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精神

大興安嶺精神是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以來,大興安嶺的廣大幹部民眾在氣候極其寒冷、生產條件極其艱苦、生活環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大興安嶺人意志品質、道德情操、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是無數開發者、建設者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的時代精神豐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安嶺精神
  • 主要內涵:拼搏、創業、務實、奉獻
歷史背景,大興安嶺精神的由來,精神內涵,

歷史背景

在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中,勤勞勇敢的大興安嶺人面對“滴水成冰,吐痰成釘”的冰雪嚴寒,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經歷了“三上兩下站住腳”、“苦戰嚴寒破禁區”、“三支隊伍兩代人”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為了開發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他們爬冰臥雪,穿越森林,開山劈嶺,築路架橋,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戰天鬥地,不計得失,在“高寒禁區”站住了腳,安下了家,無怨無悔地把滿腔熱血傾注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偉大事業上,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英雄篇章。

大興安嶺精神的由來

大興安嶺精神,以“突破高寒禁區”為核心,主要體現在“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同甘苦,共命運,紮根邊疆的奉獻精神”。
大興安嶺精神的孕育背景
上世紀中葉的大興安嶺山林人跡罕至,難以生存。在歷次開發建設中,開拓者們鬥志昂揚、團結協作,“領導幹部指路子、工人民眾想法子、大家一起掄膀子”,質樸和諧的氛圍里萌生了大興安嶺精神的新芽。
1955年,黑龍江省以護林防火和森林更新為目的,成立了呼瑪、開庫康、額木爾、漠河4個林業管理區,開展了北部沿江一代的森林保護和撫育生產,對大興安嶺進行了初步開發。
1958年,黑龍江省自主進行了大興安嶺的第二次開發。籌建了十八站、敖爾青、塔汗河、固其故、幹部河、富拉根、翠崗、曼拉開、西里尼、塔源等11個林業局,時值三年自然災害,1962年3月項目撤轉下馬。
196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由南向北開發大興安嶺林區。林業部和鐵道部集中10萬餘大軍對大興安嶺進行了第三次開發,最終突入禁區,站穩腳跟。
當時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興安嶺,真奇怪,冬奇冷,夏暴曬。蚊蠓小咬三班倒,餐餐高梁脫水菜,吃得特別飽,餓得倒也快。開發舍妻兒,四季常在外,辦公沒桌椅,紙筆隨身帶,坐的木頭墩,寫字墊膝蓋。工人領導在一起,有說有笑不見外。別看條件苦,精神很愉快”。為了共和國的建設事業,大興安嶺的建設者們,在氣候、生活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幹部民眾同吃、同住、同乾、同學、同商量,構建起樂觀團結的幹群關係,攻堅克難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這些是大興安嶺精神的萌芽。
大興安嶺精神的產生實踐
1964年第三次開發,周總理指示“決定打就要打到底,任何情況,多大困難,也不能撤下來”。前輩們志在紮根,戰勝冰雪嚴寒、克服火災水難,用“綠了青山白了頭、獻完青春獻子孫”激勵自己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大局為重的世風裡茁壯了大興安嶺精神的主幹。
當時沒有運輸車輛,會戰大軍就造“小爬犁”;沒有採伐工具,他們就用“小手斧”;沒有建築材料,他們就建“小磚窯”;沒有機械設備,他們就挑“小扁擔”、抬“小土籃”。即便後來受到了“文革”的衝擊,實際建設也未停止。截止到1974年底,在最艱苦的10年間,共修建鐵路847.26公里、橋樑6552米、隧道10575米、涵渠13529米、房屋305745平方米,為會戰大軍在深山中安家落戶奠定了基礎。
1987年5月6日,漠河、塔河兩縣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森林火災。大火洗劫了西林吉、圖強、阿木爾3個林業局局址和9個林場。5萬餘人痛失家園。大興安嶺人與撲火部隊官兵發揚連續作戰、不怕犧牲的好傳統、好作風,英勇奮戰28天,徹底撲滅了大火。
火災後,大興安嶺人又提出“吃三(頓飯)睡五(小時)乾十六(小時)”的口號,他們腳踏焦土,僅用2年時間就恢復了生產;3年時間完成了搶采搶運火燒木1270萬立方米的任務。在10年內完成了森林更新,火燒跡地重新披上了綠裝的奇蹟

精神內涵

大興安嶺精神的主要內涵:
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
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
同甘苦,共命運,紮根邊疆的奉獻精神。
一、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
大興安嶺地區冬季漫長,氣候寒冷,全年無霜期只有90天,氣象記載最低氣溫在攝氏零下52﹒3度,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3﹒5度。“吃水用麻袋,開門用腳踹,男女同穿戴,五黃六月吃乾菜”便是當時冬季嚴寒及夏季無蔬菜可吃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面對寒冷而漫長的冬季,如何保證冬季施工是鐵道兵部隊面臨的嚴肅課題。戰士們不知砸斷了多少根鋼釺,磨爛了多少副手套。為搶工期,官兵們開動腦筋,創造出了熱漿攪拌“分層施工法”先後在56條冰河上架起了一座座大橋,保證了鐵路建設的順利進行。
當開發者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大興安嶺林區,奔赴各開發點時沿途除了浩瀚無邊的林海只有鄂倫春人打獵的足跡。從黑龍江邊的三合站到伊勒呼里山的塔源,全程240公里,一沒有道路,二沒有交通工具,三沒有橋樑,四沒有吃飯住宿的場所,只有靠兩條腿走路。吃喝鋪蓋、住的帳篷和使用的斧、鋸、鍬、鎬等簡陋的工具,都得靠人背肩扛。走在寒風刺骨的山林中,開發者們卻都汗流浹背,深一腳,淺一腳,直插林區腹地的各施工點。使沉默了多年的密林深處,響起了斧聲、鋸聲、喊山聲,大興安嶺出現了勃勃生機。
二、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軍鐵道兵三、六、九師八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鐵道兵某部27團的幾個先遣連隊,跨冰河,過塔頭地,扒雪開路,用斧頭、鐮刀在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砍出一條路,經過近一個月的頑強突擊,來到了被當地的鄂倫春人稱無法生存的死地嶺北西里尼安營紮寨。部隊駐紮下來之後,即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修路大會戰。某部八連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團隊,在開發大興安嶺的戰鬥中,他們衝鋒在前,戰鬥不止。當時,上級交給八連一項劈山填河的艱巨任務,要求他們把一座150多米高的山劈開,將32000多方岩石填入冰河,築起一條傍山沿河的路基。經過8個月的苦戰,在懸岩上鑿出了13個20米深的爆破豎井,炸開了半拉山,將40多米寬的冰河填上了一半,築起了一條鋼鐵路基。截止到1974年底,共修建鐵路847。26公里、橋6552米、隧道10575米、涵渠13529米、房屋305745米,為開發林區,建設邊疆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鐵道兵為此付出了重大犧牲,有300多名官兵長眠於此。葉劍英元帥在給鐵道兵的題詞里寫道:“逢山開路,遇河架橋,鐵道兵面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風櫛雨,鐵道兵面前無困難”,給予了鐵道兵指戰員高度的讚譽。大興安嶺人民的艱苦創業精神還體現在老潮河林場的“五小”精神。什麼是“五小”精神?即“小爬犁、小手斧、小磚窯、小扁擔、小土籃”的精神。70年代初,在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過程中,圖強林業局老潮河林場(現育英林場)的幹部職工,發揚無私無畏、艱苦拼搏、勇於進取的創業精神,面對繁重的建場任務和生產工具奇缺的難題,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沒有運輸車輛,他們就自製“小爬犁”運沙石,搞基建;沒有鋸木用的採伐工具,他們就用“小手斧”砍樹做枕木,建設鐵路專用線;沒有修路機械,他們就用“小扁擔”、“小土籃”挑土運石;沒有蓋房子需要的紅磚,他們就土法上馬建“小磚窯”,保證了施工需要,得到了省、地領導的充分肯定,使老潮河林場跨入了省級先進單位的行列,為大興安嶺精神增添了新的內容。
三、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
在天災人禍面前,大興安嶺人更是表現出高度的大局意識和頑強的拚搏精神。1987年5月6日,漠河縣西林吉、阿木爾和塔河林業局共發生五起山火,當地政府和企業組織撲救,山火得到控制。但5月7日傍晚,漠河天氣突變,引起八級大風,西林吉林業局的河灣、古蓮兩個火場,殘火復燃,遂釀成震驚世界的特大森林火災,大火迅速漫及西林吉、圖強、阿木爾三個林業局的9個林場4個貯木場,被夷為平地。燒毀林地86。6萬公頃,燒死林木蓄積390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5萬民眾無家可歸,直接損失5。2億元。這場森林大火來勢猛,火點多,範圍廣,火場總面積114萬公頃萬(包括境外部分)。大興安嶺人民民眾與廣大解放軍官兵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發揚黨和人民軍隊吃苦耐勞、連續作戰、不怕犧牲的好傳統、好作風,同甘苦,共患難,英勇頑強,連續奮戰28天,徹底撲滅了大火,以實際行動譜寫了新時期軍民團結、勇敢戰鬥的壯麗凱歌。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大興安嶺廣大幹部職工民眾,以大局為重,“吃三睡五乾十六”(吃三頓飯、睡五個小時、工作十六個小時),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復家園的工作中。他們同心協力,艱苦奮鬥,英勇作戰,經受了嚴寒、飢餓、疲勞的嚴峻考驗,兩年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三年完成搶采搶運火燒木1270萬立方米,十年完成了森林更新,火燒跡地重新披上了綠裝。1991年6月24日至30日,大興安嶺南部大部分地區大面積連降暴雨,雨量120—160毫米,造成特大洪水的爆發,共有2縣、4區(林業局)、38個鄉鎮林場、15萬餘人同時受災,塔河縣城水深平均達3米。大興安嶺的廣大幹部職工民眾,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顧自身生命安危,勇敢地站在了抗洪救災鬥爭的最前列。他們發揚中國共產黨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榮傳統,“舍小家、為大家、保全局”,一手抓抗洪搶險,保證民眾及時撤離,未死一人。一手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大災面前不低頭,泰山壓頂不彎腰”,自力更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共渡難關,僅用短短四個月時間,就使廣大災民進入新居,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四、同甘苦,共命運,紮根邊疆的奉獻精神
在工作生活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廣大領導幹部身先示範,以身作則,與民眾同吃在一起、同住在一起、同乾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商量事情在一起。一起支帳篷,一起打草簾,一起排隊買飯,一起開荒原,一起大搞經濟建設。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進山黨員在前頭,吃飯黨員在後頭,睡覺黨員在兩頭(擋風挨凍)。
在大興安嶺開發建設急需用人之際,先後有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城市的5.4萬知識青年,帶著遠大理想,帶著滿腔熱情,投身於大興安嶺開發建設會戰大軍的行列中。他們在大興安嶺的原始密林深處,頂風雪,戰嚴寒,灑熱血,流熱汗,用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為祖國的綠色寶庫——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他們置身於廣大開發者之中,從民眾身上汲取營養和智慧,把聰明才智與人民民眾的力量融為一體,任勞任怨,堅忍不拔,辛勤採伐,征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把汗水、智慧融進了林區開發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被周總理譽為“不穿軍裝的解放軍”的世界上第一支女子架橋隊和名揚海內外的女子採伐隊,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雖然後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返歸故鄉,但他們為大興安嶺開發建設所作出的重大歷史貢獻,永載林業開發史史冊。
大興安嶺林區的開發建設是極端艱苦的,但是林業開發者們的高昂的鬥志、豪邁的激情和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關心大興安嶺開發建設的中國人,為他們驕傲和自豪。其中,有一首順口溜就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林業工人飽滿的精神狀態:“興安嶺,真奇怪,冬奇冷,夏暴曬。蚊蠓小咬三班倒,餐餐高梁脫水菜,吃得特別飽,餓得倒也快。開發舍妻兒,四季常在外,辦公沒桌椅,紙筆隨身帶,坐的木頭墩,寫字墊膝蓋。工人領導在一起,有說有笑不喜外。別看條件苦,精神很愉快”。
在大興安嶺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中,廣大林業開發者們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不怕困難,不計較個人得失。儘管歷盡艱辛和坎坷,但是他們至今仍然執著地、無怨無悔地生活在這片林海之中,紮根在大興安嶺林區,真是“綠了青山白了頭,林海深處埋忠骨”,”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同甘苦、共命運,紮根邊疆的無私奉獻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