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大禹之父)

大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鯀(gǔn),又作鮌、骨系合字),的父親,相傳為顓頊之子(一說顓頊五世孫),字熙。居於崇(今河南嵩山一帶),稱有崇氏,又稱崇伯。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姒姓,有崇部落首領,史稱“崇伯鯀”。時洪水泛濫,受四岳推薦治水,用築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於羽山(今江蘇東海縣北面),或說是創造城郭者(《世本·作篇》)。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鯀是大禹的父親,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用在岸邊設定河堤的障水法,緩解了中原泛濫的洪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徹底平息洪水災禍,因此有了大禹治水。一說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一說是“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總之,鯀葬身於羽山,是一個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

基本介紹

  • 別名:天黿氏
  • 所處時代五帝時代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主要成就:有崇部落的首領,治理洪水
  • 本名:鯀
  • 性別:男
  • 兒子:禹
  • :士敬
生平事跡,典籍記載,家族世系,傳說典故,影視形象,

生平事跡

治理洪水
五帝時期,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
由於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連當時的帝也沒有辦法,說:“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一個“皆”字道出了鯀在眾臣心目中的地位。數千年的歷史中,像鯀這樣深得人心全票通過的狀況是相當少見的。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云:“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考慮到大家的意見,而且當時也找不出比鯀更合適的人選,帝堯勉強同意讓他去治水。
《山海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
與此說相近的還有《尚書·洪範》,這應該是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的文獻。箕子說:“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斁(dù)。鯀則殛,禹乃嗣興。”
為了治理洪水,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用它來填塞泛濫的洪水。因為事先沒有得到天帝允許,天帝很生氣,派了火神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的郊野,又收回了息壤。鯀死後,他的屍體三年不化。祝融見狀,用吳刀剖開鯀的腹部,肚子裡卻生出禹來,鯀的屍體也化作黃龍飛走了。天帝於是命令禹去分布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

典籍記載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記:“禹父鯀者,帝顓頊之後。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
《史記·夏本紀》:“夏,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山海經·海內經》:“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左傳》昭公七年云:“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山海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曰龍。龍就是鯀。
國語·吳語伍子胥諫吳王夫差:“今王既變鯀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於姑蘇。”《韓非子·五蠹》載:“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所笑。”《淮南子·務修訓》也說:“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這些記載都肯定鯀、禹同為治水的英雄與大功臣。
《歸藏·啟筮》說鯀“化為黃龍”,《拾遺記》卷二說鯀“化為玄魚”。屈原在其長詩《天問》中也提到鯀。
據《五帝本紀》記載,“四岳舉鯀治洪水,堯以為不可,岳強(jiàng)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因此,當時作為欽定接班人的舜經過請示後“殛鯀於羽山”—“殛”為“誅”,一說為“誅殺”;還有一說,按《尚書·今古文註疏》:“誅,責遣之,非殺也。”也就是流放。不過,鯀因此葬身於羽山,是不爭的事實。
相傳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這時就出來了,而鯀的屍體則化為黃龍,一說黃龍,飛走了。所謂黃龍有三隻腳,生活在水中,在山海經中有記載。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僅沒有從中搗亂,還派了大神應龍相助。這位應龍也是非常著名的龍神,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代表了雨神的意思。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的樣子,就可以招來雨水。這時他則幫助大禹挖河開山,在治理的過程中,伏羲、河伯也紛紛襄助大禹,後來在東漢幾乎成為國學的讖緯學鼻祖的河圖洛書,傳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由神龜所獻的。終於依靠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的結合,洪水終於被制服了,人們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們的王。

家族世系

關於鯀的家世,有不同說法。《史記·夏本紀》中說鯀是顓頊之子,字熙,《系本》等亦持此說。《漢書·律曆志》則引“伯禹帝系”,稱“顓頊五代而生鯀”,《史記索隱》認為《漢書》的說法更加可靠。
鯀以下的後裔,見《史記·夏本紀》,據載,鯀生,即姒文命姒啟姒啟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觀。仲康少康少康(也作予)。不降不降孔甲孔甲生皋。皋生履癸

傳說典故

鯀不但善於治水,而且還是城郭的創始人。根據專家考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就是夏鯀的封地古崇國
禹父鯀為堯臣,清雷學淇在《竹書紀年義證》中“鯀之治水為堯巨卿也”。鯀封崇地,《史記夏本紀索引》引《連山易》:“鯀封於崇”,《國語·周語》稱鯀為“崇伯鯀”。
文獻記載,鯀是中國歷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世本》載:“鯀作城。”《呂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另《吳越春秋》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訓》更是給出鯀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鯀作三仞之城。”

影視形象

1988年電影《神州精魂》:杜振清飾演夏鯀(鯀)
1996年戲曲電影《大禹治水》:施律民飾演鯀
1995年電視劇《閻羅傳奇》:嚴華飾演鯀
2015年電視劇《大舜》:修慶飾演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