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運河文化

大名府運河文化,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對歷代封建皇朝的政治局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運河的申遺,又使邯鄲以文化的形態走向世界,成為邯鄲與世界溝通的高架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名府運河文化
  • 位置:邯鄲
歷史文化,大名府興盛,

歷史文化

從歷史上看,由於運河區域在全國範圍內,始終處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為歷代封建皇朝著力控制的最重要的區域,每一代皇朝統治者也都要憑藉運河這個理想的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和人文環境,總攬大局,駕馭全國。因此,大運河也就成了維繫中央集權和中國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使隋唐以後政治中心逐漸北移的歷代皇朝呈現出強烈的大一統色彩,特別是元朝實現全國統一以後,直至明、清兩朝,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從而奠定了祖國大一統局面的堅實基礎。對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運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廣闊的擴散性和開放性,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僅加強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源地齊魯地區與中原地區、江南地區的文化交融,更把漢唐的長安、洛陽,兩宋的開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為首的文化中心聯為一體,不斷減少區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共同的文化特徵,從而使各個區域文化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文化;同時也使運河區域成為人才薈萃之地,文風昌盛之區。
唐宋以後,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名一直為中國北方的重鎮。五代時為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陪都。北宋時曾為朝廷陪都名“北京”,經70餘年。金朝也在此建藩國大齊,立劉豫為皇帝,後為陪都達6年。大名府達百年之久的陪都史,鑄就了藩鎮文化、邊垂重鎮文化、石刻文化等特有的文化現象。

大名府興盛

大名府因運河的開鑿而興盛,也因運河的改道而衰落。運河漕運使大名城迅速崛起,成為北方重鎮。宋代時為抗擊遼兵,升為東京汴梁的陪都。留下了狄仁傑、寇準、呂夷簡、歐陽修、柳開、束皙等歷史名人的足跡;境內的大名府故城、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萬堤古墓群等,為大名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諸多北方民族在此定都,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以大名府古城遺址和石刻藝術為代表的運河文化,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唐末及宋代北方地區的歷史,展示出團結禦敵,頑強不息的民族抗爭精神。流淌了千年文明的大運河,以它貫通南北的氣勢,將邯鄲的歷史融入到華夏民族的血脈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