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陪父母

失陪父母

失陪父母指的是因各種主客觀原因未能給予孩子充分陪伴的父母群體。具體細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失陪父母
  • 主要成就:因各種主客觀原因未能給予孩子充分陪伴的父母群體
  • 來源:《一位失陪媽媽給孩子的懺悔書》
  • 拼音:shī péi fù mǔ
失陪父母,概述,第一類失陪父母,第二類失陪父母,第三類失陪父母,陪伴的意義,失陪的危害,專家的建議,

失陪父母

1、因家庭或工作原因,與孩子兩地分離;
2、因工作繁忙,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
3、人雖與孩子相伴但缺乏心的溝通交流。
“失陪父母”一詞來源於網路博文《一位失陪媽媽給孩子的懺悔書》,該博文發布後,引發了網民特別是父母群體及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以及討論,博文講述了一位白領媽媽因長期加班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心中充滿愧疚。文中例舉的種種“失陪”現象,引人共鳴。

概述

第一類失陪父母

在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群“失陪父母“的典型:有為生計奔波的農民工,有離開家園奮鬥的都市白領……因為種種現實的原因,陪伴孩子對他們來說成了一種奢望,無奈之下,他們的孩子淪為“留守兒童”。

第二類失陪父母

除此以外,還有一類數量更為龐大的“失陪父母”,他們為生存而奔波,疲於工作與社交、疏於對家人的陪伴。家庭以外的事情占據了他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分配給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由於在兼顧事業和家庭方面的力不從心,他們不得不承受親子分離的無奈。

第三類失陪父母

最後一類“失陪父母”則更加隱蔽也更應引起警惕。以部分全職媽媽為代表,她們雖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孩子身旁,卻因為用心不夠與或技巧不足的問題,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在精神上缺乏共鳴,他們對孩子的陪伴,有量卻無質。著名女作家池莉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太多的父母只願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說的就是這第三類失陪父母。
據調查,我國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中國城市白領每天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超過1.5小時;63%的都市白領每年只有不到3次家庭聚會;超過60%的城市父親在周末抽不出時間陪孩子;75%的父親因為工作等原因錯過了孩子的第一次說話;59.5%的總體人群不同程度認同“我對父母的印象更多的停留在以前而不是現在”

陪伴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既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精神呵護,尤其是來自父母親人的呵護。父母對子女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孩子能從親子互動中獲得安全感並誘發良性情緒,形成信任、依戀、依賴、期待等積極情感,學會交往、形成社會適應能力,並發展智力。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主要扮演三個角色:智慧的啟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導。研究發現,與父親在一起時間越長、做的遊戲越多,孩子有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有父親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健康——臉上有笑容、抬頭挺胸、精神振作、內心陽光,他們做事更果斷,思想更活躍,抗挫折能力也較強,人際關係良好。父親還扮演著紀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監督等角色,引領孩子形成良好品性。
母親主要扮演兩個角色:習慣的養成和情商的培養。由於母親餵奶,注定了與孩子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孩子通過觀察模仿,會形成與媽媽極為相同的習慣,而好習慣是終身享之不盡的財富。母親的疼愛,能讓孩子的依戀、信任、期待、希望越來越多,社會性越來越好、情商越來越高。
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會有很多社會角色模仿:女孩模仿媽媽、男孩模仿爸爸,無論是性別、家務、親職教育角色等都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薰陶與自覺定位。

失陪的危害

孩子因為缺乏陪伴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讓我們痛心不已:
重慶小女孩-1歲多的小玲玲,由於缺乏關愛和陪伴導致孤獨,竟把舌頭當糖天天嚼,嚼到舌頭紅腫發炎都不停止!5歲的廣東女孩阿明,從小缺乏父母陪伴而不得不與航天模型、汽車模型為伴,漸漸患上孤獨症,不跟人說話,整天擺弄模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可修復的傷害。
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個體要“有充分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自己被他人排斥、遺忘,因而對他人抱著不信任的態度,感到孤獨、悲觀,不停息地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出各種神經質傾向、自衛傾向、自卑,自私等。而父母在兒童形成安全感方面有著最為關鍵的影響,尤其在孩子7歲以前,處在人生奠基的關鍵階段,他們極度渴望愛,渴求安全感,這種需求的滿足幾乎完全依賴於父母。此時父母的失陪,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童年玩伴,進一步加劇了孩子的不安全感。缺乏陪伴,不僅讓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更耽誤孩子的終身發展!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班傑明·斯巴克認為,“兒童出生數月後,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僅半歲的嬰兒,也會因為照顧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突然離去,而喪失對人對物的興趣,不開笑臉,不思飲食,精神上受到嚴重的壓抑……兒童長大成人後,畢生處事樂觀還是悲觀,待人熱情還是冷漠,為人多信還是多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出生後頭兩年中主要負責照看他們的人的態度。”
在我國,“失陪”更多的是父親,這對男孩最常見的影響是“父愛缺乏綜合徵”:害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衝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逃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暴力,沒有父愛的男孩更容易成為一個危險的男人。

專家的建議

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父母之愛都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如果家長能領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知道這些境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那么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儘是藉口。
家長要建立家庭至上的理念,重視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錢將來可以再掙,但孩子不能等。作為爸爸,再忙也要每天回家吃晚飯,每天和孩子玩一次遊戲;作為媽媽,再累也要每天給孩子擁抱,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裡只裝著工作和社交,僅僅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的邊角料來分配給孩子,不要對孩子漫不經心,要認真對待和孩子相處這回事,不要讓你的孩子置身於精緻的房間,卻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如果出於客觀上的原因,必須要和孩子經常分離,也一定要想辦法儘量減輕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臨時撫養人建立感情,分別的日子裡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和孩子溝通,定期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在關心著他,儘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工作忙”等任何原因,都不應該成為你對孩子不用心的理由。
《孩子,媽媽陪你慢慢長大》作者吳文君:
在吳老師看來,每個孩子的能量或者潛能都很大,“與其說培養,不如說是孩子自己成長的;身為家長,陪伴他成長,給予一些引導,在他需要的時候不要指責,給他幫助就行了。“”因為我是一個陪伴者,所以女兒和我無話不談,我們會平等地討論一些話題,我鼓勵她自由獨立地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