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聲音:李俊輝農業新聞作品選

大地的聲音:李俊輝農業新聞作品選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地的聲音:李俊輝農業新聞作品選
  • 出版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作者:李俊輝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大地的聲音:李俊輝農業新聞作品選》寫到,大地的聲音,是來自最基層的聲音,來自田野的聲音。李俊輝同志把他的這部新聞作品集定名,是大有深意的。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作為農科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他所從事的是記錄“三農”先進人物、推廣農業科技知識,傳播農業技術信息、反映現代農業發展、引導新農村建設的事業,反映的是時代的主流聲音。這既是我們的工作性質所決定的,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所要求的。
《大地的聲音:李俊輝農業新聞作品選》集結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它的面世必將為眾多農科新聞記者的新聞報導工作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

作者簡介

李俊輝,男,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陝西乾縣人,中央黨校大學學歷。陝西楊凌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楊凌攝影家協會會員。自學新聞專業,媒體從業14年。1999年8月起先後供職於《勞動早報》發行部:陝西文藝廣播電台廣告部:《西安商報》新聞中心;《三秦都市報》社會新聞部。2004年2月起到《農業科技報》記者部工作。2006年9月至今,先後任《農業科技報》經濟部主任;報社團支部書記;農業科技報陝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副總經理:《農業科技報》編委。2012年5月當選陝西省楊凌示範區第四屆“優秀青年”。新聞作品多次獲得西安新聞獎、陝西新聞獎、中國農業科技新聞獎。數十篇稿件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日報》、《當代陝西》、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媒體轉載刊發。

媒體推薦

縱覽這本書,有幾個亮點和特色躍然紙上:一是面向基層,關注“三農”的民生情結;二是科技興國,科技興農的時代旋律;三是紮根基層,現場報導的職業精神;四是樸實無華,鮮活生動的新聞文風。
作者深諳農村實情,體昧農民甘苦,堅持走基層,接地氣,和民眾水裡泥里滾在一起,因而作品有靈氣,有生氣,讀來親切自然。
——陝西省記協主席 尹維祖

圖書目錄

示範推廣篇
“楊凌企業是咱農民的活財神”——山西臨猗縣採訪見聞
山清水秀紙坊溝——陝北安塞縣採訪見聞
“沙漠大叔”石光銀笑了——陝北定邊縣採訪見聞
楊凌科元:農牧民增收的“旗艦”——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採訪見聞
寧南山區的希望——寧夏固原採訪見聞
楊凌專家“把脈”寧南小雜糧——寧南山區名優小雜糧新品種引進示範基地採訪見聞
楊凌白菜新種惠及晉魯菜農——山西晉中、山東菏澤大白菜基地採訪見聞
百畝示範園帶動十縣蘋果產業發展——國家現代蘋果產業體系鳳翔蘋果綜合試驗站採訪見聞
農高盛會篇
農高會農產品拍賣會昨日開槌
“農民創業論壇”演講精彩紛呈(上)
“農民創業論壇”演講精彩紛呈(下)
國際化水平提升農民參會更理性——新聞記者眼中的楊凌農高會
中外農民精英農高會上傳經送寶
中國農民生產經驗交流的先河之舉
“農高會上籤訂的契約全部落實啦!”——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天水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採訪見聞
涉農企業和“農高會”的不解之緣——山東龍口凱祥公司採訪見聞
“農高會讓我們和農戶實現雙贏”——河南佳多科工貿公司採訪見聞
“農高會”救活了我們企業——西安東晟農業設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採訪見聞
“我們創造了農高會參展規模之最”——陝西正大有限公司採訪見聞
租大巴趕“大集”
農高會“農資一條街”上的“三個一”
農高會:讓品牌農資助力果農豐收——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吉鎮採訪見聞
農高會:農民尋寶亮寶的盛會——陝西眉縣喜勞葡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喜勞的農高會情緣
農高會:農資企業的宣傳推廣平台——陝西成陽綠地靈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科技服務果農採訪見聞
參會企業眼中的農高會“農資一條街”
人物訪談篇
免耕覆蓋抗旱保墒——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旱作農業專家李立科養豬想賺錢請聽專家言——訪本報專家顧問團成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楊和平
從下崗女工到民企董事長——記全國“三八”紅旗手、陝西省優秀青年實業家、楊凌博迪森股份
公司董事長王瓊
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經濟強縣——訪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縣委書記鮮選玉
示範園促進果業上台階——訪山西省萬榮縣果業局局長謝璞仁
搞好農業普查構建和諧農村——訪陝西省統計局局長、省農業普查辦公室主任王莉霞
今年棉花價格預計穩中有升——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員夏志明
九因素導致尿素價格高漲——訪資深業內人士、山東魯西化工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同營
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訪陝西省蒲城縣副縣長張全才
大學生葛鵬輝的快樂創業生活
肥料使用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趨勢——“2009中國楊凌肥料市場高峰研討會”札記
菜農效益和市民利益兼顧的菜部經理——記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副食商場菜部經理徐剛
今年櫻桃為何開花多結果少——著名雜果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林研究所所長呂平會
為果農答疑解惑
“風險擔在我身,絕不能讓果農受損”——記高級農藝師、葡萄專家袁永強
用畢生心血幫助農民增收的企業家——記陝西省華縣榮昌鉀肥廠廠長李延榮
最佳化品種和深加工是發展雜果產業關鍵舉措——訪著名雜果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林研究所所長呂平會
將農業科技推廣進行到底——記成陽恆藝果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碧恆
把推廣楊凌農業科技當己任的企業家
一個陝北漢子的畜牧夢想——記西部畜牧業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倪明敏
“讓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食品”——訪全國人大代表、楊凌本香農業產業集團董事長燕君芳
心繫百姓疾苦的醫藥專家——訪全國政協委員、楊凌東科麥迪森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東科
科技增收篇
豬肉產業化工程讓800多農戶受益
楊凌專家育成一年生核桃良種成品苗
胡家底的變遷
“科技人戶”讓農民嘗甜頭
科學施肥土地生金
果樹管理從地上轉入地下——山西省芮城縣採訪見聞
科學施肥促進農民增收——山西省平陸縣採訪見聞
晉南農民的希望——山西省夏縣、河津、稷山採訪見聞
農民致富離不開好肥——山西省新絳、萬榮、臨猗採訪見聞
獼猴桃黃化病的“剋星”
控氮穩磷增鉀補鈣——陝西土肥專家指導果農科學施肥
農業科技滋潤隴東果農——陝西省華縣榮昌鉀肥廠科技下鄉側記
陝北千畝“富硒蘋果”帶給果農希望
企業出資果農考證——陝西省華縣榮昌鉀肥廠資助山西果農考職稱
新技術為果農降成本
本報報導引反響促控新技術受關注
陝北嘎啦蘋果喜獲豐收
“2009中國土壤保健論壇”在楊凌開壇
關中果農共享科技大餐
轉變施肥觀念是蘋果增產的關鍵——訪陝西省富平縣果農王水龍
農民盲目施肥等於增加成本——訪陝西省涇陽縣雲陽鎮仇家村農民田春軍
果樹施肥地下地上同樣重要——訪陝西省乾縣臨平鎮南齊村果農韓紫東
“我們的果園急需測土配方施肥”——訪陝西省禮泉縣南坊鎮中信村果農劉衛國
“有機肥提升了我們農產品的品質”——瀋陽仙鏡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採訪見聞
科學施肥降低成本實現增收——訪遼寧省新民縣法哈牛鎮東升堡村菜農李凱傑
施用有機肥是生產有機食品的關鍵舉措——瀋陽市瀋北新區採訪見聞
被判“死刑”的香瓜緣何長勢喜人——訪遼寧省阜新市大棚種植戶殷瀾碧
沙土地產出“金蛋蛋”——山東滕州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現場會側記
利用有限土地產出精品果子
“富硒蘋果”助推陝西果農增收——“陽光富硒”基地採訪見聞
叱乾果農“飽嘗”科技文化“大餐”——陝西省禮泉縣叱乾鎮科技文化下鄉側記
冬季果樹管理:改良土壤是關鍵
楊凌科技服務鎮原農民
打造渭北“富硒蘋果”第一品牌
小麥“配方施肥”獲高產
“楊凌科技幫我走上致富路”
“楚農”有機肥給果農增收帶來希望
讓有機農業花開三秦大地——“華廈寶島”科技推廣服務紀實
陝西寶雞“植物協同鈣”試驗成效喜人¨
產量下降了反而增收了
老孫頭冬棗緣何受青睞?
紅提葡萄糖度增高的秘密
肥料投入減半蓮藕產量翻番
“選擇楊凌的品牌肥料沒問題”
從果袋數量看蘋果產量
肥料好不好地頭看效果——楊凌“博帝森”肥料晉南玉米施用情況採訪見聞
二十六年大齡果樹煥發新顏——陝西洛川果農同長才科學施肥創奇蹟
明其道不記其功(代後記)

後記

明其道不計其功
(代後記)
今天是2月23日,對我來說,這個普通的日子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因為2004年的2月23日,是我離開西安到楊凌、離開《三秦都市報》到《農業科技報》工作的日子。屈指算來,到楊凌已是第十個年頭了。而到楊凌之前,我在西安媒體業已經打拚了四五年。如今回首往日,不勝感慨萬千。
我是農民的兒子。父親生於解放初期,兄弟五六個當中,他是唯一沒有上學的,12歲就開始給生產隊放羊掙工分。叔伯當中,有當鄉鎮幹部的,有當教師的,有當工人的,而父親一生則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一生。小時候我時常想,父親當年要是能讀點書,一輩子可能也就不會那么辛苦。
改革開放以後,家裡分到了近十畝地,父親激動地一晚上都睡不著覺,他比在生產隊的時候起得更早了。不管耕種什麼,父親都會想盡辦法讓作物增產;三夏龍口奪食,他會把每樣農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不管是割麥子、篩篩子、揚場,還是套牛耕地、開手扶拖拉機,甚至農閒時打“胡基”(以前關中農村蓋房用的土坯),每樣活好像都難不住父親。小時候我經常聽到村裡的老人夸父親:“這小伙幹活真是個好把式!”
在我的印象當中,父親對土地的愛與對子女的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到了播種季節,父親都會很認真地教導我們:“人不能哄(騙的意思)地!人要是把地哄了,到收穫的時候,地也就把人哄了!”在地里幹活乾累了,父親會用一條常帶在身上的牡羊肚手巾擦把汗,樂呵呵地自嘲到:“七十二行,莊稼漢為王!”幹完活回到家,接過母親端來的一大碗放著油潑辣子的手擀麵,父親會就一瓣大蒜,“呼哧、呼哧”地吃得滿頭大汗,完了再喝一碗麵湯,用手把嘴一抹,又樂呵呵地說:“吃飽咧!喝脹咧!和皇上他二爸一樣咧!”
這就是我的父親,八百里秦川腹地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農民。一直以來,父親就是我的偶像,他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為我們兄弟姊妹樹立了榜樣,也使我對生我養我的黃土地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以至於進城打拚的日子,時常在夢裡能聞到老家麥場上新鮮麥子的清香。
老家的村子名日清水營,屬乾縣管轄,古時候稱青龍關,傳說是黃飛虎駐軍地。107省道從村邊穿過,往西一里地屬於扶風縣;往南一里地屬於武功縣。古往今來有“雞叫一聲聞三縣”的說法。
老家距離楊凌三十多公里,小時候常聽父親說起楊凌,有三件事印象較深。一是父親說生產隊派他和其他社員拉著架子車到楊凌站上(火車站)拉煤。凌晨出發,一天拉兩趟。“那得多累呀?”幼時我不解地問。父親笑著說:“那時候真沒覺得累。”從父親的口中我得知:楊凌不大,一條街道200多米長,有個火車站,楊凌人把去街道叫“去站上”。二是父親到楊凌農學院獸醫站給生產隊的牲口看病,牽著生病的牲口走得慢,有時還得住一夜,這讓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牽著牲口看病的生產隊長孫少安。第三件事印象尤為深刻:改革開放前夕,父親和爺爺用架子車拉著自家老母豬生的一窩小豬仔,天沒亮就出發,過楊凌,至渭河邊,準備去對岸的周至縣啞柏鎮賣豬仔。那時女》雜誌社的學生記者函授培訓,寫的一篇事件通訊受到該雜誌副主編李國偉教師的關注,他的親筆指點讓我備受鼓舞。讓高中後,我被東北的《大校園報》聘為學生記者,常有習作見諸報端。高二時,一篇小小說在《成陽日報》副刊發表,更讓老師和同學對我剖目相看。語文老師任志祥鼓勵我說:“好好努力,報文科,將來當個記者!”
那個時候,家裡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依然經濟拮据,時常捉襟見肘。父母為了供我們姊妹四人上學,農閒時去附近的磚瓦廠打工,起早貪黑,不辭辛苦。終於,父親因為操勞過度,患上了美尼爾氏綜合徵,幸虧治療及時,病情得到控制。出院時看著父親深陷的眼眶、消瘦的臉龐,想著家裡為給父親看病債台高築,我忍住眼淚勸說父母,並做出人生第一個重大抉擇——放棄學業,打工掙錢,替父母分擔重任,供弟弟妹妹繼續上學。
1998年的夏天,在西安市大慶路玉林市場一間偌大的藥品庫房裡,我白天收貨發貨,扛著藥箱出出進進;晚上住在瀰漫著中成藥和酊硫膏劑氣味的庫房頂端,貪婪地翻閱著已考上陝西師範大學新聞系的高中同學董雪麗借給我的《中國新聞事業簡史》——生活的艱辛並沒有磨滅我心中夢想的火焰。
1999年8月,《陝西日報》的另一份子報《勞動早報》創刊,我應聘到發行部做發行員,負責大雁塔及小寨附近的報紙投遞和征訂工作。白天我騎著一輛舊腳踏車送報紙,晚上在租住的廟坡頭村(現為西安大唐不夜城)村口的路燈下擺地攤,賣舊雜誌。
此後近兩年時間裡,我一邊在報社搞發行、在電台拉廣告,一邊自學新聞專業。2001年5月,創刊不久的《西安商報》招聘記者,新聞專業自考還沒考完的我和一群科班生以及有新聞從業經歷的老記者J司台競聘。當時的我外表看似堅強,其實內心彷徨。沒想到筆試結果出來後,我竟然得了69分(那場考試最高分74分),甚至比一些科班生分數還高。此後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我順利通過考核,成為《西安商報》新聞中心的一名記者。如今回首往事,不得不感謝我新聞從業路上的一位領路人——時任《西安商報》新聞中心主任呂岳(現任華商報》要聞部副主任),如果當時他因學歷問題不給我筆試的機會,真不知道自己以後的人生軌跡會是什麼樣子。
在西安的那幾年,我職業生涯當中像呂岳老師這樣的貴人不少——《報刊薈萃》副主編張軍朝(時任《西安商報》副總編);時任《西安商報》副總編和森;《陽光報》總編輯萬波(時任《西安商報》副總編);雲南《生活新報》執行社長魏源海(時任《西安商報》綜合新聞部主任);《三秦都市報》民生新聞版主編郭天罡以及被譽為“三秦報”四大才女當中的杜曉英、艾曉珊、詹曉暉。我的成長,離不開這些新聞界精英的支持與幫助,感謝你們!

2004年2月,我將自己的新聞職業“錨”拋到了農業科技報社。那是2月中旬的一天,我帶著自己的新聞作品剪貼本和相關證書,毛遂自薦,敲開了時任社長、總編輯李成硯(現任楊凌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先生辦公室的門。一個多小時的交流,社長的博學、睿智以及創新的辦報思路讓我折服。後來的實踐證明,在成硯社長的帶領下,《農業科技報》成長為全國幾百家涉農報紙當中的佼佼者,報紙蟬聯省級著名商標,報社先後被中共陝西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為省級“文明單位”和“省級文明單位標兵”;報社還獲得“陝西省新聞出版行業先進單位”、“陝西省報業發展功勳報社”等多項殊榮。當天,成硯社長又將時任副總編劉波、記者部主任陳永斌介紹給我,讓我對這份報紙和這個單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當月23日,我正式成為《農-業科技報》記者部一名記者。身為農民的兒子,來到了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楊凌,成為農業科技報社的記者,我很激動,感覺自己一下T-Y,-~~了久違的地氣。
雖然在農村長大,對農村農業有所了解,但要成為一名農科新聞記者,以往的知識僅僅是個皮毛。到楊凌後,我把學習農業知識確定為一門必修課。採訪中認識的旱作農業專家李立科,雜果專家呂平會,土壤肥料專家田家駒、劉存壽,蔬菜專家張樹學,棉花專家夏志明,蘋果專家李丙智、梁俊,動科專家楊和平,植保專家時春喜,等等,都成了我請教學習的對象。而在這方面,成硯社長更是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他帶頭和編輯記者報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專業自學考試。整個報社,學習專業知識蔚然成風。
此後的工作當中,我跟隨土肥專家田家駒、郭登泰到洛川果區採訪,寫出了《控氮穩磷增鉀補鈣——土肥專家指導陝北果農科學施肥》;跟隨蔬菜專家張樹學到合陽採訪,寫出了《肥料投入減半蓮藕產量翻番》;和雜果專家呂平會吃了一次飯,寫出了《今年櫻桃為何開花多結果少——楊凌專家為果農答解疑惑》……每次深入基層採訪農民,我都會想起至今仍堅持耕作的父親,自己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這股力量無時不鞭策著我把工作乾好。
每每得知農民朋友通過我的稿件掌握了一些實用技術、轉變了傳統的耕作觀念、獲得了增產增收,我就感到無比欣慰,心裡猶如喝了蜂蜜。

一晃十年過去了。十年間,不管是走出楊凌看示範,還是深入基層做採訪,我始終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位農民的兒子;始終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農業科技報》“立足楊凌,面向全國,眼務‘三農’”的辦報宗旨;始終把工作當成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對於新聞事業的虔誠,猶如父親對待他熱愛的土地。
如今,這本匯集了十年來採訪農業新聞通訊的《大地的聲音》即將面世,我的內心喜憂參半。喜的是這本書是自己十年新聞從業的一個小結,更是獻給父親六十壽辰的禮物;憂的是裡面的許多作品存在採訪不深入、不到位的瑕疵,正如新聞界前輩尹維祖說的那樣:新聞寫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新聞作品是一種易碎品。但不管怎么說,能走到這一步,對於我來說實屬不易。因此,還是要說感謝的話。
感謝農業科技報社對我的培養!感謝楊凌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李成硯部長十年來對我的關心與支持!他在一個月前剛剛卸去擔任的報社社長一職,繁忙的公務之餘,為本書擬定並題寫書名,讓我甚為感動!德高望重的新聞界前輩、省記協尹維祖主席為本書作序,給我以極大的肯定與鞭策,讓我終生難忘。農業科技報社梁孝宏社長多年來給了我不少的關心和幫助,許多活動和選題的策劃得到了他的指導,讓我永遠銘記。同時,感謝《農業科技報》劉波總編作序,為本書增色不少!在此,我還要感謝《陝西日報》政治要聞部副主任孫文生,“走出楊凌看示範”,孫主任一路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感謝楊凌黨工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峰、陝西廣播電視台楊凌記者站站長劉松燾等領導多年來對我的指導和幫助;感謝農業科技報社賀輝副社長以及總編助理尚遙、陳永斌等領導長期以來對我的支持、鼓勵與幫助;感謝吉燕、張小寶、李寧、王偉千、唐釗恆等同事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大家的鼓勵,是我前進路上力量的源泉。
西漢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說過兩句話:“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兩句話出於同一種思想,意思是強調要堅持儒學的義和道,而不必去講求功利。今天,從職業生涯的角度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選擇了一項事業,就要終生為之奮鬥,只有全力以赴,豈能盡力而為?
十年是一個結點,更是一個起點,我時刻都準備著!
李俊輝
2013年2月23日夜於楊凌

序言

植根沃土筆生華
尹維祖
春節期間,《農業科技報》記者李俊輝送來他的新聞作品集《大地的聲音》請求作序,讀過之後,被這些來自生活一線,散發著泥土芳香的作品所吸引,也為作者的敬業精神所感動,欣然命筆寫一些感言和寄語,權且為序吧。
李俊輝同志是一位從業媒體工作近十五年的實力記者,先後在《西安商報》、《三秦都市報》、《農業科技報》從事采編業務。由於對新聞寫作情有獨鐘,無論在哪裡,總是深入基層,情系民眾,寫出了一大批有理有情、有血有肉的新聞報導,尤以通訊類見長。辛勤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多篇作品獲西安新聞獎、陝西新聞獎和全國科技報系統新聞獎,有些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日報》、《當代陝西》等報刊和多家網站轉發,算得上是一位高產的新聞界新秀。
有位哲人說過,作一個成功記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李俊輝正在努力向這個高峰攀登。縱覽這本書稿,有幾個亮點和特色躍然紙上:一是面向基層、關注“三農”的民生情結。全書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建設作為通訊報導的主線,熱情謳歌新一代農民的創業精神,奮力為農民的期望鼓呼,著力反映農業插上科技翅膀騰飛的美景。全書四個篇章凸現了一個“農”字。二是科技興國、科技興農的時代旋律。作品通過對楊凌農高會的系列報導,對科技下鄉、科技推廣、科技創新的全方位多角度報導,深刻揭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生動展現了科技興農富農強農的巨大魅力。例如“走出楊凌看示範”系列報導、《百畝示範園帶動十縣蘋果產業發展》、《科技入戶農民嘗到甜頭》、《肥料投入減半蓮藕產量翻番》、《農高會:咱農民尋寶亮寶的盛會》等都很有說服力和引導力。三是紮根基層、現場報導的職業精神。作者深諳農村實情,體味農民甘苦,堅持走基層、接地氣,和民眾水裡泥里滾在一起,因而作品有靈氣、有生氣,讀來親切自然。其中《山清水秀紙坊溝》、《楊凌專家“把脈”寧南小雜糧》、《從果袋數量看蘋果產量》、《今年櫻桃為何開花多結果少?》、《產量下降了反而增收了》、《食用油加PBO一一新技術為果農降成本》等都是在寫法上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同中見異、事中見情,有較強的可讀性。四是樸實無華、鮮活生動的新聞文風。報導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個活動,作者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穿靴戴帽,不故弄玄虛,語言簡潔,行文簡樸。如在報導“農民創業論壇”時,不是摘抄講稿,長篇引用,而是沙里澄金,精選其精華加以歸納,寥寥數行,一目了然。這種短、快、實、活的文風是值得提倡的。
總之,可以說這是一部具有較豐富的信息含量、思想含量、技術含量和效益含量的新聞文集。但是新聞寫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新聞作品是一種易碎品,當時再滿意的作品今天看都有這樣那樣的缺憾和不足。這本文集欠缺在於事實報導清晰,主題挖掘不足;工作角度較重,新聞元素不強;人物報導形象不夠豐滿,民眾語言採用偏少;一體事件的報導手法有待推敲。這正是作者彙編文集與專家、讀者交流探討的初衰。
生活之樹常青,新聞之源流長。我很欣賞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乃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乃第三境界也。希望俊輝志存高遠,永不自滿,不懈努力,向更高境界攀登,為農業現代化,為圓中華復興夢做出應有貢獻,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系陝西省記協主席、教授、高級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