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陘(太行八徑)

太行八陘

太行八徑一般指本詞條

太行八陘,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乾河等等,於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

晉郭緣生《述記征》中載: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曰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八陘(tai hang ba xing)
  • 外文名:8 valley pass of Taihang
  • 用途:晉冀豫穿越太行山的8條通道
各陘簡介,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現狀,

各陘簡介

軹關陘

第一陘為軹關陘。主要為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等諸侯國連通都城洛陽的要道。軹,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軹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軹關陘的最後一關為現侯馬市南的鐵鈴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太行山大峽谷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陘

第二陘是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五華里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太行八陘

白陘

第三陘是白陘。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里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如今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據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太行八陘

滏口陘

第四陘為滏口陘。在今河北省武安縣之南和磁縣之間的滏山。是溝通豫北安陽和河北邯鄲與晉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陘東出磁、邢,可以援趙、魏。”
太行八陘

井陘

太行八陘
第五陘是井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飛狐陘

第六陘是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餘華里。古人云: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太行八陘

蒲陰陘

第七陘是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太行八陘

軍都陘

第八陘即為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太行八陘

現狀

東漢末年,曹操討伐袁紹餘部,行進白陘入上黨(今長治),路經羊腸坂道,寫下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的《苦寒行》,詩中寫道“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古道之艱險難行,可見一斑。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中寫道:“太行之路能摧車。”明王世貞《適晉記行》中說:“車行太行道,如浮滄海、帆長江,身居危險之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的“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經濟建設的大動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