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石油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

1960年1月,石油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準備加快松遼地區勘探和油田開發,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提交的報告,石油會戰由此開始。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組織了人員自帶設備,國務院一些部門人員、退伍的解放軍戰士和轉業軍官,以及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組成的石油大軍進入東北松嫩平原,展開了石油大會戰。僅用三年半的時間就探明了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慶石油會戰
  • 時間:1960年1月
  • 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
  • 生產原油:1166.2萬噸
綜合概況,事件經過,背景,準備,部署,事件詳情,戰略,人物,環境,成就,成果意義,

綜合概況

1960年1月,石油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準備加快松遼地區勘探和油田開發,集中石油系統力量,“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當年2月13日,石油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這一報告,石油會戰由此開始。三四月間,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組織人員自帶設備,國務院一些部門人員、當年退伍的解放軍戰士和轉業軍官,組成石油大軍進入東北松嫩平原,展開了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僅用三年半的時間就探明了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占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共完成財政上繳10.6億元,除回收投資外,為國家積累資金3.5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
大慶石油會戰大慶石油會戰

事件經過

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隨後位於大慶長垣上的另一個高點處的葡7井出油,表明這是一個含油麵積很大的油田。於是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黨組擴大會議決定、經中共中央批准,在大慶開展石油大會戰。“全國石油系統37個局、廠、院、校,由主要領導帶隊,組織精兵強將,自帶設備、工資,參加大會戰”,參加會戰者5萬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慶長垣從南到北七個構造部位均獲工業油流,而且長垣北部是高產地區。於是大慶會戰領導小組決定揮師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薩爾圖草原上舉行萬人誓師大會,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大軍雲集薩爾圖油田,石油大會戰全面展開。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史性突破,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大慶石油會戰大慶石油會戰

背景

松基3井噴油後,經過擴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麵積,為開展大慶石油會戰準備了有利條件。
1960年元月,石油工業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經反覆研究和討論,準備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組織石油會戰,進一步加快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並於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說:
“最近,我們對東北松遼地區的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作了反覆的研究和討論。從現在已經掌握的資料來看,可以說形勢很好,來頭很大。目前,已經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大慶(原名大同鎮)地區,探明了一塊二百平方公里儲油麵積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儲量在一億噸以上,大體上相當於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產油情況很好,現在已經打出來的探井,經過一個多月的採油試驗,平均每口井日產量在十二噸左右。”“油層產油性良好,出油穩定。油層埋藏不算很深,第一、二兩組油層深度在一千米左右,而且地層鬆軟,打井容易。總起來看,開發和建設這裡的油田,有很多便利條件。整個大慶地區,從地質資料上看,是一個很大的適於儲油的構造帶,面積達兩千餘平方公里。現在拿到手的這塊油田,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邊界尚未摸到。看來,儲油麵積還會有大的擴展,遠景非常樂觀。”“根據這個地區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下一個狠心,用最大的幹勁,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積和更多的新油田。為此,我們的部署是:
第一、甩開鑽探,在現已探明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儲油麵積的四周,向外擴展。在兩千平方公里的構造範圍內部署鑽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積和儲量究竟有多大。
第二、在已經探明的儲量面積內,選擇一兩塊地區,打出一批生產試驗井,進行油田開採試驗。
第三、在大慶構造帶以外的附近地區,還發現有許多好的構造,儲油的可能性很大。準備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選擇地進行鑽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我們打算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
中共中央於1960年2月20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黨組的這個報告,大慶石油會戰開始了。

準備

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業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會上確定全國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由其主要領導幹部帶隊,組織人員,並自帶設備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石油會戰期間的組織領導工作,由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到第一線主持,並組成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由康世恩、唐克、吳星峰等13人組成,康世恩任組長。
大慶石油會戰
籌備會後,參加石油會戰的各路石油隊伍,於三、四月間相繼抵達大慶地區。當年退伍的3萬名解放軍戰士和3000名轉業軍官,也分別從瀋陽部隊、南京部隊和濟南部隊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國務院各部門和黑龍江省支援石油會戰的幹部和工人,也陸續到達大慶地區。
1960年3月25日至27日,在哈爾濱市召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二次籌備會議。余秋里部長在會上宣布:石油會戰領導機關立即遷往第一線辦公。到四月上旬,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各司局領導幹部和松遼石油勘探局相繼搬遷到黑龍江省安達縣,組成了石油會戰的指揮機關。據當年四月的統計,參加石油會戰的人員已達4萬多人,其中總工程師、總地質師、大學教授、工程師和地質師等各類工程技術幹部達1000多人。同時,從全國各地運到大慶的各種器材、設備已有幾十萬噸。

部署

石油會戰隊伍集中的同時,勘探工作仍在進行。大慶長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繼噴出工業油流,對石油會戰重點地區的轉移起了推動作用。
第一口探井是位於薩爾圖構造中央部位的薩66井。這口井於1960年3月11日完鑽噴油,日產原油50噸左右。
大慶石油會戰大慶石油會戰
會戰領導小組根據這種新情況,同時考慮到薩爾圖地區有哈爾濱至滿洲里的鐵路線通過,交通方便,有利於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於是決定把石油會戰的重點由大慶長垣南部轉移到北部的薩爾圖地區。1960年3月17日,會戰隊伍由大同鎮一帶揮師北上,以薩爾圖地區為重點展開了石油會戰。
接著,位於高台子以北、薩爾圖以南的杏樹崗構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於4月9日完鑽噴油,日產原油27噸。位於大慶長垣最北部喇嘛甸構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於4月25日完鑽噴油,用5毫米油嘴試油,日產原油48噸;用14毫米油嘴試油,日產原油174噸。
薩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繼噴油,表明大慶長垣的含油麵積又進一步向北延伸。從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餘平方公里範圍內,都發現工業油流,顯示出了大油田的輪廓。長垣北部地區的地質條件優於南部地區,越往北地下油層越厚,油井產量越高。當時人們把薩66、杏66和喇72口探井噴油,稱為“三鑽定乾坤”。

事件詳情

戰略

1960年的薩爾圖地區,草原一片,人煙稀少。幾萬人的石油會戰隊伍到這片草原上,正處於天寒地凍季節,吃、住都很困難。尤其是以前中國沒有開發建設過這樣大的油田,國外經驗又不可能拿來照抄照搬,困難擺在石油會戰隊伍的面前。余秋里部長和會戰領導小組成員學習《實踐論》、《矛盾論》,總結以往油田勘探和開發中的經驗教訓,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解決石油會戰中的各種問題,並於1960年4月10日,作出了大慶石油會戰的第一個決定--關於學習毛澤東同志所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
大慶石油會戰大慶石油會戰
這一決定指出:“黨委決定立即組織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幹部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矛盾論》,並號召非黨職工都來學習這兩個檔案,用這兩個檔案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組織我們大會戰的全部工作。”“掌握武器,勇於實踐,認識油田規律,這是我們的學習目的。”於是,在石油會戰職工中掀起了一個學習“兩論”的熱潮。
學習中,大家邊學邊議,研究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研究克服困難、解決矛盾的辦法和措施。在生活上,無房屋,無爐灶,連油鹽醬醋、鍋碗瓢盆在當地都難買到;在生產上,器材不齊全,設備不配套,汽車、吊車又不足,草原上還沒有修公路,運到火車站的幾十萬噸器材和整套的鑽井設備,有些要靠人拉肩扛的辦法,從火車上卸下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並發出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宣言。就這樣,以“兩論”為指導,統一思想認識,組織各項工作,解決各種問題,使大慶石油會戰,在學習“兩論”的熱潮中全面開展起來。

人物

石油會戰職工學習“兩論”,自覺地把多找石油,多生產石油與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在困難的條件下艱苦創業,湧現出了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鐵人”王進喜。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省玉門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八歲時便開始給地主放牛、放羊,以頂租還債,十五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迅速成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了鑽井隊長,並成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一九五九年,王進喜出席了全國群英會。他在北京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個龐大的煤氣包,感到作為一個石油工人不能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石油很難過,心裡蹩足了一股氣,要拚命為國家多找石油,多生產石油。一九六〇年,他奉命從玉門油田帶領1205鑽井隊千里迢迢來到大慶油田後,一不問吃,二不問住,下車先問三句話:“鑽機運到了沒有?”“鑽井的井位在哪裡?”“這裡的鑽井記錄是多少?”當鑽機運到後,他知道吊車和拖拉機不足,沒有向上級伸手,而是帶領職工,使用橇槓和棕繩,人拉肩扛,把五、六十噸重的鑽機部件卸下火車。又靠人拉肩扛,裝卸汽車,在現場安裝設備,豎起了井架。開鑽時,需要用大量的水調製泥漿,但當時既沒有鋪設供水管線,水罐車也很少,他不等不靠,帶領職工從一里外的水泡子裡,用臉盆一盆盆地端水,爭取時間提前開了鑽。在一次鑽進中,突然發現井涌跡象,一旦井噴,整部鑽機可能被陷進地層,還會引起火災,燒毀設備。為了防止井噴,急需加大泥漿比重,但現場沒有攪拌設備。在這緊要關頭,王進喜和幾個工人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過兩個小時的搏鬥,一場井噴事故避免了,可是王進喜和兩個工人的身上已被鹼性很強的泥漿燒起了許多大泡。王進喜吃在井場,住在井場,餓了啃幾口乾糧,困了枕著鑽頭躺在成排的鑽桿上休息一會。從安裝鑽機到他們鑽的第一口井完鑽,他一連七天七夜不下“火線”。當地的老鄉感動地說:“王隊長可真是鐵人啊!”從此,“鐵人”這個響亮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大慶油田。
“鐵人”王進喜“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這種心甘情願吃大苦,耐大勞,臨危不懼,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國家和人民多找石油、多產石油的崇高精神,是中國工人階級優秀品質的鮮明體現。在1960年4月29日召開的大慶石油會戰誓師大會上,“鐵人”王進喜作為會戰中湧現的第一個標兵,披紅戴花,騎著由領導幹部牽著的高頭大馬,被職工們敲鑼打鼓送進會場,擁上主席台。余秋里部長在大會上帶頭高呼:“向鐵人學習,人人爭做鐵人。”
“學鐵人,做鐵人”活動的開展,推動著石油會戰職工艱苦奮鬥,迎難而上。鑽井隊長馬德仁在鑽井泥漿泵上水管線凍結時,不畏嚴寒,破冰下泥漿池,疏通上水管線;鑽井隊長段興枝在吊車和拖拉機不足的情況下,利用鑽機本身的動力設施,解決了鑽機搬家的困難;大慶油田第一個採油隊隊長薛國邦自製絞車,給第一批油井清蠟,又手持蒸汽管下到土油池裡化開凝結的原油,保證了大慶首次原油外運列車順利起程;工程隊長朱洪昌在供水管線漏水時,用手捂著漏水,忍著灼燒的疼痛,讓焊工焊接裂縫,保證了供水工程提前竣工。
王進喜和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都是在艱苦創業的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湧現出的先進標兵。
1960年7月,會戰領導小組作出決定,在全油田開展學習王、馬、段、薛、朱的活動。當時,這五個先進典型,被譽為大慶石油會戰中的“五面紅旗”。
從學習“鐵人”王進喜到學習王、馬、段、薛、朱,從五大標兵很快發展到百名標兵,比學趕幫活動熱氣騰騰,激勵著石油會戰職工克服各種困難,把會戰打了上去。從1960年4月29日舉行石油會戰誓師大會,到6月1日,僅一個月時間,一輛掛著21節油罐的列車,就從薩爾圖裝油外運。到八月份,原油日產量已達到3000多噸。

環境

1960年,大慶地區的雨季不僅比往年來得早,而且雨量大,雨期長。從四月二十六日起到九月底,三天兩頭下雨,草原上遍地積水,處處泥濘。油田建設工人踏著沒膝泥濘,堅持施工。司機們開動腦筋,用“汽車輪胎穿鐵鞋”的辦法,解決了泥濘中行車困難的問題。為支援石油會戰,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部隊派出指戰員到大慶修建公路和供水管線。他們在雨季里連續緊張施工二百四十天,完成了40多公里公路和近30公里的“八一”輸水管線的修建任務,保證了石油會戰在雨季里不停頓地進行。
剛進十月,天降霜雪,人要換棉衣,生產設施要保溫,可幾萬名石油會戰職工仍然住在帳篷或活動板房裡。為了在冬季堅持生產建設,從機關到基層,每天出動上萬人挖溝復土,把新鋪設的輸油、供水管線深埋地下。採油技術人員和工人創造了“長煙道”、“熱風吹”、“平頂盤管加熱爐”等多種多樣的保溫設施,解決了油井和油、氣集輸管線的保溫問題。從領導幹部、總工程師、大學教授到生產工人、學徒工和炊事員,都組織起來,動手挖土打夯,蓋“乾打壘”。僅兩個月時間就建成30多萬平方米“乾打壘”房子,解決了幾萬人的過冬問題。這種“乾打壘”房子每個單位都可組織職工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蓋,投資少,建設速度快,對石油會戰的開展起了很大作用。1960年12月10日,大慶油田的氣溫下降到零下30多攝氏度,而當天原油產量達到7219噸,在冬季創造了石油會戰九個月來原油日產量最高紀錄。
1960年,在大慶油田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石油工業部黨組高度讚揚石油會戰職工這種艱苦創業,“三要”、“十不”的革命精神。“三要”是:要甩掉中國石油落後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十不”是: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講報酬多少,不分職務高低,不分份內份外,不分前線後方,一心為了石油會戰的勝利。這種“三要”、“十不”精神,激勵著石油會戰職工奮發向上。
1202鑽井隊是全國著名的標桿鑽井隊,1959年曾出席全國群英會。1960年,在大慶石油會戰中,這個隊(隊長馬德仁、指導員韓榮華)首創一個月鑽井“五開五完”的記錄,獲鋼鐵鑽井隊的光榮稱號。1961年1月11日,人民日報登載了蘇聯格林尼亞鑽井隊用十一個半月時間完成鑽井進尺31300米,被蘇聯部長會議正式命名為功勳鑽井隊的報導。1202鑽井隊職工看到後,向會戰領導小組請戰,決心趕超蘇聯功勳鑽井隊。他們三月初冒著嚴寒開鑽,當月就新開鑽3口井,完鑽3口井,並在六月份創新開鑽5口井,完鑽6口井的全國記錄。到11月12日,他們已鑽井3萬米,交井27口,又創造了全國最高記錄。這時,寒潮來臨,呵氣成冰,1202鑽井隊職工不怕嚴寒,提出“再打一口井,堅決超’功勳’,為國爭光榮。”在凜冽的寒風中,供水管線已全部凍結,他們背冰化水,頑強拚搏十幾天,終於在1961年11月29日22時,鑽完了全年第28口井,只用九個月時間,完成鑽井進尺31746米,實現了超蘇聯功勳鑽井隊的誓言。
大慶石油會戰大慶石油會戰
當時,石油會戰隊伍就是以這樣的精神面貌,以這樣的勇氣和魄力,為拿下大油田,甩掉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英勇頑強地戰鬥著。1961年7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來到大慶油田,十分關切地詢問了勘探和油井生產情況,給會戰職工以很大鼓勵。1961年8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到大慶油田視察時,高興地說:“這裡是一片興旺景象,希望很大。”

成就

石油會戰職工通過學習“兩論”,開展“學鐵人,做鐵人”活動,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解決各種難題,探明了大慶油田。
1960年頭幾個月,在證實大慶長垣各構造高點均含油後,會戰領導小組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詳探大慶長垣的部署。這一部署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探鞍,就是在各構造相連線的部位,通過鑽探以探明是否連片含油;二是探邊,就是在各構造邊部布一批探邊井,以確定油田範圍,三是鑽剖面探井,全面解剖薩爾圖和杏樹崗油田,為計算儲量提供依據;四是對33口出油探井進行較長時間的試采,其中5口重點試采井試采一年以上,以取得穩定可靠的各種生產數據。
為實施這個部署,會戰領導小組調整了勘探隊伍,並設立了三個探區。第一探區的勘探隊伍,由松遼石油勘探局的人員組成,負責大慶長垣南部各含油構造的詳探和大慶長垣外圍昇平等地區的勘探:第二探區的勘探隊伍由四川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勘探局參加石油會戰的人員組成,負責大慶長垣中部各含油構造的詳探;第三探區的勘探隊伍由新疆石油管理局、玉門石油管理局等單位參加石油會戰的人員組成,負責大慶長垣北部各含油構造的詳探及林甸等地區的勘探。三個探區按照總體部署,同時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探。
石油會戰職工以“兩論”為指導,始終把認識油田地下情況,立足於掌握大量的、充分的第一性地質資料數據的基礎上。石油會戰一開始,會戰領導小組就明確提出在勘探和開發大慶油田過程中,每鑽一口井都必須取全取準“二十項資料和七十二個數據”,做到一個不能少,一點不準錯。還對錄取資料提出了“四全、四準”多的要求,即錄井資料要全,測井資料要全,岩心資料要全,分析化驗資料要全,各種儀表要校正準確,壓力測試要準確,油、氣計量要準確,各種資料數據要準確。
經過半年多的勘探,到1960年底,各探區共完成探井91口,試油63口73層,證實了大慶長垣各含油構造連片,大慶油田是一個面積大、油層多、原油性質好、產量高的特大油田。
在弄清油田特性的基礎上,地質技術人員於一九六一年開始了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的計算工作。他們總共運用了11400米岩芯的50萬次分析資料,160萬個化驗數據,1708萬次地層對比資料,合理地圈定了含油麵積,實事求是地確定了油層有效厚度、孔隙度、原始含油飽和度等一系列計算參數,科學地計算出了大慶油田的儲量。

成果意義

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共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占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共完成財政上繳10.6億元,除回收投資外,為國家積累資金3.5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
1963年12月3日,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閉幕,周恩來總理向世人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1963年12月4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大慶石油會戰不僅為我國的石油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湧現出王進喜等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勞動模範,他們發揚和創建了“鐵人精神”、“八三傳統”。
目前,大慶油田仍然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52個油氣田組成,含油麵積6000多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