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文化

奈良文化

奈良文化,也叫天平文化,是指710年-794年日本以平城為京城時期的文化。710年(和銅三年),日本元明天皇奠都平城(奈良),至784年(延曆三年)遷都山城國長岡(京都西郊),是日本史上的奈良朝,其間729—748年以天平為年號,以後又以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天平神護等為年號,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奈良文化
  • 別稱:天平文化
  • 時間段:710年-794年
  • 國家:日本
含義,起源,歷史,發展,重要人物,鑒真大師,阿部仲麻呂,古蹟,奈良盆地,東大寺,

含義

狹義上指日本創造或再創造的文化。廣義上指在當時日本背景之下,在日本流傳的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統稱。
奈良時代貴族女子奈良時代貴族女子
奈良文化也叫天平文化〔710年-794年〕。於天平年間達到全盛。奈良曾是日本的首都,以平城為京城時期的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繁榮,天皇和國家本位主義的傾向,貴族中心化的都市文化,佛教中心的藝術以及唐朝文化風格的強烈影響。在城市規劃、寺廟建築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對外文化交流也很活躍。那時的奈良是日本文化、藝術和工藝的搖籃,在各代皇帝和皇后的庇護下,佛教首先在此興旺起來。同時,在這時期,日本逐漸擺脫了對唐朝文化的簡單模仿,與唐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所謂國風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化對後世的日本文化也具有深遠影響。
奈良時代的文化,受到了佛教和唐朝文化的影響很深。在繪畫方面的像藥師寺的吉祥天畫像,正倉院的鳥毛立女屏風等更為有名。在佛像方面,像東大寺的四天王像,日光,月光菩薩像,都是美麗的藝術品。奈良時代的文化,是在聖武天皇的天平年間(729~749)達到最高峰是在這個時期,所以稱為“天平文化”。

起源

元明天皇建都,到恆武天皇遷都。奈良城在紛紛擾擾中做了70年的日本皇都。而建都奈良期間,也正是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大吸收,大萃取的時代。此時形成的文化氛圍又有別于飛鳥地方為首都之時,所以稱為奈良文化。
在奈良文化時期,首先是佛教在日本的勃興。飛鳥之時,佛教還是在少數貴族中流傳,如蘇我氏、聖德太子等。佛教文化本就是宣揚眾生平等的大文化,並非如此小眾。到了奈良時期,就推而廣之了,為了解決外來佛教和本土神道教的矛盾,日本的統治階級採取了和稀泥式的態度,即本土大神們其實是這些佛爺來到日本搞的變裝秀,他們其實是一群人,不過是為了解放日本人民的思想,採取了兩步走的方法。這個思辨的成功,是讓佛教在日本的暢通一直無阻。而通過佛教的傳播,僧人也積極的干預政事,我們從前面幾回里的玄昉、道鏡的故事即可了解,當日日本僧人在政治中的力量確為強大。

歷史

據史料記載,在289年(中國西晉太康十年),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劉阿知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當時劉阿知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興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另一說為二十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日本後,被日本天皇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因此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就是劉氏後裔祭祀阿知王的地方。
當年劉阿知歸化日本後,被賜姓為“東漢使主”。到372年(仁德天皇六十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後裔被賜姓阪上,再到471年(雄略天皇十六年)十月初一,阿知的後裔又改賜姓為大藏。

發展

日本在奈良時代更是學著唐朝的漢詩,大量模仿,再把往日的詩詞歌賦新曲一起精選的放在一個集子裡,成就了日本一大著名詩歌總集《萬葉集》。《萬葉集》涉及面及廣泛,從王公貴族到販夫走卒無所不包。其中萬葉集按時間分有四個組成部分,最終的集大成者是在奈良時代完成。
奈良時代,也不僅僅是日本文化全面學習中國文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日本的典章制度同樣全面照搬中國大唐的模式,從大化改新開始,到大寶律令再到大寶律令的2。0版養老律令,等等,從土地所有制、軍隊模式再到文官系統。無一不效法大唐。唯一沒有學去的就是科舉制度,當然有人又說了,這正是後來日本先進的原因,科舉制度害了人。要我說這就是胡扯,科舉制度本身是很先進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總比組織考察來的靠譜,害了我們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而不是形式。日本不實行科舉制度是因為他們一直有著貴族管理的模式,不願意把權利分散到全國老百姓里去,從這點講,到今天日本都有著很強的等級觀念和我們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有不同。哪個更先進些呢,不言自明,社會發展到現在,在官員選拔制度上又有哪個真正能比科舉更加公平、公正、公開。

重要人物

鑒真大師

說到和尚,就不得不談到中日友誼的一大使者,鑒真大師。到如今這大和尚的木像還端坐在奈良的唐招提寺中,他那猶慈祥的雙眼,目睹著上千年的來來往往的信眾,此端莊大德,真法像莊嚴。
鑒真東渡歷盡滄桑,他的俗家是複姓淳于,是個揚州人,從小就對出海有著憧憬,到了14歲就出家做了和尚。通過了艱苦的修行,在他40多歲的時候,已經是名貫南北的大禪師,此時日本王室對他亦有耳聞,派了日本兩個高僧,分別是榮睿和普照。前來邀請鑒真東渡日本講學。而這二人不敢即去見鑒真,居然又苦讀了十年佛經,才到那鑒真面前說明來意。鑒真當時就表示此為大善緣,應該走一遭。於是就開始了鑒真大和尚六次東渡,始或成功的故事。前兩次遇到風浪,連那舟子都吹翻。再後來第三次居然算了他非法出境,那時節搭船出海已然有了限制,居然被官家扣住,得了幾年得牢獄之災,之後是第四次,也不巧得很,路遇海市蜃樓,船家迷了方向,一路向了南,居然漂泊到了海南島,在沒有什麼基本醫療保證的時代,這一行人又得了南方的瘴氣之病,鑒真大師就是在這之後雙目失明。這次連從日本迎接他的普照和尚都泄氣不再,只去寺院修行不再嘗東渡之事。可大菩薩,真慈悲,為了普渡眾生又行了一次日本去,這次終於成行,其實最終也事僥倖,同航的日本遣唐使返航居然給大風吹到了越南,而那鑒真大師卻真的被吹到了日本,真萬幸也。
阿部仲麻呂來華學經圖阿部仲麻呂來華學經圖
鑒真大師到了日本,受到國賓的待遇,當日正是日本聖武上皇、光明皇后所在的日子,這些個皇族在日本東大寺修建一大戒台,皇族們還一一到大師前受了戒,並尊鑒真為傳燈大法師。此次鑒真東渡最所幸的是,他帶去了王羲之王獻之的真跡,在日本受到國寶級的保護直至到今天,在這些字畫的祖國,如要存留下來到是千難萬險的多呢。鑒真到了日本,還幫助了日本修正很多醫藥處方,那時的日本,醫藥非常幼稚,此一項又是功德無量,如他所編纂的藥方匯總,被日本稱“鑒上人秘方”一直也流傳至今。鑒真在日本兢兢業業一直工作到他77歲圓寂,葬於唐招提寺,受到日本歷代之膜拜。

阿部仲麻呂

奈良時期,為了中日友好,和日本中國化的大業,日本還派遣了相當多的官方留學生,來華考察學習,其中的佼佼者就有阿部仲麻呂、吉備真備、僧玄昉這些人。後面兩個我們前面幾回的故事裡也說了不少,這裡就單說說阿部。
奈良時代貴族男子朝服奈良時代貴族男子朝服
這阿部仲麻呂的確是個人才,他居然能在大唐用中文考取了進士,而且大唐的朝廷里做了官。連唐玄宗自己都對他寵愛非常,最後回國的時候,給了他一個唐朝回訪大使的身份。這日本友人還給自己取了箇中國名字叫晁衡,而他的朋友們呢?甚至都是名動公卿的角色,最著名的兩個,一個是和公主搞對象,搞的唐玄宗都時常會去家裡巡幸的王維,再一個就是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的千古第一詩仙李白。那日的日本人在中國便就和當今的江北人在上海一樣,全然沒有誰會因為認識了個藤野先生就日日掛在嘴上念道的態度。而晁衡卻可以和如此高尚的主流社會私混,放在今天也許少不得上了時尚做做封面。而以這一來一往的兩個人作為代表,更足見當日中日關係之緊密。而日本的建築、文學更是如葵花之向太陽般的嚮往著中國,日本奈良現存很多唐代的木質建築,經歷千年,歷久彌新。這更倒是我們應該向日本人學習的,尤其在二戰末期,為了保留這些世界文化的遺產,粱思成曾經找到美軍,痛陳利害,居然說動了美軍在轟炸日本時躲過奈良而去。而粱思成日後在國內為了保護那大城牆,倒有誰聽?

古蹟

奈良盆地

奈良盆地從佛教傳入日本的6世紀的飛鳥時代,至8世紀的奈良時代繁榮昌盛,這裡發現了很多古代的遺址,如令人感受到巨石文明的石舞台、高松冢古墳、藤之木古墳等等。
奈良作為古老的文化城市,擁有眾多的古寺神社和歷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稱號,被日本國民視為“精神故鄉”。奈良的重要名勝古蹟有平城京遺址、皇陵、東大寺、唐招提寺、藥師寺、興福寺、大安寺、法隆寺、正倉院、春日神社、元興寺、西大寺、手向山八幡神宮、奈良公園等。平城京遺址是仿中國唐朝的長安城建築的,其比例為縮小的1/4,呈正方形,皇宮坐落在北部,由太極殿、朝集殿和明堂構成。遺址位於城市西郊,已出土2萬多件陶器以及2。5萬片木簡等文物,成為研究日本古代社會歷史進程的珍貴史料。城市東面的奈良公園,密布參天的古杉老松,園內馴養著近千頭鹿,環境幽靜,風光迷人。坐落在奈良公園內的東大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建於743年至760年,富於中國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寺內有鑄造於公元8世紀中葉的金銅佛像,高16米多,重約 5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銅佛像,代表了天平時代文化的精華,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東大寺

奈良時代中期,惡事連連,傳染病不斷流行,死了許多人,而貴族和僧侶之間也起了不少的鬥爭。這時信仰佛教的聖武天皇想要藉由佛的力量使人心和國家安定。因此,在奈良首都建了東大寺,在那當中建了高16公尺的金銅大佛。
東大寺的旁邊有個正倉院。正倉院中保存了許多聖武天皇使用過的東西。當中也有許多都是由中國或印度,伊蘭等傳來十分珍奇的工藝品(正倉院寶物)。這些收藏品在經歷了1200年後現在仍是保存在通風良好而可以防濕氣的日式木造的倉院中,此倉院沒有天皇的充許,是不對外開放的!
朝廷從7世紀到9世紀時派遣了數十次遣唐使到中國,引進了唐朝的進步的文化。當時,每次派遣唐使或留學生,船員共數百人,每次大約是4艘船,但是因為海上的風暴等的關係相當的驚險。像阿倍仲麻呂這樣以留學生身份到唐去,而無法回日本,一生變成了唐朝朝廷的官員的也有不少。另外,在唐朝有個僧侶叫鑒真,他試著要來日本共試了多次都失敗,最後在12年後總算來到了日本,那時他的眼睛已經不能看見了。鑒真來日本之後,在奈良建了唐招提寺,並宣傳了佛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