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孔廟大成殿

台州孔廟大成殿

台州孔廟大成殿在臨海市古城街道回浦路西端北,是台州孔廟的主殿,也是全廟最高的建築。占地面積458.8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五開間,重檐歇山頂。通面闊和通進深均為21.3米,通高18.48米。其中明間寬6.7米,次間寬4.5米,梢間寬2.3米。柱徑為51厘米,比一般柱都要粗,木作雕刻工藝精細,殿內有彩畫,整座建築集南北風格為一體,氣勢宏麗。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州孔廟大成殿
  • 外文名稱:The Great Hall of the Taizhou Confucian Temple
  • 地理位置:臨海市古城街道回浦路西端北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58.8平方米
  • 平面形狀:正方形
  • 結構:五開間,重檐歇山頂
  • 通高:18.48米
  • 柱徑:51厘米
建築概況,歷史沿革,祭祀人物,地圖信息,

建築概況

台州孔廟大成殿在臨海市古城街道回浦路西端北,是台州孔廟的主殿,也是全廟最高的建築。
大成殿占地面積458.8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五開間,重檐歇山頂。通面闊和通進深均為21.3米,通高18.48米。其中明間寬6.7米,次間寬4.5米,梢間寬2.3米。殿內梁架為抬梁式,每縫六柱,總計三十六柱。金柱柱徑為51厘米,比一般柱略粗,柱礎高60、徑81厘米。梁枋、柱頭等裝飾斗拱,平身科明間四攢、次間三攢、梢間一攢。屋面分水比普通建築起落大,木作雕刻工藝精細,殿內局部繪有彩畫。整座建築集南北風格為一體,是臨海及台州保存最為完好的最高大古建築物。

歷史沿革

台州孔廟又稱台州府文廟,原名先聖廟,始建年代無考。
大成殿大成殿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台州知州范說二遷至臨海東城之維。
康定二年(1041年),知州李防三遷於今地,並即廟建州學,自此廟學一體。
皇祐二年(1050年),知州呂士宗“創屋五十楹”。此後,修繕不斷。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台州知州宗穎、三十一年(1161年)台州知州黃章,乾道元年(1165年)台州知州黃然、七年(1171年)台州知州朱江等,都予以重修。
淳熙七年(1180年),台州知州唐仲友開始進行大修,“更戟門、兩廡及齋舍”。
紹熙元年(1190年),台州知州江乙祖於廟開設縣學、宗學。慶元五年(1199年),知州葉籈奉旨辟武學,“惟大成殿久欲壓,歷三政不果造”。
開禧元年(1205年),知州葉箋重建大成殿。“殿之後有明道堂,堂之上有稽古閣,閣之後有直舍,有上執事位七,諸生齋六,伸道、敏行、潛心、居仁、尚友、育英。有肅儀位,祭器司,計二庫”。是時,台州孔廟已是大具規模。
嘉定四年(1211年),知州黃(上炎中寶蓋下田)造欞星門,“又為兩挾屋,易州學額,創國小,以三十人為額,置教諭一員,食減半。增太學生食。又捐錢買田,造祭服、祭器”。其後,知州尤袤又建思賢堂、三老堂、頌禧堂、謝丞相祠、四先生祠、謝上蔡祠等,範圍進一步擴大。
嘉定十三年(1220年),知州趙彥紓“合建於明道堂之東偏,仍更造直舍”。十五年(1222年),知州齊碩重建欞星門,並“葺眾齋,新祭器一千二百,學之庶務可謂畢舉矣”。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廟毀於兵火。台州路達魯花赤李宥、總管石國華重建。
泰定中(1324—1328年),台州路總管趙鳳儀建先賢祠。不久,廟廢。
明洪武初(1368—1372年),台州知府范明敬於舊址重建。
正統年間(1436—1449年),廟又毀於大風雨,知府周旭鑒復重建。
成化時(1465—1487年),知府阮勤、葉贄在原有的基礎上分別修建了欞星門、兩廡和齋舍。修復完畢的孔廟當時有大成殿三間、兩廡各十二間、戟門五間、欞星門三間、神庫三間、宰牲房三間、明倫堂五間、兩齋各三間、饌堂三間、號房二十間、倉廒三間、射圊三間及碑亭等建築,規模非常宏大。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台州知府張聯元又開始重建大成殿,歷時六年方才落成。落成後的大成殿“大殿規模宏麗,構築精巧,氣象堂皇”。
嘉慶中(1796—1820年),大成殿又進行了維修。
同治六年(1867年),大成殿再次重修,這次重修是為清代有文字記載的最後一次修繕。
民國時期,於廟內設立私立回浦中學,孔廟的功能逐漸消退。
1949年以後,孔廟除大成殿及西廂房外,其它建築均拆建為台州行署宿舍。大成殿則長期被行署行政科用作木材倉庫。
1983年4月15日,大成殿被臨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縣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臨海市人民政府開始對大成殿進行搶救性維修,並先後修復已被拆毀的原孔廟建築。

祭祀人物

孔廟是奉祀孔子的廟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自幼發憤為學,博學多能。成年後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並廣收門徒,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他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從而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地圖信息

地址:回浦路與府前街交叉口東北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