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源村

剡源村

剡源村地處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西部,是四明山天台山的交會處,奉化江及“九曲剡溪”的源頭,也是人們出入浙東、輾轉浙西南的交通要道,因地處剡溪發源地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剡源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
  • 下轄地區:晚香嶺、水碓頭、前岙、寺岙、船山、盤龍、石橋灣和火弄坑
  • 政府駐地:晚香嶺
  • 電話區號:0574
  • 郵政區碼:315521
  • 地理位置:浙東甬西南
  • 面積:13.14平方公里
  • 人口:1587人
  • 方言:吳儂軟語區寧波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四明山區、天台山區、王羲之隱居地
  • 機場:寧波櫟社國際機場
  • 火車站:奉化站
  • 車牌代碼:浙B
剡源村簡介,剡源村與王羲之,剡源村與四明內家拳,剡源村特色,剡源村交通,地理位置,

剡源村簡介

剡源村地處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西部,是四明山、天台山的交會處,奉化江及“九曲剡溪”的源頭,也是人們出入浙東、輾轉浙西南的交通要道,因地處剡溪發源地而得名。南與新昌交界,西與嵊州交界,是奉化區的西大門。2004年,剡源村由原來的水碓頭村、前岙村(也稱剡岙,是中華民國第十九軍長陳泉卿之子陳式正故居所在地)和晚香嶺村合併而成,其中有寺岙、船山、盤龍、石橋灣和火弄坑5個自然村。
水碓頭村前有貓頭山,村後有老鼠山,原名“鼠對頭”。火龍坑林木郁茂,古時常有虎狼出沒,曾名“虎狼坑”。寺岙有南北兩山 對峙,形勝不凡。據傳村附近曾建有十寺十廟,是一祭神拜佛的聖地,故名寺岙。晚香嶺以嶺為名,寫法有好幾種,如萬香嶺、萬鄉嶺、飯香嶺、萬象嶺、萬響嶺。每一種寫法都有出典,都蘊含著文化。比如“萬鄉嶺”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昔日的鬧猛,以及“交通要塞”這一類的詞。村上有王右軍廟(原王右軍廟分上下兩廟,據村民所說廟的規模較為龐大,廟內所供菩薩甚多,廟內還建有戲台,可同時容納數百人同時看戲。上世紀,上廟因文革等諸多歷史原因被毀,後在廟原址上建起晚香嶺國小,目前為村兩委辦公所在地;下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也因火災被毀。目前,村內王右軍廟為上世紀90年代新建,因受資金、土地等諸多因素影響,規模遠不及當年。),廟中有清鹹豐帝題聯:“山色壯四明看此地嶺含萬象,書名高兩晉願先生笑掃千軍。”光緒《剡溪鄉志·氏族》記載:“晚響嶺……嘗於將晚時經過是嶺之陰,兩山颼颼作響,想此嶺當初林木叢雜,至晚響徹山谷,故名晚響。”現名晚香嶺,疑是諧音。
全村共有631戶村民,戶口在冊1587人,22個村民小組,黨員52名,村名代表43人。全村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9畝,水田617畝,山林12900畝,其中茶葉178畝,桃子170畝,雷竹500畝,毛竹700畝,花木850畝,2011年,年人均收入6069元,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
近年來,剡源村也獲得了區2008年環境政治先進村、區計畫生育一星級服務村、區文明村、2010年寧波市千村綠化工程示範村、區基層文化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剡源村與王羲之

千百年來,王羲之、皮日休、李清照、王應麟、戴表元、黃宗羲、全祖望等名人暢遊或隱居於此,留下大量的詩文佳句,加之靈秀的地域和淳樸的民風,形成了獨特的剡源文化。
在奉化剡源一帶,老百姓有著許多王羲之許邁在溪口一帶活動的傳說。奉化剡溪有九曲,元代陳沆的《剡源九曲圖記》中記載道:“水一曲而為六詔,晉右將軍王公逸少隱居其間,詔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後人為之立廟,有硯石存焉。” 《奉化縣誌》上載:“奉化縣西有水曰剡源,夾溪而出,其地近越之縣,故名。以曲數者凡九,一曲曰六詔,有晉王右軍祠。右軍隱於此,六詔不赴,故名。山有硯石,右軍所遺也。右軍宅在嵊州金庭,其去六詔密邇,故別業在焉。古時,晚香嶺村與六詔、水碓頭、麻廠統稱六詔。村內原有王右軍廟。上世紀60年代初,王右軍廟被一場大火焚毀,如今的奉化蕭王廟基本是照著王右軍廟的樣子建造的。據《晉書·王羲之傳》和《奉化縣誌》記載,東晉永和十一年,50歲的王羲之因受會稽郡刺史王述排斥,憤然辭官,從會稽城內遷出,從此隱跡山林。他曾在六詔寫字、牧鵝。如今,“書聖”的祠堂早已變成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看王右軍廟遺址,看王羲之墨池。右軍金庭舊宅在今新昌王罕嶺,離今奉化晚香嶺村不足十五里。有王羲之與六詔的一段緣分,以後的文人學者寫了無數的詩歌歌詠這件事。元代陳基曾有一首《一曲六詔》詩:“一曲溪頭內史(即指王羲之)家,清泉白石映桃花。當時堅臥非邀寵,六詔不朝百世夸。”清代全祖望的《句余土音<剡源九曲詩>六詔》:“右軍潑墨處,一昔來金庭,九曲自茲始,六詔想清風。”
奉化晚香嶺村與六詔村相鄰,該村歷史上一直建有王羲之(王右軍)廟,廟內楹聯為:“想當年喜寫黃庭鵝不見,臨此地清流白石硯猶存。”廟裡供奉著王羲之當年在晚香嶺用過的,一方長90厘米,寬70厘米,高30厘米的墨硯。到了清代,奉化籍著名書法家毛玉佩在墨硯上書寫了“右軍遺蹟”四字,落款“伴我山民志”。據民國時期《寧波時事公報》1922年8月12日報導,農曆六月(公曆8月6日),大湖山山洪暴發,沖走墨硯。神奇的是,1988年7月30日晚,大湖山又一次特大洪水暴發,把流失66年的王羲之墨硯沖刷出土。現在,這方墨硯陳列於奉化區溪口博物館內。

剡源村與四明內家拳

在人們的印象中,地處江南的剡源似乎總是溫柔婉約的,被認為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聚集之地。事實上,剡源地處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之此地山高林密,地形險要,往往為末路英雄安生立命提供了便利條件。
曾是浙東兵患匪亂集中之地
唐鹹通元年三月,嵊州人裘甫起兵反抗唐朝暴政統治,唐乾符二年四月,浙西狼山(今江蘇南通南面)鎮遏使王郢等69人因鎮海軍節度使趙隱有功不賞,發動兵變,兵馬都曾經過剡源,或在剡源屯兵駐紮。宋熙寧二年,為了緝拿茶鹽走私,在今桕坑村口九曲樓遺址和公棠村添置九曲巡檢,也專門從事緝盜等事;宋德祐二年三月,沿海制置使趙孟傳降元,元兵侵入剡源,居民死傷很多,因怕剡源人民反抗,元朝設巡檢以防。在清朝,為防兵匪之患,立有亭下軍營,重兵把守。
到清朝後期,匪患變得更加嚴重。如清光緒二十四年夏亭下鎮鹽店被劫,冬米店、染店被劫,大嚴坪(今六詔村後山)被劫。又如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間,棲霞坑王昌灼家被土匪劫去財物一千餘金。並且土匪屢次窺視打劫董村,雖被村民打退,但很快再次騷擾。到了第二年正月,周善安才率團練乘雪夜直抵里塢坑等處,焚毀賊窩數處,擒獲匪首鷹阿少,剡源境地稍安。但是不到一年,小千岙、董家橋等處又被劫。二十七年,曹家田、沙炕、三石、班溪等處又被劫,此後請官剿捕,官家置若罔聞。
抗戰時期,當地民眾數次襲擊過駐紮在附近的日本兵。如今,當地還留存著康嶺抗戰橋頭堡、剡源兵戰道、石碉堡、杉樹炮台等多處戰亂遺蹟。
歷代反抗鬥爭從未停止,到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由於政治黑暗,民族危亡,發生在剡源的反抗鬥爭異常激烈。
明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剡源鄉民在胡乘龍號令下在溪口雪竇山聚眾起義。後其餘部與公塘洞主吳奎明、大嵐洞主王翊結合,集寨四明大嵐山。在清順治年間,王翊等人又多次到今桕坑、蹕駐、剡源一帶招兵。其部成為當時東南沿海重要的抗清勢力。康熙十三年,借福建藩王耿精忠謀反,嵊縣奇俠胡雙奇乘機聚眾起義。也招剡源兵率軍焚康嶺,進駐石門,和地方鄉紳毛嘉仙、暨嚴頭、毛鳳芝等抵抗。第二年春日,清知府邱業與縣令曹鼎臣命毛岳靈等圍攻胡雙奇,胡不敵,近乎全軍覆沒,幸得原為剡源村民的部下指點,經火焰嶺(位於今剡源村後大山,高塘山和高鵝坑古道)由新昌逃入海上。
清康熙後期,剡源村的十庵十廟和高塘山的綠林,又成了天地會一念和尚(張念一)的勢力範圍,“謂多人奉朱三太子居浙東四明山,潛謀起事。”清朝中後期,由於政治黑暗,剡溪一帶反抗鬥爭激烈,雖然多以失敗告終,但反抗的基因在剡源等地世代相傳,從未消失過。到了清朝末期,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席捲江南,剡源這一浙東樞紐自然也被捲入其中,反清的戰火再度被點燃。
鹹豐十一年十月,太平軍范汝增部數萬人進攻新昌、陳公嶺,大敗清軍,並且越過剡界嶺,前鋒屯住六詔嶺上的剡源村寨頭廟前。剡源村兩三百人參加太平軍,走上了反抗清廷的道路。十一月,這支太平軍攻占縣城,下令民眾蓄髮,恢復中華禮制,設立管理機構。十二月,遺其鄉黨設卡上蹕駐、康嶺。
同治元年四月,清軍攜同英法聯軍占領寧波後,又進攻溪口等地。太平軍被迫從奉化撤退,又途經剡源到新昌,村里雖百餘人被害,但又有數百居民隨太平軍去抗清。八月份,太平天國來王陸順得率領太平軍屯駐新昌、嵊縣,常由陳公嶺過剡源至奉化境地。清軍李珏會同陳朝雲出擊,結果被太平軍擊敗。清軍王嘉仁、邵迎豪等設法重兵駐守陳公嶺。陸順得乘著大霧隨鄉人從小路發動進攻,清軍大潰。太平軍隨即越過剡界嶺剡源,攻克奉化。使知縣屈永清敗走北溪渡,投水而死。
自鹹豐十一年十月至同治閏八月止,剡源中路成了太平軍和清軍往來數十戰的戰場,剡源人民飽受戰亂之苦。
到清光緒年間,天台人王金滿在紹興、天台、寧波下屬的四明山、天台山兩山脈間的剡源村,以開荒農民為對象,發展勢力。而後又有王金髮、竺紹康、張伯岐等多次到此發展勢力。1902年,竺紹康在距剡源約15公里的嵊縣靈鵝組織平陽黨反清。1904年,王金髮、竺紹康在嵊縣創大同學社,後加入光復會與秋瑾等人合夥。再後來有“奉西老太爺”之稱的剡源前岙人陳傳卿,有因家遭竊匪而學四明內家武藝的棲霞坑村王恩溥和他倆的盟兄盟弟等,他們或多或少受這些革命反抗精神的影響,從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成為四明內家拳的傳承地
由於歷年的戰亂與匪患,為保衛家園,當地民眾紛紛習武,培養了這裡的尚武之風。
內家拳的一代宗師張松溪就多次到過剡源諸地,他先在剡溪九曲之第五曲道教聖地丹山赤水洞天丹霞洞一帶隱居,傳說自號丹崖子,潛心悟道;後在其師孫十三老所授的擊刺之術的基礎上,悟出了四十四式陀殺長劍技法,此技在武林中影響力很大,有人以此事為由叫其為四明劍法或武當劍譜。而後還到毛竹洞天(今水碓頭村後山大竹山)的白雲古洞(即十娘窩洞)洞頂和丹池湖高鵝坑等地,結合剡源地勢,匯集天下拳技陰陽十八法,歸約成內家拳絕技十二成一和五字秘訣。
當年與張松溪在寧波月湖迎風橋酒樓比武失利的抗倭少林寺僧兵,也駐足剡源水碓頭寺岙一帶,建成十庵十廟,在此地教習武藝,參悟拳理,並在內家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內家少林僧兵拳。
明末清初,剡源村至下蹕駐一帶古稱雲南里,成了明朝遺臣與反清復明志士謀避起事之地。如南明王朝的錢肅樂、王翊遺部等都曾集寨或隱居於此。剡源夏氏家族即是在這種背景下遷居到此,世傳內家拳技藝。
夏家始祖夏鼎貴本清朝康雍年間畸山人,修文習武的同時以民族大義為己任,與眾兄弟往來江南諸地參與反清復明活動,後因事避居在與內家拳頗有淵緣的剡源村,因能排危難於地方,深為鄉民所敬重,後子孫人丁繁衍,家盛業茂,流傳至今。家族中有人深得內家拳傳承,從鼎貴公到夏龍本,到夏必賢,一直傳至夏高榮之子夏明土先生,都名聞浙東。過去村中及剡溪兩岸學此拳者甚多,又有專業教此技藝的宗祠繩武堂、夏教房等傳世。目前,夏家後人居住在寧波,其中夏寶峰已是中國武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內家拳傳承地總教練和代表性傳承人。他有空時會來剡源村看看老房子,會會鄉鄰們。
各路風雲人物的登場添加了剡源溫柔婉約中的彪悍之氣、俠義之風。清人有詩為證:“打降擒詐竹槓敲,數十群成似虎跑。偏是讀書家子弟,一拳一腳會開交”。這就為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中國內家拳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剡源村特色

剡源村依山傍水,山林面積大,植被覆蓋率非常高,環境清幽。剡源村有高塘和牛坑兩個水庫,高塘水庫以灌溉為主,不過目前已基本不用,牛坑水庫作為村民飲水之用,牛坑水庫常年蓄水量較大,水質好,味道甘甜,自來水管道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鋪入村民家中,因此村中的自來水都是免費使用。早在2004年,在剡源村晚香嶺附近的山上林間小溪中發現過東方蠑螈,蠑螈這一動物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很高,能在此地發現它們,也足以證明該地生態環境極好。
剡源村物產豐富,主要土特產有奉化水蜜桃、奉化芋艿頭、羊尾筍、土蜂蜜、花木(桂花、海棠等)、苗木(白玉蘭、廣玉蘭、紅楓、銀杏、紅豆杉等)、毛竹、雷筍、茶葉等,山上野獼猴桃、野柿子等野果也很多。大多村民都種有各色時鮮蔬菜,有意者可前去採摘購買,不僅時令新鮮,而且價廉物美。此外,村民自家做的紅薯冬粉當地也稱山粉面,其色白味道Q彈勁道,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剡源村位於溪口鎮西大門,離溪口鎮25公里,309省道江拔線及甬金高速公路從村里穿過,與新昌縣沙溪鎮剡界嶺村交界,交通十分便利。剡源村是剡溪的發源地,剡源古樹種植於原王曦之廟前面,該樹樹齡有300多年,需六七人合圍才能將樹圍住,樹下有朴樹亭,可供遊客休憩。村內只有幾家家庭作坊式的小服裝廠,無較大工業企業,因此污染很少。小山村依山傍水,空氣清新,環境十分清幽,夏季避暑納涼極好。剡源村因其獨特地理位置、原生態的自然山水以及與王羲之的淵源,是探索剡(剡溪)源文化和王曦之文化的戶外徒步游、登山遠足探險游的好去處。
旅遊交通路線:(包含公共運輸、自駕車等方式)自駕車:
1、甬金高速在剡界嶺(沙溪)下高速左拐,往溪口方向500米處即可
2、甬台溫高速在奉化(西塢出口)下高速,走大城東路西方向,過西王線,上米勒大道到達溪口,然後經309省道,往新昌方向開22公里左右即到剡源村,按指示牌進村即可

剡源村交通


1、寧波汽車南站坐溪口車到溪口車站,也可坐公交181路(寧波汽車南站—奉化公交西站,票價4元)轉27、29路(票價2元)至溪口客運中心,再轉公交308路(溪口客運中心 — 水碓頭,票價2元,6:00—18:00,每車間隔15—20分鐘)車,晚香嶺站或剡源村站下車即可
2、新昌嵊州方向,坐新昌(嵊州)— 奉化班車,晚香嶺下車,或在新昌東站坐新昌—沙溪車坐到剡界嶺下車,轉公交308路車,晚香嶺下車即可
周邊服務設施:(指提供吃、住、購、娛等服務設施):
1、距離溪口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17公里
2、距離五星級酒店 —— 銀鳳旅遊度假村15公里
3、距離三石村元寶山庄、三石農莊12公里,提供農家特色餐飲及住宿
雖然,剡源村在山水、生態環境、道路交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但因其特殊的區域地理位置,開發程度較小,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在此,也希望家鄉以及有志人士前往村中考察,進行相應投資洽談。

地理位置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剡源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