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寺

太子寺

太子靈蛇太子寺坐落在距縣城北40里許的黃華山上。相傳因阿育王太子在此修行涅槃而得名,始建於金元時期,擴建於明、清兩代。寺廟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群集於形如簸箕的腹凹山岩中,面向萬輝河,背靠岩壁,三壁陡峭,四周松柏長青,蒼翠滿山。廟宇氣勢宏偉,由佛神聚集寺院、太子殿(水閣涼亭)、玉帝廟、鐵佛寺四部分組成,入寺六進院落,三層大殿,七星漫院,八大金剛(松樹),配殿、禪堂、僧舍一應俱全。佛尊、神像、浮雕、壁畫、匾額樣樣工藝精湛,巧奪天工。瞻仰之間,令人目眩神寒。廟內豐碑林立、記述著古寺繁榮,僧侶傳奇及清順治帝微服前來避暑等逸事和歷史。實為昔日靜樂大地上一處規模最大的寺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子寺
  • 地理位置:商州西北70里地的西荊鄉西峪小溪上游
  • 俗稱:搖仙殿
  • 類別:古建築
太子寺 顧名思義 又名太子殿,山西省靜樂縣辛村鄉太子寺,寧夏某地太子寺,山西省平遙太子寺,臨夏太子寺,地圖信息,

太子寺 顧名思義 又名太子殿

全國各地太子寺很多
現列舉幾個知道的

山西省靜樂縣辛村鄉太子寺

商州西北70里地的西荊鄉西峪小溪上游,散落著一座名田太子寺的村莊。太子寺古稱太子殿,俗稱搖仙殿。
可惜文革期間的某日,青天霹靂,一條白蛇在破四舊的愚人驚動下,發出了震聲的萬丈悲光,從古寺騰空東去,令目擊者為之茫然,為之失落。從此,廟宇群蕩然無存。百姓在眾多有識之士的集結下,年年舉行廟會,唱戲三天,募資集款,發起了復修古寺的舉創。期間,於2006年5初10廟會即將結束之時,一條巨蛇現身,盤踞於戲班車上,或許是珍惜久違的香火,或許是挽留虔誠的眾生,也許是為重建的廟宇祝福,無論車主如何燒香禱告,圍觀人怎樣驚動,巨蛇卻總是紋絲不動,直至戲班重新整裝,決定再開大戲三天,巨蛇才緩緩離去。百姓甚是驚奇,眾議,“太子靈蛇”冒險顯靈,依戀著這片風水寶地,難道我們不應當讓昔日美好的風光重現嗎?如今重修太子寺景區工程已初具規模。
黃華山為荷葉坪支山,僻處靜樂縣西北隅20公里萬輝溝的腰莊、東馬坊二村之間,坐西南向東北。山勢起伏如屏如障,中峰高而面凹其腹,左岩石隆如巨鐘,如覆釜,如甑,松從石竇出,蒼翠屈盤。右岩石磚,突如簡,削如圭,怒如虎鬥,企如鳥厲,與蒼官凌踔不相下。兩岩平地而起,銳上半下,萬仞之高插於腹邊,如張兩翼。背綿延挺拔,溝壑相連。通山佛螺姝眉現紺,碧色萬松成林,風起谷嘯濤涌,白雲掛其巔,飆輪撼之不欲去。山以寺勝,峰以邃勝,石以瘦勝,松以巨勝。 寺因山為基,坐落於簸箕形腹凹處,創建於金元時期,擴修於明、清兩代。集中的寺廟群東西長116米,南北寬83米。寺之結構為:山足為坊,順坡歷階而上為三楹高大木排樓山門。進山門闊場後為戲台,台對面五問高大寺院門庭,中間為磚石徹鋪戲場,兩端各墩一雕刻精美的石獅子,正中對台口生一巨松,三抱合圍,冠呈傘形,蔭蓋戲場,使觀眾不覺烈日之炙。進門庭共有相互串通的大小6個廟院。橫4院,中東西配殿為娘娘廟、鐘鼓樓,左為禪院、聽松樓和廊房院,右為火神廟。豎兩院,從娘娘廟院拾級而上為天王殿(過殿),塑四大天王像。穿殿再進一院,對面高石階上三問大雄寶殿(正殿)巍峨森嚴,內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蓮台瓶柳,金吼珠鸚,令人目眩神寒。正殿門前石階頂兩旁各一巨松,直插雲天,人們稱之為“哼哈二將”。兩配殿和兩偏殿各為迦藍、地藏、馬王、炎帝、關帝廟。 寺外,右翼石壁平台上為山神廟,中岩椒下為呂祖廟,上架嶺作亭,為水閣涼亭,內正殿三楹,肖“阿育王(梵王)太子像,寺因此而名。殿對面為涼亭,建於20米高的直壁石崖平台上、,供遊人賞景、吟詩、作賦。左東岩椒為玉皇閣,順石鋪小路下至山底即大雄寶殿背後,有八巨松高古秀勁,比肩而列,一字排開,如冠劍丈夫,人稱“八大金剛。”相傳古時此地下埋了打碎的巨寶盆,才生此八金剛,並引發滿山松林。山後徑愈奧、松愈密,幽陰薈蔚,有鐵佛祠。 太子寺廟群規模宏大,建築獨特典雅。各廟皆雕梁畫壁,彩繪精緻,碑匾遍寺,巧奪天工,僧侶禪師朝夕誦經,終日香火不斷,為昔日全縣第一大寺院。更兼滿山松林蔽日,鳥獸啾鳴,草木效靈,溪水環抱,使黃華山、太子寺成為名山靈寺和清涼幽靜的避暑勝地。每歲五月初八為廟會,屆時遊人滿山、商賈雲集。寺內歷代文人墨客遺蹟甚多。清代龍大人、雲南巡撫李鑾宣曾每年到此避暑一月。1951年和J968年林業部門曾兩次大量砍伐古松。1961至1968年辛村公社在該寺創辦過高小、民辦農中。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神像被打,廟宇被拆,今僅留禪院石窯三孔,余皆無存,古松殆盡,但天然幼松遍布山頭,也甚茂密蒼翠。
太子寺依山建,是本地最具靈性的地方,當地牧羊人偶偶能在山中看見兩天碗口粗長有紅色的角的蛇在山中活動。當地人們每年農曆5月初8舉行廟會,意在祈求保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太子寺的靈性就在這幾天體現出來,無論平時什麼多旱,在5月8的這幾天肯定會下雨。靜樂太子寺與靜樂天柱山被稱為“靜樂雙雄”。是靜樂最聚人文景觀的地方。

寧夏某地太子寺

太子寺,又名特賜寺,緊靠著黃河,僅僅500米左右。歲月滄桑,太子寺因何而得名,始建於何時,已經沒有文字考證了。據寺主持介紹,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在古靈洲城下和西夏軍發生激戰。蒙古大軍駐紮在太子寺附近。一天,隨軍行進的皇妃腹疼難忍,到太子寺院內生下皇子元朝建立以後,元朝皇帝給太子寺賜名“賜寺”,並劃撥銀兩,重修廟宇,從此太子寺香火更加旺盛。直到20世紀50年代,寺院仍完整無損,寺院門前8棵6人才能合抱的鑽天楊向人們訴說著太子寺悠遠的歷史,寺院的古鐘上銘刻的“獻給特賜寺,大明十五年”等字樣為後人留下了可貴的信息。然而這座千年古剎於1959年被有組織的拆毀了,太子寺在2003年由當地人重新修建。
寧夏太子寺寧夏太子寺
太子寺由於歷史的原因,50年代被拆以後,地面被一些單位占用,新建的寺院不是很對稱、很整潔,影響了寺院的進一步發展。

山西省平遙太子寺

在古城平遙的城隍廟街,現平遙中學北校園內,從前有一座太子寺,跟太子寺相對,原是九龍照壁。太子寺毀於何時,無從考證,但九龍壁卻於1977年被大水衝垮了。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都是供奉神佛、祖宗或者前代明哲,平遙怎么會有供奉太子的寺廟呢?關於這個,還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的光宗皇帝立其長子朱由禮為太子,朱由禮是當時光宗寵妃武貴妃的兒子。太子的冊封引起次子朱由校的不滿,朱由校是皇后的兒子,他的舅舅是當朝的宰相,手握重權。於是,朱由校和他的舅舅一夥便秘密商議,最後決定設計除掉太子取而代之。 朱由校一邊派他的舅舅離間皇上跟太子的關係,跟皇上說太子平庸無能,整日只知玩樂,不思進取,以後怎么肩負管理國家的重任。一邊又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皇上嫌太子無能,有意廢除太子另立他人,此事傳到了太子的耳朵里。開始太子並不相信,但他經不起別人的挑唆,又覺察到皇上對他的態度日益變壞,便信以為真。經過一番考慮,太子決定起兵造反,取其父而代之。他一方面暗中招兵買馬,一方面請人查看風水,選中了平遙,決定建秘密集訓基地訓練士兵、殺手,並修建了象徵皇權的九龍照壁,希望能一舉奪得皇位。 朱由校見太子中計,心中暗自高興。他千方百計地蒐集太子謀反的證據,力圖扳倒太子,又派人監視太子的一舉一動,伺機上奏皇上。這天,見時機已經成熟,他便和他的舅舅一起聯名上奏太子謀反作亂一事。皇上一聽,龍顏大怒,立刻下旨由朱由校帶帶領十萬禁軍,迅速趕往平遙平亂。到達城隍廟街時,朱由校下令包圍太子住所,二萬禁軍手握弓箭,只聽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太子的人儘管奮力廝殺,但終因兵力懸殊,寡不敵眾,最終死的死,傷的傷,一敗塗地,太子也被禁軍弓箭射死了。 這天,武貴妃正在宮中,忽有一宮女慌慌張張地跑來,這個宮女是皇后宮裡的人,有一次因犯錯,被皇后責罰,武貴妃幫忙說情,才免於一場棍棒之苦。從此以後這個宮女便在心中暗記武貴妃的這份恩情。 這天,她偶爾聽見皇后跟國舅談話,說皇上派兵剿滅太子,並且二皇子要除掉太子。 宮女心中一驚,便不顧生死,偷偷地去找武貴妃。武貴妃聽後,猶如晴天霹靂,不知如何是好,宮女給武貴妃出了個主意:“你不如去求求皇上。”武貴妃趕忙去進見皇上,希望皇上念在父子一場的份上,放過太子。皇上猶豫再三,終於下了聖旨,讓武貴妃去平遙解救太子。 武貴妃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終於趕到了平遙,但還是晚了一步,武貴妃看著躺在地上的太子,痛不欲生,奮力向九龍壁撞去,頓時血光四濺,香消玉殞。 後來,皇上便在太子死的地方修建了太子寺,將武貴妃安葬在乾坑南神廟。至今,南神廟還保存著安葬武貴妃的琉璃棺罩,以黃、綠色為主,墓內還燒制有太子出遊圖。

臨夏太子寺

在臨夏州廣河縣縣城,有座名叫太子寺的千年古剎,寺內祀奉的是秦始皇之子扶蘇。據民國《續修導河縣誌》中說:“太子寺,縣東南百二十里,見舊志,相傳秦太子扶蘇監蒙恬軍駐此寺,故以太子寺名”。知州潘效蘇有詩聯云:“當上郡監軍而還,已伏殺機,應悔不為吳泰伯;處亘古倫常之變,無所逃罪,相知唯有晉申生。”此志還保留了一幅《寧定縣城圖》(即“太子寺”城)。關於秦太子扶蘇、蒙恬的傳說在當地民間被人們津津樂道;明嘉靖本《河州志》記載:又稱為定羌寺。有關太子扶蘇的題詠也是連綿不絕。
但經學者們查閱史書和考證後得出結論:史書上並無關於扶蘇曾到洮河流域的記載,而他的歿地,史書記載得也很明確。據《史記·李斯列傳》載,扶蘇與蒙恬以數十萬大軍屯邊十餘年,其屯駐之地都是上郡(寧夏北),扶蘇自殺的地方也是上郡。蒙恬自殺的地點是陽周治所(即今甘肅省正寧縣西南的舊正寧)。從史書記載來看,民間關於廣河、臨洮一帶扶蘇、蒙恬的傳說顯然與史實不符,因而不足為信。
那么,“太子寺”的傳說又究竟起於何因呢?
原來,這裡的“太子”是指河州惟一立過國的西秦第二任皇帝乞伏乾歸(鮮卑族)的太子乞伏熾磐。據《資治通鑑》卷載:十六國時期西秦“太子”乞伏熾磐於408年10月“招結諸部二萬七千餘人築城于山康山良山以據之。”西秦皇帝乞伏乾歸之長子熾磐作太子時所建的“山康山良城”就是太子寺所在的今廣河縣城。民間傳說中的“秦太子”正是西秦太子乞伏熾磐。今臨夏境內的太子山、太子街、太子寺等以“太子”命名的古蹟和永靖炳靈寺石窟等名勝,都與十六國時西秦聲名赫赫的“太子”、後來的國王乞伏熾磐有關。公元388年,西秦第一任國主乞伏國仁卒,其弟乞伏乾歸即位,公元393年乞伏熾磐被立為太子。乞伏熾磐“英略明決,過於其父”。從此,乞伏熾磐以太子身份兼任尚書令,協助其父創業洮罕。後來西秦被後秦消滅後,乞伏熾磐便以自己的智慧謀略助父復國。經過近10年的奮鬥,終於如願以嘗。後又攻取後秦、南涼、吐谷渾等地,國勢日盛。公元412年,乞伏乾歸被他的侄子謀殺,熾磐立位。他平定內亂,充分發揮其文韜武略,東征西戰,使西秦國進入到鼎盛時期。《晉書·乞伏熾磐載記》說他“叱吒風雲,見機而協動,牢籠俊傑,決勝多奇”。公元427年,熾磐病卒,不久西秦敗亡。
乞伏熾磐被立為太子的20年中,在枹罕(今臨夏)、大夏(今廣河境內)、嵻山良(今廣河南山)一帶,開創基業,復興西秦。在他上任國主的16年中,奮力開拓,國祚興盛,使草創於西北少數民族的割據政權,在艱難的環境中達到鼎盛,使干戈不息的地區,暫時得以安寧繁榮。這與他的英明和當地百姓的擁護支持分不開。雖然他死了,當地百姓立祠建寺,愛惜他的英名。其子乞伏慕末建寺追薦,熾磐生前功績赫赫受到百姓祭祀。如今,廣河縣城南街以西,清晰可辨的古堡遺址,就是“太子寺”古城,也就是西秦時的康山良山城所在。
但在當地民間為何會一直誤傳呢?想必是人們將西秦太子乞伏熾磐誤以為秦始皇太子扶蘇所致。這種誤解大約在明以前就出現了。原因是西秦史跡雖顯赫一時,但終因地僻國小,典冊亡佚,在一般人的記憶中漸漸泯沒。而明清文人又不重考據,所以至今在民間傳訛下來。

地圖信息

地址:商洛市商州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