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刻於寶頂大佛灣北岩"父母恩重經變相"左側,編為第17號龕圖版十五。此龕造像由《大方便佛報恩經》、《淨飯王般涅般經》及各本生經等多經雜合而成。其中,主要根據《大方便佛報恩經》而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 別名:《報恩經》
  • 參考內容:《大方便佛報恩經》
  • 出處:寶頂大佛灣北岩
結構,內容,詳細信息,

結構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刻於寶頂大佛灣北岩"父母恩重經變相"左側,編為第17號龕圖版十五。此龕造像由《大方便佛報恩經》、《淨飯王般涅般經》及各本生經等多經雜合而成。其中,主要根據《大方便佛報恩經》而作。
第17號龕高7米、寬15米。龕頂齊檐處,從右至左橫刻偈語曰:"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龕正中刻半身釋迦佛像,高3.7米、肩寬1.4米;左手持缽,右手結印;由頭頂上冒出毫光一道,內現天宮,上書"協利天宮"四字;又頭左右壁上,刻天、人、阿修羅(已模糊)、地獄、畜牲、餓鬼等圖像。佛像腹部之下,刻有三聖御製佛牙贊碑),碑背面為石函。碑高2.38米、寬2.41和碑末指明,此碑舊刻於廬山乾明寺。碑文曰: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頌。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難。眼睹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煉明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閒看。
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氣溫平均在6-8℃,夏季氣溫平均在27℃—38℃之間,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前往重慶寶頂山旅遊的最佳時間在春、冬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遊。 住宿  同寶頂山 交通  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速公路從境內通過,從縣城沿一條寬暢的柏油路乘車二十分鐘即達寺區。

內容

《大方便佛報恩經》略稱《報恩經》。經文見錄於《大正藏》、《磧砂藏》、《頻伽藏》等經藏。有一卷本、七卷本兩種同名卷本。一卷本據歷代經國記載為"漢支讖"所譯,但古已失帙。因此,一般所指《報恩經》即以七卷本而言。
據考證,《報恩經》不是由天竺成經翻譯而來,而是在宋梁之際(445年至516年之間),由漢僧割裂、截取、增刪、改寫和輯錄《涅般經》、《賢愚經》、《雜寶藏》等經典中的有關內容,逐步撰集,編纂而成的。
《報恩經》主要以講孝養故事為主,共分九品,即:
1.序品。敘述阿難路遇婆羅門乞討供養父母的故事。為《報恩經》的緣起部分。
2.孝養品。講須者提太子割肉濟養父母的故事。
3.對治品。講轉輪王以身剜於孔,燃千燈,以求正覺的故事。
4.發菩提心品。講佛在過去世因七情六慾而墜地獄,後發菩提心脫離地獄成佛的故事。
5.論議品。講忍辱太子挖眼、抽髓救父王,以及鹿母夫人的故事。
6.惡友品。講善友太子入海取摩尼珠故事。
7.慈品。講大光明以頭施敵國,一大臣不忍見而先王自刎盡,以及五百盲賊,華色比丘尼的故事。
8.憂波離品。有關戒律的說教。
9.親近品。講金毛獅子堅誓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中的《報恩經變》壁畫很多。它始自盛唐末,止於宋,純粹根據《報恩經》中某些內容所繪。不過,綜合其全部內容,僅只序品、孝養品、惡友品、論議品、親近品等五品,其餘四品均未表現出來。
那么,寶頂大佛灣第17號龕所刻又如何呢?
第17號龕高7米、寬15米。龕頂齊檐處,從右至左橫刻偈語曰:"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龕正中刻半身釋迦佛像,高3.7米、肩寬1.4米;左手持缽,右手結印;由頭頂上冒出毫光一道,內現天宮,上書"協利天宮"四字;又頭左右壁上,刻天、人、阿修羅(已模糊)、地獄、畜牲、餓鬼等圖像。佛像腹部之下,刻有三聖御製佛牙贊碑),碑背面為石函。碑高2.38米、寬2.41和碑末指明,此碑舊刻於廬山乾明寺。碑文曰: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頌。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難。眼睹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煉明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閒看。
真宗膺符稽古成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偈:西方有聖號伽文,接拘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果,庶期饒益在黎元。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贊: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夸是聖。
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又見空遺冢,何處將身示後人。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三聖御製佛牙贊舊 刻在廬山西林乾明寺。在主像釋跡佛左右壁上,各分上中下三層共刻有十二組圖像,其構圖形式如下圖表。

詳細信息

現按由下至上,從左及右的順序介紹如下。
1."六師外道謗佛不孝圖",即《報恩經·序品》。刻於左壁下層。榜題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耆閣崛山中,大眾圍繞。時阿難入城乞食,城中有一男子,孝養父母,家財盪盡,擔父母行乞,好者奉親,惡者自食。阿難偈贊男子供養父母,□時難及。有六師徒,執著邪論,殘滅正法,心懷嫉妒,語阿難言:"汝師釋種,自言善好,有大功德,唯有空名,而無實行,舍父出城,不識恩分,是不孝人。"阿難聞已,心懷慚愧,詣佛白言:"佛法中頗有孝養父母不?"佛言:"誰教汝問?"阿難言:"乞食逢六師徒,見毀罵辱,如上所陳。"世尊微笑,放五色光,至十方如來所。彼國菩薩同音:"何緣有此光明?"彼國佛言:"有婆婆界佛號釋迦,為大眾說《大方便佛報恩經》,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放斯光明。"爾時如來身中現五趣身,一一身中現無量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眾生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作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舍,勤修精進,具足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故,今得速成無上菩提,由孝德也。
圖中從右至左依次刻出:阿難雙手合十,光頭大腦,高鼻厚唇,滿臉惶惑,吶然木立。青年孝子腰掖小餅,肩擔籮筐;筐中各坐手持小餅的父母。六師外道中的富蘭那·迦葉以右手食指指著青年孝子,譏諷佛教不孝。未伽梨·俱舍梨子左手按胸,舉右手大拇指於胸前,滿面喜氣,以示贊同。刪閣夜·毗羅泥子以手擊拍板,微翅右腳尖合拍,欣喜若狂。阿曾多·翅舍欽婆羅開懷大笑,長袖飄飛,手舞足蹈。迦羅鳩馱·迦旃廷左手抱卑鼓,右手敲打,幸災樂禍。第六位尼乾陀·若提子未刻出。
另在迦羅鳩馱·迦旃廷上方刻婆羅門之女旃遮摩耶。她黑髮高簇,頭微右側,獨奏橫笛,神情專注,被俗稱為"吹笛女"。
此組造型誇張,雕像生動傳神,情態各異,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2."佛因地修行捨身濟虎圖"。刻於左壁中層左側。榜題云:
大藏佛言:薩埋太子捨身濟虎,父母聞已,奔至捨身之處。時虎食肉已,惟有骸骨,狼藉在地。父母扶其頭足,哀號門絕。時太子命終,生兜率天。天眼見前父母悲悼啼哭過甚,或喪身命,我當往諫。即從天下,住於空中,種種言詞,解諫父母。父母仰問:"是何神耶?"天日:"我是太子摩河薩垂,我由濟虎,生完率天,父母當知,有法歸天,生必有終,何不自覺。"父母言:"汝行大慈,恩及一切。"於是天人復以偈旬報謝。父母,令得醒悟。皆是如來,神智洞達,不可思議。時薩垂太子,即我是也。
此故事見於《菩薩本生髻經》,《賢愚經》,菩薩投身飼虎起塔因緣經》等經中。圖中刻一長案,案上放薩捶太子骸骨,其父撫頭,其母撫足,悲痛慟哭。雲中現薩錘太子,旁有一隻齜牙咧嘴的老虎。
3."釋迦因地割肉供父母圖"。刻於左壁中層右側。榜題云:
大藏經云:佛告阿難,昔有國王生一太子,字曰:"者提",身黃金色。時羅侯惡送王驚抱太子,出投鄰國,糧盡猶遠,饑渴所通。太子白言:"就子身上,日割三斤肉,分作三分,二分奉上父母,一分自食。"父母聽子,割而食之,隨路而去。太子誓言:"假使熱鐵輪,在我上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於無上道。若我欺誑,身瘡不合,若不爾者,平復。如故。"即時身體端正倍常。佛告阿難,被父母者,今父母是。爾時太子,即我身是。
此故事見於《報恩經·孝養品》。圖中刻羅侯惡逆王右手拄劍,左手抱"者提"太子。王妃身體右前傾,雙手接過兒肉。小太子臂上剜痕累累。
4."釋迦因地鸚鵡行孝圖"。刻於左壁上層左側。榜題云:
大藏《雜寶藏經》云:有一鸚鵡,父母俱盲,常採花果,先奉父母。時有田主,初種穀時,而作誓言:"所種之物,與眾生供。"時鸚鵡。採取稻穗,以供父母。是時田主按行苗稼,見剪稻穗,忽生嗔怒,網捕鸚鵡,鸚鵡告言:"先有好心,施物無吝,如何今日,而見網捕?"田主問言:"汝取此谷,意復何為?"鸚鵡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歡喜,遂放而去。爾時世尊而說渴言:"善哉,鸚鵡有智慧,能懷孝養供父母人,我從今日以稻施,任汝供養是二親。如是過去無量事,無有苦行而不作。未曾有懷疲厭意,以求無上清淨道。"
此故事見於《雜寶藏經》卷一《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圖中刻兩隻盲鸚鵡在樹上窩裡引頸延寧。一位男子立於兩株樹下,手捉鸚鵡與之對語。樹下是一片沉甸甸的谷穗。
5."釋迦因地行孝剜眼出髓為藥圖"。刻於左壁上層中部。榜題云:大藏經云:忍辱太子知其父王身嬰重病,命在旦夕,求藥療治。太子問言:"藥是何物?"大臣答日:"是不嗔人眼睛及其骨髓,若得此藥,即全王命。"太子言:"但使父王病得救者,舍百千身,亦不為難,況此穢身也。"即呼旃陀羅剜。其兩國,斷骨出髓。爾時大臣合藥奉王服,即病差。太子命終,以牛頭旃檀者維身起塔供養。是知如來行孝報恩,歷塵沙卻,不可思議云:此故事見於《報恩經·論議品》。圖中刻國王病坐椅上,背靠三腳尖軾,伸出左手,旁一醫生為其診脈。王側忍辱太子雙手合十而坐,旃陀羅執刀站於旁。太子身前跪一侍者,捧盤接其眼及骨髓。
6."釋迦佛因行孝證三十二相圖"。刻於左壁上層右側。榜題雲;大藏經云:文殊白佛言:"座中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端。正無比,有何因緣,得如?前,用是因故,佛身光明,殊妙無比。我於世世奉事師長父母,四成儀飲食臥具,由是因故。諸天鬼神責持世間所有珍寶,以用上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相好,皆是由襃從初發心堅固菩提,知恩報恩,是故今得無上菩提,視諸眾生。猶如父母,以是因緣得是種相,使我疾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由孝德也。此故事見於《報恩經·親近品》。圖上方刻一男子以右手指著一捲髮僧人,似在問法。右旁坐著一位風冠霞披的女子,其下有一青年,雙手合十而跪。
7."釋跡佛因地為啖子行孝圖"。刻於右壁上層右側。榜題云:大藏佛說《啖子經》云:佛告阿難,昔有菩薩,名曰慈惠,孝養父母師長。時迦夷國中有一長者,孤無兒子,兩目皆盲,心愿入山,求無上惠。菩薩念言:"此人入山學道,若我壽終,當為作子。"菩薩命終,即便往生盲父母家,字日"啖子"。啖年十歲,圃父母入山采果汲水。時國王出獵,箭誤中啖,骨被毒,命終。王心怖懼,詣盲父母所,具言上事,父母令王牽我二人至於子所,們摸啖箭,仰天呼言:一眼子至孝,天地所知,箭當拔出。"作是言已,感帝釋與藥,更生如故。父母聞已,兩日皆開。王大歡喜。啖語王言:"欲具福者,安慰人民,當令。奉戒。"佛告阿難,彼啖子者,我身是也。
此故事見於《佛說菩薩啖子經》。圖中刻啖子屍體仰臥於床上,盲父母撫頭摸胸。國王肩負弓,腰插箭,立於啖子腳旁,眼望盲父母。啖子身後,帝釋捧物而立。
8."釋跡因地剜肉圖"。刻於右壁上層中部。榜題云:
大藏佛言:爾時轉輪聖王為求佛法,故遍處宣令: "誰解佛法?"皆云:"無。"有婆羅門解知佛法時王出迎,請入正殿,敷王御座,前請大德,願坐此座。爾時大見師坐已,合掌白言:"大師解佛法耶?"師言:"吾解佛法。"王言:"為我解說。"師曰: "王大愚也,吾學是法,久受勤苦,因乃得成,大王云何直欲得聞,若能就王身上剜作千瘡,燃燈供養,吾為汝說,不爾,吾去耳。"時大王即自思惟,報大師言:"所需供養,當速辦之。"時王入宮報諸夫人:"五百太子,今共汝別。今我請師,相許供養,不得違錯,夫為孝子,不違父意。"王詣師所,端身正坐,告諸大臣:"誰能剜吾千瘡?"時有旃陀羅前語王言:"欲剜身者,我能為之。"王聞歡喜:"汝今真是我無上道伴。"時旃陀羅持刀剜已,馳走而去。爾時大王於身瘡灌油,取細氈為炷。爾時大師見是事已,告大王言:"精進如是,難為能為,修此苦行,今當為王宣說半偈。"云:"夫生輒死,此滅為樂。"王聞法已,告諸人民,應為我憶持是法。其見聞者,速發無上菩提心。爾時大王燃燈供養,其明遠召,一切眾會,皆發道心,歡喜而去,是故轉輪王即是如來。
此故事見於《報恩經·對治品》。圖中刻婆羅門坐於殿上,轉輪聖王裸露上身,合掌而跪。身後旃陀羅正持刀剜轉輪聖王臂上之肉。
9."釋迦因地雁書報太子圖"。刻於右壁上層左側。榜題云:大藏佛言:善友太子入海采寶,留滯他國。未入海時,養一白雁。時母夫人往語雁:"太子昔時常共汝俱,今入大海,生死未分,汝今云何不念太子?"雁即 報言:"欲覓太子,不敢連命。"時夫人作書。系在雁頭。其雁飛空,至於大海,遙見太子,斂身而下。太子取書,撥封被讀,即知父母追念太子,兩目失明,尋即歸國,父母歡喜。王與夫人,目瞑不見太子形容,以手捫摸,作如是言:"父母念汝,憂苦如是。"太子問訊 起居事訖。,持珠發願:"此是如意寶者,令父母兩目明淨如故。"作是願已,尋即平復。父母見子,歡喜無量,時善友太子者方□如來。
此故事見於《報恩經·惡友品》。圖中刻善友太子雙手捧盤,盤中盛如意寶珠,跪於父母身前。在他們頭上方,有一隻大雁,頸系書信,飛於空中。
10."釋迦因地修行捨身求法圖"。刻於右壁中層左側。榜題云:
大藏佛言:過去世我修菩薩行,能通達一切外道經論。修寂滅行,不為外道破壞受持,常樂我淨,求索大乘。雪山坐禪,經□重歲,亦不聞如來出世,大乘經名。我修如是苦行時,帝釋諸天,必生驚怖,集會說腎:"雪山大士,惟求菩提,世人當來世中,作善逝者,除滅。無量熾燃煩惱,實為難信,我今試之,堪任荷負菩提重擔不。"即現羅利形,下至雪山,說半渴:"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間半偈,心生歡喜,誰能說是半渴,啟悟我心。如是半偈義,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正道也。羅剎答言:"問我是義,我不食多日,飢惱心亂,非我本心所知,為求食不得,故說是語。"我問羅剎:"所食何物?"答言:"我食人暖向熱血。""但為我說渴,竟當以此身供養。我設命終,此身無用,我為菩提舍不堅身,得金剛身。願為我說,今得具足。"羅剎即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此故事見於《大般涅般經》卷十四。圖中雪山大士頭朝下,足向上,雙手合十倒立,懸于山腰。山下帝釋跪地,張臂欲接大士。其後站著羅剎,青面赤發。面目猙獰,一手叉腰一手指大士說法。
11."釋迦佛詣父王所看疾"。刻於左壁中層右側。榜題云:
佛在王舍城耆者崛山中,光明如日。時淨飯王四大俱被殘害。其體喘息不定,種種醫治,無能愈者。告諸王曰:"我命雖逝,不以為苦,但恨不見我子悉達。"如來已知父王欲終,要見諸子。告難陀日:"淨飯王者 是我曹父,能生聖子,利益上世間,今宜往詣,報育養恩。"世尊放大光明,光召王身,患者得安。王言:"是何光也,脫是我子悉達來也。"王見佛來:"惟願手觸我身,令我得安。我今得見世尊,痛恨即除。"佛即以手著父王額;"王應歡喜,不宜煩惱,常諦思念請經法義。"時王聞已,喜不自勝,即以手捉佛手,著於心上。王於臥處合掌心禮,命盡氣絕。佛告 眾言:"父王淨飯,舍此身已,生淨居天。"眾會聞已,即舍愁毒,不可思議。
此故事見於《佛說淨飯王般涅般經》。圖中淨飯王病臥床上,釋迦站於床側,以右手摸父額,左手握父手;頭頂肉髻處發出毫光,照在淨飯王身上。釋迦身後有一比丘,雙手合掌,肅穆靜立。
12."大孝釋迦佛親擔父王棺"。刻於右壁下層。榜題云:
大藏佛言:父王終已,至者維時,佛共難陀等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在喪足後。阿難白佛言:"惟願聽我擔伯父棺。"羅雲復言:"惟願聽我擔祖王棺。"世尊慰言:"當來世人,皆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眾生設化法,故如來躬欲擔父王之棺。"即時世界六種震動,一切諸天意種,皆來赴喪。四天王眾,皆共舉喪。白佛言:"佛為當來不孝父母者故,以自身擔父王棺,我等是佛弟子,從佛聞法,得須陀洹,是故我曹宜擔父王之棺。"即變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躬自手執香爐在前,行於墓所,今千羅漢,取種種香木,以火焚之。爾時請王收骨置金剛函,便共起塔 ,而為供養。大眾人民,作禮奉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此故事處於《淨飯玉般涅般練》。圖中刻棺輦一角,抬棺者僅見三人。釋迦負抬於前,雙手扶槓,頭頂有毫光二道,光中部刻"大孝釋迦佛親擔父王棺"一十字。另兩位抬棺者面向壁面,躬身而行。難陀手執香爐,行於釋迦前,其頭上方有一塔。上刻"淨飯大王舍利寶塔"。阿難、羅雲雙手合十,跟於棺後。從構圖上看,造像雖僅裁出一角,但卻獲得了景不完全而意周到的效果。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把送葬者的哀威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這是一幅生動的人間送葬圖。
由上述可見,寶頂大佛灣"報恩經變"採用了"序品""孝養品""對治品""論議品""惡友品""親近品"等六品中的部分內容。其中,"論議品"中鹿母夫人的故事,"親近品"中金毛獅子堅誓的故事等沒有選用。
敦煌壁畫《報恩經變》在故事情節的表現上,是由多幅連續性的畫面組成的。但寶頂大佛灣《報恩經變》中的一個故事則只是選取一個典型情節來概括全部故事內容。如"孝養品" 中須者提割肉供父母故事,在敦煌壁畫第亞38窟中描述了從"報警"、"逃亡"到"重逢""立須閣提為太子"等十二個情節畫面,而寶頂大佛灣僅雕刻了"父王割太子肉"這一最能表現主題內容的情節。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於石雕不如壁畫在描繪上容易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