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鎮(廣東省陽江市新洲鎮)

新洲鎮(廣東省陽江市新洲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洲鎮位於陽江市東南方,距陽江市約40公里,東連台山市北陡鎮,西與三山鎮接壤,南靠東平漁港,北和恩平市交界,廣東西部尚海高速公路貫穿新洲範圍近10公里長,距離珠海市92公里。有12個村(居) 委會191個村民小組。全鎮耕地面積4.7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洲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
  • 下轄地區:12個村
  • 電話區號:0662
  • 郵政區碼:529938
  • 地理位置:廣東省陽東區
  • 面積:237.52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357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Q
  • 行政代碼:441723
歷史沿革,農業生產,領導班子,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內設機構,經濟發展,景點名勝,文物古蹟,

歷史沿革

清代,新洲分屬原陽江縣長樂鄉喬馬都喬馬一、三、四圖。民國時期、建國初期均屬第二區。1953年5月為第三區。1957年2月,撤區並鄉,分設新洲、北桂、三山、良垌鄉。1958年5月,四鄉合併設新洲鄉,同年11月,與大溝、東平等鄉合併為海陸人民公社,12月改稱大溝人民公社。1959年10月,從大溝人民公社分出新洲人民公社。 1979年3月,分出三山人民公社,並把口洋、允泊、海朗、沙坪四個大隊劃入東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公社為區。1987年2月改區為鎮。1988年1月至1991年6月,新洲鎮屬陽東區管轄,1991年7月起屬陽東區管轄。

農業生產

新洲鎮是陽東農業大鎮之一,種植業、養殖業全面發展。全鎮有耕地面積4.72萬畝,其中水田3.8萬畝,旱地0.92萬畝,宜林山地面積21萬畝。90年代中期以前,新洲農業以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為主,此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訂單農業”,經濟作物重點以發展“雙肩玉荷包”荔枝、黑美人西瓜、尖椒、花生等為主。水果種植面積從1988年1.05萬畝,發展到2000年5.98萬畝,人均擁有水果1.6畝,成為“陽東區水果第一鎮”。2000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4.75萬畝,總產1.77萬噸;花生種植面積2.26萬畝,總產3860噸,居全縣第一;西瓜、尖椒種植面積各為0.6萬畝,產量分別為6760噸和4908噸。種植業總產值1.03億元,居全縣第一;畜牧業、林業總產值分別為3039萬元和562萬元,均居全縣第二。 全鎮有中學4所,國小18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文化站、衛生院、敬老院各1所。鎮內有溫泉、紫羅山、丹竹坑生態保護區、大王前瀑布等旅遊資源。有禾叉坳土樓、沙不丁墓和新洲革命烈士陵園等文化古蹟。

領導班子

鎮委書記、人大主席、鎮長關家傑負責鎮黨委、人大、政府全面工作;龍潭
鎮委副書記黃 雲協助鎮委書記處理日常工作,分管黨群、政法、農村、僑務、統戰和協調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兼任鎮委黨校校長;北股
鎮委委員、副鎮長趙浩平分管國土、城建、環境保護、礦產管理、地震和安全生產工作,協助鎮長處理鎮政府日常工作;新洲
鎮委委員、武裝部長陳賢贊分管武裝民兵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工作,兼管鎮府聯防大隊和治安隊工作,協助管理信訪維穩工作;下六
鎮委委員(組織委員)陳 紅分管組織人事、婦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烏石
鎮委委員、人大副主席李伯良負責人大日常工作,兼管農業、林業、畜牧、海洋與漁業、動植物防疫、資源權屬和涉農問題調處工作;中六
鎮委委員蔡祥清分管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平田
鎮委委員(宣傳委員)王德強分管宣傳、精神文明建設,兼管衛生、環衛、文化體育、科技和廣播電視工作;那六、上六
鎮委委員雷建孫分管黨政辦,兼管統計、保密、檔案、旅遊開發、政府後勤接待、內務管理和教育工作;旱地
鎮委委員、紀委書記譚東興分管紀檢監察工作,協助管理信訪維穩工作;表竹、東安
副鎮長陳香坤分管財貿、物價、債務清償、民政、殯改、老齡和殘聯工作;
北桂
副鎮長譚 洛分管工交企業、招商引資、房地產有限公司、食品藥品監督工作,協助管理安全生產及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行政區劃

全鎮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共189條自然村:屬龍潭村委會的有林屋、祠堂、三家村、更口崗、南門、蒲竹湴、上潭、下潭、留安、上鄧、下鄧、古城、金屋裡、華南、茶洋、上、龍淵、石咀、大觀、白土村;屬石崗村委會的有石崗、濛田、陳屋、白沙塘、高信、橫怕、狗崩、鳳凰、鑊廠、攤掌、南雄、南山、雞毛垌、新村、新豐、果園、高慶、石狗塘村;屬平田村委會的有豐木咀、中間村、舊村、曾屋塞、新村、黃屋寨、水口村;屬新洲村委會的有小龍、深水、永龍、割麻坪、橋頭、東北山、新華、舊圩、上龍、下龍、高龍、雞當坪、白屋、連塘坑、沙戶嶺、那篤仔村;屬上六村委會的有荔枝山、高瓊、嶺南、瓦窯口、鹽行、高山垌、石坳、松柏、黃茅咀、響水潭、丹竹坑、黎頭灣、貓山、鋪仔、南灣、北灣、龍面村;屬下六村委會的有象嶺、長坑、大環仔、老村、大石鼓、塘胡、水角、新塘、橫眉、寶鴨、大陂、白石灣、大榜、大洞仔、橫樟村;屬中六村委會的有優村、龍山、橫樑、紅東、向陽、橫樑仔、對面咀、里潭、新村、大環、東坑、出水龜、灣仔、白石、白沙仔、黃其龍、大屋地村;屬那六村委會的有歐沖、牛角龍、大那紅、學田仔、鋪仔、雞啼逕、榕樹水、大垌、石碑、茅坪、小那紅、東坑、屋地、鵝山、那六、村仔、那六仔、大河、八井潭、學田、村頭、村尾、石屋、大新村;屬北桂村委會的有北桂、北桐、河仔、陳橫、新村、土崗、馬上、馬下、河村、新安、山田水、竹仔根、高原、黃姜、水上、水下、桐油、大江田、塘灣、分界、欖根、潮排村;屬旱地村委會的有紫羅、東新、元山仔、官平、官山、新村、大埒心、青嵐、上旱地、下旱地、高墩、新安、馮屋 、克潭、大王前、夏水、綠樹村;屬北股村委會的有上禾叉、下禾叉、新村、橫崗、姚屋、舊寨、大塘、馮屋、元安、源嶺、石鼓嶺、禾安、江瓦咀、那簡村。 部分村落簡況:
林屋 清初,黃姓人家遷此。原居客家人姓林,故名。
祠堂 清初,黃姓人家建村。因靠近舊祠堂,故名。
三家村 清初,黃姓人家建村。原居有三兄弟,故名。
南門 明末,陳姓人家建村。
蒲竹 明末,容姓人家建村。原祖宗愛種“竹木”,以此名村。
更口崗 明末,黃姓人家建村。原叫“逕口崗”,因村後有環山路通往東平出入口,故名。
上潭 清初,黃姓人家建村。村前垌有一個深潭,故名。
下潭 清初,黃姓人家建村。村前垌有一個深潭,同時居於上潭村的下方,故名。
留安 清代,黃姓人家建村。取安居,故名。
上鄧 清初,李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鄧”,原居住的客家人姓鄧,故名。
下鄧 清初,何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鄧”,同時居於上鄧村的下方,故名。
古城 明末,黃姓人家建村。祖宗原想在此建城,故名。
金屋裡 清初,黃姓人家建村。初建村時,一連建起青磚木結構的房屋十二間,寄意“富有”,起名金屋。
華南 1962年5月,陳姓從金屋裡遷此建村。原叫“山咀“,後改此名。
茶洋 清初,譚姓人家從雅韶遷此建村。又叫“下馬洋”,原村後有條馬路,故名。
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七月,黃姓人家從表竹村遷到此建村。因地方開朗而名村,因“ ”與“朗”方言同音,慣寫成“上”
龍淵 清代,黃姓人家建村。村後有一山脈似龍,故名。
大觀 清代,黃姓人家建村。又叫“大官村”,因祖宗的封建思想而起名。
石咀 黃姓人家建村。因村邊石頭多,故名。
白土 明末清初,蔡姓人家建村。因村前泥土白,故名。
石崗村委會各村由來
石崗 洪姓人家建村。
濛田 清光緒八年(1882),彭姓人家建村。因村地原是一片長滿濛草的地方,故名。
陳屋 陳姓人家建村,以姓名村。
白沙塘 馮姓人家建村。
高信一村 1957年,從南坑遷此建村。
高信二村 1957年,從南坑遷此建村。
橫怕 唐代,梁姓人家建村。原名銅嶺村,後改橫怕。
狗崩 楊姓人家建村。
鳳凰 洪姓人家建村。
鑊廠 官姓人家建村。
攤掌 黃姓人家建村。因村地形像手掌,故名。
南雄 1963年,從夏水水庫區遷此建村。
南山 1957年,從南坑水庫區遷此建村。因村坐落在南山腳下,故名。
新村 1957年,由南坑水庫區遷此建村。該村屬石崗村委會管轄。
新豐 1965年9月,從白石埂遷此建村。
果元 1980年,從南坑水庫區遷此建村。因村建在百果園裡,故名。
高慶 1957年,由南坑水庫區遷此建村。
石狗塘 麥姓人家建村。
豐木咀 清初,林姓人家從雅韶平嵐遷此建村。村前原有很多楓樹,故名。
“楓”與“風”、“豐”方言同音,故也寫成“風木咀”。
中間村 清初,蔡姓人家建村。後從舊村分居遷此建村。
舊村 清初,蔡姓人家建村。後蔡氏分居遷往鄰近建新村,稱該村為“舊村”。
曾屋寨 清末,曾姓人家從大溝壽長遷此建村,以姓氏名村。
新村 又名蔡屋寨。清初,蔡姓人家分別由台山縣大江、那扶遷此建村。建村時,因鄰近已有一村(蔡姓)稱舊村,故名。該村屬平田村委會管轄。
水口 清末,魏姓人家從福建遷此,因村建在小河出口處,故名。
黃屋寨 清末,黃姓人家從福建浦田遷此,以姓氏名村。
小龍 清中葉,馮姓人家建村。因村建在鶴山嶺南一條彎曲的小山下,地貌似龍,又以此地過去曾有大龍村,故名“小龍”。
深水 陳、車、范、趙、譚姓人家建村,因村側有條深水河,故名。
永龍 陳、羅、馮、吳、歐姓人家建村。
割麻坪 容、杜、葉、莫姓人家建村,取原土名為村名。
橋頭 清中葉,陳、馮、吳、伍姓人家建村,因村靠近橋,故名。
東北山 1945年,俞姓人家從信宜懷鄉遷此建村,取當地土名為村名。
新華 清中葉,黃姓人家建村,原名鴨乸陂,因原先村民多養鴨乸為業,故名。
後改稱新華村。
舊圩 原稱那篤。清道光年間(1821~1850)為一鄉村集市,有黃、車、譚、李、歐、馮姓人家在此居住。鹹豐年間(1851~1861)由於械鬥,圩場遭到破壞,居民流散,遷圩於新洲。後於民國12年改稱舊圩,成為一般的自然村。
下龍 清初,陳、車姓人家建村,清末(1905)前叫龍津村,後依地理之“龍脈”,改稱下龍村。
雞當坪 清中葉,楊姓人家建村,因近金雞山,故名。簡稱“雞坪”。
白屋 1930年,黃姓人家建村,原名南龍,後因村中有間灰白色小屋,故名。
連塘坑 1938年,孔姓人家從南坑遷此建村,取原地名為村名。
荔枝山 清末,楊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邊有棵荔枝樹,故名。
高瓊 清末,龍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地高,故名。
嶺南 清末,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有個高嶺向南,故名。
瓦窯口 清末,楊姓人家從荔枝山遷此建村,因村後有一座瓦窯,故名。
石坳 1934年5月,張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有個石坳,故名。
松柏 清末,俞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門前種有一片松林,故名。
黃茅 又稱黃茅咀。1927年4月,劉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地長有很多茅草,故名。
響水 又名響水潭。1922年8月,寧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有個水潭,故名。
竹坑 又名丹竹坑。清末,茹姓人家從大溝遷此建村,因村邊種有很多丹竹,故名。
鋪仔 清末,楊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中有間鹽鋪,故名。
南灣 1921年4月,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有個向南的河灣,故名。
北灣 清末,楊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有個向北的河灣,故名。
龍面 清末,雷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邊長有很多木面樹,故名。
象嶺 1930年10月,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東南面有一山似“大象”,取其地形名村。
長坑 1921年12月,黃姓人家建村。因村邊有一條長形坑,故名。
大環仔 清末民初,茹姓人家建村。因村後由彎彎的山環抱著村場,故名。
老村 1920年1月,容姓人家建村。
大石鼓 1945年10月,陳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南面有一大石,故名。
塘胡 1935年10月,楊姓人家建村。原名旱塘村。村邊有一塘靠引水成湖,“湖”與“胡”方言同音,故名。
水角 1930年10月,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北邊地形似角,故名。
新塘 1935年10月,朱姓人家建村。村南面有一坑水沖崩土壩而流入池塘中,原名 “崩塘”,因“崩”字不雅,後改今名。
橫眉 1930年1月,凌姓人家建村。
寶鴨 1923年10月,黃姓人家建村。因村西部有一寶鴨山,故名。
白石灣 1932年1月,朱姓人家建村。
大陂 民國初期,朱姓人家建村。原名大安村。50年代後期,在此修一陂頭後,改今名。
大榜 1926年10月,許姓人家建村。原名“糯米田”,後改為今名。
橫樟 清末,彭姓人家建村。因村後面有一條山脈似“橫龍借主”,故名。
龍山 清末民初,潘、朱姓人家到此建村,以山名村。
優村 清朝中葉,謝姓客家人到此建村。因建村歷史悠久,“悠”與“優”同音,故名。
橫 梁 清初,陳姓人家建村。因村中房屋建築技術與眾不同,故名。
紅東 1971年1月,葛姓人家從高州遷來。
向陽 1971年1月,陳、周姓人家從高州遷來。
橫樑仔 清末民初,王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因村地處橫樑村前,故名。
里潭 清初,趙、茹兩姓人家建村。因村前有一水潭,故名。
新村 民國期間,彭、劉兩姓人家從信宜遷此。該村屬中六村委會管轄。
大環 民國期間,練、潘姓人家在此建村,因村前被河水環繞,故名。
出水龜 民國初期,黃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因村地象龜,故名。
灣仔 解放前,楊姓人家由信宜遷此。
白石 清初,王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因村原有一白石象狗,故名。
大屋地 民國初期,張姓兄弟從信宜遷此建村。
歐沖 清末,陳、潘、俞姓人家建村。因村地形似“甌”(大碗)沖(朝)北裝風,“甌”與“歐”方言同音,故名。
牛角龍 1945年,黃、陳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位於一條彎曲的坑邊,形似牛角,故名。
學田仔 清中葉,胡、何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白鶴常來往於村邊田間, “鶴”與“學”方言同音,故名。
那紅 清中葉,胡姓人家從信宜洪官遷來那六建村。兩地名各取一字(“洪”與 “紅”同音)合成村名。
鋪仔 1949年,陳、賴、黃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該村地處過往人多的地方,有村民在此開小店(鋪仔),故名。
雞啼逕 1948年,朱、李、潘、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背有個山逕(坳、崗),有人在此搭棚寮養公雞,常聽到公雞啼叫,故名。
榕樹水 清中葉,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路口有棵大榕樹,故名。
大垌 1938年,胡、楊、李、陳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前是水田,故名。
石碑 1945年,黃、朱、陳、俞、李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邊有個用石砌成的蓄水陂頭,“碑”與“陂”方言同音,故名。
茅坪 1949年,何、俞、鄒、吳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邊長有茅草,故名。
小那紅 民國初期,陳、黃、張、鄺、馮姓人家從信宜洪官等地遷來那六建的另一條小村,故名。
東坑 民國初期,龍、朱、胡、吳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東邊有條小坑,故名。
屋地 1924年,胡、劉、何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在原居住的客家人走後的舊屋地上建村,故名。
鵝山 1924年,胡、劉、張、朱、俞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邊有個象鵝頭的山,故名。
那六 清中葉,譚姓人家從陽江牛角巷遷此建村。因村背有條山脈似龍,好象有三千個山墩向那地跪下,故名。
村仔 1949年,李、王、黃、周、陳、賴姓等幾戶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
那六仔 1924年,龍、李、俞、朱、陳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位於那六村對面,故名。
大河 清末,黃、韋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位於那六轄區內最大一條河邊,故名。
八井潭 1949年,黃、張、胡、梁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邊有個深潭,故名。
學田 清中葉,黃、張、胡、梁姓人家遷此建村。村背自然樹林鶴多,常出入覓食于田間,故名。
村頭 1938年,朱、李、冼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位於幾條村下方的“水頭”位置,故名。
村尾 1949年,朱、潘、胡、楊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位於幾條村上方的 “水尾”位置,故名。
石屋 朱、冼、李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左邊有條石坑,故名。
大新 1942年,朱姓人家從信宜遷此建村。因村地原是一條小坑溝似鎖,故原名大鎖村,“四清”運動後改今名。
北桂 清初,石姓人家建村。鹹豐年間(1851~1861)他遷,將房地轉讓趙姓兄弟建村,取名北桂(有“蘭桂騰芳”之意)。
北桐 清中葉,戴姓人家建村,因村北面長有很多桐油樹,故名。
河仔 清中葉,陳姓人家建村,因村三面被水環繞,故名。
陳橫 1943年2月,彭姓人家建村。
新村 清初,趙姓人家建村,因當時是新建村,故名。本村屬北桂村委管轄。
土崗 清中葉,陳、溫姓人家建村,因村建在土崗上,故名。
馬上 1925年6月,吳姓人家到此建村。
馬下 1925年8月,陳姓人家到此建村。
新安 1972年11月,黃、黎姓人家到此建村,是當時北桂管理區的新建村,故名。
河村 清中葉,趙姓人家建村。因村的前、後有河而得名。
山田水 1920年10月,潘姓人家建村。取自然景物命村名。
竹仔根 清中葉,梁姓人家建村。因村周圍皆為竹林,故名。
高原 清中葉,趙、鄧姓人家到此建村。因村地形較高,故名。
黃姜 1930年5月,朱姓人家到此建村。因原先村民多種姜為業,故名。
水上 清末,朱、廖兩姓人家建村。
水下 清末,朱姓人家到此建村。村因地形命名。
桐油 清初,趙姓人家到此建村。當地種有桐油樹,故名。
大江田 1938年8月,何、黃姓人家到此建村。
塘灣 清中葉,趙姓人家到此建村。村因地形命名。
分界 1926年6月,趙姓人家到此建村。因與上六村交界,故名。
潮牌 1925年4月,梁、陳姓人家到此建村。村因地勢命名。
紫羅 清中葉,馮姓人家建村。因坐落在紫羅山腳下,故名。
東新 1932年5月,池、朱、盧人家到此居住,“四清運動”改今名。
元山仔 1935年1月,覃、朱、盧姓人家建村。村建於一個推平的山仔(小山)上,故名。
官平 清中葉,馮、黃、鄭姓人家建村。村場坐落在官山下一片較平整的地方,故名。
官山 1956年4月,柳姓人家建村。因座落於官山腳下,故名。
新村 1964年2月,胡、梁姓人家遷此建村。因村建於官山逕腳下,而又取名“逕腳”。屬旱地村委管轄。
大埒心 清末,黃、梁、盤姓人家建村。因村邊有條大水埒(水溝),故名。
青嵐 清中葉,周、楊、金姓人家建村。因近山近水,取其景象命村名。
上旱地 清中葉,胡姓人家建村。因土地乾旱缺水,故名。
下旱地 清中葉,陳姓人家建村。因土地乾旱缺水,故名。
高墩 1955年8月,陳姓人家建村。因村建在地勢較高的土墩上,故名。
新安 1976年12月,胡、梁姓人家遷居至此建村,意安居樂業,故名。
馮屋 1964年8月,胡、梁姓人家遷此建村。因遷入人家原居住村叫馮屋,取原村名。
大王前 1920年10月,胡、梁姓人家建村。因村在大王山前面,故名。
克潭 1920年8月,胡姓人家建村。因村前有一個深潭,故名。
夏水 1964年6月,胡、陳姓人家建村。因村坐落於夏水水庫上邊,故名 。
綠樹 1964年3月,陳姓人家建村。因居住在山邊,周圍有樹木蔥綠,故名。
上禾叉 清初,林姓人家建村。因村在此處土名禾叉坳之上方,故名。
下禾叉 清初,林姓人家建村。因村在此處土名之下方,故名。
新村 清末,黃姓人家建村。
橫崗 清初,馮姓人家建村。用地名名村。
姚屋 清初,姚姓人家建村。以姓氏名村。
舊寨 清初,茹姓人家建村。
大塘 清初,茹姓人家建村。用地名名村。
馮屋 清初,馮姓人家建村。以姓氏名村。
元安 清初,陳姓人家建村。
元嶺 原稱源嶺村、源嶺仔。明朝中葉,陳姓人家建村。
石鼓嶺 清末,譚姓人家建村。
禾安 清初,羅姓人家建村。
江瓦咀 民國初,陳姓人家建村。
那簡 清末,林姓人家建村。

地理環境

新洲鎮位於陽江市東南方,距市區40公里,是陽江、恩平、台山三市交匯地。東連台山市北陡鎮,西與大溝鎮接壤,南靠東平鎮、北與恩平市交界。全鎮方圓237.5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5.8萬畝,下轄1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43573人(2017年)。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5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05億元,農業產值2.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127元,境內有全省流量最大水溫最高的溫泉(102℃),中心泉眼日流量3960立方米。
全鎮共有57個黨(總)支部,黨員1659名。鎮內有中學3所,國小24所,鎮農業技術學校1所,鎮黨校1所。
新洲依山近海,物產富饒,資源豐富,盛產豆豉、花生、西瓜、辣椒、黃鬃鵝、豬苗等。農副產品的加工尤為出名,竹木製品也是一大特色。

內設機構

黨政辦辦公室負責黨委(紀檢監察)、人大、政府日常事務,協調各綜合性辦公室之間的關係;承擔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的日常工作。
武裝部
經濟發展辦財會辦負責經濟建設的發展規劃;協調經濟綜合管理和監督部門的工作,負責環保和安全生產管理、生豬管理等工作。
物價監督管理站
安監辦
食品藥品
社會事務辦辦公室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政法、信訪、維穩工作;負責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等工作。
民政辦 負責民政、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殯改等社會事務。
規劃建設辦建設辦負責鎮村建設規劃;協調鎮、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建設管理、衛生管理,土地開發和後期管理工作。
環衛所
農業辦辦公室負責農林牧、水利、水產等工作;負責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和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計生辦 貫徹執行有關計畫生育工作的方針、政策、法規,落實計畫生育四術、徵收社會撫養費等各項長期性工作任務。

經濟發展

新洲是陽東區一個農業大鎮。該鎮針對山多地廣的資源優勢,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已建立水稻、西瓜、荔枝、辣椒、蔬菜、花生、水產、生豬、三鳥、林業等十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冬季田園農業生產是該鎮農業特色產業、每年冬種面積3.4萬畝,主要品種以西瓜、尖椒為主,面積分別為1.5萬畝和1.2萬畝。水果業是該鎮農業的支柱產業,以荔枝為主的水果面積8.2萬畝,是全省荔枝種植面積最大的鎮之一,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主要品種是“雙肩玉荷包”,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命名“中國荔枝王”稱號。
鎮在異地開發工業區有縣城工業園三區,首期開發面積22.38萬平方米,完成“三通一平”工程,新購地企業19家,上馬在建企業7家,總投資達1900萬元。鎮內新寶工業區5萬平方米。全鎮現有企業30家,最大企業有金冠線業有限公司。
新洲是廣東省特色小鎮示範點,從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範點名單中,該區新洲鎮地熱小鎮榜上有名。這是我市首個廣東省特色小鎮示範點。
陽東新洲地熱小鎮的取名,源於新洲鎮地熱田(又稱“沸泉”)。經有關部門調查勘探數據表明,新洲鎮地熱田面積約1平方公里,沸泉群有85個泉眼,屬高溫礦水,以噴泉的形式露于山間窪地的沼澤地帶,日平均水溫95.5℃,中心泉高達104℃,是目前廣東省已探明的最大高溫熱泉,具有較高的地熱發電、科技套用開發、科普教育價值。

景點名勝

紫羅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
紫羅山位於陽東區新洲鎮東面,是陽江、台山兩市的界山,主峰海拔793米,南面臨海,東高西低,山脈向南北延伸,連綿數十里。紫羅山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924.6公頃,分成東北和西南兩個片區,面積分別為813.7公頃、110.9公頃。據調查統計,該森林公園野生維管植物108科257屬333種,含蕨類植物16科21屬26種;裸子植物3科3屬3種;被子植物89科233屬304種。紫羅山森林公園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面積達631.9公頃。

文物古蹟

小龍村背唐墓
在新洲鎮小龍村的白鶴嶺(又名膝頭嶺),1974年發現券頂磚墓一座。當時出土隨葬器物較多,經蒐集館藏的僅四系罐等檔案五件。器身素麵全施黃釉,胎壁厚重,是唐代的器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