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可追溯法

大米可追溯法

大米可追溯法指一個以二維碼為數據載體,通過對大米建立唯一的標識來對大米生產加工信息進行記錄的系統。大米從原材料、存儲、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與污染,也都會影響到大米產品的安全,對各環節的安全保障是必要的。

大米溯源系統可以幫助我們追蹤大米從生長到存儲、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從而達到有據可查,有據可依,提高食品安全係數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米可追溯法
  • 外文名:Rice traceability method
  • 數據載體:二維碼
  • 技術手段:建立唯一標識
  • 用途:保障食品安全
  • 涉及環節:生長、存儲、加工、運輸、銷售等
定義,意義,國外研究動態,歐盟,美國,日本,國內研究動態,國內制約因素,

定義

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提高我國大米的國際競爭力,除了提高大米的品質,構建食品可追溯系統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歐美國家早就提出了“從農場到餐桌”的農產品全過程的質量監督和管理模式,大米溯源系統就是在這種模式上建立起來的,大米溯源系統是一個以二維碼為數據載體,通過對大米建立唯一的標識來對大米生產加工信息進行記錄的系統。
大米可追溯法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義為: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歷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蹤的能力。建立相應的追溯體系,確保出現安全質量問題時能夠追本溯源,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及時解決。將產品納入追溯體系的兩條途徑是:一條按照大米產業鏈從前往後進行追蹤(Tracking),即從原糧種植基地、收購商、運輸商、加工企業、到銷售商。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查找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確定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徵;另一種是按食品鏈從後往前進行追溯(Tracing),也就是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發現了質量問題,可以層層反向進行追溯,最終確定問題所在。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問題產品召回和責任的追溯。

意義

(1)保護大米產品品牌
五常大米為例,五常大米因其顆粒飽滿、飯粒油亮等特點,一直都是優質大米的代表,更有著“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的說法,五常大米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米知名品牌。但是五常市本地大米產量約為 71.4 萬噸每年,市場上每年銷售的五常大米卻遠遠不止這些,各種大米產品都聲稱自己為五常大米,消費者根本無從判斷哪種大米是真正的五常大米,哪種是假冒的五常大米,這都嚴重影響了五常大米的品牌,影響了消費者對五常大米的印象。所以為了保護大米品牌,使消費者購買到貨真價實的好大米,建立大米溯源系統是勢在必行的。
(2)推進大米行業標準化建設
當前,我國對大米的生產加工管理還沒有完全實現標準化,對從栽培技術工藝規程到大米的收穫,施肥量、加工、儲藏等方面都沒有具體的的規定,監管部門對大米產品的監督手段也比較單一。所以為了推進大米行業標準化建設,建立相應的大米質量溯源系統是可行的。
(3)明確責任主體
傳統的監督管理體系只能被動的進行大米質量監管,大米生產者並沒有承擔起他們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而大米質量溯源系統是一個對信息具有實時性和共享性的系統,它通過對大米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信息進行正向溯源與逆向追蹤來對大米的質量安全進行監管,如果大米的質量發生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發生問題的環節與相關責任人,明確責任主體。
(4)提高我國大米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已經從大米出口大國變為大米進口大國,所以為了提高我國大米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打開國際市場,除了提高我國大米的品質外,還必須要符合國際標準,建立大米溯源追溯查詢系統。

國外研究動態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經濟狀態的體現,是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象徵。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口都將大米作為餐桌上的主食來食用,所以大米的質量安全也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可是近年來,各國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並建立高信賴的國際食品安全品牌,許多國家都出台了相應的溯源法律法規與溯源體系,其中以歐盟,美國,日本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的溯源體系較為成熟。
大米可追溯法

歐盟

最早開展食品安全追溯工作的是歐盟,始於1997年的瘋牛病事件,事件促使歐盟對畜產品的可追溯性實行強制性要求,2000年歐盟發表的《食品安全白皮書》,首次把“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原則納入衛生政策,並引進HACCP體系。第178/2002號法令,要求從2004年起,在歐盟範圍內銷售的所有食品在生產、加工及銷售的各個階段必須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否則不允許上市。歐盟的食品安全追溯比較成功,政府負責食品主管,部門負責檢驗檢測工作,並管理國家資料庫;相關科研機構承擔質量追溯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標準制定工作以及人員培訓等工作;食品供應鏈上的各主體負責完成追溯信息的記錄和傳遞工作。

美國

美國雖然不是大米消耗大國,但是卻是大米出口大國,這都是與他完善的食品追溯政策有關。2002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生物恐怖主義法令》,該規定指出在 2006 年 12 月前,美國本土的食品或者進口食品都必須通過產品上的批次號、代碼號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有效信息以及記錄來對生產原料進行追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了便於對食品的安全進行追溯,要求在 2003 年 12月中旬以前,在美國從事食品相關產業的部門,都必須向其進行登記;2011 年美國頒布的《FDA食品安全現代法案》要求企業必須將與食品相關的記錄進行存檔,並且對檔案至少保留 2 年。

日本

日本也以牛肉為開端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追溯體系,並於2005年底以前建立有了糧農產品認證制度,申請認證的農產品必須正確地標明生產者、產地、收穫和上市日期已及時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名稱、數量和日期等,以便消費者能夠更加容易地判斷農產品的安全性。2008年12月,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發布通報,擬建立大米的可追溯系統;以及提供關於大米配料原產地信息的系統。所有日本國內的大米經銷商、生產大米製品的食品加工商,以及大米種植者應當保存交易記錄,例如:⑴產品名稱、數量、日期、購買人/出售人;⑵認定購買產品和出售產品之間關係的必要信息。

國內研究動態

我國的稻米標準化生產和追溯體系的建立工作自二十一世紀初才逐漸有所重視,得到初步發展,2003年,奉新縣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列為國家級綠色大米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河南方欣米業有限公司也建立了適合當地種植習慣的稻穀生產標準化技術規範,從種植、檢驗、採購、生產、包裝到售後建立了一系列標準化操作規程。2008年,安徽農墾大壙圩農場,建立了倮倮大米質量追溯系統。農場控股的安徽倮倮米業成為安徽首家產品質量可追溯的大米企業。2011年蘇墾實現質量追溯的大米已達18萬噸,2012年質量追溯將實現全覆蓋
大米可追溯法
2002 年,我國逐步開展了對食品追溯體系的研究,2009 年底,兩項食品追溯國家標準通過審定,這兩項標準是《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規範》和《食品追溯信息編碼與標識規範》。同時一系列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中。各有關部門和地方開展了食品追溯試點示範。從以上成果可以看出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初步搭建了標準化品控及追溯體系的平台。
但目前標準化還僅限於一些示範區,我國的標準化和追溯體系往往集中在大型農場和種植基地,因為大型企業和農場弄夠做到資源的一體化,完整體系在整條產業鏈上更具有操作性,但標準化品控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針對內部某個或某些環節的研究改進,都取得了一些成果,通常是某一項或某幾項標準的單一標準化。但整個體系的整合和產業鏈化的套用研究在國內中小企業還沒有普遍開展起來。很難做到眾多實用標準的整合,不能形成多個標準體系服務一個加工鏈的局面。
標準化和追溯體系在大米加工企業的這一部分套用還沒有被重視起來,在中國目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前提下,原糧來源途徑繁多而複雜,加工方式需要稻米復配,所以大多數大米加工企業並不適宜目前得到實現的追溯體統。
我國對於追溯系統並無強制性規定,故提供追溯信息屬於企業的自願行為,但中國消費者對食品追溯體系的認知度低,接受度不高,在成本增加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同時考慮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企業實施的動力不足。
客觀上,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大米加工的標準化水平、科技含量低。高的信息記錄成本使農民等初級加工者不能有效配合,各類標準繁多不協調,和法規不能相輔相成,與國際通行的和已開發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等效性差,最終導致一個龐大的追溯系統淪為普通的食品標籤。而且各個地區、農場、企業的追溯系統建立在不同的基礎和平台上,缺乏統一的負責開發和管理食品追溯體系的國家權威機構,兼容性差。各個部門在管理方法和技術標準上的銜接,是一個實行的難題,使得監管不到位。

國內制約因素

(1)雖然我國目前溯源系統眾多,但是以大米為主的溯源系統卻很少,而且我國對大米的溯源編碼體系和識別技術也沒有統一的規範,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我國大米溯源系統的發展。
(2)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都是系統化的大米種植模式,溯源系統的推廣實現也較為方便,但是在國內,農產品的經營模式多為散戶,溯源系統的使用對於小成本經營的散戶農戶來說無疑是“高成本,低收益”的行為,所以我國溯源系統的推廣阻力較大。
(3)溯源只是一種信息查詢手段,是保障大米質量安全的可靠工具,但它卻不能保證大米的安全,雖然國家倡導建立食品可溯源體系,但並沒有對企業進行強制要求;而對企業來說,建立食品溯源系統並不能為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多大的企業利益,特別是對小型企業來說,使用食品溯源系統更是加大了食品生產成本,所以也沒有意願使用溯源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