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力

大學教育力

《大學教育力》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子元久。本書在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上,綜合而深入地刻畫大學教育的歷史和現狀。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教育力
  • 作者:金子元久
  • 譯者:徐國興等
  • ISBN:9787561767085
  • 類別:各級教育
  • 定價:22.00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以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為背景,作者從大學的理念、組織制度、課程架構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等多維角度,結合歷史發展和國際比較,分析大學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克服挑戰、重塑和提升當代大學教育力的根本途徑。書中研究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同樣面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非常有借鑑意義。本書寫作風格嚴謹且深入淺出,無論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相關專業的高校學生,還是政府有關部門的決策和管理人員,甚至關注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一般讀者都可以從中受益。

作者簡介

金子元久,日本東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曾任東京大學教育學部長和教育學研究科長,被譽為“日本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第一人”。

圖書目錄

中文版前言:面對時代的呼喚
中文版序——東亞的大學教育模式:中國、日本和韓國
前言:大學的教育力量
一、大學教育無用嗎?
二、社會的變革必然導致大學的變革
三、大學教育應該追求怎樣的目標?
序章 大學的“教育力量”的組成部分
第一節 大學的教育力量
一、大學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影響
二、學生的四種類型
第二節 作為成長環境的大學
一、影響“態度”的要因——學力、社會認識和自我認識
二、階段轉換的兩個類型
第三節 大學教育的構造與“射程”
一、大學教育的目的
二、大學教育的方法
三、規定大學教育“射程”的要素
第四節 本書的構成
第一章 大學教育的源流和嬗變
第一節 大學的成立
一、歷史上人類社會對大學的期待
二、企業文化與課程
三、從中世紀到現代
四、大學教育的三個源流
第二節 專業人士的培養及其枯燥性,
一、國民教育與官僚培養
二、法國職業技術學院模型的影響
第三節 “博雅教育”的多義性及其誤解,123
一、探究取向與古典取向
二、博雅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四節 “洪堡精神”及其束縛
一、學術性真理探求的理念
二、影響教師自我規定的洪堡精神
第五節 工業化、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
一、高等教育的爆炸式擴大
二、大學的大眾化與教養教育的變化
第二章 大學教育的美國模式
第一節 美國社會與大學教育
一、“填鴨式”教學傳統
二、研究的出現
三、美國模式大學教育的形成
四、選修科目制度的形成和博雅教育內涵的重構
五、通識教育的誕生
第二節 美國社會與大學的使命
一、知識和技能的形成
二、支撐民主社會公民意識的形成
三、專業學術知識的傳遞
第三節 大學的教學組織
一、教學組織
二、多元性大學組織
三、本科教育的環境
四、入學與升級的制度框架
第四節 教學課程的三大特徵
一、學習的幅度與階梯
二、教學實踐
三、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學習經歷的整合
四、普及化與國際化
第三章 大學教育的日本模式
第一節 日本大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源自職業教育的起步階段
二、高等教育的二元結構
三、戰後的大學改革
第二節 大學理念——社會共識的缺位
第三節 制度與組織
第四節 教學課程
一、以研究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二、薄弱的控制機構
三、組織的教育力量
第四章 大學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
第一節 知識爆炸、知識社會化和全球化
第二節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衝擊
第三節 青年期的蛻變
第四節 大學教育的課題:目的、過程和機制
第五章 職業能力、核心能力和教養
第一節 大學教育和職業之間的關係——兩個基本模式
一、職業知識模式
二、日本模式
三、日本模式的瓦解
第二節 核心能力與大學教育
第三節 重新審視教養教育的價值
一、基礎能力與教養
二、如何構建日本的“教養”
三、通過專業教育進行教養教育
第六章 大學教育力量的形成和強化
第一節 大學教育力量產生的基礎
一、主體性參加和深入體驗的獲得
二、如何建構學習框架
第二節 教育力量強化的戰略選擇
一、教育和學習框架的再構築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三、激發動機和意義化
第三節 教育改革手段的清單
第七章 大學教育力量的基礎
第一節 教育組織的治理結構
第二節 監控和改善據點
一、從多個角度測量大學教育的影響
二、教育改善的據點
第三節 教育力量形成的財政基礎
第四節 有利於教育質量改善的社會機制
第五節 作為社會整體投資的高等教育
第六節 結論
第八章 本科階段課程改革的問題和對策
第一節 社會和大學教育
一、21世紀的:吐會和大學教育
二、大學教育和職業社會的相關性
三、大學教育的效果
四、質量保障、效率和社會問責
第二節 重視結果的價值取向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葷視結果f勺取向
二、以教育結果測量為目的的教育測驗
三、教育結果測量和控制功能之間的聯繫
四、學習成績測驗措施中的問題
第三節 建立綜合的評價和控制機制
一、古典模式
二、重視結果模式
三、教與學過程監控模式
第四節 結論
附章 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
第一節 政策大轉型:從穩步發展走向規模的迅速擴大
第二節 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大和結構變化
一、高等教育機會的市場化
二、科學研究的市場化
三、高等教育的發展對金融市場的依存度加深
四、高等院校的治理結構
第三節 從中日比較的角度審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