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埡口特長隧道

大風埡口特長隧道

大風埡口特長隧道位於元江、墨江兩縣交界處,地處哀牢山脈和無量山脈分水嶺地帶,兩次穿越南溪河,地質條件複雜。為上、下行線分離的雙洞單向行車雙車道隧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風埡口特長隧道
  • 位置元江、墨江兩縣交界處
  • 上行隧道全長:3373米
  • 下行隧道全長:3354米
簡介,環境,技術,

簡介

上行線隧道全長3373米,下行線隧道全長3354米,上下行線隧道兩測中線間距離為:元江口約為52m,磨黑口約為44m。上行線隧道縱坡採用+0.5%、-1.29%的人字坡,最大埋深約為309m,。下行線隧道縱坡採用+0.5%、-1.47%的人字坡,最大埋深約為331m。隧道設計淨跨為10.9m,淨高為7.2m,上、下行線均設定5處緊急停車帶及相應5條行車橫洞,工程總投資達3.29億元。2003年11月18日正式通車。它的貫通加速了元磨公路的修建進程。

環境

跨越了哀牢山大斷裂的次生帶區,洞內岩性變化頻繁,地下水極為豐富。隧道經歷了自穩性極差的炭質板岩、泥岩;溶洞、溶縫極為發育的灰岩及較為富水的砂岩。隧道兩次穿越南溪河的沖積層,線路在較長地段順沖溝而行,地質條件較為惡劣,施工難度極大。 隧道圍岩屬上三疊統一碗水組T3Y地層,少量屬路馬組T3L地層,岩性相對比較複雜。硬質岩有炭質板岩、弱變質灰岩、超基性侵入岩;軟質岩有砂岩、泥岩。由於受哀牢山大斷裂及次一級構造的影響,隧道基本上出露灰、深灰色板岩和炭質板岩。表層強風化破碎,圍岩範圍內板岩基本上呈現出弱風化碎塊狀或塊狀,節理裂隙發育,不均勻風化。弱變質深灰色灰岩及超基性侵入岩為弱風化大塊狀,隧道圍岩出現的淺黃色砂岩和紫紅色泥岩屬軟質岩類。隧道範圍內有斷裂穿過。斷裂延伸30~90km不等,沿斷裂帶常見片理岩、糜棱岩、碎裂岩、擠壓角礫岩及岩石破碎帶等,並有超基性岩漿侵入,斷面多傾向北東,局部傾角45º,為壓扭性構造。路線區域內分布鬆散層孔隙水,碳酸鹽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類。基岩裂隙水分布最為廣泛,其中以碎屑岩裂隙水為主。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其它水源補給,水力梯度大,排泄運移速度大。

技術

大風埡口隧道為分離式特長隧道,施工中採用TSP203超前地質預報儀、地質雷達及鑽孔取芯等手段進行超前地質預報,採取多種形式的開挖作業方式,充分利用圍岩的自穩時間,做到“信息化施工”,追求“零”塌方。採取多種形式的監控量測及質量檢測手段,對已施工的初期支護及二次襯砌進行全面無破損檢測,對發現的缺陷部位採取工程措施,使施工完成的隧道無不合格點,追求隧道營運期“零”返修率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