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溝鎮

大溝鎮

大溝鎮位於陽東區東南部,南面臨海,北與合山、北慣鎮交界,東與新洲鎮隔河相望,西與雅韶鎮毗鄰。總面積115.7平方公里。轄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村委會15個。總人口4.5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
  • 下轄地區: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村委會15個
  • 電話區號:0662
  • 面積:115.7平方公里
  • 人口:4.5萬
  • 方言:粵語-高陽片-陽江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Q
  • 行政代碼:441723
鄉鎮簡介,地形地貌,行政轄區,歷史沿革,交通網路,城鎮設施,領導班子,經濟建設,農業,工業,養殖,文化教育,名勝古蹟,鄉鎮名人,

鄉鎮簡介

大溝鎮位於陽東區東南部沿海,距縣城16公里,距北津港為10公里,江台公路以及即將興建的沿海高速公,路橫貫鎮區,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鎮區面積1、1平方米 ,全鎮轄1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1萬,其中城鎮居民5000人。 鎮區有8條主要街道,總長2、7公里。鎮上有3000千伏變電所作所1座,100千瓦自備發電機組2台,有日供水量2500噸的自來水廠。建築面積950平方米的郵電通訊大樓,1000門自動電話交換機和可收10個頻道節目的閉路電視。鎮上有工廠20家,儲蓄營業所5間以及完全中學、初級中學、中心國小各1所,中心衛生院、敬老院、影劇院各1所,40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2個,燈光籃球場3個,足球場1個。 大溝鎮有海岸線12、7公里,海產品有文蛤、蝦、青、螺、蚶、蟹等。大溝蓮藕馳名遐邇,荔枝滿山。

地形地貌

大溝鎮屬丘陵原地區。以江台公路為界,北部必丘陵區,有三寶山、崖鷹山和渡頭山。南部屬濱海平原區,海岸線長12.7公里.境內蘊藏有品位較高的花崗岩,含量較高的矽砂石英石和高嶺土。鎮內有三丫、壽長河匯流入南海。
大溝鎮(圖1)大溝鎮(圖1)

行政轄區

大溝鎮下轄:
紅旗村 經度 11155256 ,緯度 2171309;
大溝鎮(圖2)大溝鎮(圖2)
高洞村 經度 11159588 ,緯度 2175092;
赤坎村 經度 11219776 ,緯度 2185546;
大溝鎮花村村 經度 11217964 ,緯度 2185358;
新梨村 經度 11216924 ,緯度 2184548;
大溝村 經度 11216072 ,緯度 2183015;
沙岡村 經度 11193962 ,緯度 2164200;
大溝鎮壽長村 經度 11220642 ,緯度 2183549;
三丫村 經度 11167033 ,緯度 2229133;
徐赤村 經度 11215354 ,緯度 2182772;
那金村 經度 11213082 ,緯度 2184191;
大溝鎮海頭村 經度 11214568 ,緯度 2180852;
蘆山村 經度 11212860 ,緯度 2180936;
大溝鎮華洞村 經度 11210655 ,緯度 2179803;
逕口村 經度 11159698 ,緯度 2200379

歷史沿革

清代,大溝鎮屬長樂鄉喬馬都喬馬三、四圖。民國時期屬第二區,大溝圩在清末、民國初期較為興盛,是陽江四大集鎮(織簧、那篤、大溝、北慣)之一,建國初仍屬第二區。1953年分小鄉,1956年12月並大溝鄉,改稱大溝區。1957年2月撤區分大溝、盧海、雅八鄉。1958年5月三鄉合併稱大溝鄉,同年11月併入海陸人民公社,12月改稱大溝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稱區,轄大溝、雅韶、新洲、三山四個公社。1963年2月撤區,與雅韶人民公社並為大溝人民公社。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區稱大溝鎮。1988年2月,陽江縣撤縣建市,大溝鎮為陽東縣(區)所轄。

交通網路

大溝鎮陸中距縣城17公里,距市區20公里,省道江台公路、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自西向東縱貫全境,縣道三北公路橫穿該鎮,水路可從壽長河通沿海各處港口。全鎮實現村村通汽車,鎮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全面實施。

城鎮設施

大溝鎮背山面海,自然環境保護良好,城鎮建設不斷宣判,全鎮農村通電、通郵、通公路、通電話,信息網路實現光纖化,有線電視覆蓋到了部分村委會,自來水供水工程正在建設當中,竣工後可滿足生產生活用水。

領導班子

鎮委書記、人大主席黃祖耀主持鎮委、鎮人大全面工作。廬山村委會
鎮委副書記、鎮長周開取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直管鎮府財會和嘉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工作。花村村委會
鎮委副書記梁健敏協助鎮委書記處理黨委日常工作,分管黨群、政法、綜治、信訪、維穩工作。三丫村委會
鎮委委員、副鎮長陳運恩協助鎮長處理鎮政府日常工作,分管計畫生育、安全生產、財貿及政府採購工作。沙岡村委會
鎮委委員、人大副主席馮 傑負責鎮人大日常工作,分管勞動、社保、農村合作醫療和教育工作。壽長村委會
鎮委委員陳雲喜分管組織、人事和共青團工作。徐赤村委會
鎮委委員、鎮婦聯主席譚柳金分管宣傳、文化、體育、婦女、兒童和科技、環衛、衛生工作。高洞村委會
鎮委委員、黨政辦主任劉再定分管黨政辦、檔案、保密、統計、接待和機關後勤管理工作。新梨村委會
鎮委委員、鎮紀委書記趙汝串分管紀檢監察、黨風廉政建設以及協助做好信訪、維穩工作。那金村委會
逕口村委會
鎮委委員、武裝部長謝汝球分管武裝、工會、民政、殘聯工作。海頭村委會
鎮委委員李榮開分管統戰、僑務、農村、農業工作。赤坎村委會
副鎮長郭進海分管國土、城建、環境保護和嘉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華洞村委會
副鎮長黃明建分管工業、交通、供電、電訊、招商引資工作。大溝村委會

經濟建設

農業

大溝鎮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23℃,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耕地面積4.1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是陽東縣優質水稻主產區。水果種植面積3.2萬畝,主要有荔枝、龍眼等品種,其中荔枝以"雙肩玉荷包"品種為主,龍眼以“高州儲良”品種為主。
大溝鎮山海兼優,具有天然的海養環境,有鹹淡水交匯的三丫河、壽長河,灘涂面積1.5萬畝,0~10米等深淺海水域面積9.2萬畝。近年來,大溝鎮加快水域農業綜合開發,水產養殖業發展熱頭迅猛,全鎮水產養殖面積達1.8萬畝,其中海水養殖面積1.5萬畝,形成了四大專業養殖基地,分別是三丫河周邊八千畝對蝦養殖基地、壽長河千畝蚝養基地、三丫千畝文蛤養殖基地、華洞千畝青螺養殖基地。現對蝦、蚝養殖成為兩大支柱產業,壽長蚝尤以質鮮肉嫩而聞名。
田園農業抓好“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形成大溝、徐赤兩蔬菜基地,徐赤蓮藕、大溝西洋菜較出名。
抓水果流通 促農民增收
荔枝大紅季節,陽東縣大溝鎮及早布置、及早落實有關措施,做好荔枝的後期管理和流通服務工作,確保荔枝豐收、農民增收。一是組織好有關技術部門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確保荔枝產量和質量穩定。二是召集有關水果大戶座談,商討水果流通大計,擴展銷售途徑。三是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的促銷聯誼活動,發揮該鎮荔枝生產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四是在全鎮內設定多個收購服務網點,全面鋪開荔枝收購熱潮。據估計,2004年該鎮荔枝投產面積達2.6萬畝,總產量達8000噸。
抽水機深層井抽水灌溉解春旱
大溝鎮長期以來農田用水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特別是春季持續乾旱的季節,農田因缺水灌溉而荒蕪的情況尤為嚴重。去冬今春以來,大溝鎮由於降雨量稀少,加上現有水庫儲水量不足,目前已造成1.1萬多畝水田無水灌溉,占全鎮水田面積的45%。面對嚴峻的乾旱形勢,大溝鎮委鎮政府為徹底解決好農田用水問題,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總結了多年來的抗旱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在受旱最嚴重的沙岡、高洞、那金等村季會投入抗旱資金15萬元打造了60口深層井抽水灌溉農田,解決了當地2000多畝水田的灌溉用水,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打造一口深層的造價約2500元,可灌溉農田20畝,配備1000瓦的抽水機完成1畝水田灌溉任務最大用電量約8千瓦時,需電費2.4元,成本低效率高。為進一步推廣這種成功的經驗,進一步改善大溝的農業生產環境,大溝鎮規劃今年在全鎮範圍內投入132萬元,打造528口深層井,徹底解決10560畝易受乾旱天氣威脅的農田灌溉用水,破解大溝農田用水“老大難”問題。

工業

大溝鎮積極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制定了促進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搞好鎮區工業園區規劃,提高服務,簡化辦理手續,迎接新一輪工業開發熱潮。現大溝鎮已有順風工藝廠、針織廠、紙箱廠等企業,矽礦砂資源開發及農產品加工開發潛力巨大。

養殖

大溝鎮素有海水養殖傳統,全鎮對蝦養殖面積有2萬多畝,其中高位池精養蝦塘超過1萬畝,泥塘等比較落後的粗養蝦塘已不足萬畝。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溝鎮就有農戶開始養蝦。起初,當地農戶在自家田裡挖塘養蝦,規模不大。這種粗放養殖的模式很容易受天氣影響,雨天的泥塘水易渾濁,蝦易生病,成活率低,養蝦戶賺不到大錢。慢慢有些收益之後,他們開始了蝦塘的升級之路。有的人用紅磚、水泥砌好蝦塘側面,防止雨水流入蝦塘,但因為蝦塘底部還是泥,仍然保證不了蝦的成活率。
直到有人在蝦塘側面和底部鋪上了水泥地膠、纖維薄膜,實現了高位池“精養對蝦”,養蝦業才走上高效益的路。高位池的水源控制能力強,藥物潑灑能精確計算,管理比較方便,蝦的成活率很高。同時,雨水不能把泥沙衝進蝦塘中,外界的影響相對較小。馮春明戲稱:“蝦塘底部鋪上地膠以後,蝦就生活在溫床里,就像人躺在床上那么舒服,當然會長得好。”
三丫村的盧劍1999年就開始養蝦了,當時直接挖的高位池,底部鋪了一層水泥。前不久,他請了施工隊來改造、升級高位池,打算把上百畝高位池改成投放密度更大、排糞更方便的蝦塘。改造一口蝦塘要花2萬餘元,但投入高,收益更高,新蝦塘每畝產量達到2500斤,他能賺上萬元。馮新強則打算給高位池加上過冬的大棚,這樣一年就可以收穫四季對蝦,收入也會翻番。
大溝海水養蝦發展最早、效益最好的就是三丫村,目前以三丫、華洞、廬山、海頭等沿海村委會連片發展的對蝦養殖區已初具規模,而且高位池精養模式已經越來越普遍,有的村里養蝦戶幾乎全用高位池。
在陽江市,像大溝鎮這樣沿海連片養蝦麵積超過2萬畝是很少見的。該鎮海水養蝦基礎好、效益高,高位池精養面積大,逐漸成為養蝦業的主流。

文化教育

大溝鎮是"文化之鄉",歷來重視文化教育,現有市一級中學2所,國小18所,其中陽東中學創建於1940年,擁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圖書室、籃球場、運動場等設施一應俱全。節目期間,有民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開展,民間也不定期舉辦楹聯、書法、民歌、美術等比賽。

名勝古蹟

國帶井:位於大溝三丫村,傳說南宋末年,宋小朝廷兵敗退到新會崖山,寧帝丙跳海死後,身上龍袍玉帶漂到三丫港滷水旁,當地人以玉帶痕跡大小挖建小井。小井雖在海邊,井水卻清甜,即使海潮淹過,其味不改。
第一寺:坐落於大溝鎮西南方1.5公里的地方。本地方流傳洪武13年(1381年)有南華高僧慧行雲遊至該地,確認該地風水極佳,集資建成"鎮海寺"。"鎮海寺"面對成頃碧波,驚濤拍岸,後有天然古垃數畝接"鎮海山",地勢雄偉。明成祖10年(1443年),成祖國師道衍和尚雲遊至"鎮海寺",寫下"遙臨碧海三千界,高踞紅塵第一山"的名聯並刻于山寺正門前。從此此寺更名為"第一山等",滄海桑田,"第一寺"雖風雨飄搖,但磚牆完好。
第一寺第一寺
華洞文筆塔:位於大溝華洞村南面150米處,孤立於野外河岸上,是一座磚砌的塔。現殘存三層,高8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層各面設有視窗,有明顯收斂於頂的形跡,層隔之間用瓦筒、瓦板蓋成疊澀短檐圍繞,塔基每邊長2.2米,底層開有一門,現已殘破不堪。是地震及人為所致。
海朗城遺址:地處大溝鎮西南二公里之海頭村鎮海山。為南為新屋村,村前隔沙灘是南海,西北靠山。這座城,以山為屏障,沿著山的自然地勢,從山頂而下盤旋圍築而成,城牆為夯土結構,是一座略呈橢圓形的防禦所城。
海朗城遺址海朗城遺址
這座防禦性古代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防禦所指揮花茂壽辰請建立。城周長2200米,東南直徑700米,西北長540米有四個門樓,高4.66米。萬曆三十年(1602年)海防同知徐麟建望敵樓一座。崇禎二年(1629年)設海朗炮台其上。海朗城廢於清乾隆初年。
海朗城遺址狀況,因歷史文獻資料沒有翔實記載,城內布局不甚清楚。但從荒廢的遺址中依稀可見城廓遺蹟。現存部分城牆較為完整,偏西地面趨高,東面仍有三米高的外牆,城外護城河遺存痕跡可見。在荒廢的城內,部分已為後人墾荒種植。露在地面的是帶紅青色的磚瓦碎片,應是當時建築城址的原料,還有黃釉、青花陶瓷碗碟碎片,山頂上還存豎著三塊大石,每石距離相等排開,"鎮海山"三個大字,分別刻於其上,至今遠眺清晰可見,這座地處沿海的防禦所城,確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鄉鎮名人

馮學爭,1947年生,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大溝鎮三丫村人。當過農民、漁民、鹽工、民辦教師。1983年起先後任縣文化館創作員、小報主編、副館長、縣文聯常務副主席、市文化局創作室主任、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文聯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民眾文化學會、新故事學會、通俗文藝研究會、通俗文學學會、通俗小說研究會會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特約作家;廣東省文聯委員、作家、戲劇家、曲藝家、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東散文詩學會副秘書,民眾文化學會理事,楹聯學會、民俗學會、民俗文化學會、文化傳播學會會員;廣東省政協委員、陽江市政協常委。主編陽江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被中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評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先進工作者;獲廣東省“優秀中青年文藝家”稱號、陽江市“優秀作家”稱號,多次獲省市優秀工作者獎勵。
馮學爭馮學爭
獲獎民歌
陳日正(大溝鎮)
人圖富裕國圖強,夫婦同心萬事昌;
只有生男非是福,若無育女更遭殃。
成堆光棍難求偶,打爛銅鑼覓“舊娘”;
關愛女孩天大事,人人同樂福無疆。
李清風(大溝鎮)
吾兒寡佬寡定都,自家收席自家鋪;
問句枕頭問句席,還有成雙日子無。
怪我當初嬲女性,果時暗自發牢騷;
奉勸今人聽黨話,誠心育女策為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