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舟山

繫舟山

繫舟山,原指山西省陽曲縣忻府區交界處的小五台(其忻府區南部一支也有稱讀書山),後擴展為五台山西南方向陽曲縣東北部諸山的總稱,或稱繫舟山脈。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東北及忻州市東與陽泉市盂縣交界處,西為忻定盆地,西南為太原盆地,東隔陽泉市與太行山相望,東北與五台山相接。為汾河滹沱河之分水嶺。

繫舟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繫舟的“繫舟信雨”地,歷史人文色彩深厚。歷史上是三晉首府太原的北部屏障。古今戰事頻仍。甚至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也發生在這裡。元好問出生於忻州繫舟山下,據說三國時代的貂嬋也出生於此。繫舟山下的忻州、太原是山西北部的經濟文化繁榮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繫舟山
  • 所屬山系:太行山支脈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忻州、陽泉、晉中4市交界
  • 走向:北東-南西
  • 長度:80公里
  • 起點:西南起陽曲縣南赤塘關
  • 終點:北北至定襄-五台縣交界
  • 主峰:柳林尖山(2102米)
名稱由來,位置境域,主要山峰,主脈山峰,南延山峰,關隘埡口,地理環境,地形,水文,植被,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草場資源,森林資源,文物勝跡,社會經濟,

名稱由來

繫舟山名來自於大禹治水或帝堯的故事。據《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載,傳說大禹治水(汾河)時曾在此繫舟,故名繫舟山。山上有崖若環軸,名繫舟嵬,其形如環,多懸於崖頂。一說帝堯履涉洪水時,繫舟於此而得名。光緒《山西通志》引《靈山記》說,山上有堯繫舟的洞環鐵軸。
中國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金天氏少昊的後裔台駘(出生地在繫舟山南部太原東山之台駘山),繼承其父“昧”的水官職務,打敗為害太原地區的黑龍,疏導了汾水。黑龍的軀體變成了太原西山,龍頭變成太原東北的繫舟山,繫舟山的兩座山峰,就是龍角。繫舟山西的棋子山,就是那支台駘釘穿龍頸的箭羽。宋初被趙光義為報復北漢時的晉陽城,詔命挖掉繫舟山的龍角。
“讀書山”的來歷和元好問有關。金代,元好問因避蒙古兵逃河南,思鄉心切,其好友名畫家李元甫為他作繫舟山圖,金朝禮部尚書趙秉文寫了一首詩:“山頭佛屋五三間,山勢相連石嶺關,名字不經從我改,便稱元子讀書山”。1239年元好問回鄉又寫了《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四首》“從此晉陽方誌上,繫舟山是讀書山。”自注云:“繫舟,先大夫讀書之所,閒閒公改為元子讀書山。”此後讀書山多次出現在詩人作品中,並逐漸被人們普遍認可。

位置境域

繫舟山
繫舟山脈,位於忻定盆地南側,呈北東方向延伸,東北與五台山相接,東與太行山連為一體,向西至峪子口與雲中山相接,東西綿延80公里,向南深入陽曲縣東部和孟縣北部。在大地構造上它組成沁水向斜煤盆地的北部邊緣。山頂海拔2004米左右,山脊線靠近忻定盆地一側。北坡陡峭,溝谷短促;南坡緩斜,崗巒起伏。較高山峰大都分布於忻州、定襄南部與陽曲、盂縣交界的山脊線上,主要有柳林尖山(2102米)、讀書山(1898米)、天翅惱(2023米)、南坪梁(2022米)、小五台山(1986米)等。
在行政隸屬上,繫舟山主脈大部在陽曲縣境內,西部延伸至忻州市忻府區東部,北部延伸在定襄縣東北部,東部在盂縣西部,南部在壽陽縣、陽曲縣、太原市之間。一般將太原東山也列為繫舟山(脈)的範圍。

主要山峰

主脈山峰

天翅垴(天池垴),位於陽曲縣東北部邊緣,南距袁家莊3公里,東與孟縣毗連,北與定襄縣為界。山勢呈東西走向,海拔2023米。山上灌木叢生。因該山為陽曲縣境東端之高峰,故名。
大垴寨,位於陽曲縣賈莊以北5.5公里處。北與天翅垴相連,沿山脊東面與盂縣接壤,西至麻黃溝。山勢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802米。山上灌木叢生。因山之東南腳下有村名大垴,山形如寨,故名。
南坪梁,位於陽曲縣溫川鄉北7公里處。東北與紅林尖相連,西與柳林尖相連,西北與定襄縣交界。山勢呈東北一西南走向。主峰海拔2034米。山腳下灌木叢生。因山頂較為平坦,地處溫川之北,窯頭之南,故名。
紅林尖:位於陽曲縣楊興鄉南溫川東北8公里與定襄縣交界處。呈東北—西南走向。東連驢蹄垴,南接南坪梁,西、北兩側為定襄縣境。相傳古時此山林木茂盛,每逢秋季即滿山紅葉,又以山峰挺拔峻峭,故名紅林尖。主峰海拔1984米。
驢蹄垴:位於楊興鄉袁家莊村西。東望麻黃溝,西連紅林尖,南抵溫川河,北麓與定襄縣交界。因山上有一塊9平方米的石頭上留有驢馬蹄狀印痕,原名馬蹄梁,後改驢蹄垴。山上稀疏灌木,主峰海拔2040米,為縣境第二高峰。
白石寨尖,位於陽曲縣南溫川以東9公里處。西與小嶺背尖相連。沿山脊南西與盂縣接壤。山勢呈東西走向,主峰海拔1596米。因山頂有一圓柱形白石,當地人稱單石人,山形如寨,故取名白石寨。
小嶺背尖,位於陽曲縣南溫川以東3公里處。東與白石寨尖相連,北至楊家掌,南與盂縣接界。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664米。因小山嶺甚多,故名小山嶺背。山頂峰名為小嶺背尖。
蓮花石樑,位於陽曲縣南溫川以南4公里處,東北與小嶺背尖連線,西南與光道岩相連。山勢呈東北一西南走向,沿山脊東與孟縣接界,主峰海拔1671米。因山樑的石片上刻有一朵蓮花而得名。
山神爺尖,位於陽曲縣楊興鄉史家莊西北。沿山脊北面與忻州市交界。東北-西南走向,屬土石荒山,海拔l1898米,據傳明代于山上建有山神廟,故名。山下有禹五洞景區。
柳林尖柳林尖
柳林尖,位於陽曲縣溫川鄉西10公里處。海拔2101米,為繫舟山最高峰。因山上柳樹較多,故名。山上有文殊石洞,洞中有泉水。
叢蒙山,位於定襄縣中霍村村南,叢蒙山頂端的柳林尖,海拔2101.9米,為繫舟山主峰,也是定襄境內最高峰。春夏雨前,該峰頂常出現“虛壑蒸雲”的景象。村民據此總結出“蒙尖爺戴帽”(叢蒙山頂被濃雲遮罩)為下雨的前兆。故“叢蒙雨霽”便成為定襄八景之一。
寺佛山,位於陽曲縣東郭漱村南4公里處。西起大方山,東至轆王掌,北起西郭湫,南至小坪。海拔1546米。山頂多石,山腰遍布灌木。據傳因山上有石刻佛像而得名。
繫舟山
阪泉山,位於陽曲縣侯村鄉侯村東南。東南鄰壽陽縣,北至東黃水老土溝,西接王興坪。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22.5公里,主峰海拔1760米。山上有松林,雜草灌木叢生。埋有煤、鐵、石膏等礦石。據《讀史方輿紀要》:阪泉山,“相傳舊名漢山,晉文公卜伐楚,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北,因改今名。”道光《陽曲縣誌》云:“阪泉山在縣東北八十里,南連罕麓,北接繫舟,周圍四十里,東、南俱至壽陽十里,西至陽峪纏十里,北至飯尖山十里。”
峰坡山峰坡山
峰坡山,位於陽曲大盂鎮石嶺關村東北0.5公里處;原名峰火山。東望峰底村,西臨108國道,南接石嶺關,北與忻州相接。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為石嶺關制高點,高出石嶺關口75米,宛若一座大型錐形烽火台。道光《陽曲縣誌》:“石嶺為並、代、雲、朔要衝,勢甚險固,削山為城,即峰火山。”後因山勢更名峰坡山。主峰海拔1153米,山頂建有山西省石嶺關廣播電視微波站。大運公路由西側而過。
紅峗山紅峗山
紅峗山,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東黃水村東北555公里處。東起路家咀,西至張台窊,北起大垴背,南至兩嶺山。主峰海拔1575米。為土石山,山上灌木雜草叢生。因山多黃花,故原名黃花山。明太原寧化王朱濟煥曾避暑此山,遂更名紅峗山。道光《陽曲縣誌》:“黃花山在縣東北九十里。其山壁立千初,地多黃花,故名。”即此山。山有黃花古洞及許多古蹟。舊有傅山“黃花山”題字,已不存。
馬耳山馬耳山
馬耳山,位於陽曲縣楊興鄉以東1公里處,主峰海拔1597米,山坡灌木叢生。據清道光《陽曲縣誌》:“馬耳山,因山l形似馬耳,故名。”山下有白龍廟。
牛金山,位於陽曲縣楊興鄉西南境,楊興河南岸。海拔1615米。山上灌木叢生。山勢如牛,礦藏貧乏,村人以嘉言稱之牛金山。
柏子山,位於高村鄉與忻州市接壤處,東接官帽垴,西、北兩側入忻州市,南連鳳凰山,原名白子山。後以山上柏樹茂盛,又因當地“柏”與“白”讀音相同故演變為柏子山。該山陽面為土石荒山,陰面有成片松林柏樹。山上建有白龍廟。主峰海拔1414米。
太公爺山,位於楊興鄉境內,東北至西溝,西南到馬於溝,東南臨楊興河。山上灌木叢生。相傳明代此山曾建有太公爺廟,故名。主峰海拔1503米。
馬鞍橋,位於楊興鄉與大盂鎮交界處。東接西溝,西連鋪岩溝,南至東閻王台,北抵禿頂垴。此處有楊莊通往大盂的車道,也是北往石嶺關之捷徑。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410米。
禿頂垴,位於楊興鄉境內。東接盤龍垴,西連小五台山,南抵馬鞍橋,北達鬼道岩。因頂部禿平,故名。山上灌木叢生,楊柳稀疏。主峰海拔1632米。
盤龍垴,位於楊興鄉境內,東連西梁,西接禿頂垴,南臨杏岔溝,北抵鬼道岩。山高且禿,走向為螺旋式。山上灌木叢生,有稀疏楊樹。主峰海拔1586米。
西梁:位於楊興鄉境內。東抵小山子村,西連禿頂垴,南接杏岔溝,北至北灣村,屬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623米。
鬼道岩,位於楊興鄉境內,東連南梁小山溝,西接小五台山,南起禿頂垴,北到盤道溝,呈南北走向。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804米。
小井梁,位於楊興鄉境內,東北至鴉兒崖,東南抵前陽坡,北至玉皇廟,西北達盤道溝。因此梁中部有一眼水井故名,該梁是盤道溝與楊興後溝的分水嶺。陰坡灌木茂盛,陽坡亂石遍布。主峰海拔1500米。
糜嶺梁,位於楊興鄉與忻州市交界處。東連神林山,西、北兩面入忻州市,南抵盤道溝。呈東北—西南走向,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764米。
馬耳山,位於楊興鄉以東1公里處。東至楊興村,西達蘆子溝,南臨水頭村,北連樺坡梁,陰坡處松林密布。據清道光《陽曲縣誌》:“馬耳山,因山形似馬耳,故名。主峰海拔1598米。
樺坡梁,位於楊興鄉境內,東至龍王道,西抵前陽坡,南望馬耳山,北達神林山。灌木稀疏,屬土石山。主峰海拔1541米。傳說明初在此種過樺樹,故名。
神坡山,位於楊興鄉境內,東臨牛溝河,西望樺坡梁,南至楊興村,北抵史家莊。山上建廟一座,故名。松樹遍布,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490米。
神林山,位於楊興鄉境內,東起李家梁,西至糜嶺梁,南連樺坡梁,北接三神爺尖。明代在山上建廟一處,故名。山上松林茂盛。主峰海拔1550米。
李家梁,位於楊興鄉境內,東南達史家莊,西至神林山,北接山神爺尖。為黃土丘陵,有部分耕地,大部分為稀疏灌木生長的荒地。主峰海拔1532米。
山神爺尖:位於楊興鄉史家莊西北與忻州市接壤處。東北—西南走向,東連虎頭垴,西接糜嶺梁,南至李家梁,北入忻州市,北山高峻尖峭。明代山上建有山神爺廟,故名。屬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899米。
虎頭垴,位於楊興鄉與忻州市交界處,東連七峰山,西接山神爺尖,南至炭溝子,北入忻州市。四面皆溝,中部突起。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846米。
間西山,位於楊興鄉東部,坪里村東北。東至鄯都村,西至後河,南臨坪里村,北連炭溝子。屬土石荒山。原名降星山,後音訛為間西山。主峰海拔1426米。
七峰山,位於楊興鄉與忻州市交界處。東至張岩村,西抵虎頭垴,南連走馬崗,北入忻州市,呈東北—西南走向。由七個山峰組成,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839米。
玉泉山,位於楊興鄉東3公里、坪里村南。東起紅寺山,西至楊興,南連八里岔,北抵楊興河,山腰有泉兩眼,故名。陰坡有松林。舊縣誌:“玉泉山,在縣西八十五里石槽村。”即此山。主峰海拔1567米。山上原有宋前磚木古建築白龍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毀於1972年。
降西山,位於楊興鄉境內,東至石岔溝,西抵龍兒溝,南臨城賈公路,北達劉家莊,居石槽村西,頂部有一座八龍廟,勢如天降,故名。主峰海拔1487米。
岩山:位於楊興鄉境內,東接白玉溝,西連石岔溝,南至石槽村,北抵馬家莊。因岩石裸露,故名。山腰石洞內建一奶奶廟,現存石碑2塊,山南城賈公路通過。主峰海拔1492米。
馬掌山,位於楊興鄉境內龐家莊以北1.5公里處,西抵白玉溝,南到龐家莊,北接東梁。因山腳下有地一塊,形似馬掌而名。主峰海拔1466米。
東梁,位於楊興鄉境內,東至北溫川,西抵白玉溝,南連馬掌山。以其位於白玉溝之東而得名。為黃土山樑。主峰海拔1499米。
鳳凰山,位於陽曲縣高村鄉北7公里處,北同蒲鐵路東側。北連柏子山,南至鳳凰村,東起臥虎山,西入忻州市。海拔1388米。屬土石荒山。為繫舟山脈最西端,北與忻州市交界。道光《陽曲縣誌》:“織笄山東北九十里,即繫舟山之陽,一名鳳凰山,東接臥虎山,群峰羅列。”康熙《陽曲縣誌》:“織笄山一名鳳凰山,其形如鳥舒翼,故名。”
間西山,位於陽曲縣楊興鄉東部,坪里村東北。海拔1426米。屬土石荒山。原名降星山,後音一訛為間西山。
玉泉山,位於陽曲縣楊興鄉東部,坪里村南。海拔1566米。山陰坡有松林,山腰有兩眼泉水,故名。舊縣誌:“玉泉山,在縣西八十五里石槽村。”即此山。
長珍山,位於陽曲縣楊興鄉東部,關鄯都村南。海拔1508米。陰坡有松林,山上生長黃蔑、桔梗、知母等野生藥材。
馬頭山,位於陽曲縣凌井店以北9公里處。東起石窯溝,西至神堂村,北起楊興,南至羅里山。主峰海拔1651米。山頂表土覆蓋,有小片楊樹林。因山形地勢若馬頭而名。
羅里山,位於陽曲縣凌井店以北4公里處。西起閻掌,東至西牛村,北起石窯溝,南至后街。主峰海拔1476米。
青山,位於陽曲縣凌井店鄉西郭揪以西4公里處。西起後溝,東至西郭湫,北起西牛,南至大方山。主峰海拔1335米。山頂多石,山上長有灌木。因盛產青石故名。
臥虎山,位於高村鄉境內。東到大盂鎮南高莊,西連鳳凰山,南臨辛莊村,北望官帽垴。該山屬土石荒山,藏有石灰石。主峰海拔1194米。古名蕊羅山,古《陽曲縣誌》載,在縣北九十里太平鄉之辛莊。山勢雲葉杈丫如蘂,始芳鱗鱗鬛鬛,如羅紋疊,所謂蘂羅春色也。
柏子山,位於高村鄉與忻州市接壤處,東接官帽垴,西、北兩側入忻州市,南連鳳凰山,原名白子山。後以山上柏樹茂盛,又因當地“柏”與“白”讀音相同故演變為柏子山。該山陽面為土石荒山,陰面有成片松林柏樹。山上建有白龍廟。主峰海拔1414米。
陽曲官帽垴,也稱官帽山或虎頭山,位於高村鄉與忻州市交界處赤塘關、石嶺關之間。東望石嶺關,西接柏子山,南臨玉泉莊,北接忻州市南山上。山頂圓禿,屬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450米。
讀書山及福田寺讀書山及福田寺
讀書山,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西張鄉境內鴉兒坑村東南,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稱“”為忻州古景之一。據舊志稱:此山亦為繫舟山余支,因金代元好問父德明隱讀山中東岩,趙秉文(金朝人)改為讀書山。山勢矗然挺拔,峻峭雄偉,由東北伸向西南,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1559米。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稱“”為忻州古景之一。乾隆十二年《忻州志》載有一首古人詠“東岩夜月”的詩,詩曰:冰輪輾碧夜光寒最愛東岩寺里看。輝映樓台金界淨影澄林壑玉壺寬。松楸香似飄丹桂泉石聲疑咽素鸞。憶昔讀書人不見月明還照繫舟山。
小五台小五台
小五台山及山寺小五台山及山寺
小五台,是著名的佛教活動場所和文殊菩薩道場,也是大禹治水繫舟的“繫舟信雨”地。位於陽曲縣大盂鎮東北,距太原市區38公里。最高海拔1914米,以東、西、南、北、中五座而環繞立的台頂而得名,其五座台頂猶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而立,上頂蒼穹。山頂有座文殊寺,供奉著同五台山一樣的文殊菩薩。文殊寺上有一座白雲洞,如洞中出雲預示就要下雨,民間氣象諺語也稱“小五台戴帽,長工睡覺”。洞中有一石佛,四壁刻有歷代官員來此求雨的情景。據傳說,太原別稱“龍城”,龍角就在小五台山,金代大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就有“君不見繫舟山頭龍角禿”之句。
居士山,位於定襄南王鄉窯頭村西約一公里處,山峰特立,怪石嶙峋。居士山亦名老松台,據傳過去峰頂有老松,已不存,峰頂平坦如台,故稱台不稱峰。老松台上現有四處古建遺存,分別為魁星閣、王維兄弟讀書處、北堡和南堡。
七岩山七岩山
七岩山,在山西定襄城東南十五里,自古為忻、定名勝。岩山腹地有七岩洞,洞內高大寬闊,可容百人。洞頂滴水如珠,長年不絕。洞內有七寶池,故在宋代以前七岩山有七寶山之稱。
雷轟尖山雷轟尖山
雷轟尖山,位於繼成(南澗)村五仙山峰巔。站在峰巔,望上面青天白日,看下面雷鳴電閃,別有奇趣。另半山有古井,水盈五六尺,清澈見底,取之不竭。白佛堂坐落於雷轟尖峰南。
東峪山東峪山
東峪山,地處定襄縣河邊鎮境內,這裡有河邊鎮下屬的8個村莊。東峪山系由日月峰、大禹山、將軍嶺、七節寨、八節寨、一線天、金雞嶺、烏龜峰等山峰組成。山間滹沱河、白玉溝、水頭溝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是晉北地區獨有的旅遊、度假、休閒、採摘的好去處。
武峪山,位於定襄縣南王鄉。據說,程嬰藏孤之山,就是現在武峪山,後人稱為藏孤台。現在,村南有趙武溝,村西有趙武道。過去,道邊還建有"保胤祠",也是人們為紀念程嬰藏孤之事而建。
坪塔梁坪塔梁
坪塔梁,是盂縣大梁山的最高峰,海拔1803.6米,坐落在萇池鎮水嶺上村南約3公里處。有山崖名程子岩,存東魏造像碑,其他石碑10尊。石岩下建廟院一座,學堂一座,住宅一座,廟院名“豐樂寺”。為東魏時所建。傳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曾講學於此,因而易名“程岩”。岩洞正中立有“宋大儒程夫子講道處”碑。
寺佛山:位於陽曲縣凌井店鄉東郭湫村南4公里與壽陽縣交界處。東起壽陽縣黃嶺村,西至大方山,南達小坪,北抵寺南村。山頂岩石裸露,山腰灌木遍布,山北有簡易公路通過,據傳因山頂部立寺建廟,內有石刻佛像而得名。主峰海拔1546.4米。
大威垴,位於陽曲縣凌井店鄉東南4.5公里與壽陽縣交界處。東起小坪,西至吳家坡,南達壽陽縣常家泉,北抵凌井店。山上沙土覆蓋,灌木叢生,山勢高峻,頂部平禿而得名。主峰海拔1716米。
兩嶺山,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與凌井店鄉交界處。東到窯溝村,西抵道巴咀,南連台子梁,北接紅峗山。以溝為界,南北兩嶺相對。屬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270米。1969年前是陽曲縣通往盂縣的古代要道,後改道範莊、峪兒溝。因兩山南北並列,中間隔溝故名。
棋子山,是繫舟山與雲中山的交界山,位於陽曲縣黃寨鎮、泥屯鎮交界處。南至尖草坪區北山頭村,北接五里溝,東抵北留村,西到泥屯河。呈南北走向。為土石荒山,土層較薄。近年已封山育林。海拔1417(1036)米,面積約10平方公里。山突起於黃土丘陵之中,向南逐漸延伸至太原盆地。

南延山峰

繫舟山南延至太原市東部,為太原東山。為太原市與晉中市的交界山。主要山峰有:
繫舟山
罕山,又名看山。位於太原市南郊區東部邊緣,為太原東部山之主峰,海拔1591米。呈南北走向。系南郊區與壽陽縣、偷次區之界山。光緒《山西通志》:“在[太原]縣東北五十里,榆次縣北界。其山自太行連絡而下,層巒起伏,視諸山獨為壯麗,故名。《圖經》謂之看山。”
繫舟山
牛駝寨,位於太原市區東部、北郊區中澗河鄉東境。主峰牛駝嶺海拔1258米。周圍分布有10個山頭,以深溝相隔。地勢險要,為太原市區東部制高點。1949年太原解放時,曾在此發生激戰,現建有烈士陵園。
繫舟山
台駘山,是太原始祖、治汾先祖、張氏世祖——台駘的出生化身地,位於太原東山小山溝村。台駘是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人物,黃帝的五世孫、少昊的玄孫,為帝嚳的治水官。他所屬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晉人,事跡散見於《左傳》《山海經》《史記》《水經注》等古典籍。傳說台駘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師,是中國歷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創始人。金代有《台駘祠》詩詳細記載了台駘治水的全過程,說他“分野捫參次、山川奠禹先。”詩中讚揚台駘治水時摸著天上的星辰來劃分地上的水路與疆域,早在大禹治水前已奠定了山川。台駘疏導汾水、洮水,阻塞了沼澤,於是有了如今肥沃的太原盆地。因成功治理汾河水患,台駘被尊為汾河之神,也正是因為他造就了太原盆地,是名副其實的龍城之祖。千百年來受汾河兩岸百姓供奉。在台駘出生化身之地——太原台駘山,人們每年正月都在奉神台舉辦祭祀台駘的活動。
烏金山烏金山
烏金山,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境內。海拔1200-1489米,有天然森林三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境內有佛教建築水晶院、正壽寺、華嚴寺、和合寺、大佛台、西晉王廟遺址,又有道教建築太清宮、呂洞賓詞碑、玉皇閣、龍王廟、五爺廟、九峰塔以及孔祥熙避暑別墅等景點,自古就是避暑勝地。
風格梁風格梁
風格梁,位於太原市迎澤區陽曲鎮東,北與陽曲縣交界風格梁村;為南北走向黃土梁。海拔1014米。可控制南北鐵路、公路交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閻錫山固守太原時的重要防禦陣地之一。1948年解放戰爭期間曾發生風格梁戰鬥,有遺址。

關隘埡口

繫舟山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之間的天然障礙。但在繫舟山與呂梁山脈之太原西山的接合處,形成一些聯隘口,成為忻定盆地通往太原盆地的重要通道,歷史上建有石嶺關、赤塘關等關口。

石嶺關關樓遺址石嶺關關樓遺址
石嶺關,在陽曲縣大盂鎮石嶺村北口。古稱白皮關、石嶺鎮。為太原北三關之一。《元和郡縣誌》:“石嶺鎮在(陽曲)縣東北七十里”,為並、代、雲、朔之要衝,兵家據險之地。宋開寶二年(969)太祖征晉陽,遼師來援北漢,太祖命何繼筠將兵赴石嶺關拒卻之。太平興國四年(979)以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斷燕薊援師。明初築土城戍守,萬曆年間改為石築,明、清設有巡司。國道108、208線、G55二廣高速公路從此經過。
天門關天門關
天門關,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關口村。因山勢峻險,陰森狹窄,曾經扼太原通往靜樂、寧武等晉西北各縣古道之咽喉,歷為兵家設防和奪據之地。《陽曲縣誌》記載:“二山廻合如門,在縣之乾方故曰天門。”此關始建年代未確。明末巡撫陳純德曾建的“全民堡”。相傳楊六郎曾駐軍於此,附近有習武教場、楊家井等傳說。古戲《四郎探母》的故事發生於此。天門關北去15公里是陽曲縣西凌井,史稱凌井驛,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陽曲縣誌》載:“陽曲舊設三驛,城晉、凌井直通石嶺、天門咽喉之路。”從天門至凌井驛只有一道相連,兩邊山勢嵯岈,溝谷切深,史稱“乾燭谷”。谷之東側崖壁,舊有棧道,昔稱“羊腸坂”,又名“楊廣道”,乃楊廣為晉王時所開。唐李克用、宋折可求、明申維岳、田世威都曾在此關爭戰。2004年國家修築康西公路,峽谷變為坦途。
赤塘關遺蹟赤塘關遺蹟
赤塘關,又稱河莊關,位於陽曲縣高村鄉的河莊村。東16公里為石嶺關,與石嶺關一山兩擔,呈“犄角”之勢。此兩關軍事地位相當重要,無論南攻北、北攻南,勝可並進,敗可互應。宋太祖趙匡胤經此關攻晉陽。抗日戰爭八路軍120師進擊赤塘關,切斷關內處20餘公里的北同蒲鐵路線,然後連克豆羅、石嶺關等處的日軍據點,還炸毀日軍軍車多列。赤塘關始建年代不確,《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唐宋時期,官方曾在此設防駐守,直接管理赤塘、石嶺關的軍事防務。明洪武年間的《太原志》載:“赤塘關,在縣北九十里,忻州西道也。宋之舊關,金置酒官。舊經雲,昔有田父劉赤塘,曾隱居於此,故名之。”故址、殘垣、破堡,清代尚存,民國21年(1932)閻錫山修同蒲路將古關殘跡掘平,北同蒲鐵路由此通過。
賈莊隘,位於陽曲縣楊興鄉與孟縣交界處的賈莊村,隘寬150米,長1500米,兩側為高山,溫川河流經其間,陽曲縣通往五台、河北省之道路從中經過。
兩嶺山,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與凌井店鄉交界處,是陽曲縣-壽陽縣通道,古代,自太原城東北行,經青蒿嘴(今青龍鎮)、東黃鼠(今東黃水)、兩嶺山、凌井店至盂縣。該路系春秋時期晉與仇猶國分段開拓,可通木輪大車。1955年修成簡易公路,稱黃(寨)盂(縣)線(山西省省道314線),1979年改稱陽東線(陽曲一東會裡)。1994年拓寬為三級公路井鋪築瀝青路面。該線起點陽曲縣城黃寨。終點盂縣東會裡,全長94公里。陽曲縣境內37公里,途經大屯莊、故縣、范莊、上窯、河村、凌井店、大方山、寺南等村莊。在凌井店鄉大方山,道路向東南分支,為索大線(索馬-大方山線),起點壽陽縣索馬村,終點陽曲縣大方山村。全長21.7公里,原為壽陽縣通往盂縣方山的古道,民國29年(1940年)日本侵略軍強征民役,將古道拓寬,作為軍用機動車道。後因失養而斷毀。1980年代初壽陽縣將路打通至其邊界,1983年太原市交通運輸管理局投資將陽曲縣界內段黃嶺壑-大方山4.1公里斷頭大路打通。G5京昆高速公路經此。

地理環境

地形

東部山地包括繫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脈太原東山。繫舟山是由寒武、奧陶系灰岩組成的向斜構造,西北側山勢陡峻,溝谷深切,以斷層崖與忻州盆地相接;東南側山勢稍緩。山體走向北東一南西,海拔高度1800米-2000米,相對高差1000米左右,主峰柳林尖山2101米,為東部山地的最高峰。
繫舟山主峰地區的石灰岩溶蝕山體繫舟山主峰地區的石灰岩溶蝕山體
繫舟山為太行山余脈,主脈屬溶蝕侵蝕中山。山勢呈北東向展布,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新生代以來,新構造運動強烈,繫舟山斷裂,使西北下陷為忻州盆地,東南上升為數個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峰,呈串珠狀分布,與忻州盆地地勢形成強烈對照,高差達1100米。主要山峰有驢蹄惱(2039米)、柳林尖(2101米)、山神爺尖(1898米)、小五台山(1986米)等。該區石灰岩裸露,溶蝕侵蝕強烈,山勢險峻。尤其是繫舟山西北坡,岩石陡峭直立,山脊呈鋸齒狀,溝谷深切,多為“V”字型。東南部山地高1500米-1700米,低於北部,其間分布楊興河谷地,為山間低洼地帶。谷地是在向斜構造的基礎上,經歷長期的流水侵蝕和溶蝕作用以後,堆積第三系紅土和更新統黃土而成。地殼上升,黃土遭受強烈切割,形成黃土篩梁狀地貌。河谷南北兩側沖溝發育,延伸幾公里,地形支離破碎。溝谷已切入基岩,谷坡石灰岩裸露,溶隙、溶溝發育,降水多滲漏地下,缺水嚴重,呈現北方岩溶千谷的地貌景觀。
繫舟山南端溶蝕侵蝕低中山繫舟山南端溶蝕侵蝕低中山
繫舟山南端,屬溶蝕侵蝕低中山,分布在陽曲縣泥屯河以東地區,如棋子山、鳳凰山等地。海拔高度1300米-1400米,由石灰岩組成。一般山頂平緩,山坡凸起,似饅頭狀。鳳凰山呈東西條帶分布,是太原盆地與忻州盆地的界山,東側石嶺關(海拔約900米),原是汾河河底,由於新構造運動抬升而形成。棋子山兀立於陽曲縣西北,呈南北向展布,長14公里,寬4公里,海拔高度1417米。該地貌形態是由於東西兩側斷裂隆起而成山,並分隔出泥屯和黃寨兩個盆地地形。
繫舟山
太原東山主要由含煤的砂頁岩構成,海拔高度1000米-1500米,相對高差500米-800米,為剝蝕、侵蝕中山,主峰罕山海拔1591米。東部山地以低中山和黃土丘陵相接,其間分布有構造形成的間山盆地。

水文

繫舟山為滹沱河與汾河的分水嶺,三關以北為滹沱河水系,以南與汾河水系。
楊興河,發源於陽曲縣東北部溫川鄉山中,西南流經楊興、大孟、黃寨、侯村等鄉鎮及太原市北郊區陽曲、新城、向陽等鄉鎮,注人汾河。長80多公里,河床寬50米一100米流域面積718平方公里,平時水量0.1立方米/秒。屬常流河。舊志作陽興河。道光《陽曲縣誌》:“陽興河,在縣東北百二十里,由分水嶺而下,西經柏井、黃土寨,與真谷、洛陰、石橋水合歸龍門匯人於汾。”
凌井河,發源於陽曲縣北小店鄉西部山地,東南流經北小店、西凌井、伙路坪鄉,於向陽店附近注人泥屯河。長約60公里,河床平均寬約50米、屬季節性河流。
寨南河,發源於發源於陽曲縣東黃水鎮東南部,西北流經東黃水鎮,折向西南於黃寨鎮入中社河。全長15公里,平均河床寬度50米。屬季節性河流。
中社河,發源於陽曲縣東凌井鄉南部山地,流經東黃水鎮,至黃寨鎮與楊興河匯合,全長28公里,平均河床寬15米,屬季節性河流。
白馬河,古稱壽水,為壽陽母親河。發源於山西繫舟山東壽陽縣西部要羅山麓的頡家河村。河經太安驛與黑水(人字河)相匯,再東南與源於方山的權村河相匯流經壽陽縣城南,後注入瀟河(起源昔陽途徑壽陽榆次清徐注入汾河),全長86公里。
烏河流經繫舟山東麓烏河流經繫舟山東麓
溫川河,發源於陽曲縣楊興鄉水頭村分水嶺,西北流經楊興,橫貫溫川鄉出境入盂縣界,與烏河相匯,注人滹沱河,境內長30公里,河床均寬約一百米,流域面積311.5平方公里,沿途有13條5公里以上支流和26條不足5公里的支流匯入。為季節性河流。
烏河,發源於陽曲縣凌井店鄉黃龍頭、八眼井、里虎山,東北流經凌井店、大方山,於東郭湫出境入盂縣界,流經盂縣東梁鄉、西煙鎮及西潘鄉,旋向北流與烏河相匯注入滹沱河。全長76公里,境內長23.6公里,河床系砂石底質,河床寬度原為70米-100米,經八十年代治理後,河床變窄。流域面積1170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64.7平方公里。年清水流量為0.4立方米/秒。上游屬季節性河流,下游屬常流河。因水色呈青黑,故名。人們習慣將烏河流域稱之為烏河川。

植被

繫舟山區植被大體以灌叢為主,森林植被較少。
落葉闊葉林,大多呈片狀或塊狀分布,全部為次生林,是繫舟山區典型的植物群落。在自然條件下,分布在低中山和丘陵上。優勢喬木層片的樹種全部為冬季落葉的溫性和暖溫性樹一種。楊屬和樺屬組成的群落,分布面積最廣。分布於山坡者為山楊,多是棟林和針葉林破壞後的次生林仁樺木林分布在海拔2400米山頂的上部林線附近,或為其它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或其自身植被遭受破壞後的再生、次生林。主要分布有:遼東櫟群系、山楊群系、白樺群系、山楊+白樺群系等。
繫舟山柳林尖附近片狀森林植被繫舟山柳林尖附近片狀森林植被
針葉闊葉混交林,繫舟山的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有兩種類型:一是在山地垂直林帶中,由闊葉林向針葉林過渡的類型。此種類型適應一定環境條件,為比較穩定的群落;一是山地針葉林遭受一定程度破壞後,落葉闊葉樹侵人形成的植被類型,或為森林植被演替過程的一個階段。主要分布有:油松+山楊+白樺群系、油松十遼東櫟群系。
繫舟山高山區的灌叢植被繫舟山高山區的灌叢植被
灌叢植被,分布廣泛。垂直分布幅度也很寬,從海拔800米左右一直分布到海拔2600米,在森林帶之北形成一個高中山灌叢草甸帶。灌叢的建群植物生活型有落葉闊葉灌木、小灌木、小半灌木等,生態型有適溫暖半濕潤的,也有耐寒抗旱的等。
灌草叢,廣泛分布於低中山、丘陵。以其形成原因,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由森林、灌叢多次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貧瘩乾旱、生態環境惡化而形成的次生類型;一是草叢向灌叢演替過程中的過渡類型。荊條+牡羊草群系分布廣泛,面積較大。海拔900米-1300米的丘陵陽坡、半陽坡為主要分布區。群落外貌不整齊,覆蓋度50%-80%。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繫舟山礦產資源蘊藏情況品種不多、儲量不多,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及南部兩端。主要有:
史家崗鐵礦,位於定襄縣史家崗東南3公里處,有公路相通。鐵礦產於上太古界五台系台懷亞群柏枝岩組絹雲石英片岩中,地層產狀傾向北北西,傾角59-65度。礦層分上、中、下三個礦帶,其中以中礦帶為主,長約1300米,延深500米,厚0.67-24.7米。礦體呈層狀,長100米,延深500米,最厚7.91米,一般厚4米。其礦物成分以鏡鐵礦為主,赤鐵礦次之。礦石品位富礦TFe平均含量為53.1%、為SiO2為16.5%、S為0.007-0.028%、P為0.01-0.021%;貧礦TFe平均含量33.4%,SiO2為31.3%、S和P含量同富礦。該礦床屬沉積變質鐵礦,探明D級儲量160萬噸,其中富礦71萬噸,其地表礦已采空,采出礦石約8萬噸。
銅礦,定襄縣縣內只有藏孤台一處礦點,位於縣城東南,南王鄉東北約4公里處,有公路相通。形成在台懷亞群柏枝岩組片岩、片麻岩中矽化較強烈的地區,屬含銅石英脈型銅礦,共見有4個礦體,其中3號和4號為主體。3號礦體長258米,厚5.15米;4號礦體長268米,厚5.17米。礦體呈不規則脈狀、透鏡狀。礦物成分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和少量斑銅礦。礦石品位,3號礦體上部為0.318%,深部變富達0.62%;4號礦體最高平均達2.33%。
高崖底白雲岩礦,位於定襄縣縣城東北20公里處,距河邊火車站僅2公里,交通方便。礦石賦存在元古界滹沱群東治亞群瑤池組地層中。該組地層主要由白雲岩和千枚岩組成,其中白雲岩自下而上分5層。礦體呈層狀,傾角15-30度,長700米,寬600米,厚10-160米。探明儲量2255.9萬噸,適宜露天開採。該區白雲岩,是冶金用白雲岩生產的很好原料。
紋山硯石,位於定襄縣縣城東北20公里處,在河邊鎮東2公里,有公路相通。現石賦存在滹沱群東冶亞群紋山組地層的中部,為紫色灰色千枚狀板岩。地層產狀傾向北西,傾角40-50度,層厚53米,長700-1000米。板岩質細,含砂少,劈理髮育,有紅、黑、綠、紫等色,尤以綠石為佳。該石除做觀台外,還可做石板和工業耐酸板。
三陶瓷粘土,位於定襄縣縣城東南7.5公里茶房口村,有公路相通。粘土礦由4個礦段組成。由西而東數第二礦段規模最大,包括2個礦體,其中1號礦體面積4741平方米,平均厚4.4米,礦土呈白色、紫色、灰色、土黃色等,泥質結構,塊狀構造,儲量7.7萬噸。該礦床規模較小,變化大,地質工作程度不高。
太原東山礦區位於沁水煤田西北邊緣東山背斜的兩翼,境內表現為地層走向北北西的單斜構造,傾角6度一12度,傾向西南。區內次級構造以斷裂為主,多為近東西走向的正斷層,陷落柱較發育。烏金山、罕山山區都有悠久的煤炭開採史。是晉中地區的煤產地。
繫舟山南部陽曲古城、東黃水一帶,至太原東山石灰岩、粘土礦產比較豐富。
花崗岩(輝長岩)礦元古代輝長岩,主要分布在陽曲縣溫川鄉賈莊村,延伸至盂縣西潘鄉。岩體主要為輝長岩、輝長蘇長岩組成,出露長5公里,寬1.4公里。岩體岩性為灰綠色、深灰色塊狀,中細粒一半自形石粒狀結構,輝綠結構具有向輝綠岩過渡之特徵。初估儲量為1.5億立方米。可用作建築板材。

草場資源

定襄七岩山區的牧場定襄七岩山區的牧場
繫舟山地中,有較大利用價值的草場,位於北部忻州、定襄海拔1600米至1700米山中坡地,屬喜暖灌木草叢類草地。其特點是,在群落中分散地分布著種類稀疏的中濕性落葉灌木,自羊草或黃背茅等疏從型禾草與l荊條等灌木廣泛發育,一般草高30厘米左右,覆蓋度在60%以上。

森林資源

罕山林場罕山林場
繫舟山區森林覆蓋率不高,建國後,在繫舟山所在地區分別成立了壽陽罕山國營林場,榆次烏金山國營林場,定襄縣國營林場,陽曲縣東山國營林場,進行林木撫育和保護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次生林,烏金山林木蓄積量增長較快,並建成了森林公園。其中,禹王洞森林公園屬陽曲東山林場,面積為7333公頃,烏金山森林公園屬烏金山林場,總面積5.5萬畝。

文物勝跡

繫舟山地區,東北部與五台山佛教名勝區接壤,中部為忻定盆地,南部為太原盆地北端,雖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內地中央政權交匯地,戰爭頻繁,但戰國時期的趙國、北魏、金、明、清幾代在這裡有長時間的發展,特別是明清時期社會更為穩定,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留下了許多宗教遺蹟及名勝。
青龍古鎮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原名菁蒿嘴。位於太原市北面約20公里處陽曲縣的陽曲鎮,是集軍事、古建、園林、廟宇、古道、地道、祠堂於一體的古建築群,也是明清時期晉商出入晉陽城必經之路中的第一個重要集鎮。清嘉慶年間,由村中王氏族人修建,有文昌祠、龍王廟,鳳頭寨等建築構成。
元好問墓元好問墓
元好問墓,位於忻府區西張鄉韓岩村西北500米。墓地東西184米,南北180米,分布面積約32300平方米。現存野史亭和墓區兩大部分。野史亭內正房十一間,南房連門筒九間,院中六角亭一座,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舊址重建。墓區建拱形二門1座,享堂三間,封土堆7座,為元好問本人及曾祖父、祖父、父親、叔父、兒子、孫子。地表存石羊、石虎、石翁仲各1對,元、明、清、民國,碑碣25通。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洞禹王洞
禹王洞,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城東南15公里的繫舟山腰,集驚、險、奇美於一體。於1992年11月經國家林業批准建立了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2016年12月經山西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委員會評定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遺山書院中古韻聲聲,是一個集登山探險、避暑觀光、旅遊度假、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
繫舟山
大王廟,又稱“無梁殿”,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范莊村,它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為盂縣藏山神趙武之行宮。2013年5月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王廟的文物價值,主要在於它的無梁建築結構和造型,它用72根立柱為基礎,上加額枋而成槓架,四周用斗拱後尾層層疊起支撐下全檁,形成井架結構來承載殿頂。殿內無柱,亦無間縫梁架。四角又加抹角梁加固,下置垂蓮柱,既打破了直角的傳統結構,又增加了殿內的景觀。有人稱它為“懸樑朵柱法”,鄉民又叫它是“轉角殿”。構築之妙,確為國內罕見。殿內塑像無存,三面牆上有壁畫,總計88平方米,另外儲存有明成化八年(1472)、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碑各一通和明成化十年(1474)石卓一通。
黃花洞佛寺黃花洞佛寺
黃花洞佛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東黃水鎮東黃水村東北約8公里紅峗山山腰處。始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載明嘉靖、萬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均有修葺。
玉皇廟,位於陽曲縣楊興鄉賈莊村西北隅。創建年代不詳,明、清均有重修,現存正殿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一進院布局,東西24.63米,南北31.9米,占地面積153平方米。除正殿外,廟內其他建築均為2001-2005年新建。正殿磚砌台基,寬12.03米,深9.48米,高0.54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柱頭科五踩雙昂,平身科每間二攢,明間開六抹格扇門,兩次間置格扇窗。殿前廊下立有青石碑2通,為清雍正十三年(1735)記事碑及佚名功德碑。新建鼓樓西側立有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玉皇諸神廟碑1通。2003年4月16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閻錫山故居閻錫山故居
閻錫山故居,位於河邊鎮河邊一村。舊居始建於清末,歷年均有增修,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現有大小院落27處,房屋700餘間,主要院落有上將軍府、都督府、二老太爺府和東西花園,全部為磚木結構建築。其不僅是研究閻氏家族繁衍興衰的珍貴實物,也是閻錫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歷史遺蹟。同時它又以鮮明的民間民俗色彩和中西結合的建築藝術風格,顯示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其中尤以一組組精湛絕倫的石雕、木雕、磚雕而使中外遊人留連忘返。1988年對外開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
七岩山景區七岩山景區
七岩山景區,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南9公里處。這裡層巒迭嶂,蒼秀涵幽,石洞天啟,迥若巨廬,兩壁兀立,一水中流。山間石壁上至今保存有北魏至隋唐時期的12處摩崖佛教造像,山腰建有惠應聖母祠(春秋末代王夫人、晉卿趙襄子姐磨笄夫人的祠廟)、千佛殿、睡佛殿、文殊(佛腿)洞、眼光樓、景賢閣、回光窟、代王祠、飾衣樓、玉花樓、關帝廟、鐘鼓樓、頭牌樓等。七岩山勢奇特,洞清幽,人傑地靈,香火旺盛,為歷代游僧、香客、文人、義士所嚮往。北魏梟雄爾朱榮、日本遣唐高僧元仁、金代詩人元好問、明代晉莊王朱鐘鉉、清代蒙古親王秀什圖、民國山西都督閻錫山等大批古今中外名人以及數的善男信女皆來此朝拜觀光。從2004年起,定襄縣先後按原樣修復了千佛殿、丈八牆、聖母祠、惠應廟、關帝廟等古蹟。
居士山,又名老松台,是七岩山景區的重要遊覽點之一。主峰海拔1620米。始建於此魏正光五年(524年)。主要有磨崖石刻爾朱榮登高碑、王維讀書院、魁星閣、北堡、南堡等。
夏家寨,位於居士山底的明月溝內,四壁陡峭,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從溝底攀登而上,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有極高的探險獵奇的旅遊開發價值。
薄一波同志故居薄一波同志故居
薄一波同志故居,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燕北9公里處的蔣村。是薄一波同志的出生地,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占地面積約280平方米,有房屋16間,大約始建於清朝鹹同年間,是一座典型的晉北農村四合頭小院。上世紀50年代部分房屋倒塌,村中按原樣進行了翻修。1996年薄一波同志將此院捐獻約國家,由定襄縣文物管理所管理,1997年對部分建築進行了復原性維修,並派專人看護。是忻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年來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0餘萬人(次)。
白佛堂白佛堂
白佛堂,位於定襄縣河邊鎮繼成村五仙山巔。坐北先南,寺廟占地面積約1217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僅存正殿,殿內東西長9.5米,南北寬4.5米。殿中設佛堂,上雕釋迦牟尼佛像1尊,殿周壁面雕石佛像百餘尊。又稱百佛堂。創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清代多次修葺,是當地保存較好的佛教石窟寺,也是研究佛像石窟的珍貴資料。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東峪峽谷景區東峪峽谷景區
東峪峽谷景區,距定襄縣東北部東峪,因其地處縣境東部的崇山峽谷而得名。境內聳立著七節寨、八節寨等山峰。滹沱河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中貫穿南北,水頭溝、地公溝、白玉溝三溝泉水四季不涸。峽底分布著閻家莊、戎家莊、趙家莊、南莊等村莊。風景優美,民風淳樸,保留著窯洞、卵石街、娶親用銀元等許多獨特的古風遺俗,是自然美景與古老民風相互交融的景區。
繫舟山
聖母堂,在阪泉山北海拔1515米處,名曰“天神之后聖母博俊古辣殿”。也叫“聖母堂”。始建於1895—1898年,是艾士傑任教時,著名建築師李有剛督建,後樓乃希賢任主教於1910年加修的。“南有上海佘山,北有陽曲阪泉山”,阪泉山聖母堂馳名中外,天主教徒朝拜聖地,赴聖母堂朝聖者絡繹不絕。
永祚寺(雙塔寺)永祚寺(雙塔寺)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區東南約3公里的郝莊村南山岡上。因有雙塔而名。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塔寺始創於明萬曆年(1599年),初名永明寺,萬曆六年(1608年),五台山高僧妙峰和尚奉敕續建,易名永炸寺,清初續建了山門等,形成一座小規模的寺院。建國後多次維修。有永祚禪林、雙塔等景觀。
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晉中市榆次區,於1993年由原林業部在烏金山國營林場基礎上批准建立,總面積5.5萬畝。山上有龍王廟和水晶院,始建於隋唐,素有“五台山下院”之稱。屬森林生態與宗教旅遊結合的綜合性城郊森林公園。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於1992年經林業部林造批字(1992)200檔案批准建立,面積為7333公頃,是一處以繫舟山、禹王洞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經過多年的科學規劃、保護、開發和建設,已經成為三晉大地一處新型的旅遊勝地。

社會經濟

繫舟山所在地區,古冀州地,春秋屬晉,南部設有盂邑、狼孟縣,系周山東麓有白狄建立的分狄國。戰國時,晉滅仇狄,趙滅晉,屬趙。秦統一六國後,地屬太原郡,有狼孟縣、盂縣(治在陽曲大盂鎮)。西漢時,北置陽曲縣,南置狼孟縣、盂縣、汾陽縣,仍屬太原郡。東漢廢汾陽縣,陽曲移治太原界,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中部忻府區境,東漢置九原縣北魏置秀容縣,隋改稱忻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為縣稱忻縣。1983年改為省轄縣級忻州市,2001年撤銷縣級忻州市,改設忻府區。隋唐時,政區名稱屢有變更,但大致北部屬樓煩郡、忻州,南部屬太原郡、太原府。五代時末,北周(趙)與北漢在繫舟山南發生過激烈戰爭。宋代,為南北政權爭戰前沿,傳說中的楊家軍在繫舟山下駐守多年。境內先屬北宋,後屬金、元,至清北部屬忻州,南部曾屬并州,後屬太原府(郡)。繫舟山南部,明末起為山西省(前為太原府)治所在地陽曲縣(太原城地屬陽曲縣)。直到1947年,析出陽曲縣城區,單獨設定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
鍛造業是定襄縣主導產業,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級法蘭盤出口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全國首家省級出口法蘭鍛件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定襄甜瓜品質優良,成為代表定襄優質農產品的一張亮麗名片。定襄縣名人輩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詩界泰鬥牛漢、經濟學家馬洪、愛國將領續範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署長杜導正、民國風雲人物閻錫山都是定襄這塊土地上的代表人物。有洪福寺、關王廟、西河頭地道戰遺址、閻錫山故居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白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白佛堂、洪福寺等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閻錫山故居、鳳凰山生態植物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境內湯頭溫泉水質優良,富含大量微量元素,隋煬帝曾御筆親封“神湯都”。忻府區是忻州市委和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金融中心;在城鎮區位上,忻府區是太原經濟圈忻定原城鎮組群的首位城市,是太原北輻射晉中北首位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物流、商貿、旅遊中心。2018年,忻府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6.9億元,財政總收入1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8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定襄縣地區生產總值51.7億元,財政總收入4.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0元。
陽曲縣,郭子儀、狄仁傑、傅山、以及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的書寫者馬文蔚等英才輩出,華國鋒曾出任陽曲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境內1處國家級、88處省市縣級文物,見證了陽曲作為全國傳統文化旅遊大縣的昔日輝煌。鋁鎂化工、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200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681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942元,2009年,全縣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3197元,比上年增長9.6%。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7元,比上年增長12.9%。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76元,比上年增長12%。
繫舟山南延支脈的太原東山地區,是晉中地區的主要煤產地及林區。罕山、烏金山等林地蓄積量高、森林覆蓋好。東山煤業、烏金山煤礦是境內主要的經濟發展支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