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經

經絡名。太陽經包括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體表,主衛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行於身體之背,位於體表,感受外邪,背當其沖,是最先發病的經脈,所以又有“太陽為開”的說法。

解讀

太陽經包括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
1、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尺側端,從手走頭,體表主要分布於上肢外側後緣、肩部、面頰、目內外眥及耳中,止於目內眥,並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聯繫的臟腑、器官主要有食管、橫膈、胃、耳、目內外眥,屬小腸,絡心。本經是多氣少血之經,未時氣血注此。本經分布有19個腧穴,起穴為少澤,止穴為聽宮。
2、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在內眼角與手太陽小腸經銜接,聯繫的臟腑器官有目、鼻、腦,屬膀胱,絡腎,在足小趾與足少陰腎經相接。絡脈別走足少陰。經別別入於肛,到心,入於項。經筋結於臀,挾脊上項,結於舌本。本經首穴是睛明,末穴是至陰,左右各67個穴。

中醫套用

1、太陽的功能
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與足太陽膀胱。《傷寒論》的太陽病,主要論述的是足太陽膀胱所主的膚表病變。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腦下項,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主行人體之背,背部屬陽為表。足太陽膀胱腑,與腎互為表里,《靈樞·本髒篇》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故膀胱秉承元陽之氣,內主持氣化而通利小便,外通過經絡敷布於表,體現主一身之表氣的特點,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太陽主外”。
太陽主外的功能,具體又表現在衛氣(陽)和營血(陰)的協調上,而且取決於衛陽的盛衰。《靈樞·本髒篇》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尤其衛氣的溫分肉和司開合的功能,與太陽為病緊密相關。說明太陽營衛是人體維持膚表功能、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太陽主膚表,統營衛,為一身之藩蘺。
太陽與少陰相表里,太陽主外,少陰主里。太陽衛外而固護少陰,少陰藏精而支持太陽,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所以,太陽失固,就會導致病邪內傳少陰,形成少陰病;少陰里虛,又會導致太陽虛餒,易感受外邪而發病。
2、手太陽小腸經經脈循行及主治
經脈循行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於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各,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靈樞·經脈》)
經脈病候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牽拉樣疼痛,上臂痛如斷。
本經穴主治“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晴發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疼痛。
3、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及主治
經脈循行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心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重,下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靈樞·經脈》)
經脈病候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表觀為下列病症: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要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開;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經穴主治“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後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腰背部、骶尾部、膕窩、腓腸肌、腳都可發生病痛,小趾功能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