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1月28日在重慶市大足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足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周少政
大足區政府區長,各位代表,2014年工作回顧,——八大功能板塊建設全面發力,——投資有力支撐經濟成長,——轉型升級工作系統推進,——要素保障能力大為提升,一批民眾關切的民生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工業支撐更加強勁,旅遊擴量提質,提檔提速城鎮建設,就業和社保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2015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保持投資強度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做好籌融資和債務管控工作,推動特色效益農業增效,推動農業發展基礎夯實,推動農業農村改革提速,強化規劃引領,突出基礎建設,統籌城市管理,穩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建設城市發展新區重要交通樞紐,努力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強化社會治理,

大足區政府區長

周少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138”發展思路,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區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9.8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較全市高0.5個百分點。

——八大功能板塊建設全面發力

雙橋經開區完成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2.3%,龍頭效應進一步凸顯。龍水工業園區加快轉型升級,完成工業總產值380億元。萬古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億元,引進新興產業項目18個。海棠新城開發區完成投資42億元、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現代新城雛形初顯。寶頂山景區提檔升級工程投入試運行,龍水湖度假區完成投資14.5億元,綜合旅遊大景區框架初具。市場物流園區普洛斯、德恆商貿等項目有序推進。農業“一區二園十基地”格局初步形成。各大板塊在全區重點項目投資總額中的比重超過2/3,經濟主戰場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

——投資有力支撐經濟成長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6.8億元、增長30.6%,工業投資176.9億元、增長43.5%,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三。房地產投資穩定增長,完成63.5億元、增長74.9%。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社會主導類項目投資占比85%左右。

——轉型升級工作系統推進

深入開展“四轉一改”,新增規上工業企業63戶、限上商貿企業23戶,全區市場主體總數達4.65萬戶,“個企比”調整為3.4︰1。全面啟動“三創一強”,引導一批企業走上創新發展、內涵發展道路,進一步提升了傳統產業競爭力、盤活了經濟存量。

——要素保障能力大為提升

《重慶市大足區城鄉總體規劃》正式獲批。成功爭取土地周轉空間4.5平方公里、用地指標8960畝。建成110KV變電站3座,新(擴)建220KV、110KV變電站3座。頁岩氣勘探順利推進,永川—雙橋天然氣管線即將投用。雙路水廠、清明橋水廠完成主體工程。新增金融機構5家,完成融資授信155.6億元,到位資金101.1億元。與市地產集團合作成立地產基金公司。

一批民眾關切的民生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紮實推進20件民生實事,完成投資13.7億元。新(擴)建城區學校4所,將新增學位4500個。8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基本完工並陸續交付入住,解決30餘萬平方米“兩證”遺留問題。打捆資金免費為農村低保殘疾人建房392戶,改造農村危房3785戶。完成60個撤併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紅層找水打井4000餘口,撤併村公路通達率實現100%。出生缺陷三級干預工程惠及2.4萬人次。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穩增長促發展。落實各項“穩增長”政策,加強經濟運行調度,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0.8億元、增長12.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4億元、增長15.3%,稅收收入13億元、增長19.2%。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抓手,實施區級重點項目98個、完成投資212.3億元,巨騰筆電大昶項目10月投產並實現產值1300餘萬美元、昶寶項目即將投入試生產,中國汽研科技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上依紅30萬根車橋項目即將投產。努力克服消費下行壓力,出台建築等行業扶持政策,組織房交會、商品特賣會、美食購物節等商貿會展活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億元、增長14.4%。堅持集群招商、專業招商,不斷提升外向型經濟水平,實際利用內資167.1億元、增長38.6%,利用外資1.2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9923萬美元,分別增長137.6%、116.3%。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11.0︰60.4︰28.6,二三產占比提高1.3個百分點。

工業支撐更加強勁

完成工業總產值76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3.6億元,均增長17%。實現工業增加值170.4億元、增長13%,拉動GDP增長6.8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9.7%,產值過億元企業150家。46家企業實施技改擴能,萬元GDP能耗下降2.5%,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現代五金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65.8%。引進重慶機器人、施洛德管道機器人、台灣慧谷工業園等工業項目54個,協定投資195億元,將新增產值310億元。商貿

旅遊擴量提質

“大足印象”建成投用,國美電器、UME影城等知名企業入駐。新城商圈加快建設,簽約引進喜來登、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品牌企業。全區新增商貿設施69萬平方米、專業市場40萬平方米,五金市場群實現交易額274億元,新培育電子商務主體200家。旅遊產業規劃體系健全完善,千手觀音修復、大足石刻博物館、溫泉水世界主題樂園等項目加快建設,芳香產業園、雅美佳濕地公園等美麗鄉村旅遊項目有序推進。荷花山莊、昌州古城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渝西、川東地區旅遊協作成效初顯。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近11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5億元。

提檔提速城鎮建設

。新開工商品房面積194萬平方米、竣工132萬平方米,新增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8個百分點。推動組團城市發展。龍崗—棠香組團加快擴張,海棠新城市民活動中心主體基本建成,永定河整治工程完工,聖跡公園、海棠湖公園即將開放,寶棠大道、東迎賓大道、渝蓉高速東西互通連線道建設強力推進,大銅路沿線、西城片區有序開發。雙橋—龍水組團加速融合,紅岩大道等10公里城市幹道通車,經開大道南段、西湖大道北段等建設有序推進。加快打通對外通道,重慶三環高速、成渝高鐵建設順利,南(充)大(足)瀘(州)高速公路、市郊鐵路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切實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智慧型交通物聯網一期工程投用,建成聖跡北路、龍騰路等9條城區市政道路,宏聲廣場市政設施升級改造基本完成,城區照明設施亮燈率、城區道路完好率均達98%以上。實現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建成區綠地率40.8%,森林覆蓋率43.5%,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7天。多措並舉推進鎮村建設。完成珠溪、中敖等10個鎮總體規劃編制,實施城鎮建設項目124個、投資6.5億元。雙路、通橋、智鳳撤鎮設街道,龍水、郵亭、萬古、三驅納入國家重點鎮建設。開建新型農民社區13個,建成農民新村市級示範點4個。
(四)著力夯實“三農”基礎。編制完成東、西部現代農業園區詳規,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強化涉農項目資金管理,完善論證檢查驗收全程監管機制。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翰鋒農業、大唐豐域等項目推進良好,大足黑山羊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新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6家,發展農民合作社93個、家庭農場52個,農村土地流轉率達39.3%,農業機械化率達48%。農業基礎進一步夯實。設施農業鋼架大棚基地達4000畝,新建高標準農田2.8萬畝,完成農村建設用地復墾3240畝,耕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整治山坪塘1300餘口,建成供水工程25處,解決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環境持續改善。新建沼氣池2000口,改建農村公路135公里,新增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2個,動態減少農村貧困人口9400餘人。
(五)穩步推進改革創新。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成效。積極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完成252個區級預算單位公務卡改革,穩步實施“營改增”試點。全面清理規範財稅扶持政策,完成政府存量債務清理甄別工作。深入推動“並聯審批”改革,大力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新登記公司增長39.2%。建成投用25個鎮街公共服務中心,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加快實施政資政企分開,推動一批區屬投融資公司轉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順利推進,啟動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縮小征地範圍等改革試點。開展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公務車、公交、醫療等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激發發展活力。培育創新示範企業60家,建成3個公共服務平台,新引進自動化設備100餘台(套),3家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高橋農業、優丹百貨在OTC掛牌上市,被列為全市5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創建單位之一。
(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優先安排和重點保障民生支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6164元、11745元,增長10.3%、12.5%。

就業和社保體系不斷完善

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新發展小微企業980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35億元,回引農民工1萬餘人,新增城鎮就業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創新推行“社工代理”,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困難人員就業1500餘人。累計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13億元,發放各類社會保險金18.7億元,實現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參保全覆蓋。啟動全民社會保險參保登記試點。推進“陽光低保”,健全動態管理機制。發放醫療救助金、臨時救助金2012萬元,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升。

社會事業全面推進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新改擴建校舍9.3萬平方米,完成233個學校食堂升級改造、79所學校標準化建設,城鄉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重慶電信職業學院實現新生入住,重慶工程學院、物流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保護學院建設順利推進。加快衛生事業發展。“三甲”醫院裝修工程基本完工,中醫院擴建、精神衛生中心遷建有序推進。嚴格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公共衛生服務紮實開展。穩步實施“單獨兩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3.65‰。寶頂架香廟會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積極推進“大足學”學科建設,成功舉辦“2014年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70周年紀念會”。區廣播電視台通過國家標準化建設驗收。舉辦各類文體活動310場次,惠民電影放映2640餘場。區體育運動中心“一場三館”基本建成,舉辦全區首屆運動會,承辦全國老年人健步走主會場活動、全市公開水域游泳比賽。大足石刻主題體育彩票全國發行。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推進“平安大足”建設。實施應急聯動指揮工程,新建9個基層派出所、3個鎮級專職消防隊。強化信息收集研判及源頭預防,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專項整治”等行動,全區刑事案件發案數減少,社會安全感指數達93.2%。切實落實各級安全責任,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被評為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區縣。進一步完善普法大格局,法律援助工作實現應援盡援。全面推廣運用“群工系統”,受理民眾反映問題7200餘件,辦結率98%以上。建成投用“村(居)務綜合服務公開平台”,有力推動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和民主管理進程。認真受理民眾來信來訪,實現信訪總量、民眾來訪量、集訪量“三下降”。
過去一年,我們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和市委、區委的要求,紮實開展第二批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聚焦“四風”頑疾,切實轉變作風,著力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聯繫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密切了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堅決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市委實施意見,切實強化制度約束,抓好整改落實,“三公”經費、會議活動、檔案簡報、評比表彰等明顯減少。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辦理人大建議220件、政協提案253件。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應急管理、民防、編制、地方志、統計、物價、審計、保密、檔案、地震、食品藥品安全、氣象、通信、郵政工作得到加強,婦女、兒童、老齡、青少年、紅十字、慈善、殘疾人等事業又有新進步。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不斷鞏固。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源自於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科學決策,得益於區人大、區政協的鼎力支持、和衷共濟,歸功於全區上下的積極進取、奮力拚搏,凝聚著社會各界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的幹部民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足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離退休老幹部、老同志,向所有關心、支持大足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經濟總量還不大,爭先進位的壓力有增無減;傳統產業增長空間收窄,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經濟結構最佳化調整任重道遠;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融資難用工難等問題日益突出;民生領域還有一些民眾不滿意的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作風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理性分析、找準根源,拿出切實有效的舉措解決問題、推動發展。

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區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為我們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巨觀環境。市政府在批覆我區城鄉總體規劃中,明確將大足定位為“成渝經濟帶的重要支撐點,城市發展新區的工業重鎮、旅遊重鎮和重要交通樞紐”,為我們加快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信心,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在新常態中奮發有為,在轉型發展中創新促變,在改革攻堅中開拓進取,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區委重要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全區“138”發展思路,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為中心,以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為動力,以法治政府和生態文明建設為保障,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一步強化八大功能板塊的引領帶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015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5%、12.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萬元GDP能耗降低2.5%以上。
實現年度目標,要按照中央和市里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及戰略部署,結合大足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為此,必須做到“五個堅持”:
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統一。既要確保經濟增速持續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力爭在城市發展新區中“趕超進位”;又要辯證看待經濟運行的起伏、經濟成長速度的快慢,更加注重看整體、看質量、看潛力,在轉方式調結構方面積極作為、善於作為。
堅持增量提升與存量最佳化相統一。既要著眼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做大做優增量促進發展轉型;又要繼續盤活盤強存量經濟,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增強持續發展的內生活力與動力。
堅持投資拉動與動力轉換相統一。既要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解決當前穩增長的動力問題;又要更加注重“三駕馬車”的協同發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創新驅動,解決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動能問題。
堅持打基礎與利長遠相統一。既要找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領域,下大力氣破解水電氣路、土地、資金等發展瓶頸;又要從經濟長周期著眼,把完善體制機制、最佳化發展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等工作做深做實,推進可持續發展。
堅持促發展與保民生相統一。既要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為改善民生積累更多財富;又要堅持共建共享,不斷增加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民眾。
三、2015年重點工作
(一)擴大和最佳化投資,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應對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更加注重投資拉動、要素保障和風險防控,加強政府引導和調度,為經濟較快增長提供可靠支持。

保持投資強度和可持續性

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完善項目管理、服務機制。全力推動工業項目落地,力爭工業投資完成220億元以上。繼續採取務實措施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房地產投資穩定增長。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積極對接全市“十三五”規劃,統籌做好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爭取工作。

進一步增強要素保障能力

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嚴格土地規劃管控,用好用活周轉空間指標。完成馬家坡110KV變電站建和團結110KV變電站輸出工程,加快建設西禪110KV變電站。啟動天然氣主幹網連線工程,推進頁岩氣的開採和利用,加大天然氣外購和儲備力度。建成雙路和清明橋水廠,鋪設供水主管網42公里,爭取勝天湖水庫擴建和城區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開工。加強用工協調和勞務合作,全力保障巨騰等重點項目用工需求。

做好籌融資和債務管控工作

探索PPP投融資、產權和股權投資基金、投保貸一體化等新模式,引入國家、市級國有資本及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及擔保方式,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台,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新三板”、OTC等上市融資。清理和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政府存量債務管理,多渠道合理籌措資金、化解債務。完善政府舉債管控機制,加強日常監管和增量控制,確保風險可控。
(二)加快結構調整,大力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堅持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並舉,發展先進制造業與培育現代服務業同步,促進產業集聚化、集群化、規模化發展
把創新驅動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支撐。以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建設為引領,深入推進“三創一強”,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緊貼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改造更新一批關鍵設備,推廣套用一批新工藝,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企業。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組建創新聯盟。抓好創新型園區建設,完善提升各類公共服務平台。用好科技專項資金,實施“百名工業科技骨幹人才培養計畫”,提高專利申請質量和成果轉化率,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和人才向大足集聚。
把工業集群發展作為結構調整的核心內容。發揮大項目帶動作用,拓展延伸汽車及零部件、智慧型製造裝備、電子信息、五金家居等產業鏈條,形成集群效應。加快建設中國汽研科技產業園、大聯統機車等項目,推動上依紅30萬根車橋、機電集團30萬噸高精鑄造中心等項目釋放產能,促進中小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抱團發展。全力推進機器人產業園、電梯產業園和數控工具機產業基地建設,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新引進項目15個以上。深度承接全市電子產業垂直分工,持續提升巨騰項目產能,吸引更多配套企業落戶。全力引進五金及家居行業標桿企業,切實最佳化產品結構和鏈條,促進現代五金與現代家居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引進培育新能源及智慧型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和環保裝備產業基地建設。力爭工業總產值突破9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
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普洛斯、德恆商貿、二手車市場等項目建設,爭取布局物流一級分撥中心,完善末端配送網點,引導市場物流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完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啟動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引導企業發展電子交易。積極培育設計研發、檢測認證、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等業態。大力發展現代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新城核心商圈建設和舊城商圈改造,引進大型購物中心、倉儲超市、特色專賣店,推進“市場轉商場”,形成功能完善、購物便捷的城市商圈體系。鼓勵市場化運作體育賽事、旅遊節會、消費購物節,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提速建設城市發展新區旅遊重鎮。完成寶頂山景區提檔升級、龍水湖溫泉水世界等重點項目,全新開放兩大精品景區。加強旅遊資源整合與統籌管理,全面推進大足石刻國家級旅遊服務標準化示範項目建設。強化旅遊招商和整體行銷,大力發展休閒度假、養生養老、美麗鄉村等旅遊產業,進一步提升大足旅遊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三)抓好“三農”工作,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最佳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

推動特色效益農業增效

圍繞“一區二園十基地”規劃布局,發展壯大優質糧油、特色蔬菜、伏淡季水果、畜禽、芳香等優勢產業。穩定糧油播種面積,有效保障“米袋子”和“菜籃子”。新建鋼架蔬菜大棚、伏淡季水果基地2000畝,新增漁業面積2000畝、農產品冷藏設施1000噸。以調優畜牧業結構和保障畜產品安全為重點,狠抓黑山羊、生豬、蛋(肉)雞等畜禽產業,力爭畜牧業實現產值18.5億元。

推動農業發展基礎夯實

加強耕地、林地保護,實施國家第二輪退耕還林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解決2.7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進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新增專業合作組織30個、家庭農場50家。整合扶貧資源,實施精準扶貧。繼續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做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

推動農業農村改革提速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相分離,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工作,穩妥推進“三權”抵押融資和“地票”交易。認真落實財政支農政策,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深化涉農金融服務改革,引導各類資本投入現代農業建設。
(四)加快組團城市建設,彰顯宜居宜業城市新貌。立足城市定位和組團融合趨勢,突出產業、人口、功能聚集,進一步提升城市規建管水平。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

強化規劃引領

嚴格執行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現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開展大郵路—龍棠大道片區城市發展研究,為城市組團融合和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做好建設項目規劃和高速路下道口發展戰略研究。突出生態宜居理念,加強重要區域城市設計。完成寶頂、高升等11個鎮的總體規劃修編,實現鎮級總規全覆蓋。

突出基礎建設

加快海棠新城公共建築群、商業綜合體和現代城市景觀建設,力爭完成投資30億元、新增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以東迎賓大道、渝蓉高速西互通通車為契機,加快大銅路沿線和西城片區開發建設。提升經開區城市形象,加快千葉·中央廣場建設,力爭企業服務中心、市民文化中心投用。統籌實施一批公共服務設施,綜合整治一批老舊小區,對有條件的棚戶區和城中村進行改造。加快鎮級基礎設施和功能項目建設,鼓勵鎮街實施舊城改造,規範新型農民社區建設。

統籌城市管理

突出城市管理的前瞻性,進一步布局完善城區路網,切實加強停車場、公廁、垃圾站、農貿市場等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舊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新建防洪護岸工程18公里。依法整治違章搭建,強化重點區域市容環境綜合治理。推進智慧型交通物聯網建設,抓好交通疏導和秩序管理。加強園林綠化建設管理,做好國家生態園林城區創建前期工作。擴大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覆蓋面,提升綜合管理服務水平和民眾滿意度。
(五)推動改革開放,切實增強發展活力與動力。深入實施改革推動和開放帶動戰略,為加快發展釋放更多制度紅利、集聚更多資源要素。

穩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突出改革的問題導向,著力突破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鞏固“並聯審批”改革成果,深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三級聯動行政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鎮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和群工系統作用,提高民眾辦事滿意度。全面推進部門預決算公開和公車改革,實現鎮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務卡改革全覆蓋,深化重大項目績效評價改革。穩步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健全分功能監管、分類運營的體制機制,加快區屬國企市場化改革進程。大力扶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提高非公經濟在全區經濟中的占比。

加快建設城市發展新區重要交通樞紐

圍繞“互聯互通”,高起點規劃建設內通外聯的交通網路。推動南(充)大(足)瀘(州)高速公路啟動建設,加緊市郊鐵路前期工作,爭取大(足)內(江)高速公路、登雲機場軍民兩用等納入全市“十三五”交通發展規劃。加速暢通“內循環”,全面打通寶頂至郵亭城市幹道,完成高鐵廣場及各高速下道口連線道建設,推進區內幹線改造,啟動綜合交通換乘樞紐站前期工作。

努力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

立足“成渝經濟帶重要支撐點”定位,積極融入國家和全市開發開放戰略,加快集聚人流、物流、信息、資金等要素。著力完善物流通道、貿易服務平台等開放功能要件,全方位融入全市大通道、大通關體系。進一步改善和最佳化投資環境,圍繞主導產業“點對點”招商,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加強重大外資項目包裝和引進,多渠道搭建企業出口經營平台,提升外資利用和外貿水平。力爭全年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40個,實際利用內資195億元以上,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均達1億美元以上。
(六)樹立生態立區理念,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努力把大足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城市。

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實施產業投資禁投清單政策,有效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土地、能源、水消耗強度,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以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為契機,加快培育循環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努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開展低碳鎮街、低碳社區、低碳產業園區等試點示範工作。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完善資源管理與利用、國土開發等源頭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環保多元投入機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推進政府購買環境服務,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動水電氣階梯價格改革。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積極構建具有大足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
(七)統籌做好民生工作,確保發展成果共建共享。把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民生和社會事業投入,強化“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增強民生工作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可持續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

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辦好2015年度重點民生實事。把促進就業創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失地農民、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工作,力爭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進一步健全城鄉社保體系,深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確保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保持在95%、98%以上。強化低保動態管理,完善各類救助制度,保障好睏難民眾基本生活。紮實推進扶貧開發建設。做好保障性住房的交付入住和後續管理工作。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加快城鄉養老設施建設和敬老院管理。落實殯葬惠民政策,推進公益性公墓和治喪中心建設,倡導文明治喪。繼續做好婦女兒童、殘疾人和優撫安置等工作,支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發展社會事業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依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確保成功創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投用海棠國小、郵亭中學等5所學校,新建累豐國小、龍東國小,進一步化解城區入學難問題。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探索中高職一體化辦學模式,確保職教中心成功創建國家級示範中職。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全面投用“三甲”醫院,加快推進中醫院擴建和精神衛生中心遷建,實施50個撤併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發展社會辦醫,健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療機構管理,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落實好“單獨兩孩”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三級體系,實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演出服務,支持民眾文化社團和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積極創建重慶市文明城市。探索設立文化發展專項基金,挖掘大足石刻、石馬真原堂等文化資源,積極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全面完成千手觀音修復工程,抓好“大足學”學科建設,辦好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和大足石刻世界巡迴展(台灣站)。完善城鄉體育運動設施,鎮街健身廣場覆蓋率達50%以上。倡導全民健身,提升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

強化社會治理

深入推進“平安大足”建設,完成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建設,開建消防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工作,依法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杜絕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綜合監管,保障民眾飲食用藥安全。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保障能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夯實基層自治基礎力量,鞏固提高村(社區)建設管理水平。繼續強化社區服刑人員和刑釋人員管控工作。推動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推進信訪法治化運轉。健全社會徵信體系,擴大信用信息徵集、共享和套用範圍。支持人民團體更好地服務民眾、團結民眾,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
四、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核心任務,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能,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
(一)依法履行政府職能。堅持憲法至上,牢固樹立依法行政意識,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認真編制全區“十三五”規劃,切實發揮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職能。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將應當實行就近和屬地管理的事務下放給鎮街,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監管和評估機制。進一步調整行政事業單位體制機制,最佳化機構編制配置。大力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開展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深入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和政社分開。改進督查考核方式,強化問責問效,堅決懲治庸政、懶政、怠政。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增強法治意識、程式意識、紀律意識和服務意識,努力打造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勤勉盡責的人民公僕隊伍。
(二)健全行政決策和執法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必經程式,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城市管理、食品藥品、資源環境等領域綜合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和管理,促進執法重心向基層下移。嚴格執法監督,堅決糾正行政違法和不當行為。規範執法程式,實行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複議權工作,完善行政複議制度。充分發揮大足仲裁院在化解政府性經濟糾紛中的作用。理順行政強制執行體制,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三)加強權力的約束和監督。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媒體和公眾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重視司法監督,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認真執行對區級預算單位的五年輪審規劃,實現審計全覆蓋。持續推進行風政風評議、勤廉雙述和政務環境測評等工作,加大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監督制約,加強對權力集中、廉政高風險部門和崗位的日常監管。加強反腐倡廉教育,推進大足石刻廉潔文化建設。深化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之以恆反“四風”、馳而不息正風紀。
(四)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堅持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執行、管理、服務和結果公開,重點推進公共資源配置、重大項目建設、社會公益事業等民眾普遍關注事項的公開。建立實施行政事業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嚴格依法辦理公眾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事項。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最佳化“村(居)務綜合服務公開平台”,發揮政務微博、大足網、掌上大足等網路平台作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以只爭朝夕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低調務實、少說多乾、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為加快建設現代新興產業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