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隸屬鱸形目、棘臀魚科、太陽魚屬。該魚原產於北美,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布這種魚。該品種適宜在湖泊、水庫、池塘繁殖和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淡水養殖及觀賞魚養殖對象。我國於1987年首次從美國引種,由於該魚肉質鮮美,是許多名優魚所不能相比的,因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鰓太陽魚
  • 外文名:Bluegill sunfish
  • 別稱:藍鰓魚
  • 隸屬鱸形目、棘臀魚科、太陽魚屬
  • 原產地:美國中、南部的淡水中
  • 身形:中小型魚類
  • 學名:Lepomis macrochirus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養殖方法,繁育,營養價值,魚病防治,

簡介

藍鰓太陽魚bluegill亦稱藍鰓魚。鱸形目(Perciformes)日鱸科(Centrarchidae)學名Lepomis macrochirus之太陽魚(sunfish),為最著名太陽魚之一。原產於美國中、南部的淡水中,現已引進美國西部及世界各地的許多淡水環境中。
藍鰓太陽魚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是受歡迎的垂釣魚中頂小的一種,一般體長只15~23公分(6~9吋),體重常不及0.5公斤(1磅)。特徵為背鰭後部有一深色點,以及鰓蓋後部有一深色邊。體色不一,惟基本上帶藍色或綠色。雖然體小,但在上鉤時掙扎劇烈,被視為北美最受歡迎的垂釣魚。常與大嘴鱸魚一起放養於小農場的池塘中。

形態特徵

藍鰓太陽魚屬中小型魚類,常見個體多在50-100克/尾,個體最大者可達1公斤/尾左右。形態體型有些似尼羅羅非魚,外觀特徵最引人注目的是鰓蓋後緣長有一黑色形似耳狀的軟膜,也是所有太陽魚的一個共同特徵,只是不同種其“耳膜”有不同顏色及不同形狀而已。藍鰓太陽魚的體色很美麗,整體顏色偏藍綠,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色或淡橙黃色,背部淡青灰色,間有一些淡灰黑色的縱紋,但不太明顯,頭小背高,肉質豐厚。

生活習性

藍鰓太陽魚1齡達到性成熟,屬一年多次產卵魚類,4-6月是藍鰓太陽魚的繁殖旺季,此時期的雄魚體色顯得特別光彩奪目,十分美麗。一般一尾15厘米長的雌魚可產卵12000-65000粒,屬粘性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及剛孵出的仔魚由雄性親魚護巢。該魚對水質條件要求與我國主要淡水養殖魚類相似,既可在池塘中生長和繁殖,也可在較小的肥水塘中生活。藍鰓太陽魚的食性為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在池塘養殖條件下,仔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成魚則攝食植物基葉、小雜魚、小蝦及小型軟體動物,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餌料(含粗蛋白30%以上)。藍鰓太陽魚屬廣溫性魚類,適溫範圍1-38℃。該魚喜歡集群遊動,即使在初春水溫仍然很低(如在10-15℃)的情況下也能正常攝食生長,很適宜在我國南、北方各省推廣養殖。

種群分布

藍鰓太陽魚原產於美國、加拿大五大淡水湖區及北美、墨西哥淡水水域,因為肉質鮮美、外形美麗現已引進中國和世界各地,成為養殖魚類和觀賞魚品種。

養殖方法

藍鰓太陽魚適應性很強,大小水體均能生長,該魚可在池塘中自行繁殖,長至1?2cm時,捕出仔魚,專塘培育。苗種培育及管理與羅非魚相似。其成魚養殖方法有三種,可根據具體環境條件選擇。
1.單養
池塘面積以3-5畝,水深在1.5-2米為宜,排灌水方便,保持池水清新,需配置增氧機一台。每畝放養2-3cm規格的魚苗4000-5000尾,日投飼量占魚體重的7%左右,長到100克/尾時日投飼量減少為5%,具體視天氣變化及攝食情況而靈活掌握。良好的投喂,精心的管理,畝產可達千斤。
2.混養
將藍鰓太陽魚混合放養在鰻魚池塘、家魚池塘、優質魚池塘,都能控制浮遊動物、小型魚蝦類和其它無脊椎動物過度繁殖。不僅能調節水質,而且能增加其它魚類的產量。混養的苗种放養規格以4-5cm為宜。畝放養500-2000尾不等,視池塘情況而定。
3.游釣及觀賞魚養殖
藍鰓太陽魚也是游釣的對象。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水體面積的旅遊點、水池、池塘、水庫、湖泊等都可以放養太陽魚。具體放養規格和數量可參照混養方式。藍鰓太陽魚還可作為觀賞魚以它艷麗的體色,搭配於水簇箱中,使人賞心悅目。
藍鰓太陽魚的繁殖季節在廣東為3月至10月,水溫20 ℃以上。1冬齡魚即可進行繁殖,屬於多次性產卵的魚類。

繁育

藍鰓太陽魚的卵粒很小,所以剛孵出的幼苗餌料主要是浮游生物,隨著個體的增長,達到2.5㎝時可輔投人工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必須32%以上。由於藍鰓太陽魚個性溫馴,攝食時搶得不凶,較斯文,而且攝食量小,所以在大面積的魚塘里進行馴化配合飼料比較困難,應該是在繁殖池裡培育到體長2.5㎝以上時,再把它轉入其他面積較小的水泥池或土池來進行馴化配合飼料。
藍鰓太陽魚是中上層魚類,馴化時對沉落水底的飼料不會攝食,所以投配合飼料時必須做到少量多次,因其口徑小,配合飼料應該為粉狀或微粒狀。馴化時全池潑灑,然後再補充浮遊動物。隨著馴化的進行,逐步增加配合飼料量而逐漸減少浮遊動物量,最後完全馴化成攝食配合飼料,此時魚苗達到3-4㎝即可放下魚塘養成。
魚苗下塘前10天要用茶枯把魚塘消毒,用茶枯清塘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徹底殺滅野雜魚蝦;第二茶枯具有很好的肥水作用。清塘後至魚苗下塘時,塘水已經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對魚苗下塘後的成活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養成魚最好是單養搭配少量鰱、鱅魚,因為藍鰓太陽魚個體較小,攝食能力較差,所以一般不能與其他個體較大搶食較快的魚類混養。每畝魚塘可放養4㎝左右的魚苗3000尾。
魚苗下塘後,每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0%,每日分4次投飼,並且每次投料都要較大面積潑灑,然後根據魚苗的攝食情況再確定是否逐漸縮小投飼範圍,魚苗下塘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面積投喂,可縮小至一個範圍投料,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隨著魚苗個體的長大,日投飼量逐漸改為魚體重的4%,此時每天投料可改為2次。當水溫降到10℃時,根據魚的攝食情況來確定投料量。
當池塘水需要換水時,加水口必須用網過濾,以防其他較大型的野雜魚混入池塘,殘殺個體較小的太陽魚。藍鰓太陽魚抗病能力強,但如果水質長期處於惡化的狀態下,仍會影響其生長,使其抵抗力降低。
藍鰓太陽魚生長速度較慢,但其個體達到80-100克/尾時即可上市,在池塘經6個月的養殖便可達到100-150克/尾。在養殖過程中,雄魚比雌魚生長速度較快,個體亦較大。藍鰓太陽魚很受消費者歡迎,但其缺點是生長慢、個體小,養殖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我場正在研究開發雜交太陽魚,來解決其生長慢、個體小的問題。現已取得成功。其生長速度比藍鰓太陽魚快50%以上,今年將有批量種苗提供養殖。

營養價值

藍鰓太陽魚營養成分較全面,鮮肌肉中的水分含量和脂肪合量均略低,而且蛋白量略高,乾物質中17種胺基酸的含量高達6.92%,而且富含人體必要的胺基酸。

魚病防治

藍鰓太陽魚主要疾病有車輪蟲病、舌杯蟲病、爛鰓病。
車輪蟲病由車輪蟲寄生於皮膚或鰓部引起,鏡檢鰭部可看到蟲體布滿整個鰭部。症狀:魚體呈黑色,身體瘦弱、食慾減退、呼吸困難、離群獨游,行動緩慢。
治療方法: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比例5∶2)用量0.7mg/L。溶解後全池均勻潑灑。單用硫酸銅每立方水用0.7克亦可,療效很好。2%食鹽溶液浸洗15分鐘以上,或3%浸洗5分鐘以上。
舌杯蟲病是由魚體受傷寄生於皮膚而引起。鏡檢傷口可發現舌杯蟲。症狀:病魚鱗片鬆散,皮膚充血腐爛,魚體消瘦,離群獨游,不進食物。
治療方法:同車輪蟲病
症狀:肉眼檢查鰓絲髮白腐爛,帶有污泥,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部分的表皮亦常被腐蝕成一個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行動緩慢,體色暗黑,頭部顏色特別暗黑。
治療方法:漂白粉用量1mg/L,溶解後全池潑灑。呋喃唑酮(痢特靈)0.2-0.5mg/L,溶解後全池塘均勻潑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