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語運動

大眾語運動 Popular Language Movement 1934年在上海掀起的一個要求白話文寫得更加接近大眾口語的文體改革運動。運動的起因是當時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報刊上接連發表反對白話文、主張學校恢復教文言 甚至提倡國小讀經等文章,提出文言復興運動”。與此相反,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人士陳望道、陳子展胡愈之葉聖陶黎烈文等發起,並得到魯迅的支持,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發起了“大眾語”的討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眾語運動 
  • 外文名:Popular Language Movement
  • 地點:上海
  • 時間:1934年
簡介,改革,白話文,大眾語,促進改革,

簡介

討論迅速在全國報刊展開,延續三四個月,發表了兩三百篇文章,頭兩個月每天平均有 4篇新文章發表。討論中批判文言文,也批判“五四”以來半文半白的白話文,要求白話文進一步大眾化,而且認為要徹底改革文體必須同時改革文字,提出了文字拼音化的問題,介紹了在蘇聯制訂的中國拉丁化新文字。

改革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文學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著作之外的文化領域,如報紙上的社論、新聞,政府的公文、法律條文,學校的國文、作文及試卷,中上層社會交往的信札、應酬文等,仍是文言文殘存的地盤。在白話文學裡,雖然有一部分為人民民眾歡迎的好作品,但是,仍有不少作品連“明白如話”也沒有做到,常常夾雜許多文言的字眼和句子,濫用歐化的句法、日語的句法,造成了嚴重違背現代中國人民的語言習慣的文腔和洋腔。因此,有必要對這種文言化或者歐化的白話文作進一步的改革。

白話文

大眾語運動提出了“五四”白話文運動尚未觸及的新問題,如怎樣防止白話文變質,如何使白話文成為大眾的工具等這些問題的提出,促使人們對“大眾語”討論的重視。經過討論,大家明確了一條基本原則:即要從人民大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去看待文體改革上的問題。具體說就是:①關於大眾語的特點。從語言形式上看,大眾語是大眾“說得出,聽得懂,寫得來,看得下”(陳望道《大眾語論》)的語言。從它所表達的內容看,應是代表大眾意識的語言。這樣的大眾語,才能為大眾所有,為大眾所需,為大眾所用。②關於建設大眾語的前提一要明白大眾語與大眾生活的關係陳望道提出,建設大眾語,必須實際接近大眾,向大眾學習語言(《關於大眾語文學的建設》)。二要弄清大眾語與白話文的關係。

大眾語

討論中,既反對在大眾語與“五四”以來的白話文或“國語”之間劃一等號,更反對把白話文同大眾語對立起來,而認為,建設大眾語,要對“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進行合理的揚棄,即吸收白話文中合乎大眾語需要的部分,排除白話文中不合乎大眾語需要的部分。③關於大眾語提高的途徑。為了使大眾語更加豐富、精密,需要輸入一些外來語及歐化句法,起用一些古典語,擇取一些方言詞。這些純屬語言成分上的問題,與所要反對的語錄體、文言腔、洋腔之類語體風格上的問題不同。陳望道還提出“三路並進”,建立“普遍”的大眾語的路線。這“三路並進”是:方言土語“從下送上”,即從語言流入文字;文學科學等用語“從上迎下”,即從文字流入語言;中間由普及教育、語言教育等編定通用的語彙、語法“從橫通過”(《怎樣做到大眾語的‘普遍’》)。

促進改革

大眾語運動還提出了一些促進語文改革的新課題:①關於大眾語與現代口語的關係。這裡包括兩個相關的問題,即大眾語的基準問題,國語與方言的關係問題。在大眾語的基準問題上,多數人認為,大眾語應該就是現代中國國語。魯迅在《門外文談》里就指出大眾語的主力是北方話。②關於大眾語與漢字、拉丁化新文字的關係,討論中較多地強調用拉丁化新文字比漢字更容易做到“話文合一”,認為新文字是大眾語最理想的書寫工具。
大眾語運動的結果,是徹底擊退復興文言、廢止白話的逆流,並把中國語文改革運動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即推動了白話文的大眾化,促成了拉丁化新文字在國內的研究推行。大眾語運動是“五四”白話文運動在新的社會語境中合乎邏輯的發展,對於文學創作運用民眾語言、形成獨創的民族風格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