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塔

大聖塔

大聖塔是佛教文化的經典建築,更是重要的人文景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目前,比較出名的大聖塔有四處。一是江蘇句容的葛仙湖大聖塔;二是安徽廣德的天壽寺大聖塔;三是廣東惠州的西山大聖塔(今稱泗洲塔),四是河北邢台的邢州大聖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聖塔
  • 屬於佛教
  • 性質:人文景觀
  • 特點:歷史遺產
江蘇句容,簡介,現況,安徽廣德,簡介,歷史,現況,廣東西山,簡介,建築特色,歷史,邢州大聖塔,簡介,歷史,建築特色,大聖塔歷史沿革,

江蘇句容

簡介

大聖塔始建於西晉鹹寧年間,曾經是古句容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最初是因供奉大聖僧迦神像而得名。1926年遭火焚,塔內木結構被焚,1975年被拆除,現只存《崇明寺大聖塔碑》及金佛一尊。此後恢復此塔的呼聲一直不斷,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2002年春,句容市委政府易址重續大聖塔九百一十年運脈於葛仙湖公園。塔高八十九米,一時冠絕江南;塔基占地、塔剎銅環,皆寓其意,各蘊其妙。

現況

如今,重建的大聖塔總投資2800萬元,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高89米,為9層塔體,列國內現有寶塔之冠;其外觀承宋代舊制,建築為正八角形,平面樓層布局四周為敞開式外廊,內設電梯和步行梯,登上塔頂可俯瞰市區全貌,句容秀美景色在塔頂一覽無餘。新建成的大聖塔將九級飛聳,八面玲瓏,內為鋼筋水泥結構,外觀仿宋,既尊重歷史,又雄偉壯觀。
★大聖塔並非原塔址重建,它遠借葛仙湖,鄰借園林,晚借夕陽,朝借鐘聲,水、光、聲、色俱全,絕妙無比。新塔的設計,新塔台基以下兩層(含地下一層)呈平面八角形,外飾漢白玉石欄桿。塔身即台基以上九層(不做暗層)是平面八角形仿宋的樓閣式塔,各層琉璃瓦覆頂,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同時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
★原大聖塔歷經千年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積澱,有經典的佛教文化,又有東吳文化,詩詞文化。大聖新塔將依託這些歷史文化靈魂,每層布置製作精美、格調高雅的文化陳設供遊人參觀,塔身逐層收縮,比例勻稱,挺拔秀麗。塔內有雙跑雙階梯,登臨塔頂,憑欄遠眺,古城新貌,湖山風光,錦繡田野,盡收眼底。正可謂:一柱擎天,盡收吳楚江山;四面排撻,蘊集天地靈光。——引用戴永斌登大聖塔賦

安徽廣德

簡介

天壽寺又名開化寺,位於城內東大街北側,創建於唐代天佑年間(905-907年),由法苑禪師籌建,原名通天寺(宋太祖趙光義親題賜名),
宋建中靖國(1101年)時改為開化寺,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州何鳳起募民募捐修塔達五年後改為天壽寺,嘉靖年間在寺內設“僧正司”,是當時蘇浙皖一帶頗有名聲的古剎,暮鼓城鐘,香火旺盛,信奉佛教,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及觀世音菩薩。
這獨具中國風格的相傳用“堆土法”建成的新建築——古塔古剎,早已成為佛教的象徵、供奉“舍利”和“押風水”的寶地,可惜毀於日本侵華戰爭中,菩薩不能自保,寺也蕩然無存,大殿、經房及僧居均被焚毀殆盡,只剩一座磚塔矗立在天壽寺的舊址上,成為滄桑興衰的歷史見證。

歷史

天壽寺大聖塔初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挑檐竄角,角懸風鈴,高31.34米。明萬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
光緒26年(1900年)毀於火,僅存磚砌塔體。1983年10月,發現一“地宮”。“地宮”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邊長32厘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

現況

1986年重修大聖塔。復修後的大聖寶塔基本保持了原來特點,七級六面,六角飛檐,鐵鏈式塔頂,總計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 青磚鋪地,各層檐角懸掛風鈴,風拂鈴搖聲聲悅耳,七級浮屠再現風光。
塔內有轉梯可登頂層,鳥瞰山城風光。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異草,盆景山石,陳列室展出歷朝的文物古蹟。供遊人參觀。

廣東西山

簡介

泗洲塔,又名西山塔,又稱玉塔,位於惠州西湖西上之巔,是湖上最古建築物。始建於唐中宗年間,為紀念泗洲大聖僧伽而築,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稱之為大聖塔。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33年)中,西城有個名僧,叫僧伽大師,來到中州,南遊東淮,於泗洲(今江蘇宿遷縣東南)建寺,唐中宗親書“普先寺”賜之,一時很有名聲,唐宋人好佛,全國各地都塔,跡名泗洲,惠州當時也在西山建了這座佛塔,蘇東坡是崇佛之人,便稱為大聖塔,
明嘉靖四十三年,塔壞,
明萬曆年(公雹1618年)重建,是惠州最為古老的建築之一。

建築特色

泗洲塔是一座八角柱體建築物,用磚砌成,塔外為7層,內13層,高達37.37米,磚木結構,為樓閣式佛塔。
有直插雲霄之勢,人們瀾上泗洲塔,整個惠州城一覽無遺。當明月升起,涼風拂湖逐波而過,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誘得坡仙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遊客讚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

歷史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毀,萬曆初年改建亭,四十六年(1618年)復建塔。
光緒初年,雷破塔頂一角,長了一株榕樹,丘逢甲詩云:“行人慾問朝雲墓,看取亭亭塔頂榕。”建國後修復,增建了步級扶梯
。山上綠樹成蔭,亭廊排映,景色秀麗,登塔眺望,惠州全景盡收眼底。

邢州大聖塔

簡介

邢台大聖塔,建於宋代,自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開始建設,到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建成,建造前後歷經了二十三年之久,高七層,供奉僧伽大聖(觀音菩薩化身),高92.1米,
到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大聖塔由宋徽宗趙佶下詔賜名為圓照塔。

歷史

元代時,元軍攻邢州,圓照塔受到損害,順德府開元寺主持萬安禪師將圓照塔修復為十三層,高108米,可容納千人。經劉秉忠湊請,忽必烈下詔改圓照塔為普門塔。此塔為中國歷史上最高最大的木佛塔。
元末時順德路總管為了收繳開元寺財產,以寺僧不義之名,焚毀了這座壯麗的普門塔上部木建築,又剷除了中部的夠造,僅剩下塔基(高22米),
明代時無力修復普門塔,將塔基上建造了五華殿和觀音殿。今邢台開元寺仍存普門塔塔基遺址。由陳振撰文、晁泳之書丹《敕勒開元寺圓照塔記》立於開元寺觀音殿前南隅。僧伽是蔥嶺人氏,佛門高僧,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邢台)詔命天下“造精廬必立僧伽真相”並且賜名為“大聖僧伽和尚”。
到宋朝時,宋太宗又恢復了“普照王”的稱號。宋真宗加封尊號為“普照明覺大師”到宋徽宗時又加賜名號“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
公元1165年,金大定五年八月,邢台開元寺僧對圓照塔進行自圓照塔建造一百多年以來的第一次大修。
癸酉年(公元1213年),蒙元軍隊與金在邢州進行了一次戰爭,元軍沿在太行山南進占領邢州,在這次戰爭中使開元寺受到很大的破壞,開元寺圓照塔也“燼於兵”。
窩闊台三年即公元1231年,萬安禪師 “及廟役興,得能仁觀音舍利三顆,光大殊常” “因故基而崇起之”,對圓照塔進行了重修。萬安禪師重修的普門寶塔為十三級密檐式木塔,“極壯麗,高廣可容千餘僧”(明萬曆版《順德府志》劉健《邢台縣儒學記》)。據王惲所撰《順德府重修大開元寺普門塔記》記載:

建築特色

疊構重檐,輪奐離立,文階層所,勢乾坤軸。藻拱璇題,翠飛塵外。若乃紺瓦鱗差,金輪眩彩,覆法雲於真境,耀慧景於康莊。絢爛動盪,若金光明中現無量化佛。即之者火宅晨涼,(即之者)重昏夜曉,誠法界之寶宮,河朔之傑觀也。實經始於重光單閼之仲春,斷手於上章困敦之秋孟。檐有十三,崇六十仞。
大聖塔
後經太師太保劉秉忠的奏請,忽必烈賜改名為普門之塔。清康熙版《順德府志》記載:在明初開元寺還殘留有普門塔的塔基,這個塔基被剷平腹後上面覆以琉璃瓦,因其形象五瓣蓮故稱五華殿。元代萬安禪師所修建的普門塔“崇六十仞,”如果按一仞合今1.8米計算,六十仞約等於108米,比宋代的圓照塔還高出16米,這樣高的“木浮圖”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塔了。就是以普門塔基建成的大殿高度有八九丈,約合22米之多。
依歷史碑記和地方志書的記載,十三級的普門塔位置在開元寺的中殿前。中殿是開元寺的那一個大殿?《金石分域編》說“開元寺鐵鐘款,正書,大定甲辰(公元1184年),在開元寺中殿前東偏”又民國版《邢台縣誌》說,在開元寺觀音殿前原有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所立的《普門寶塔甓垣記》石碑,由此可知元代大開元寺的十三級普門塔應該在寺內三殿前。
2000年初在修復寺內三殿時,在觀音殿前發現一個四周砌磚覆斗式的地基,這個地基的上口邊長10米,下口東西長6米,南北寬5米,底部用青磚鋪地,在南北兩側有用雕有龍紋的石條砌成的台基,台基邊長二十米。這個建築基址的發現,與文獻對照進行研究,很可能是十三級普門塔的地基。
可見在元代以前邢台開元寺還是以塔主體的寺院,普門塔在元末被焚燒後,到明代,開元寺情景已不可與當年相比,沒有力量再修“木浮屠”了,只在普門塔基址的地方修復建起了五華殿和觀音殿,才形成今天保存下來的寺院布局。

大聖塔歷史沿革

公元1062年 宋嘉佑七年 遼清寧八年
邢州開元寺大聖塔建成,塔構七層、高三百尺,合92.1米,前後建造歷經了二十三年之久。
公元1109年 宋大觀三年 遼乾統九年
開元寺大聖塔由宋徽宗趙佶下詔賜名為圓照塔。次年由陳振撰文、晁泳之書丹《敕勒開元寺圓照塔記》立於開元寺觀音殿前。
公元1165年 宋孝宗幹道元年 金大定五年
八月,邢州開元寺修繕開元寺圓照塔。
公元1213年 宋嘉定六年 金崇慶二年 至寧元年 蒙成吉思汗八年
元軍沿在太行山南進占領邢州。是年開元寺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壞,開元寺圓照塔“燼於兵”。
公元1231年 宋紹定四年 金正大八年 蒙窩闊台汗三年
萬安禪師復修圓照塔。
公元1250年 宋淳佑十年 蒙海迷失後二年
劉秉忠被忽必烈“復召還和林”
萬安禪師傳播佛法,深受元皇室的重視,生被贈為“護國興理大師賈法宗大菩薩”。著有《密(白)蓮集》,弟子萬松述其行狀。元世祖忽必列旨諭五路兵馬大元帥史天澤立石,大都房山(今北京)劉百熙撰書碑銘,應劉秉忠奏請,特旨為萬安禪師修建弘慈博化大士萬安恩師塔。賜號為“弘慈溥化大士”,圓照塔由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普門塔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
元泰定帝又加特旨對邢州開元寺主持損庵進行表彰。
損庵洪益對普門塔進行小修,並立《普門寶塔甓垣記》。
公元1351年(元至正11年 ),韓山童以“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為口號,首倡反元復宋。公元1358年(元至正18年)11月,紅巾軍別部田豐陷順德路(治邢台市)。“先是樞密院判官劉起祖(無傳)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至是,城陷,起祖遂盡驅其民走於廣平。”(今石家莊東北之永年縣)《元史卷四十五,順帝紀》。事情平息後,劉起祖因邢州開元寺僧參與紅巾軍起義,“戳之,遂焚其浮圖。”自此,這座雄偉壯觀十三級高108米的大聖塔(普門塔)煙銷灰滅。
開元寺,創自唐。萬安和尚闡揚佛教,建木浮圖,高五十丈,中可容數千人。金元時,火焚其頂,又鏟其腹,存其足,尚存八九丈。明初,因其基,覆以琉璃瓦,如五瓣蓮,名五華殿。柏數十株,合抱圍。
大剎開元自昔稱,琳宮紺宇尚層層。
此時象教終難問,舊日浮圖不可登。
鐘閣雲深龍護寺,香台地古佛留僧。
嬉春四遠人成市,柏子庭前鼠咬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