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口陘

滏口陘

滏口陘,是古隘道名,“太行八陘”之一。位於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西紙坊村南,是古代著名的太行八陘(八個天然的出山通道)之一。北有鼓山,南有神麇山(俗稱元寶山),系滏陽河上橫切山地形成的峽谷。因緊臨水泉沸騰的滏陽河上源而得名。平均寬約200米,長約300米。山嶺高聳,地勢險要,古為連通晉冀之間天然交通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滏口陘
  • 解釋:古隘道名
  • 地點: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
  • 性質:歷史
地理位置,歷史淵源,

地理位置

滏口陘,位於今山西省與河北省交界的滏山之間,自古便為重要隘口,直探華北大地。它起始於石鼓山中,處於戰國時期趙國的腹地,這條古道通往長治,途經磁山、響堂、潞城,是在鼓山南部與神麇山對峙形成的峽谷。
據唐《元和郡志》云:滏山有滏水出,為太行第四陘。這裡山高溝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滏口陘之所以重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磁州的瓷器。“磁州窯”之名源於北宋,有“南有景德,北有新城(磁州)”之說,說明磁州窯當時在我國陶瓷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歷史淵源

更重要的是,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即今河北臨漳縣鄴鎮的國都和山西晉陽的陪都。北齊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常常穿梭於晉冀豫,滏口陘成為此時二都之間往返的通道。他們不僅修整了河谷中的道路,還在響堂等地開鑿石窟,修建廟宇,既為獻佛,也為往來商旅、行者提供行宮。
在滏口陘古道上,有一座響堂寺。響堂寺分南北兩寺。南響堂在古道鼓山紙坊村,北響堂在鼓山的暖村東,兩地相距15公里,兩寺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餘尊。石窟構思巧妙,石像造型優美,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這些石窟始建於公元550~577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此營建宮苑,鑿窟建寺。後來,隋、唐、宋、元、明、清代均有增築和修築。如南響堂石窟“千佛洞”就是明代增建的,造有石像1028尊,頗為壯觀。窟頂中央是蓮花圖,四周配以歌舞飛天,使人神馳遐想,宛若置身仙境。
今日的滏口古道,仍是交通幹道,也是當地的瓷窯發展中心,目前,滏陽鎮有瓷窯30餘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