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廣西北流孔廟大成殿)

大成殿(廣西北流孔廟大成殿)

北流大成殿(又叫孔廟),位於廣西北流市城區陵寧路0006號,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原址在城區登龍橋西面,後因火災,兵毀幾經遷移,明崇禎年間遷移到東門內今址即城區陵寧路0006號,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建成大成殿、東西兩廡、泮池、狀元橋及欞星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成殿
  • 全名北流大成殿
  • 又名:孔廟
  • 位於:廣西北流市城區陵寧路0006號
北流大成殿(又叫孔廟),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原址在城區登龍橋西面,後因火災,兵毀幾經遷移,明崇禎年間遷移到東門內今址即城區陵寧路0006號,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建成大成殿、東西兩廡、泮池、狀元橋及欞星門等。總建築面積521平方米,占地1732平方米。主體大成殿坐北朝南,高18.7米,寬15.7米,進深15.7米,為重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築,頂飾祥龍彩鳳飛禽走獸,檐四角懸掛風鈴、紅牆熏瓦,柱礎承托八根石柱,其中四角石柱上承斗拱,整座建築飛檐高翹、氣宇軒昂。
大成殿
北流大成殿是一座宮殿式古建築,無論在建築布局、技術、傳統、風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科學、藝術、歷史價值,它體現了我市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偉大成就,是玉林乃至廣西保存較為完好為數不多的孔廟之一。
大成殿
1962年,北流縣人民政府公布“大成殿”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縣誌記載:大成殿的東面叫孔門,西面叫義路,門外兩側立碑各一塊,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正門為照壁,據說有人考中了狀元,由照壁中門 開大門,叫狀元門(民國後拆除);有欞星門,是孔廟的頭門,上有魚龍石刻,還刻有“欞星門”三個大字,六根大石柱頂端上有六隻小獅子互相窺視,進入此門, 如魚伏龍;有泮池、狀元橋、橋面刻有一塊“雲紋浮雕”的青石,示意“青雲直上”,有大成門,東面是名宦祠,西面是鄉賢祠,與東西兩廡連線,東西兩廡是用於 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東廡從祀先賢三十九名,先儒三十七名);有東西碑亭兩個,東碑亭內刻置孔子先贊並序,西碑亭刻置四配贊文;大成門後是天井,天井 前有寬大的平台,平台前有玉振金聲道集大成貽後學,昌世界之不祧祀典看今日東漸西被範圍宗教仰先師。對孔子高度評介的兩首對聯,殿外門壁兩側石柱刻著“氣 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對聯;殿中置有孔子牌位,牌位高2.37尺,寬4寸、厚7分,朱地金書,左右兩側置四配、十二哲牌位,並依次按規定縮小,俱赤地墨書,殿後有崇聖祠,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大成殿平面呈長方形,全是磚木結構,屋檐窗戶全是木雕,屋面飛檐高翹,背山花飾雕龍畫鳳等,總面積為2097.44平方米。歷代每歲春仲月(農曆二、八月)上丁日(八月二十七日),在大成殿舉行祭禮,各官朝服,齊集行禮,按序而立,祭期黎明,典儀昌禮式的一整套隆重的典章制度。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由於歷史原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成殿的脊棟飾物、匾額、楹聯、東西兩廡、碑亭、狀元橋、泮池均被砸爛和拆毀、改建,作為縣文化館辦公、娛樂之用的場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交給縣文管所管理。從1985年 起自治區、縣市人民政府對大成殿的保護非常重視,先後撥款按原狀修復好了欞星門、狀元橋、泮池,門外鑲嵌碑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和東西碑 亭兩個孔子贊、四配贊碑塊。同時按原狀恢復了東西兩廡、戟門。目前北流的大成殿現狀為大成殿主殿、後殿、東西碑亭兩個,東西兩廡、戟門、狀元橋、泮池、欞 星門等。建築面積主殿248平方米。 所恢復的戟門等均按原貌恢復。主殿內尚保存有:康熙二十三年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康熙二十五年御書制“至聖先師贊並序文,頒發鐫石立殿左;雍正三年御書 “生民未有”匾額;乾隆三年御書“與天地參”匾額;嘉慶五年御書“聖集大成”匾額;鹹豐元年御書“德齊恃載”匾額;同治二年御書“聖神天縱”匾額;光緒元 年御書“斯文在茲”匾額,等等。
大成殿
正殿內按原狀內置雕孔子全身座著十二章服,戴十二方旒泥像,高2.4米, 左右兩側用木板繪“四配”、“十二哲”,依序有四配。東位西向配祀為顏淵、孔及,西位東向配祀為普參、孟軻。以下是排列孔門弟子十二哲:東序西向是閔損、 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序東向是冉伯牛、宰我、冉求、言偃、顓孔師、朱熹。在大成殿下面的東西兩廡中,分列七十二賢人位,他們當中大多數是孔 子的弟子或歷代儒林及文學名家。
大成殿(廣西北流孔廟大成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