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鎮(江蘇鎮江市京口區大港鎮)

大港鎮(江蘇鎮江市京口區大港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港古鎮地處長江南岸,三面環山,一面臨江,東面有五峰山、圌山,南面有橫山、鑼鼓山、蕎麥山,西面有大山、青龍山,北面有浩浩揚子江,真可謂“一水橫陳,連崗三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港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人口:約6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海拔:3米
鎮情概況,經濟發展,古鎮風貌,人文古蹟,古建築,故居,濟舟花園,

鎮情概況

鎮江市東郊,北臨浩蕩長江,東依巍巍圌山,坐落著一座風景秀麗的江南古鎮—大港鎮。考古發掘證明大港遠在西周年代就有人類居住,1954年寶國“宜侯矢簋”在這裡重見天日,有力地證明這裡正是悠悠三千年吳文化的發源地。這裡物畫天寶,人傑地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大港鎮現有行政村19個,總人口約6萬人,常住人口約2.6萬人,占地48平方公里。這裡資源豐富,占盡了蓬勃商機之地利;這裡發展迅速,國家和省市領導高度關心;這裡環境優越,積聚了世界各地的投資。
鎮江市大港鎮位置

經濟發展

大港鎮以跨越發展,富民強鎮為主題,以招商引資為第一要務,經濟總量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3年大港鎮實現工業增加值近7億元,財政收入近1700萬元,工業銷售額近5億元,實現利稅近3000萬元。全鎮目前共有各類企業三百多家,已初步形成了造紙、工程塑膠、化工、精密鑄件等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圍繞沿江大開發的戰略機遇,按照鎮江市委、市政府將大港定位為生態新城、新型港城、工業城的規劃目標,大港鎮人民有信心以更快的改革步伐,更高的工作熱情,力爭通過3-5年時間的努力,將大港建設成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率先步入小康社會的江南名鎮。

古鎮風貌

以青山橋為中心
古鎮街區沿著長江南岸,從東到西弧形展開,東西長,南北短。東到東嶽廟,西到西來門,約三華里,北到北巷口,南到三官殿,約兩華里。街區道路全是清一色的條石路,石上車轍清晰可辨。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興盛時約有四五百家,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可看到街道兩側處處是門店的原貌,店門由多塊活動門板組成,有的店家還是兩層樓。
鎮中大港河穿街而過,大港河源於“三山”(圌山、橫山、五峰山),從東向西至鎮中折北橫穿古鎮,再逶迤向西流入長江。河上有青石橋、太平橋、永安橋(後改為友誼橋)、洗缽橋、人頂橋(後改為港中橋)。
古鎮中心在青石橋區域,青石橋連線東西主要街道,橋呈拱形狀,高出街道平面約兩三丈,由大型青石疊壘而成。橋洞下面可行船,橋身南北各有龍頭一對,雨大時龍嘴噴水。橋面正中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圖案,橋上東側有一大券門,券門西側有兩家懸空架於河上南北相對的店鋪。南面店鋪原是一家茶樓,當年大港的文人雅士常聚於此,品茗作賦,憑欄遠眺蕎麥山脈,近看橋下來往穿行的運糧運貨船隻。後來這家茶樓改為羊肉店,店前掛著“東鄉羊肉”的招牌和紅燈籠,冬天生意要一直做到下半夜,“羊湯泡京江■”是其一大特色,物美價廉,暖人心腸,至今街坊老人還似乎聞到寒冬深夜撲鼻而來的羊湯誘人香味。橋上北面是一家餐館,連線河東十數間房屋,沿河臨窗,後來生意做大了,在橋北近處河上又架了一棟閣樓,聯成一體,相映成趣,是一處典型的“河上人家”酒樓。解放後酒樓歇業,改為鞋廠和鞋店。
街巷商業繁盛
青石橋東西各數百米長的街道兩旁聚集了一批鎮上較有頭面的商家,有大港老當鋪(後改為中學、劇場),天升東茶食店(在東鄉享有盛名,店主趙德山,解放後為丹徒縣第一至第六屆縣人民代表、大港鎮工商聯主任),“天升東”在古鎮中心區域的“連鎖店”還有“余泰衡”“天福齋”“太平村”等字號。青石橋區域內還有大豐錢莊、益泰典當、洪源布店、萬通煙店、種德堂藥店、恆大醬園、恆升雜貨、萬源地貨、京甫南北貨、安慶漁行、老大門木材、德宏照相、周博士診所、金山號娛樂場以及民國春和萬華春酒館等,此外還有小財子肉鋪、小牛子寄售店、陳姥姥印染坊以及糧行、五金店、陶瓷店、洋畫店、理髮店、裁縫店、茶水老虎灶相雜其間,至於鐵匠店、木匠店、豆腐店只能在背街上了。從青石橋拾級而下拐彎走到大港河邊,可見雕花青石欄桿,沿著岸邊各向南北伸展,河岸兩側內壁俱由麻石垂直砌成,河寬四丈余,有四個碼頭,既可方便居民在河邊洗滌,亦可用於裝卸貨物。沿河兩岸的道路由青磚鋪成,寬約兩米。沿河建築較有名的有式好堂(紹甫花園)、三畏堂、仁惠堂、京甫大院、蔣家大院、石頭欄桿大門、育嬰堂、跑馬樓、趙氏分祠等。
從青石橋向東走100米,有一條北街,比主街略窄,叫北巷口,長約三百米,形成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街道兩側俱是客棧、酒樓、飯館,店前掛著燈籠和幌子,上書“殷二房”、“趙四房”、“張二娘”等,還有兩家浴室,那時叫澡堂子,一派濃郁的商旅氣息。北巷口北端豁然開朗,是一大片白茫茫水域,約好幾十畝,形成天然良港。港內桅桿林立,商船雲集,長江上南來北往的船隻途經大港古鎮時,往往都由鎮西北的大港河口駛入,落帆逗留在北巷口住宿、休憩。北巷口當時是古鎮接待外賓和物資流通的重要視窗,可謂“江南小漢堡”,大港可能由此得名。
大港南街長約1.5華里,有銀行、郵局、鐵匠鋪、棺材店、紅白喜事店、棉花店、吉祥庵、文昌宮等。最南端為三官殿,後改為陸地交通的視窗——汽車站,向西翻過唐家坎,通到鎮澄公路。南街上還有一座“三步兩個橋”,架在大港河支流上,由此橋出發,向西北經劉家灣到達車碾口。據傳這是大港古代陸地交通的官道,中間鋪有條石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條石路上仍可走獨輪車。
大港東街上還有天香閣私塾、閱報社、體育會、洋龍局(消防)、準提庵、大港趙氏總祠等。西街有大港商會、崇曾國小、木船社、搬運站(前身為轎夫行)、油米廠、財神廟、關帝廟、觀音閣等。

人文古蹟

古建築

大港古鎮街巷裡弄縱橫交錯,鱗次櫛比,除了主街外,還有若干背街。東街有萬興里、太平里、伯先里、旌德里等;西街有雙十里、中和里、中通里、西平里、迎山里等,還有官弄、於家弄、螃蟹弄以及沙家街等。每個路口有歇腳亭,印象最深的是西入口的“西來門”和西北入口(通向江邊碼頭)的“過街棚”,有幾大開間,道路從房屋中間穿過,兩邊設有長條凳,房屋空敞寬大,可容納十幾輛獨輪車停放。四周牆壁上繪有彩色壁畫,一方面是正面宣傳的故事,如三娘教子、孔融讓梨、貞女受封、進士及第等;一方面則是令人觸目驚心地宣示因果報應的畫面,如剖腹挖心、剝皮抽筋、上刀山下油鍋等閻羅審判場景。
上世紀初,有人評價:“吾邑號稱望族者,莫如大港之趙”。大港趙氏有一百零九支之多,並各自擁有“堂號”。同一堂號的趙氏一般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這樣就造成了大港古鎮深宅大院數量眾多,規模恢宏,實為江南農村罕見。擁有堂號的建築最小三進,最大九進,一般為三開間,也有五開間、七開間的,並帶有天井、廂房和樓房,有的還帶有花園,有的還是數進並排,中間隔有弄堂、走道,似乎一眼望不到頭。

故居

除了這些趙姓老宅,古鎮上頗具名氣的豪宅大院還有“八大門”、“十九宅”、“冷國公故居”、“趙國華庭院(太平門)”等。“八大門”為鐵頁大門、竹子大門、磚頭大門、旗桿大門、八卦大門、元寶大門、牛市大門等,旗桿大門前還留有四個旗桿的柱石,大門連同經德堂有“九十九間半”。“八大門”規模宏大,建築精美,造型各一,磚雕、石雕、木雕處處可見。後來有些宅院破落了,竟成為小孩捉迷藏的絕佳迷宮。
與“八大門”並列的原來還有石頭欄桿大門,位於青石橋西北側大港河邊,大門坐西朝東,門樓天井石雕精美。房屋後來遭到太平軍焚毀,高大寬敞的大廳成了一大片空蕩蕩的庭院,周圍牆壁盡顯赭紅色,地面上破碎的羅地磚和毀損的雕花柱石礎似乎仍能顯現昔日的豪華。老宅原來有好幾進,劫後餘生只剩下一棟孤零零的樓房和一些廂房邊屋。石頭欄桿大門的命運,是許多大港老宅遭遇“長毛造反”的一個縮影。
此外,後來成為大港供銷社辦公區的原大豐古宅也極具特色,鐵皮鉚釘大門,從南到北九進相連,中間為跑馬樓,樓樓相通,後面是大花園,樓台亭閣,蔚為壯觀(解放後改為醬園加工區)。

濟舟花園

鎮西還有一座西洋建築——濟舟花園(後改為國小和醫院),整個建築從建材到風貌俱為西洋格調,連花園也頗有洋味,讓當時的大港人大開眼界。據傳宅主人有國外背景,西學功底甚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