謝地離去了。杜甫和楊氏默然回屋,點起小油燈,再也無法入睡。
轉眼一年過去,杜甫全家買舟東下。臨行前,杜甫找來老婦人,對她說:“我走後,新來的主人姓吳名南卿,是我的好友,我已囑託過他,你還是可以照樣來打棗!他不會為難你的!”
老婦人感激地點點頭,真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卻無從開口。她朝杜甫拜了三拜,默默地祝願恩人全家一路平安……
誰知杜甫走後,吳南卿不但沒有按杜甫的囑託辦,反在草屋周圍築上了高高的籬笆。
杜甫得知此事後,特意寫了一首題為《又呈吳郎》的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認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吳南卿讀後,馬上領悟到杜甫的良苦用心:既表達了對老婦人哀憐的感情,又抨擊了不平的社會以及戰爭引來的災難。他頓覺羞愧不已,忙叫人拆除籬笆,並親自去老婦人家賠禮道歉。
幾個月後,吳南卿離開夔州回到忠州。臨走那天,他把草堂收拾得乾乾淨淨,請老婦人住進來。吳南卿說:“遵照杜公的意思,我走後,這草堂便是你的了。那棵棗樹望悉心照料,杜公最喜愛吃棗,說不定哪一天還會來!”
從此,老婦人晚上施肥,早上澆水,棗樹越長越粗,棗兒越來越甜。老婦人非常懷念杜甫,每逢收棗,她都要精選一批飽滿的、顏色好的棗子,攤在草蓆上讓太陽曬乾,然後用蜜水浸泡數日再撈起來,風乾後,貯藏在罈子里。
一天天過去了,一月月過去了,棗壇一隻只增多,杜甫卻沒有回來。老婦人望著棗樹,心中十分惆悵,她多么渴望恩人回來吃棗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