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聲音

大山裡的聲音

《大山裡的聲音》公益微電影由雪佛蘭紅粉筆計畫發起,雪佛蘭和 21世紀經濟報導聯合出品, UMG聯播傳媒承制的一部公益微電影。影片不僅展現了西藏芒康地區的自然風光,更真實記錄和還原了當地原生態音樂。本片由曾經拍執導過《開往春天的捷運》、《飛躍老人院》等多部優秀作品的著名導演張楊執導,由山人樂隊樂手、素有“人肉合成器”美譽的音樂人小不點主演,圍繞一次特別的音樂作業展開。講述了藏區孩子們用自由馳騁的想像力,從藏民日常生活的各類工具中發現身邊的音樂靈魂,並在小不點的辛勤指導和排練後,成功演繹了一次特別的音樂會。 本片不僅被譽為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而且其原生態藏區兒童天籟般的歌聲,更是深深震撼了無數人心。只要有聲音就能做音樂,在純淨的音樂背後,讓我們感受生命和創造的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山裡的聲音
  • 外文名:Voicesin the mountains
  • 出品公司:雪佛蘭 21世紀經濟報導
  • 發行公司:UMG聯播傳媒
  • 導演: 張楊  
  • 編劇: 張楊 彭文勝    
  • 類型:公益 音樂 教育 故事 西藏
  • 主演:小不點(山人樂隊)
  • 片長: 30分鐘
  • 上映時間:2014年9月
影片信息,影片內容,主要演員,導演訪談,幕後花絮,影片評價,職員表,

影片信息

片名:大山裡的聲音 Voices in the mountains
類型:公益 音樂 教育 故事 西藏
導演: 張楊
演員:小不點(山人樂隊)
出品:雪佛蘭 21世紀經濟報導
發行公司:UMG聯播傳媒
上映:2014年9月
時長:30分鐘

影片內容

本片導演張揚曾執導《開往春天的捷運》、《落葉歸根》、《無人駕駛》、《飛躍老人院》等優秀影片,先後斬獲國內外眾多獎項,並獲贊兼顧“藝術家勇氣和商業賣點”,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青年導演,令業內刮目相看。此番深入藏區拍攝《大山裡的聲音》,張揚本人表示:“這是一次尋找藏區最美聲音的旅程。對公眾而言,是一次關注偏遠地區教育的呼喚;對全體劇組而言,則是一次心靈的陶冶與喚醒。”
山人劇組民樂樂手小不點在該片中擔任主演,片中,小不點帶領一群藏族孩子從身邊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樂器、發現音樂並感受聲音之美,經過辛勤排練後,小不點與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一場充滿藏地風情的交響樂表演。“藏區兒童天籟般的歌聲讓我深感震撼。”小不點表示:“只要有聲音就能做音樂,在純淨的音樂背後,讓我們感受生命和創造的力量。”
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在傳播公益正能量的同時,也彰顯了“雪佛蘭·紅粉筆鄉村教育計畫”背後所蘊含的雪佛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信念。熱愛生活,熱愛公益,是雪佛蘭一直倡導的公益理念;關注身邊需要援助的弱勢群體,關注弱勢群體孩子的教育,澆灌祖國未來的希望花朵,也為城市年輕人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是“雪佛蘭·紅粉筆鄉村教育計畫”始終不變的追求。
用電影紀錄愛心,用愛心滋養希望,用希望鑄就夢想。可以說,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此次發布的官方海報,是“雪佛蘭·紅粉筆鄉村教育計畫”的一次濃縮展現。據了解,“雪佛蘭·紅粉筆鄉村教育計畫”已經開展了八年。八年,雪佛蘭紅粉筆的腳步越走越遠,愛心灑滿田野山間;八年,雪佛蘭紅粉筆的身影孜孜不倦,快樂傳遞愛與溫暖;讓鄉村孩子看到多彩的世界,讓素質教育灌溉每一顆種子。

主要演員

導演:張楊
張楊,男,北京人,1988年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再轉往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199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是一位難得的能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的年輕導演。處女作《愛情麻辣燙》令他異軍突起。《洗澡》在多倫多等國際電影節上不僅大受評論界和觀眾歡迎,斬獲眾多獎項,令人對他刮目相看。《昨天》參加威尼斯電影節角逐,受到好評,在第四屆曼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翼獎”,是他兼顧藝術家勇氣和商業賣點的成功之作。
大山裡的聲音
代表作品:《開往春天的捷運》、《落葉歸根》、《無人駕駛》、《飛躍老人院》。

  
主演1:小不點
小不點,山人樂隊民樂樂手,來自貴州,是在簋街賣唱時被人發現從而走上音樂道路的,並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被坊間譽為天才音樂家。在加入山人樂隊之後,小不點的十八般武藝更是樣樣都有用武之地。因為會的樂器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又被人戲稱為“人肉合成器”。排蕭、竹筒、巴烏、彝蕭、口弦、卡林巴、甚至還有口技,都是他的拿手好戲。與生俱來的親和力,也讓他成為了眾多樂迷的偶像。

  
主演2:一群特殊的孩子
他們是嘎托鎮第二國小的學生,這所學校座落於由四川過金沙江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縣城,一座充滿寧靜和祥和的縣城——芒康縣,縣駐地海拔3870 米 。這些孩子純真質樸,對生活充滿了美好嚮往,將小不點老師教會的新歌,用各類七拼八湊的樂器,將一首歡快的交響樂曲,唱響了大山裡的每一處角落。

導演訪談

張揚是怎么拍出紅粉筆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的
(一)“彎道控”·等光來
2014年1月25日,導演張揚帶著他的劇組,在海拔3900米的西藏昌都芒康縣和4200米的紅拉山口之間的盤山公路上,反覆拍攝著一個“兩台汽車開進雪域高原”的鏡頭。
約摸7點45分,第一縷晨光如約而至,透過遠方的山巒,照得清早的普拉村一片安寧詳和。
隨著張揚一聲令下,兩台汽車在劇組工作人員的調度下一遍遍開來開去。張揚不時親自跑出來,向司機和民眾演員解釋方位,糾正動作。拍到第三條,所有人都覺得應該可以了,張揚仍然抽著煙皺著眉頭不滿意,原因是其中一輛汽車停的位置不理想,出來的畫面因此不夠清晰好看。
又走了兩遍,到了第5條時,張揚終於喊,可以了。聽到這三個字,不但司機和演員,連邊上的攝像都打出了慶祝的手勢,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滿意,導演一定還會再拍下去,如果今天不滿意,明天早上多半還要再一次“等光來”。
這是張揚第一次拍公益片,儘管是不到30分鐘的“小片子”,張揚卻使出了拍大片的力氣,絲毫不懈怠不妥協。他要拍的,是一部“自然,好玩,樸實”的片子,還要有最地道的藏族風情和最美的藏家聲音。
(二)為什麼一部微電影讓張揚醞釀了一整年
第一次聽說“雪佛蘭紅粉筆”持續九年組織城市商務人士去偏遠山區支教,張揚直覺是個“特好的事情”,很想為它做些什麼。但從想到做,卻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原因是一直沒找到好的故事。中間有一段想不出故事的時候,張揚甚至想推了這個事,因為他覺得片子不管長短必須負責任。但紅粉筆組織方特別信任他的手筆,說我們等著你,有了好想法再拍。
一直到他和團隊想到了“音樂”這個點,這件事才終於柳暗花明。去年在麗江拍COART藝術節的時候,他又遇到了歌手“小不點兒”。有了這個創意和這個主演,張揚才覺得,“可以做了”。
故事是這樣的:“小不點兒”飾演的紅粉筆志願者“粉筆頭”來到藏區做支教志願者,帶領當地的藏族小朋友尋找放牧時的牛鈴馬鈴,奶奶打酥油茶,媽媽做飯等身邊生活里的聲音,最終匯成一場“最美聲音”的演出。
“對我來說,必須是先把事情想清楚想明白了,片子出來會是有意思、有價值的,與我拍片的理念是吻合的,才可以拍”,張揚說。
(三)藏族小明星們是如何海選出來的
張揚自己給這個片子的定位是六個字:自然、好玩、樸實。他解釋說,“有些片子你看了覺得舒服,就是因為它和生活貼的很近,很自然。如果做作,再好的主題你看了都會反感。”
選擇芒康,是劇組反覆挑選和考慮的結果。芒康,藏語中意為“善妙之地”,位於川、滇、藏的交界處。由於並非旅遊勝地,得以保留了較為完好和典型的藏族民居和風俗。
定下芒康之後,就要在這裡找出最“有戲”的藏族孩子,還要把他們最自然的狀態發掘和表現出來。
為此,劇組在芒康縣嘎托鎮第二中心國小的70多名藏族孩子中進行了一次“海選”:先組織孩子們集體唱歌,再邀請他們主動表演唱歌跳舞,從中觀察他們的活躍程度和形象特徵。然後一家一家“家訪”——和孩子的全家人聊天,派劇組工作人員和他們同吃同住,觀察其起居細節。
張揚製片人成功說,每個孩子家,他們都至少去過六次以上:第一次看孩子,第二次去家裡談,第三次看周圍環境和孩子在家的狀態,第四次去復景,第五次是拍之前再過一遍,第六次去拍。
“六次下來,他們已經放心地把自己交給你了,不再怵攝影機了。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從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來”,成功說。
(四)對話張揚
問:你一直在談生活……你自己最嚮往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答:我是一個很愛工作的人,一工作起來就沒心沒肺,可以兩個月不給我爸我媽打電話,處於特別沉醉的狀態中。但這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我又是特別愛玩,特別喜歡享受生活的人。所以我現在把家搬到了大理,因為在那裡我能充分解放另一部分的自己:自由、閒散。
我們在西藏拍片子,也是一種自由的狀態。在享受創作的自由,生活也很自由。我本身愛旅行,愛開車到處跑,電影把我喜歡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擱在一起了。這就是我理想化的生活——一邊工作,一邊生活。
問:你似乎是一個不愛搏曝光率的導演。你會看重所謂的“成功”嗎?
答:還是會看重。作為導演,你的價值體現在你的作品中,要用作品說話,要把作品讓人認識。這是導演價值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要不斷提高自己和作品的水平。
我其實是一個內心對自己要求自己很嚴格的人。對我們來說,拍個電影是很簡單的事,很多公司會找你,各種商業片類型片都會找。但對我來說,這些意義都不大,還是想做自己喜歡的。想做自己喜歡的,就比較難,想做市場喜歡的,是相對容易的。所謂成名、搏票房,不是我喜歡的,所以就越來越遠離那些東西。在我看來,拍電影是要探討人的精神世界。未來我不會去拍純商業片,更多是想探討自己困惑的東西。
問:你對“雪佛蘭兒紅粉筆”有什麼建議嗎?
答:我也是慢慢了解這個公益項目的。首先這是個特別好的事,通過拍攝“小不點”,我相信這件事——不用長,五天六天,可以去改變點什麼。
只是目前這個活動還是短期性質的,而很多東西是需要持續努力才能改變的。比如對一個孩子的幫助完了,你還想一天天看到他的成長進步。
未來我希望“紅粉筆”可以在某個地方或者某個學校,建立一個更加具有持續性的(素質教育)機制。比如在這個村子裡,慢慢建立起一個關係,也許裡面有幾個小孩,真的就脫穎而出,將來真的能做出點成就來。

幕後花絮

戴聞名(雪佛蘭紅粉筆計畫志願者)
在海拔3800多米的西藏芒康縣住了5天,為曾經參與並一直支持的雪佛蘭紅粉筆計畫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做媒體支持,兼義務民眾演員。和小夥伴們及張楊導演劇組一起戰鬥高原反應、藏區嚴寒、賓館限電限水、無處吃飯的故事,幾乎可以拍另一部微電影《芒康》。張楊說, 他帶著劇組在自我修行。我感覺,這5天我們也在修行。看到藏族孩子們的笑臉,感覺心裡開了朵花。今天離開後不知道還會不會再來,但今後很長時間,我想我都會常常想起這個叫芒康的地方。
陸 葉(雪佛蘭紅粉筆計畫志願者)
下午在藏民家拍攝。陽光很好,灑進屋子裡,灶台上的銅壺閃閃發光,畫滿精緻花紋的牆壁、唐卡和屋樑格外鮮艷,院裡有牛兒在暖陽下安靜吃草。耳邊縈繞著孩子們的稚嫩童聲。那一瞬間,我恍惚覺得自己身處天堂。
這是數天來覺得最美的一個鏡頭,清晨陽光下,我看到的不是一群唱著歌兒上學去的小朋友,而是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純真記憶。
秦勇(執行製片人)
下午到達芒康,得知導演組已經開拍三天了,原本五天的拍攝計畫被張楊導演改成了十天,其敬業的精神和對作品的極高追求深深的折服了我!雖然有些高反,但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融入到電影的拍攝中,晚上在成功老師的房間攀談了兩個多小時,在彼此間滔滔不絕的對話中仿佛讓我看到了電影成功上映的那天,無比的興奮與期盼!紅粉筆加油!
黃凌蓉(執行製片人)
早上7點隨劇組出發,天還沒亮,第一次見到啟明星,第一次跟劇組的人一起吃早飯,第一次早飯喝酥油茶吃饢餅……又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不得不說拍戲真的是件挺苦的事!最後一張,趁導演不注意偷拍了一張他的背影,已經凜然一個藏民了!
拍戲間隙,這群可愛的小傢伙們學會了用手機拍小夥伴、自拍以及挑背景自拍、互拍,還學會了打“保衛蘿蔔”。他們指著我的手機殼說是奧特曼,我告訴他們是變形金剛,名字叫大黃蜂。然後他們問了我的名字也告訴了我他們的,擁宗拉姆、卓瑪拉西、昂旺達吉...姐姐聽了一輪一個都沒記住...
其實那裡的孩子家庭條件都不差,看看他們住的房子就知道了,他們差的是眼界,差的是接觸的東西少,他們都很聰明,一教就會。所以其實紅粉筆走的路是對的!
為了在微電影中的片刻鏡頭,大科的拍攝從早上7點天未亮時一直持續到中午,仍在進行,即使路面條件如此惡劣。除了敬佩導演的敬業精神,要感謝兩位司機大哥甜哥和黃哥,今天一天實在太辛苦了!也多虧了他們精湛的技術,才能在雪地里來去自如不停往返。問起他們累不累,甜哥笑呵呵地說:“今天開得太爽啦!不停沖沖沖!”黃哥頂著汗珠說:“我越來越喜歡這科帕奇啦!油門過彎兒越開越順!”

影片評價

張楊(導演)
去鄉村支教,並不只是教會孩子們一首歌、一種樂器,更多是對孩子的啟發,去發揮孩子的天性。我希望這部微電影不僅能好看,也能讓大家更多地關注邊遠地區的孩子。預祝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能夠一路飄紅。
小不點(主演、山人樂隊民樂樂手)
音樂無處不在,只要有聲音的,就能夠做成音樂。電影裡的音樂沒有歌詞,只有“愛”就夠了。在這次到大山里支教,我一直沒有把自己當做老師。發自內心的問一問自己能帶給他們什麼,不要想自己要教給他們什麼。看到孩子們的第一眼,我就覺得自己太髒了,覺得我在精神上已經被殺死了。就是讓自己慢下來,把你的身份都拿走,跟他們一起玩,讓孩子們快樂,他們才願意靠近。
夏雨(金馬獎最佳男演員)
我看到電影,感受到的全部都是開心,小不點開心,孩子們的開心,人也開心,天也開心,牛也開心,豬也開心……這正符合我心裡的公益。大家在給予與中、接受中,體驗著愛。我從小在農村中長大,我覺得很開心,並沒有外界的物質影響。放下自己,好好修煉,這更觸及公益事業的本質。
朱德付(資深媒體人)
無論是張楊導演的功底,還是從技術、從攝影角度,這部微電影都達到了大片水準,是一部導演和製作團隊的誠意之作。這部微電影不同於商業片,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一種情懷。
這個電影很感染我,因為我也是大山來的小孩,我生活在江西老區的大山裡面。我非常敬佩影片主演小不點,有這個精神到山村去。啟發兒童對音樂的追求,也許打動他內心一點聲音,可以激活他未來的人生。
江小魚(著名影視評論人)
音樂的教育是力量強大的,張楊導演用細膩的鏡頭也譜出了音樂的魅力。看到影片中小不點和牛彈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打動人。可以說這是我今年看過的最打動人的微型大電影、原生態電影。
科爾沁夫(知名音樂創作人)
在都市裡生存的人,每天接觸太多商業的東西,太多浮躁的東西,內心沒法平靜下來。真正所謂原生態,要先回到一個原生態的環境裡,尋找本真的自己。原生態音樂是非常好的聲音,是你在城市裡用多少錢堆砌也買不來的,是最接近內心,接近本性的東西。
許楠(聯合國食計畫署糧代表)
中國偏遠地區農村的現實窘境遠遠不是貧困兩個字所能涵蓋的。過去我們關注的可能更多是他們的經濟發展,經濟窘境、生存窘境。實際上,與之相關聯的人文的窘境更令人擔憂。
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去啟發他們對於藝術的感官,喚醒他們心中最敏感的那部分藝術的柔情,這不僅僅是改變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同時也因為他自己擁有這種非凡的藝術力量,改變我們這個國家,改變這個社會。
安豬(知名公益人、“多背一公斤”活動發起人)
我做公益有十年了,跟紅粉筆合作也有三年了。最早我是給他們背東西過去,慢慢跟老師和學生交流更多之後,我發現農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錢和物資,他們更需要的是知識和見識,而這些是我們志願者可以身體力行帶給他們的。紅粉筆是非常好的,它可以讓每個人、每個白領,都身體力行參與公益行動,把自己的知識和見識帶給鄉村的小朋友。
范煒(資深媒體人,衣加衣行動發起人)
帶給山區的孩子是快樂,電影就是給我這樣的感受。每次我去山區的時候,每當孩子們露出那種純真笑臉的時候,都能夠讓我深深觸動內心的靈魂。每次的告別,最觸動我的是,這樣的事情要永遠做下去。
李茸(雪佛蘭·紅粉筆鄉村教育計畫志願者代表)
看完電影,作為志願者,我有一個特別深的感觸。我特別羨慕小不點老師,因為他有特別豐富的內容去教好每一堂課,作為志願者最最糾結的是上好好一堂課。認真準備每一堂課的教案,對得起自己教過的孩子,這是我們最大的公益。加入紅粉筆,讓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使命,感謝這么多年紅粉筆的堅持。
李昕陽(上海通用汽車雪佛蘭市場行銷部品牌總監)
紅粉筆鄉村教育計畫歷時九年,走了29個省49個學校,大概五百多個“粉筆頭”(紅粉筆計畫志願者彼此的暱稱)參加。
我們認為,鄉村教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深入心靈和文化層面。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參與雪佛蘭紅粉筆計畫,讓大山裡的孩子們看一看大山外的世界,從心靈上幫助啟蒙;另一方面,為更多的都市青年提供另一種特殊的自我尋找的道路,在參與支教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吳伯凡(《21世紀商業評論》發行人)
這部電影和紅粉筆計畫代表了公益的一種發展傾向:
從要我做慈善,到我要做慈善;從有錢人花錢做公益,到更多不那么有錢的普通人身體力行做公益;從單方面給予的公益,到雙向的互聯、互通、互動;讓慈善事業從不可持續的外界強制責任,到可持續性的、回報遠超預期的內在機制。
姜嵐(二十一世紀傳媒市場中心總經理)
這部微電影不可能完全展現雪佛蘭紅粉筆九年的全部成果,但是已經呈現了我們想表達的核心理念。每一個人的行動,都可能會激起更多人的共鳴與反響。讓每一個觀眾跟自己對話的時候,想想自己到底能夠為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什麼,想想我們每天需要什麼樣的聲音,也許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醜魚尼莫評論《大山裡的聲音》:聆聽心的呼喚,感受愛的力量
由紅粉筆教育計畫發起,雪佛蘭和 21世紀經濟報導聯合出品, UMG聯播傳媒承制的公益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近日在位於北京北三環愛琴海購物中心三層的單向街空間中舉行了看片會。觀影前,電影出品方細數了請大導演張揚拍攝此微電影的意義,觀影后,一些意見領袖、公益活動志願者也與大家一起分享了此次公益微電影以及公益活動的點點滴滴。儘管他們話語簡單、樸實,卻句句觸動心扉。不過,最令我感動萬千的還是只有近半小時的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
該微電影以素樸平實的鏡頭原生態再現了藏區孩子受援助受教育的情況,看到那一張張那比高原陽關還燦爛的天真笑臉,醇美笑靨,以及一雙雙渴望走出大山期盼了解世界渴求更多知識的雙眼,心裡不由得生髮陣陣觸動。支教看似是一件普通的事,但實施起來並不普通,先不說要充分備課,與學生交流溝通,與孩子家長暢談什麼的,首先要融入當地生活,適應當地氣候,習慣當地民俗風情就是一個漫長過程,當然也是一種考驗。《大山裡的聲音》中的小不點老師顯然是經受住了這種考驗。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種魔力,一出現,就深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進而成為“孩子王”,並用自己極具特色的音樂教育模式,激起了孩子潛藏心底許久的音樂激情。所以,當孩子在老師建議、啟發下,用家裡所有能發聲的東西打奏出和諧或不和諧的音律是,生活的脈動也如音符跳躍在大山里每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而他們的生活也因這樣的聲音而更加美好、鮮活起來。
看《大山裡的聲音》讓我想起了世界電影史上的口碑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個音樂教師來到一所問題學校,這裡孩子個個都很難管教,老師甚至校長也都很頭疼,但這位音樂老師卻人盡其才,儘量挖掘孩子的音樂天賦,發揮他們的音樂特長,以唱詩班為形式,講一個個難以管教的孩子牢牢聚集在音樂周圍,成為能從心底煥發出最美好聲音的好學生。孩子的天賦需要開掘,一如《放牛班的春天》。有人把《大山裡的聲音》喻作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其實我覺得他們還是有些許差異的。我們的孩子雖然身處深山,但都有家庭,而非問題孩子。只不過由於這裡條件簡陋,孩子的興趣無法得到更好的開發,教育也無法更好的深入,而來自各地的志願者,則如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位老師,真真切切、誠誠懇懇、實實在在喚醒了孩子心中的美好夢想,並加以引導、運用、發揮,使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之聲,也讓更多想了解他們的人們聽到了他們內心最醇美,最素樸,最純淨的吶喊與呼喚。
我小時候數學語文老師也都是從上海支教而來的,除了不標準的國語,這些老師在新疆邊疆紮根數十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用愛的力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邊疆人。可以說,沒有這些老師當年的支教生涯,我也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學畢業後,我也曾在新疆偏遠地區教學十數年,作為一個老師,作為一個學生大多是來自偏遠農村且科學知識基礎差底子薄的老師,我對《大山裡的聲音》無論是孩子還是老師的經歷也都感同身受,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觀賞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的時候會心跳加速、怦然心動的原因之一吧!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則決定著孩子的未來,尤其是那些身居大山裡的孩子們,他們的教育尤為迫切的需要關注、幫助。紅粉筆教育計畫發起,雪佛蘭和 21世紀經濟報導聯合出品, UMG聯播傳媒承制的公益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聚焦的就是這些山區孩子的教育歷程,記錄公益支教教師的心路歷程,把大山裡的聲音傳向外界,同時也為山裡的孩子帶去了更多的關注、幫助與希望。
釋凡評論《大山裡的聲音》:觸動心扉的教育與激情
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只有近半小時,但令我感動萬千。雖然劇情簡簡單單,卻樸實無華、觸動心扉。
張揚導演向來是第六代導演里責任心超強者,其作品《洗澡》《昨天》《飛躍老人院》都憑藉動人故事與精緻手法,順利博得青睞。如今他非常大膽地選用真人演員本色出演該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則秉承自己在《飛越老人院》人情味和幽默,還效仿影史口碑佳作《放牛班春天》模式,山人樂隊小不點去支援邊遠山區,他成為一名音樂老師,試圖挖掘孩子天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音樂,到尋找樂器、刻苦排練,最終率領孩子們成功進行露天演唱會表演,頗有勵志精神。
山人樂隊小不點恰當扮演“孩子王”角色,他總是笑臉迎人,身上帶有特殊親和力,就深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而他極具特色的音樂教育模式,總能激起了孩子們潛藏心底許久的音樂激情。當哥們吉他、口琴演奏絕佳高唱金曲,當小朋友們用家裡所有能發聲的東西演奏別樣音律,當生活的脈動也如音符跳躍般出現在觀眾心裡,《大山裡的聲音》簡直信手捏來N多神來之筆。
本片以素樸平實的鏡頭再現了藏區孩子受援助受教育的情況,那一張張天真燦爛孩童臉頰,醇美笑靨、質樸純真,他們眼睛裡充滿著對知識與音樂的夢想,讓人深有感觸。而身處深山,條件簡陋的教室,還有小不點老師快樂教學,孩子們演奏出最原生態、最醇美、最動聽的音樂,仿佛是他們最純淨的吶喊與呼喚。對弱勢群體的積極關注,用愛的力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邊疆人,無疑是《大山裡的聲音》最想做到的事情。
我國電影市場每年都在過多少億,但在邊遠山區很多“祖國的花朵們”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孩子未來如何成為國家棟樑,取決於國家教育與栽培。大山裡的孩子迫切的需要關注、幫助。因此,紅粉筆教育計畫發起,雪佛蘭和 21世紀經濟報導聯合出品, UMG聯播傳媒承制的公益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不可能是《小時代》《後會無期》那種圈冬粉錢的商業腐朽,不可能隨著一陣商業風潮就消失殆盡,本片聚焦了這些山區孩子的教育歷程,記錄公益支教教師的心路歷程,把大山裡的聲音傳向外界,至少能讓更多弱勢群體與貧窮的孩子得到關注。
撫摸三下評論《大山裡的聲音》:感謝愛讓我遇見你
這是一部充滿藏區原生態氣息的音樂微電影,忠實於記錄,還原於真實,讓人在看後無不對於藏區的風貌感慨萬千,同樣也對那些有愛有希望的孩子們感到無比動容。
這是導演張揚的首部大型公益音樂微電影,非常用心,也驗證了這是一部用“電影紀錄愛心,用愛心滋養希望,用希望鑄就夢想”的公益微電影,而影片中的兩個藏族小朋友也到了媒體看片的現場,那種最純美最樸實的離天空最近又最接地氣的聲音是最動人的,感恩生活,熱愛生命,洗禮心靈。
說到支教,我們會想到,都去邊遠地區教什麼,而這部微電影恰恰就是從這個思路出發。當老師對一群大山裡的孩子布置了一次特別的作業,我們突然發現,支教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支教的科目也可以豐富多彩,而這一次,用音樂的方式,構架起愛的橋樑,一起傾聽大山裡的聲音。這部被稱作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的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用獨特視角去通過志願者小不點(山人樂隊民樂樂手)布置的這樣的作業,開啟了一段孩子們製作屬於自己音樂的旅程。於是,我們在西藏芒康的大地,聽到了牛鈴鐺、擠奶桶、打水瓢都變成了音樂的一部分。這種最原始的聲音加上天籟般的童聲,讓我們感受到無比震撼的力量。
對於張揚的作品,一直都非常喜歡。他曾經拍執導過《開往春天的捷運》、《飛躍老人院》等多部優秀作品,而這一次,通過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再次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人文情懷。而山人樂隊樂手、素有“人肉合成器”美譽的音樂人小不點則讓我們看到了音樂最初的原始狀態,追求音樂的極致更應該到最貼近地氣的地方,而和藏區孩子們成功演驛這樣一次特別的音樂,無論是對於歌者還是對於音樂本身,都是一種無法言語和抵抗的魅力所在。
冰雪覆蓋日光茫茫的西藏芒康自然風光,帶給我們更多豐富的想像力,這裡,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也是一個到處都充滿希望的地方,感謝愛,讓我在這裡遇見你!是你豐富了我們的視野,而我們又通過自己最質樸的聲音,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這種來自藏區最清新最豐富最真情流露的愛!

職員表

出品人:吳冰、SharonNishi
總製片人:姜嵐
總策劃人:李昕陽
總監製:徐華
監製:夏銳
執行製片人:成功 黃凌蓉 秦勇
策劃:鄧飛 安豬 姜諾 周麗
預告片段預告絮製作:張大方 孫曉希 馮雨晴
宣傳推廣: 盧瑨 宮小雙 肖建誠 張雲翠 鄭天姿
媒體推廣: 李均璨 司艷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