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芋艿頭

奉化芋艿頭

奉化芋艿頭,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據《奉化縣誌》記載,芋艿頭在宋代已有種植,已有700餘年歷史。明清時期,蕭王廟境內前葛一帶已廣為種植,以後擴大到剡江沿岸的牌亭、羅村、同山岙、石橋等村。1996年,蕭王廟被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中國農學會、《中國特產報》聯合命名為“中國芋艿頭之鄉”。

奉化芋艿頭是奉化,也是寧波的傳統名特優無公害農產品,形如球型,外表棕黃,頂端粉紅色,單個重1千克以上,個大皮薄,肉粉無筋,糯滑可口,既是蔬菜,又是糧食,“可烘蒸、生烤、熱炒、白切、做糊、燒湯、煮凍,若烘蒸,其香撲鼻;若煮湯燒羹,雙滑似銀耳,糯如湯糰。”不但食味佳,而且是一種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

2004年09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奉化芋艿頭”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化芋艿頭
  • 產地名稱: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
  • 品質特點:個大、皮薄、質粉、味香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
  • 批准時間:2004年09月1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奉化芋艿頭個大、皮薄、質粉、味香,因其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名聞遐邇,所以就有了“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這句諺語。
奉化芋艿分水、旱兩大類。水田種水芋,品種有青基、赤基之分;旱地種旱芋,品種有紅芋艿、烏腳箕、黃粉箕、香粳芋等,其母芋、子芋均可食用,小小的子芋就是寧波人俗稱的芋艿子。名氣最大的奉化芋艿頭主栽品種為“奉化紅芋艿”,這種芋艿主食母芋,尤以蕭王廟前葛芋艿頭最為出名,母芋一般為橢圓形或近球形,外表棕黃,頂端粉紅色,單個重1至1.5千克,大的可達2.5千克以上,母芋重量一般占芋艿產量的60—65%,子芋約占三分之一強。特點是個大皮薄,其中肉粉無筋、糯滑可口這兩個特點,是區別於其他芋頭品種的主要特點。
奉化芋艿頭具有多種吃法,且各具風味,可烘蒸、生烤、熱炒、白切、澆湯。若烘蒸,其香撲鼻,粉似魁粟;若煮湯澆羹,又滑似銀耳,糯如湯圓。據有心人士蒐集,芋艿頭的加工方法總數達88種,鴨子芋艿、蟹湖芋艿、雞汁芋艿、雞汁芋餃、葫蘆芋艿、黃魚夾心芋艿等名聞遐邇。
奉化芋艿頭奉化芋艿頭

營養價值

奉化紅芋艿肉質較細膩,無明顯紅筋,直鏈澱粉含量較高,吃起來較糯滑,而且其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有十五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根據浙江省農科院中心化驗室測定,奉化芋艿頭(母芋)的主要成分為:總糖65.8%、澱粉46.04%,其中直鏈澱粉為8.64%,粗蛋白14.1%,胺基酸總量11.2%,其中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的含量均在0.7%以上,蘇氨酸、絲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均在0.5%以上,其它成分還有蛋氨酸、異亮氨酸、組氨酸等胺基酸。

產地環境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介於北緯29°24’32”—29°47’25”,東經121°04’05”—121°46’42”之間,地處浙東低山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芋艿頭喜歡生長在有水的地方,奉化水資源豐富,特有的沙質土壤很適合芋艿頭的生長。
四明山是剡溪的發源地,由溪及江,到蕭王廟鎮一帶始稱剡江,是芋艿頭的發祥地,奉化芋艿頭的主產區。四明山江流裹夾而下的泥沙,在蕭王廟剡江兩岸形成了沖積土,這種土壤,逢雨水會迅速滲透,表土不積水,待到大晴天,因地下水位十分適度,芋艿便能輕易地吸收地下水。所以,這裡的江河沖積土,恰到好處地滿足了奉化芋艿頭“既怕水,又畏旱”的生長特點,到了芋頭旺長的秋季,那裡氣候溫濕,晝夜溫差又大,能促使母芋的膨大和營養成分的聚積。因此奉化芋艿頭個大皮薄,糯滑可口,烘蒸、生烤、熱炒、白切、做糊、燒湯……各種吃法,無一不佳。
奉化地理奉化地理

歷史淵源

奉化芋艿頭屬天南星科芋類魁芋屬,多年生草本球莖作物,是奉化市傳統的名特優農產品,栽培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開發價值。芋艿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奉化即成為最早栽培芋艿的地區之一。
據《奉化縣誌》記載,早在宋代,奉化就廣植芋艿,當時又叫“岷紫”,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南宋監察御使,太學博士陳著(奉化三石人),在他的《收芋偶成》一詩中寫道,“數窠岷紫破窮搜,珍重留為老齒饈。粒飯如拳饒地力,糝羹得手擅風流。”芋艿又稱岷紫,是說芋艿很好,是尊給長輩用的美味佳品。明代中葉,從浙南一帶傳入魁芋類大芋艿,因主食母芋,故又名“奉化芋艿頭”。
到明朝中葉,勤耕善種的奉化農民經過不斷改良,漸漸形成了奉化芋艿頭這個特有的名優品種。
在糧食短缺年代,奉化芋艿頭還可作糧食備荒。龔烈沸輯注的《舌尖風雅———寧波下飯詩500首》中,收納了不少古人為芋艿頭而作的詩詞,其中清代詩人景雲的《芋區》一詩中就這樣寫道:“問道蹲鴟好,防飢種一區。”詩中的“蹲鴟”指的就是大芋。清代寧波詩人謝朝輔也在《芋頭》一詩中寫道:“小園與粟共收藏,雅號蹲鴟旨否嘗。領取十年賢宰相,撥殘爐火始升香。”
晚清,奉化芋艿頭已經大面積種植。如此推溯,“奉化芋艿頭”的出現也有至少500年歷史。
長期以來,奉化芋艿頭在上海、杭州、寧波、舟山以及港澳等地享有盛譽。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奉化滕頭村時,吃了一餐奉化芋艿頭的全食後,還和廚師一起探討奉化芋艿頭食譜,並連連稱讚奉化芋艿頭“好吃”。1996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姜春雲品嘗過後,也讚揚說:“荔浦的芋頭不錯,奉化芋艿頭更好。”
奉化芋田奉化芋田

生產情況

2004年,奉化市種植芋艿達5000畝,主要分布在溪口鎮1000畝,蕭王廟鎮2500畝,尚田750畝,江口鎮750畝。

產品榮譽

1996年,奉化市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芋艿頭之鄉”。
2004年09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奉化芋艿頭”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奉化芋艿頭奉化芋艿頭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奉化芋艿頭原產地域範圍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

質量技術要求

1、外形:近圓球形,頂部、基部為錐形。
2、色澤:
芋頭燒雞芋頭燒雞
(1)芋皮色澤:頂部水紅色,上部棕黃色,下部淡褐色;
(2)芋肉色澤:粉白色。
3、芋肉:剛剝開時,肉質清白細膩無紅筋,熟食時口感粉糯,鮮味爽口,具有特定香味,無硬性感,無異味。
4、母芋等級劃分:
(1)特級:單個重量大於等於1.0千克;
(2)一級:單個重量大於等於0.75千克;
(3)二級:單個重量大於等於0.5千克。
5、乾基澱粉含量:大於等於42%,支鏈澱粉與直鏈澱粉比例大於等於4.0。
6、乾基粗蛋白質含量:大於等於10%,特級品大於等於12%。
7、乾基粗纖維含量:小於等於4.0%。

歷史文化

飲食文化
奉化芋艿頭一般每隻重2斤左右,大的足有三四斤,冬天收穫後儲存得當,可以放5—6個月。芋艿頭富含澱粉,香糯可口,可當主食,又可當點心。
芋艿頭的烹飪方法多種多樣,像烘蒸、生烤、熱炒、白切、做糊、燒湯……各種吃法,無一不佳,“排骨芋艿煲”已經成為寧波的一道名菜,吃起來別有風味。每年臘月前後,奉化鄉民都喜歡做一道“臘材醬”,把奉化芋艿頭切成丁,和筍乾、蘿蔔丁、香乾丁、五花肉丁、雞爪、烏狼鯗等一起燒,加上豆瓣醬、醬油和一點點糖,煸炒以後加水在火上慢慢燉,又香又糯的一道草根美食就出爐了。
有食客這樣評價芋艿頭,用明火烤著吃,用柴炭火煨著吃,則愈品愈香;做羹作湯煮著吃,則滑似銀耳,糯如湯圓,細膩而爽口;切成片蒸,再醮以蟹醬,則原汁原味,既香又粉。
《寧波菜和寧波海鮮》一書中,介紹了不少用芋艿製作的經典寧波菜餚,包括芋艿海鮮羹、芋艿菜泡飯、芋艿燉雞翅、芋艿頭三吃、芋艿石斑魚、椒鹽芋艿條、香炸芋艿球等等。
芋艿頭為何古時又稱蹲鴟?
鴟,一種兇惡的大鳥,大號的芋頭因為形狀像蹲伏的鴟,故由此稱呼。
關乎這個說法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史記》,《史記》卷一百二十九中寫道這樣一個典故: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趙國人,靠冶鐵致富。秦國擊敗趙國時,遷徙卓氏,卓氏被虜掠,只有他們夫妻二人推著車子,去往遷徙地方。其他同時被遷徙的人,稍有多餘錢財,便爭著送給主事的官吏,央求遷徙到近處,近處是在葭萌縣。只有卓氏說:“葭萌地方狹小,土地瘠薄,我聽說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長著大芋頭,形狀像蹲伏的鴟鳥,人到死也不會挨餓。那裡的百姓善於交易,容易做買賣。”
於是就要求遷到遠處,結果被遷移到臨邛,他非常高興,就在有鐵礦的山裡熔鐵鑄械,用心籌劃計算,財勢壓倒滇蜀地區的居民,以致富有到奴僕多達一千人。他在田園水池盡享射獵遊玩之樂,可以比得上國君。
民間傳說
奉化是個多山多水的江南小城,山多西南來,水多東北去。發源於“濟公”故鄉的天台山和有著神奇四窗通日月的四明山經過長途逶迤在這裡來了個戀人式的匯合擁抱,然後齊齊攜手奔赴東海,化作東海上星星點點的島嶼。所以奉化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地方,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是傳說中寧波“堇子古國”的中心之地。翻奉化縣的歷史就像翻閱一本古籍,處處透著古意。就連讀當地的民間故事也能讀出古韻味來,比如那個芋艿頭來歷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奉化月嶺山上住著一對貧苦的母女。生活皆靠種田種菜勉強維持。有一年春天,家裡突然來了一個名叫於乃的年輕日本和尚。他臉色蠟黃,一副瘦骨伶仃的樣子。母親費力和他交流半天后才得知這個日本和尚已生病多日,實在無力再去他地。於是女孩擔起了照顧日本和尚的責任。一天,心存感激的他從包裹里拿出一個袋子,倒出一堆圓滾滾、灰撲撲、硬篤篤的東西在桌上,對女孩比劃著名說:“這是通天子,可以當飯,也可以當菜,我從東京帶來,本想帶到西天佛祖那裡去,現在還是送給你們吧。”
女孩按照日本和尚教的方法把“通天子”種在庵前的田裡。過了半個月,田裡開始抽出荷葉般的大葉子來,女孩勤澆水常拔草,葉子長得很快,到夏天時已經連成一片,搖曳田野了。
於乃和尚的病這時也好了,可他每天只跟著女孩慧英挑水翻地,沒有絲毫要走的跡象。七夕那天晚上,母親踏著月光來到於乃住的小屋,想和他詳談一番,可於乃的小屋卻空無一人。母親心血一動,忙來到女兒的屋子,果然也空無一人。她心急慌忙地奔出家門對著山野大喊:“慧英!於乃!”
女孩和小和尚這時正坐在“通天子”葉下說情話呢。母親的叫聲讓他們驚慌失措,連忙牽手躲進葉子深處,再也不肯出來。母親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慧英和於乃,她最後認定他們已經一起化作了“通天子”根塊。於是她就把那顆圓東西叫做“於乃頭”。因為芋艿頭的來歷和愛情有關,所以奉化出產芋艿頭的地方就有了這樣有趣的風俗流傳:每年七夕之夜,當地青年男女都愛去芋艿田裡談情說愛,據說這樣能恩愛有加,白頭偕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