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莫臥兒

大莫臥兒

粉紅色名鑽:光明之海(大莫臥兒) 17世紀初,在印度的戈爾康達河谷,幾萬名印度奴隸在那裡的科勒爾礦山挖掘砂石,數十噸雜色的石英沙礫中,他們發現了一顆特殊的石頭——純淨透明帶著淺玫瑰紅色,重達787克拉,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光明之眼”的著名鑽石的前身——“光明之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粉紅色寶石金剛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莫臥兒
  • 又稱:光明之海
  • 發現地:印度
  • 重量:787克拉
  • 地位:世上最大的一塊粉紅色寶石金剛石
光明之海,第一任主人,第二任主人,最終命運,價值,

光明之海

第一任主人

“光明之海”又稱大莫臥兒,因為“光明之海”的第一任主人是統治印度北部的莫臥兒皇帝沙·賈汗。它由古印度南部的王公米爾基摩拉進貢。莫臥兒皇帝沙·賈汗對這塊象徵財富的“光明之海”鑽石它愛不釋手,還專門聘請頂極工匠為他琢磨成重約300克拉的高玫瑰花形鑽石。之後,光明之海作為極品珍藏於莫臥兒皇宮多年。

第二任主人

然而好景不長,莫臥兒皇宮紛爭四起,沙·賈汗的兒子奧朗則布篡取了皇位,於是這塊象徵皇室財富的 “光明之海”也被他據為己有。奧朗則布成為了“光明之海”的新主人。

最終命運

可是奧朗則布死後,莫臥兒帝國逐漸解體,到公元1739年,波斯國王納狄爾沙赫大軍攻入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進行搶劫和血腥屠殺,名鑽“光明之海”也未能倖免,第二年它被當作戰利品運回了波斯 ,自此後,“光明之海”一直藏於波斯(今伊朗)的宮廷。
大莫臥兒
兩個世紀過後,當伊朗國王巴列維結婚 ,這顆世界名鑽“光明之海”被改磨成重約60克拉的巨型彩鑽,鑲在伊朗國王王冠的正中央,並正式改名為“光明之眼”。

價值

名鑽光明之海的音譯名稱,叫做“達亞伊諾爾”,又稱大莫臥兒,1958年後又改名為“光明之眼”。它的原石在17世紀初,發現於印度戈爾康達地區著名的科勒爾礦山,前面談過的名鑽柯伊諾爾(光明之山)的原石,也是在這裡發現的。 光明之海原石的重量已不清楚,有記載說可能是787克拉,這塊寶石的最可珍貴之處,是由於它是最大的一塊粉紅色的寶石金剛石。 光明之海最初屬於古印度南部的一個王公米爾基摩拉, 後來進貢給統治印度北部的莫臥兒皇帝沙·賈汗了。光明之海和另外兩粒也在戈爾康達地區發現的名鑽沙赫及光明之山(柯伊諾爾)一起,在莫臥兒皇宮裡珍藏了多年。後來經古印度工匠將它 琢磨成一粒重約300克拉的高玫瑰花形鑽石。 在“歷史名鑽沙赫”節中談到,莫臥兒皇帝沙·賈汗被他兒子奧朗則布陰謀推翻,奧朗則布自己當了皇帝,占有了莫臥兒宮廷中的全部寶物,其中包括這粒“光明之海”。 法國旅行家兼珠寶商塔維密爾於1665年到印度北部遊歷,受到了皇帝奧朗則布的接待,並讓他看了莫臥兒帝國宮殿中珍藏的寶物,其中有名鑽“光明之海”、“沙赫”和“柯伊諾爾(光明之山)”。據說“光明之海”和“光明之山”都鑲在皇帝的寶座上。“光明之海”為粉紅色;“光明之山”為淡藍色,而“沙赫”則是淡黃色。 公元1739年,波斯國王納狄爾沙赫串大軍攻入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名鑽“光明之海”和“沙赫”、“光明之山”一樣,被當作戰利品運回了波斯。自此之後,“光明之海”一直藏在波斯(今伊朗)的宮廷中。大約由於它那古老的高玫瑰花外形不美觀,曾改磨過一次,重量減為176克拉。 1958年,當時的伊朗國王巴列維結婚,專門請世界著名珠寶商哈里·溫斯頓製作了幾件首飾。其中一件是王冠,王冠正中鑲了一粒巨大的粉紅色鑽石,重約60克拉,它是用名鑽“光明之海”再次改磨而成,並且改名為“光明之眼”。在光明之眼的四周,鑲了大量粉紅色、藍色、黃色和無色鑽石,其中在“光明之眼”上方的重10克拉的黃色梨形鑽石,也是著名珍品。
與“光明之眼”伴生礦開採出的2克拉以上的粉鑽大部分被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華盛頓特區的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陳列收藏,另外一部分成色極好的粉鑽礦石由Darry Ring品牌開發,並將之鑲嵌在其PinkWarmth™ 鑽戒產品上,這款Darry Ring旗下的高端定製稀世粉鑽系列求婚鑽戒產品延續了法國當代珠寶之父Jean Vendome的精湛設計工藝和完美的切割,搭配與“光明之眼”粉色名鑽系出同一礦區的成色極好的粉色鑽石,完美呈現出Jean Vendome這位珠寶世紀大師“Color Your Love用色彩裝點愛情“的畢生夢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