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河北省永年縣方頭固冢大明寺)

大明寺(河北省永年縣方頭固冢大明寺)

大明寺,坐落於方頭固村東北,漢冢之陽。占地4.5畝,南北約50米,東西約62米。設大雄殿一座,東西配殿各九間。大雄殿面闊三間,重檐歇山,高三丈許。廊檐金柱,琉璃蓋頂。殿內,正向三尊大佛巋然高坐,中為釋迦如來,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趺坐左右,俱神情淡然。南海觀音與釋迦相背,文殊、普賢以青獅白象為騎與之相對。十八羅漢分列東西,各有神態。西與九天聖母廟新址一牆相隔,比肩而立。至於年末歲初,俱有謁香者如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明寺
  • 占地面積:4.5畝
  • 地理位置:坐落於方頭固村東北
  • 始建時間:隋唐兩宋時
漢冢見聞,故事,附錄,

漢冢見聞

然,大明寺始建於何年,尚無稽考。據查,天下與其同名者眾,多建於隋唐兩宋時,斯處亦或如是。或雲,重修之始,有朱石佛像出於寺之遺基,高尺余,為唐代物,只未聞其蹤。
嘉靖廣平府志》載:“大明寺,在府西北二十八里,有巨冢雄立,潭水環注,亦西北之勝概也”。是年為嘉靖二十八年(1550),迄今465春。之後,明崇禎《廣平府志》,清康熙、乾隆、光緒《廣平府志》及《永年縣誌》皆有謄錄。據此悉知,早在明嘉靖之前,大明寺已然勝境焉。
而今,“巨冢雄立”仍在,“潭水環注”則失之久矣。清光緒《重修廣平府志》載:“方頭固潭,畿輔通志在永年縣北二十里,今湮。”該志刊於光緒八年(1882),方頭固潭已然湮沒。
方頭固冢,鄉民稱“老冢”。早在丙辰年(1976),已經文物考古調查組確認為漢墓,迄今兩千餘年。觀冢之形態,如覆斗,高五丈,周圍百丈。四脊為徑,三階作台,極頂新柏蒼翠,周坡荊棘叢生,春來花紅草綠,秋有枸杞野棗,摘而食之,口生津涎。論冢之地理,北有洺水西來,於東北折而向南,至東南,復急轉東去,於此處呈“之”字焉。漢冢恰坐洺水西岸,背倚聰山,朝觀素日高升,暮看洺水東去,橫亘千年如斯。大明寺落腳其下,未嘗不感其風水之妙哉!究冢之經歷,不勝慷慨。戰唐軍夏王竇建德登台點將,振臂一呼,便有千軍吶喊,萬馬奔騰,其雲電風雷之勢,亘古弗如。疑兵計培以新土,直如萬石軍糧堆積山成,直叫敵兵不寒而慄,是為虛糧冢也。嘆冢之靈性,護佑一方子民千百年,四方鄉民有“登老冢,不得病”之美譽。況有大明寺與之抵足,漸成“謁香必登冢,登冢必祈願”之習俗,而應驗者甚眾。更有癸卯(1963)夏,因水患千里澤國,房倒屋塌不計其數,唯漢冢雄立,時登冢避難全活者,豈冢下一村之民眾乎?故鄉民因以為豪,愈加敬畏焉。每逢除夕,闔村長幼婦孺無不拜寺登冢耶!
寺前為村辦國小。據村中年長者告知,此亦大明寺舊址,丙午年(1966)學校遷此。乃時,大殿因民國倭亂,夷為平地,尚未修,做國小後園。園中西側,黃土半掩斷首青石贔屓,六角龜甲紋清晰可辨,背中有碑槽,不見立石。想是古時修繕記文,若得此銘,或可洞悉大明寺之春秋委曲,今閒置於大雄殿台明下,重修碑東側。相傳,此贔屓原為佛祖駕下靈物,素聞功課,經年累月,修煉成形。後因偷食燈油斬首,曝於殿前以儆效尤。此傳聞耳,無非訓示吾輩修養德行,潔身自愛是焉。學校門前地勢低凹,一如溝帶,自西向東,蜿蜒橫陳,為出入校園必經之路。並侯翁相告,漢冢之陰,舊時鄉民稱後河地,想來,必為方頭固潭遺址。而今鹹無舊貌矣。
大明寺

故事

大明寺經久歲月,歷盡滄桑,奇聞軼事繁如星斗,然多因變故而湮。今可屈指者,皆與鄉民之生息相關,謹錄之。
時,大明寺頗有名望,以靈驗稱之,幾可謂“有求必應”。某年,鄉人有子婚事近,大備筵席,惟桌凳不足。主事者告東翁,一籌莫展。無奈焚香大明寺,求佛應急,亦聊以自慰。翌日,鄉人於寺內盡取桌凳,無不稱奇。自此,鄉里皆效仿之,俱應驗。既而有他求,亦應驗。後有年,某貪小者舉喪事,借桌凳於寺,事畢不還,留做己用。每於子夜,皆聞坊間有呼令歸還聲,只不見人。未幾,貪小者見家中桌凳夜化為石,不可復用,遂拋於前街路北。此後,惡名遠播,鄉里拒與共事也。石桌凳今已無蹤跡。蓋貪小者,損人害物,日久必遭天人共忿,是為鑑也。

附錄

今之大明寺,為戊寅年(1998)重修。時為冀金升所倡,侯清恕、楊長法等數人共事之,更有縣文物部門鼎力相助,方使大殿重見光芒。迨至次第並舉,煥然一新,於大雄殿前勒石以記,文曰:
重修大明寺碑記。大明寺位於縣邑中部方頭固村東北隅,始建於何代,現無片石文字存留,無可稽考,只知毀於近代戰亂。當時寺內殿閣亭台林立,莊嚴肅穆,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院內古柏參天,法雲環護,遠近香客,善男信女,參禪拜佛,絡繹不絕。相傳,始建於唐宋,興旺於明清,乃縣邑一佛教勝地也。寺後有古冢,高五丈,占地十二餘畝。據縣誌載,為漢代古冢,迄今二千餘年,現為省級文物。大明寺西指聰山,北臨洺水,東南眺望曲梁古城,四周良田千頃,一望無際,與古冢遙相輝映。登斯古冢,則心曠神怡,沃野百里,盡收眼底,此又一景觀也。大明寺歷經滄桑,毀於一旦,然鄉民懷念之情不泯,今逢盛世,政通人和,物阜民豐,鄉民渴望重修大明寺,呼聲日高,社會各屆仁人義士、廣大鄉民,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同心協力,踴躍捐資。在縣文物保管所支持下,並報市文物部門批准,成立了籌建委員會和文管會。在籌建委員會鼎力操辦,鄉民熱誠相助下,惟時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奠基,至貳零零零年二月,大明寺重建勝利竣工,歷時一年零九個月,使古寺重見光輝,再放異彩。大明寺的建成,為我縣大地又增添一顆璀璨的明珠,願大明寺與古冢日月同輝,浩氣長存!
撰文張士忠
書丹李繼濱
公元貳零零叄年歲次癸未春肆月初捌日穀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