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藏文 ཏའི་སི་ཏུ་ རིན་པོ་ཆེ་ Tai Situ Rinpoche), 廣定大司徒巴,藏傳佛教噶舉派中具有悠久歷史的重要朱沽(或譯祖古)傳承,源自中國明代時的丘吉嘉稱(第一世),1407年被明成祖封為“廣定大司徒”,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當今傳承者為其第十二世1954年轉世的貝瑪-東由-寧傑-旺波,由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認證,現為第十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多傑的上師。廣定大司徒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一個化身,其祖庭為西藏八蚌寺。

漢語釋義,西藏傳承文化,大司徒仁波切譜系,

漢語釋義

“大司徒”這個頭銜,也就是印度“大成就者”(Mahāsiddhas, 即great accomplishers)的譯語,這些大成就者以他們的聖行及神跡而出名。依據傳統,大司徒是彌勒菩薩(Maitreya)的化身,即未來佛,從釋尊的年代開始,他曾多次以印度與西藏瑜珈士的形像化現。
仁波切(Rinpoche),西藏語的字義是“大寶尊”,用於稱呼西藏佛法的成就者,意為如寶貴人。在香港依廣東話音譯作寧波車、仁寶哲,是對藏傳佛教上師的一種尊稱。在西藏與不丹,此詞單獨使用時,亦指蓮花生大士。有三種人會被稱仁波切,一是轉世高僧而被認證;二是學問堪為世人楷模者;三是此世有很高修行的成就者。也就是說轉世高僧一定是仁波切,但被稱為仁波切的人不一定是轉世者。

西藏傳承文化

西藏的世系傳承,或曰一位轉世喇嘛的傳記,通常都包含有這位轉世者的傳承及歷史,因為當今之世的色身,只是前身暫住於世的一個不同的身體,而他已經證悟的本質是相同的。事實上在西藏的傳統里,有數百位的“朱沽”被認證,每一座寺廟不論其規模大小,通常都會有多位朱沽駐錫在那裡。其中有些轉世喇嘛,因其崇高的地位,對他們常住之處及行腳的區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大司徒(Tai Situpa)仁波切(在台灣又譯作泰錫度仁波切)在轉世的譜系裡,已是第十二世,他的譜系可溯及超過千年之遠。他的歷史,是東藏,特別是康區 (Kham),在宗教與學術發展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康區也就是他的主要駐錫寺廟八蚌寺(Palpung)所在地。
傳記中所記載的大成就者,是以多必巴(Dombipa)化現,多必巴是摩揭陀國(Magadha)的國王,也是扉入帕的弟子,是一位聖者,在他未放棄一切,選擇在荒野中的修觀生活之前,他已經秘密地修持密續達十二年之久。他的另一個化身是登瑪·策夢 (Denma Tsemang),是蓮花生大師二十五位主要弟子之一,他以超人的記憶力著稱。瑪爾巴是西藏最早的重要轉世者之一(1012-1097),他到印度去取經,帶回了那若巴的傳承,和一些其他的教法,以及他所翻譯的經文。他共去了三次印度,他的傳記是今日佛教行者最感興趣的。他是位有家室的人,是一位農夫,在各方面他都算是個壞脾氣的人,當他的愛子早夭之時,他經驗到人世的無常,但是此間在他賢慧的妻子達梅瑪(Dagmema)的協助下,他仍努力把學術與實修兩者融入他的世俗日常生活之中。

大司徒仁波切譜系

第一世大司徒卻吉嘉辰(Chokyi Gyaltsen,1377-1448)
第二世大司徒 塔西南嘉(Tashi Namgyal,1450-1497),
第三世大司徒 塔西巴就(Tashi Paljor,1498-1541),
第四世大司徒 仁波切卻吉枸恰(Chokyi Gocha,1542-1585),
第五世大司徒 卻吉嘉辰帕桑(Chokyi Gyaltsen Palsang,1586-1657)
第六世大司徒 米放卻嘉熱添(Mipham Chogyal Rabten,1658-1682)
第七世大司徒 仁波切瑪維寧瑪(Mawe Nyima,1683-1698),
第八世大司徒 仁波切卻吉炯聶(Chokyi Jungne,1700-1774),
第九世大司徒 仁波切貝瑪寧傑汪波(Pema Nyinje Wangpo,1774-1853),
第十世大司徒 貝瑪昆桑(Pema Kunsang,1854-1885)
第十一世大司徒 貝瑪汪卻嘉波(Pema Wangchok Gyalpo,1886-1952),
第十二世大司徒 仁波切貝瑪東由寧傑(Pema Tonyo Nyinje),生於公元195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