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壽寺大聖塔

天壽寺大聖塔

天壽寺大聖塔位於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壽寺大聖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天壽寺創建於唐代天佑年間(905年左右),塔隨寺名,故稱天壽寺大聖寶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壽寺大聖塔
  • 位於: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
  • 塔隨寺名:故稱天壽寺大聖寶塔
  • 火焚:1099年
簡介,歷史,

簡介

天壽寺又名開化寺,位於廣德縣桃州鎮城內東大街北側,
創建於唐代天佑年間(905-907年),由法苑禪師籌建,原名通天寺(宋太祖趙光義親題賜名),宋
建中靖國(1101年)時改為開化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州何鳳起募民募捐修塔達五年後改為天壽寺,嘉靖年間在寺內設“僧正司”,是當時蘇浙皖一帶頗有名聲的古剎,暮鼓城鐘,香火旺盛,信奉佛教,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及觀世音菩薩。
這獨具中國風格的相傳用“堆土法”建成的新建築——古塔古剎,早已成為佛教的象徵、供奉“舍利”和“押風水”的寶地,可惜毀於日本侵華戰爭中,菩薩不能自保,寺也蕩然無存,大殿、經房及僧居均被焚毀殆盡,只剩一座磚塔矗立在天壽寺的舊址上,成為滄桑興衰的歷史見證。

歷史

該塔初建五層。
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挑檐竄角,角懸風鈴,高31.34米。
明萬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
光緒26年(1900年)毀於火,僅存磚砌塔體。
1983年10月,發現一“地宮”。“地宮”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邊長32厘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
1986年重修。復修後的大聖寶塔基本保持了原來特點,七級六面,六角飛檐,鐵鏈式塔頂,總計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 青磚鋪地,各層檐角懸掛風鈴,風拂鈴搖聲聲悅耳,七級浮屠再現風光。
天壽寺大聖塔
塔內有轉梯可登頂層,鳥瞰山城風光。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異草,盆景山石,陳列室展出歷朝的文物古蹟。供遊人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