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

大婚

大婚,又稱大昏。是指天子諸侯的婚娶。皇上大婚一般是指這位皇帝登基之前沒有娶過正妻,是登基以後結的婚,這場婚禮被稱為皇上大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婚
  • 別名:大昏
  • 含義:指天子諸侯的婚娶
  • 來源:《禮記·哀公問》
  • 時間:古代
  • 性質:結婚
基本意思,古代的意義,現代的意義,清帝婚禮,簡介,過程,婚前禮,納采禮,大征禮,婚成禮,冊立禮,奉迎禮,合卺、祭神,婚後禮,廟見,朝見,慶賀,頒詔,筵宴,

基本意思

禮記·哀公問》:“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 孔穎達疏:“大昏,謂天子、諸侯之昏也。” 清趙翼《題長椿寺九蓮菩薩畫像》詩:“期屆大婚移殿早,禮尊正嫡過宮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回:“這是什麼話!無論皇上大婚多年,況且滿漢沒有聯婚之例,那裏來的這個話。皇上大婚一般是指這位皇帝登基之前沒有娶過正妻,是登基以後結的婚,這場婚禮被稱為皇上大婚。要是皇帝登基之前已有了妻室,那么登基後也不會舉行大婚。即使第一位皇后死去或被廢,再另立皇后,也不會再舉行大婚。
康熙繼位後與赫舍里氏結婚,赫舍里氏被冊封為皇后,這是大婚,赫舍里氏又被稱作康熙的元皇后。

古代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皇帝能舉行大婚的,一般是在很小的年齡就即位做了皇帝,“皇帝大婚”更可以看作是一場成人禮,表示皇帝長大了。絕大多數舉行過“皇帝大婚”的皇帝,都是在婚後真正親政的。

現代的意義

現某些知名人物,以及商業巨頭舉行婚禮也被稱為“大婚”。除此之外,“大婚”還是民間百姓結婚的一種帶有喜慶性的稱呼。”大婚“即男女結婚。大婚之日,就是男女結婚當天辦酒宴那天。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婚“不再局限於知名人物之間,而是更廣泛的運用在普通百姓之間。現代婚禮更多是從西方演進發展而來,而穿白色婚紗的傳統也是從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那裡沿襲而來。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提升,人們結婚也不再滿足程式化,模版化的流程,而更希望有自己的婚禮特色。新人經常去的網站,比如大婚網 (見本詞條下的擴展閱讀)上就有很多新鮮的婚禮想法和靈感。對於新人來說,大婚是人生的新起點,所以對婚禮的重視也是自古而來。怎么樣在自己預算內辦出有特色的婚禮,是困擾新人們的難題。
途徑:1,網上搜尋專門的資訊類的大婚網站,而不是單純的婚慶公司
2,通過了解大婚過程中的細節來確定自己婚禮風格
3,有了自己想法之後再跟婚慶公司溝通,更能實現想法,讓婚禮舉辦得滿意
4,最重要的,自己的婚禮自己做主,讓新人、來賓都玩開心的婚禮是最美好的
結婚結婚

清帝婚禮

簡介

清初順治、康熙皇帝的大婚禮儀尚不成熟,資料也相當缺乏,至晚清時期大婚禮儀已較為完備,其中光緒帝的大婚資料最為齊全。尤其是內務府員外郎慶寬等人所繪的《皇帝大婚圖》冊,用寫實的筆法再現了光緒皇帝大婚的外朝禮儀全景,工筆彩繪,極為精細,給後人留下了研究清朝皇家禮儀的珍貴資料。
清帝大婚儀式場景清帝大婚儀式場景
由於皇帝的特殊地位,用於普通百姓的婚前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在步驟和實施上發生了些許改變。清代皇帝的婚前禮,因皇后從記名秀女中指立,不再行“問名”與“納吉”之禮,又改“納徵”為“大征”,以表明規模宏大。而貴為天子的皇帝,大婚不能“親迎”,只派遣使節迎娶,稱之為“奉迎”。大婚與民婚重要的區別是在“奉迎”前舉行“冊立”之禮以明確皇后的身份。因為有欽天監推定良辰吉日,所以也就沒有了“請期”這個步驟。

過程

清代皇帝大婚全程包括
婚前禮:納采、大征
成禮:冊立、奉迎、合卺、祭神
婚後禮:廟見、朝見、慶賀、頒詔、筵宴

婚前禮

婚前禮分為納采禮和大征禮

納采禮

,皇后的選擇通過選秀女的形式,並沒有像民間的訂婚程式,皇家行納采禮只是表明尊崇古禮。歷代的納采,男家都要向女家致以薄禮。從漢代開始,饋贈之物漸次增多,並且開始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光緒皇帝大婚的納采禮物中主要有文馬4匹(文馬指披掛鞍轡的馬匹,不披掛鞍轡的馬匹稱閒馬)、鞍轡10副、甲冑10副、緞100匹、布200匹以及金銀茶筒等等,這些禮物由內務府預先備辦。清朝統治者熱衷騎射與尚武,所以在納采禮物中把馬匹、鞍轡、甲冑列入其中,卻沒有中原地區婚禮用雁代表婦從夫、順陰陽的儀物,這應是滿漢民族的差異。納采禮由此揭開了隆重的大婚序幕。
民間舉行婚禮要選擇黃道吉日,皇帝大婚事關國家盛典,更加重視吉期的選擇。掌管天文曆法的欽天監負責選定大婚各項禮儀舉行的黃道吉日以至吉時,他們認為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初二日午時(11點至下午1點)行納采禮最吉,於是從那一天起,光緒帝大婚的序曲終於奏響了,整個紫禁城都忙碌起來。
首先要欽命使節代表皇帝行禮。午時之前,光緒皇帝欽命的正副使恭恭敬敬地來到太和殿前,聽宣制官宣布皇帝命其“以禮納采”的詔令,然後三跪九叩,接受由大學士所授的金節,再率儀仗隊伍以及納采禮物出東華門前往皇后府邸。
皇后家精心準備,跪迎來使,皇后之父聆聽正使傳制。納采禮後,給皇后娘家的賜物可以留下,而給皇后的禮物卻仍要帶回宮中。
當天傍晚,皇后的娘家張燈結彩,舉行盛大的納采宴會,這並非皇后的父親設宴款待來使,而是光緒皇帝特命內務府大臣侍衛八旗公侯以下、滿漢二品以上的官員宴請皇后的父親,同時還賞給皇后娘家女眷餑餑桌20張,酒筵桌20席,羊20隻,酒20瓶。宴會結束,以皇后之父為首,眾官員朝皇宮的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禮,以謝皇帝賜食之恩。

大征禮

傳統婚禮中稱為“納徵禮”,也稱“納幣”,表明男女雙方的婚事已成,男方需給女方家裡大量的財物作為經濟上的補償。而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大征禮當然相當豐厚、貴重。
大征禮物比納采禮物從數量到種類都多得多,不但有金銀茶筒、銀盆、綢緞、馬匹等實物,而且還有巨額金銀錢兩。
經欽天監卜測,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初四日行大征禮為吉。為把大征禮物送達皇后邸第,同樣要由皇帝欽命正副使節,率領各相關的機構人員完成使命,其儀式與納采禮的命使禮儀相同,只是使節的人選有變更而已。
內務府官員把大征禮物分為兩類,一類是給皇后的禮物,盛在74座龍亭內陳放于丹陛上,另一類為賜物,盛在58座采亭內陳放于丹陛下。命使結束後,浩浩蕩蕩的人馬在御仗引導下經東華門向皇后娘家進發。
到了皇后娘家,正使畢恭畢敬地把金節放在廳堂正中的節案上,大征禮的儀式與納采禮相同。同樣地,給皇后的禮物也要隨妝奩帶回宮中,而賜物則可以留下。

婚成禮

婚成禮分為冊立、奉迎、合卺、祭神

冊立禮

皇帝親臨盛典
冊立禮就是授予皇后象徵其地位的金冊與金寶的儀式。清代金冊鐫刻以滿漢文,金寶亦為滿漢篆字,形式與皇帝御寶相同。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帝先派遣官員告祭於天地、太廟、奉先殿,然後到慈寧宮向慈禧皇太后行禮,告知將要迎娶新娘。與此同時,太和殿前的典禮布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光緒帝向慈禧太后行過禮後,親臨太和殿閱視金冊金寶,命使節持金節奉迎皇后。使節接受金節後,光緒皇帝回到內廷乾清宮等候皇后的到來。
光緒帝親臨的盛典陳設自然相當隆重。
太和殿:殿內正中南向設節案,金冊案西向,金寶案東向,殿前設皇帝的法駕鹵簿,東西檐下設中和韶樂。丹墀中道左右陳列仗馬。
太和門:設丹陛大樂於門內東西檐下,陳列步輦於太和門外,皇后鳳輿於太和門階下,皇后儀駕於太和門階下直至午門外。
午門:陳列五輅於午門外,馴象於五輅之南。
一切人員準備就緒,只等光緒皇帝到來。
冊立皇后
正副使率領儀仗隊伍出太和門,緊隨使節之後的是盛放金冊、金寶的龍亭。皇后的鳳輿在16人抬護下,列在龍亭之後,一同出午門、大清門,前往皇后府邸。
鳳冠鳳冠
內務府官員早在皇后府邸提前作好了準備,正使先向皇后之父宣讀迎娶皇后的制文,然後把金冊金寶放在冊案寶案上,引禮女官引導新皇后到拜位前,由侍儀女官向皇后宣讀冊文寶文,皇后接過金冊金寶。最後,皇后行三跪三拜禮畢,冊立大禮即告完成。等欽天監官報告子時(二十七日凌晨)吉時一到,皇后身著龍鳳同合袍,正式坐上鳳輿向皇宮進發。

奉迎禮

冊立禮結束後隨即進行奉迎禮。鑾儀衛校尉把鳳輿抬進內堂正中。皇后入宮的鳳輿與常人的喜轎不同,要提前在內部放置御筆“龍”字,光緒帝皇后鳳輿中的“龍”字則為慈禧太后所寫。皇后身著龍鳳同合袍,頭梳雙髻,戴富貴絨花,福晉們用藏香熏一下鳳輿和蓋頭,以便驅除邪氣,然後請皇后手執蘋果、金質雙喜如意(寓意平安如意),搭上紅蓋頭上轎。正使持節偕副使出,乘馬先行。皇后之母率諸婦人送至鳳輿前,皇后之父率子弟跪送於大門外。鑾儀衛校尉抬起鳳輿,提爐侍衛手持鳳頭提爐引導,太監左右扶輿,內大臣侍衛在後乘騎護從,向皇宮進發。由於是深夜,隨行的人多手執宮燈,沿途也懸掛了大量的燈籠。 入關之初,清王朝對漢文化的各種理念還處於相當模糊的階段,大婚當日皇后由哪個門進宮其實與皇后身份並無直接聯繫。順治帝第一任皇后可能當時就住在東華門內,因而由協和門入宮。隨著滿族的漢化程度加深,按照封建禮法,迎娶皇后必須走皇宮正門,才足以表達其與皇帝同尊並重的地位,才符合“中”與“正”的觀念。其進宮路線如下: 大清門中門—天安門外金水橋(正副使下馬持節步行進入)—天安門中門—端門中門—午門中門(鐘鼓齊鳴)—太和門中門—中左門—後左門—乾清門中門(正副使至此完成使命,與內大臣侍衛退下)—乾清宮階下。皇后鳳輿到乾清門時,光緒皇帝早已身著龍袍在乾清宮西暖閣等候,接著近支王公為光緒帝在乾清宮正殿結髮,然後從後槅扇前往坤寧宮洞房等候。 寅時(凌晨3點至5點),皇后的鳳輿迎到乾清宮階下,在恭侍命婦的導迎下皇后走出鳳輿。此時恭侍命婦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與金如意,同時又遞給皇后一個寶瓶,寶瓶內裝有珍珠、錢幣等各種金銀財寶。皇后懷抱寶瓶,進入乾清宮內,首先要跨過火盆,然後出乾清宮後槅扇門,改乘孔雀頂轎,由交泰殿前往皇后中宮坤寧宮東暖閣的洞房。在坤寧宮的門檻上還設有一個馬鞍,馬鞍下壓著兩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要從上面跨過才能進入洞房。至此,奉迎皇后的禮節結束。
皇后化妝盒皇后化妝盒

合卺、祭神

(估計屬於私密,所以沒有畫面)
合卺禮在現代看來就是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飲共食,結為一體。“卺”原意為把瓠分成兩個瓢,合卺即新婚夫婦各拿一瓢飲酒。這一程式是婚禮中最為關鍵的禮儀,是婚禮中的高潮。
進入洞房後,天已經快亮了。首先,皇帝皇后要坐在龍鳳喜床上,面向正南方天喜方位,行坐帳禮,又稱為坐床,其本意緣於讓遠路迎來的新娘歇息一下,後寓意為祈求多子。接著,皇帝揭去皇后的蓋頭,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坐在龍鳳喜床上,一起吃半生不熟的“子孫餑餑”(即餃子),以寓意多生子嗣,繁衍萬代。然後皇后卸去龍鳳同合袍,重新梳妝,改穿朝服——身著明黃色朝袍、石青色八團龍朝褂,頸戴朝珠、領約,用扁方梳扮旗人已婚女子的兩把頭髮式。一切準備就緒,到了酉時(傍晚5-7點)皇后開始與皇帝面對面坐在坤寧宮龍鳳喜床下的合卺桌前,行合卺禮。御茶膳房預備好合卺宴,美味佳肴都放在坤寧宮外屋檐下以黃幕布罩起,隨吃隨進。同時,由結髮的侍衛夫婦在洞房外用滿語唱《交祝歌》,表達各種吉祥美好的祝願。當晚,帝後在龍鳳喜床上吃長壽麵,以求白頭偕老,福壽綿長。
次日一早,福晉命婦等重新為皇后梳妝,準備祭神。此時皇后要穿上吉服——頭戴鳳鈿,頸戴項圈、朝珠,身著明黃色龍袍、八團龍褂。皇后走出洞房,捧起一捆預先準備好的柴禾,交給結髮薩滿收存,以備祭祀時使用。皇后捧柴稱為捧柴禮,象徵婦道三日下廚房之意,又因“柴”與“財”諧音,亦寓意財源滾滾。此時在坤寧宮明殿早已擺好了兩張大紅雙喜圓桌——天地神桌和喜神桌,其上擺神位、如意、蘋果、金色香餅和香斗。天地桌向北,喜神桌向正南喜神方位,皇帝皇后依次到桌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回洞房稍事休息,接著再向坤寧宮的西案、北案(常年供奉薩滿教各神位)行三跪九叩禮,在灶君前上香行三叩禮。拜神完畢後,皇帝和皇后同在龍鳳喜床上吃茶膳房預備的團圓膳,象徵合和美滿。

婚後禮

婚後禮分為廟見、朝見、慶賀、頒詔、筵宴。

廟見

洞房各禮行過之後,皇后須與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廟祭祀,稱“廟見”,以求得祖先神靈的接納。皇帝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聖容(即畫像)的壽皇殿(今景山公園北麓少年文化宮)祭拜上香,然後回到宮內,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後的各宮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禮。

朝見

朝見禮是擇吉日皇后到慈寧宮向皇太后所行之禮。民間婚禮之後,新婦於第二日拜見公婆(古稱拜舅姑),為其點菸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駕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從來無“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光緒皇帝大婚時,由欽天監占卜吉日,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二辰時(7至9點)舉行朝見禮。皇后與妃嬪首先向慈禧太后遞如意,取其最為吉祥之寓意,然後向皇太后捧觴獻饌,以示侍奉唯謹。接著皇后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三叩禮,皇太后舉酒舉饌,皇后再行一跪一叩禮,然後即席舉酒舉饌。內監撤席,皇后再到拜位上行一跪一叩禮。禮畢,皇后回到坤寧宮

慶賀

慶賀禮以宣讀賀表為主要內容。皇帝大婚是國家的重大慶典,宮廷中的慶賀禮屬於國禮,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進獻賀表。由欽天監官測出吉時,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四日辰時(7點至9點)行慶賀禮。。
由於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光緒皇帝也只是兒臣,所以光緒帝必須首先率王公大臣到慈寧宮進表慶賀,然後才可以御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之進表慶賀,此種情形較為特殊。皇位與皇權相分離的狀況迫使光緒帝對慈禧太后所行之禮,超出了家禮的範圍,而行以國禮、臣禮。
光緒皇帝率群臣詣慈寧宮行禮畢,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慶賀,皇帝頒詔宣示天下。。

頒詔

皇帝的大婚與臣民百姓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禮外增加“國”禮。皇帝大婚是國家的盛典,必須從國家的高度來安排諸禮儀,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在於婚成以後要向全國臣民發布詔書,以使天下皆知,這就是頒詔禮。外廷慶賀禮結束後,立即就開始進行頒詔禮。捧詔官將詔書放至天安門城樓的黃案上,然後宣詔官登上城樓,用滿漢兩種語言宣讀詔書,文武百官於金水橋南排立,耆老領催等另站一隊,面北行三跪九叩禮。宣讀完畢,捧詔官將詔書置於一朵金色祥雲內,用彩繩懸系,並銜於金鳳口中,放下城樓。禮部司官跪接詔書,然後送至禮部衙署設香案供奉,刊印頒行天下。。

筵宴

光緒皇帝的宴桌安排在太和殿內正中,皇后的父親及王公的宴桌分設在皇帝寶座的東西兩側,殿門外西檐下是都察院官員之席,東檐下是理藩院官員之席,丹陛上是二品以上諸世爵暨侍衛等席,丹墀下左右排列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席,外國來使席設於西面之末。筵宴的席次嚴格地依照等級制度安排。
大婚
皇后的父親率其族屬先至慈寧門,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到太和殿丹陛東西面立。光緒皇帝來到太和殿升座,午門鐘鼓齊鳴,中和韶樂奏響《會平之章》,鑾儀衛鳴鞭三響,皇后的父親及其親屬行三跪九叩禮,丹陛大樂奏《調平之章》。禮畢,皇后的父親率其族屬順次進入座席,大宴開始。
尚茶官先向光緒皇帝進奶茶,眾人向皇帝行一叩頭禮,然後皇帝令侍衛向與宴大臣分賜奶茶。茶宴結束後,再吃酒席,由進爵大臣先後為光緒帝、皇后的父親、宗族以及參與宴會的大臣敬酒。
酒足飯飽,丹陛上進行以“武”著稱的慶隆舞表演,演員身著獸皮頭戴面具,追憶先民於白山黑水創業之艱難。與宴大臣則在大殿內跳起了文舞喜起舞,兩兩一對依次向皇帝進舞。最後表演蒙古樂曲、高麗筋斗、回子樂、粗緬甸樂等各項技藝。
舞樂結束,皇后的父親率其族屬一跪三叩謝恩,禮部堂官向皇帝奏告筵宴禮成。鳴鞭三響,皇帝回到內廷,大婚禮儀的帷幕終於落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