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鎮

大盂鎮

大盂鎮位於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北,全鎮有12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人口約13000餘人。大盂鎮金家崗所產之金軟黍黃米,曾獲得山西省優質獎章。郵政編碼:030101,區號:035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盂鎮
  • 外文名稱:Big jar town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北
  • 人口:13000餘人
地理情況,經濟情況,行政管轄,歷史沿革,科教興鎮,基層工作,旅遊資源,

地理情況

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黃土丘陵,西部為大盂盆地,楊興河由東向西穿境而過。冬季少雪,春季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行霜較早。年平均氣溫8.0℃,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 年無霜期150天左右。土質肥沃,素有“米糧川”之稱。
大運公路經石嶺關、上原、南高莊、大盂縱貫全鎮,城賈公路穿越東南,北同蒲鐵路沿西南邊境而行。

經濟情況

境內糧食作物以穀子、玉米、高粱為主。1996年糧油總產量15471噸,為全縣糧油生產基地之一。70年代曾在楊興河上游、陰山腳下建起陰山水庫,總容量520萬立方米。鄉鎮企業發展較快,主要行業有冶煉、鑄造、加工、燒結等。第三產業以旅店、飯店等服務業為主。

行政管轄

下轄大盂村南高莊村上原村沙河村古城村三道村景莊村三畛村、卷子頭村、陽店村、李家溝村張家溝村大泉溝村小泉溝村東南窊村南家莊村北家莊村金家崗村、圪針溝村、灘里村、石嶺關村等行政村。
合鄉並鎮後行政村有所調整,下轄村有:
大盂村
南高莊村
上原村
沙河村
景莊村
李家溝村
大泉溝村
北家莊村
東南窊村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該地為晉國設定為盂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魏鮮子為政,分祁氏田以為七縣,盂丙為盂大夫”。大盂鎮因此而得名,漢亦稱盂縣,屬太原郡。北魏廢,稱大祁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復置盂縣,大業初廢。故治今稱大盂鎮,在陽曲縣北。
2007年3月14日,太原市就行政區劃微調進行發布,在原11個行政村基礎上新增一個行政村“移動新村”,新增的村莊位於陽曲縣大盂鎮境內棘針溝村東,村名為“移動新村”,該村占地60畝,現今入住移民兩批,第一批108戶,第二批80戶。

科教興鎮

1996年,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24所,幼稚園15所,教師163人,在校生1391人。鎮 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20個,醫務人員31人。
近年來,大盂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大盂鎮實現強鎮富民的基礎和根本。大盂鎮確立了“科教興鎮”的戰略目標,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扎紮實實抓落實。通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廣泛宣傳發動,堅定幹部民眾辦教育的信心,激發乾部民眾辦教育的熱情,在全鎮大力營造一種“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榮,民以助教為尚”的濃厚氛圍。

基層工作

大盂鎮黨委在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以來,率先垂範,為基層積極辦實事。關心教育,為大盂學校從市少年宮引回電扇30台,投資4萬餘元為大盂中學解決了師生吃用水問題;關注民生,為沙河村委解決用電容量問題,制定方案,牽線搭橋;籌劃打通金家崗到南家莊的道路,為學生安全便捷上學及村民外出的暢通無阻著想,真正做到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旅遊資源

鎮北石嶺關,雄踞北界,自古為省城太原北大門,甚為險固,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宋、元、明均在此設戍兵防守,明萬曆年間築石城,現遺址尚存。
大盂鎮慈仁寺建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位於陽曲縣大盂鎮大盂中學校園內,座北向南,二進院布局,占地面積1688平方米。現存建築8座,殘留遺址3處。以過殿為界形成南北兩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山門、過殿、後殿。山門兩翼為鐘鼓樓,與山門東西向一字形排列。頭進院東、西現存卷棚式硬山頂廂房兩座,遺址兩處。二進院東面寬3間、進深3間廂房一座,西面廂房已毀,現存遺址。慈仁寺遺存建築造型特別,風格獨特、結構地方化、用材經濟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及利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