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下河村

大下河村

大下河村隸屬萊城區,地處萊城西北26公里,東北距鎮政府駐地約7公里。東接止鳳村,西臨公家莊水庫,南與寨里鎮北庵村隔河相望,北與小下河村搭界,香山河穿村而過。大下河村由大下河、杏谷堆兩個自然村組成,共有2000畝耕地,308戶,914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下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
  • 人口:914人
歷史沿革,著名人物,教育,基礎建設,榮譽,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明朝初年,鄒姓由鄒高莊遷此建村,因址在香山河下游,曾名下河。因與小下河村重名,該村較大,改稱大下河。杏谷堆因其北靠楊丘山,山上有許多杏樹,故名“杏谷堆”。
全村共有趙、朱、劉、吳、谷、唐、鄒、王、李等1l姓,其中以趙姓、朱姓最多,原有張、戴兩姓,均於10餘年前遷走。
大下河村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村北的“金牛腚”,村東“滑石堆”都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
抗日戰爭期間,萊蕪劃分三縣,大下河村隸屬萊北縣香山區。1951年3月,地名區改為數字區,香山區改稱十三區;1955年10月,十三區復稱香山區;1958年3月,香山區撤銷,分為大王莊、大槐樹兩鄉,大下河村劃歸大王莊鄉;1958年10月,大王莊鄉改為大王莊公社;1984年4月,大王莊公社改為大王莊鎮辦事處,大下河村劃歸溫家莊鄉;1985年11月,大王莊辦事處撤銷,分為大王莊鎮和大槐村鄉,大下河村隸屬大王莊鎮;2001年,原大王莊鎮、大槐樹鄉合併為新的大王莊鎮,大下河村仍歸屬大王莊鎮。
1942年,日寇在丁家屋子(今屬寨里鎮周王許村)安了據點,香山區中隊在杏谷堆伏擊,打死了日本軍官一名。鬼子惱羞成怒,出動了據點內的大批日偽軍前來報復,縱火把杏谷堆原16戶居民的房屋燒得只剩下一間。現在的住戶均為解放後搬上去的。

著名人物

在這片有著光榮歷史傳統的土地上,劉亮培、趙風盈、吳欽芳等許多烈士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教育

大下河村歷來重視教育。1958年下半年,大下河村設立了第一所國小,一到五年級共5個班,寫下了大下河教育史上的第一筆;1972年,村里將原校舍拆除,建起了新校;1982年又重新在東嶺水庫蓋起了12間教室,建起了新的村國小,並於1996年增蓋4間教師辦公室。在1982年到1986年間,為照顧杏谷堆的小學生,還在杏谷堆修建了4間教室,有一到三年級3個班;1999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大下河國小合併到前卞莊國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大下河村先後考取大中專生17名,其中朱甲聖1993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學,成為大下河村歷史上的第一個本科生。

基礎建設

過去的大下河村土地貧瘠,特別是村東的下河嶺只長荒草不艮莊稼,加之水源條件差,民眾收入很低。原來的南北街只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巷,坑坑窪窪,雨天滿街流水,晴天漫天塵土。不但拖拉機開不進來,就是推小推車也讓人直皺眉頭。改革開放後,村民朱振江作炒茶葉生意,進貨時先要寄放在寨里鎮北庵村,再用小推車一車車地倒回家中。人們都稱大下河為“破大家”。
為了改變這種貧窮落後的局面,大下河人戰天鬥地,艱苦奮鬥,堅持常年大幹苦幹,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1992年以來,大下河人在以村支部書記趙茂忠為首的兩委班子帶領下,先後進行了3400畝下河嶺土地開發、2500畝節水灌溉工程、1100米二級提水管道、2000米河道治理、自流灌溉工程、水庫塘壩修建等56項萬元以上的工程,總投資630餘萬元。累計用炸藥150餘噸、水泥1000噸、鋼材300噸、石灰500噸,共建起小(二)型水庫2座、防滲管道5800多米、大小橋涵9座、新修生產路400多米,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為了進一步增加民眾收入,村里還與泰安泰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下河嶺養殖“契約雞”,現已發展養雞大棚38個。通過這些富民強村措施,民眾得到了實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01年全村總收入903萬元,人均收入3307元。
大下河村十分重視發展第三產業。1995年,經工商部門批准,大下河建農貿市場一處,逢一、六開集。開集時人流如潮,川流不息,商品豐富,吆喝聲此起彼伏,購銷兩旺。村里還不斷加大對從事第三產業農戶的扶持力度,促進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在大下河從事炒茶、飲食服務、百貨門市部、農副產品運銷、服裝布匹經營等的從業人員已達110人,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大下河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從1985年開始搞村莊規劃,經過近20年的建設,800米長、8米寬的南北主街,東西街道整齊有序,排排房屋整齊劃一,家家戶戶潔淨衛生。村里成立了專門的衛生隊,負責收集處理各戶的垃圾,一個全新的小康村已經初具規模。1993年,在穿村而過的香山河上建起了連村大橋,“天塹變通途”,方便了村民生活。1979年,大下河村通了電,結束了民眾點煤油燈的歷史。由於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杏谷堆一直沒能通電,經過村兩委積極努力,1995年3月杏谷堆作為全市最後一個通電的自然村通了電。當時,市政府、市電業局還專門在杏谷堆召開了新聞發布會。1999年,村里又投資2萬元,完成了村內低壓線路的整網工程,改善了生產生活用電條件。2000年,大下河村通了有線電視。現在,有線電視、電話、冰櫃、手機等原先只有城裡人的“專利”早已進入了大下河的尋常百姓家。2002年,大下河村里發展成為電話村。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大下河村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騰飛。1998年6月,村里建起了村民綜合活動室和黨員活動室。1999年又建起了閱覽室、展室、婦女之家,現在這些地方已成了對黨員民眾進行教育的重要陣地。大下河村創造了許多“萊蕪市第一”,村規民約是全市第一個內容翔實、規範細緻的村自治條例;村民監事會是全市第一個專門監督村務活動及村幹部言行的民眾組織;全市第一個建立正規農戶檔案的村;莊戶劇團是全市第一個以上演身邊事身邊人為特色的民眾性文藝團體等等。朱振練、朱振美、朱振雲等精神文明典型人物更是不斷湧現,他們積極創作演出戲曲、小品等文藝節目,弘揚新風、鞭撻醜惡,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成為大下河村的“文明使者”。

榮譽

國家、省、市、區等各級領導多次到大下河村視察指導工作,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000年3月,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光林來大下河視察;2000年9月省委副書記吳愛英來大下河調研;2001年5月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來大下河調研;2001年6月省委副書記陳建國來大下河視察;同年9月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趙承鳳來大下河指導工作;2002年6月濟南軍區政委張文台到大下河視察工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眾日報》、《萊蕪日報》、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中央外宣辦、中央文獻研究室等國家和地方新聞宣傳媒體、相關單位先後對大下河作了宣傳報導,提升了大下河村的知名度,促進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大下河村兩個文明建設紮實有效,成績突出,也贏得一系列的榮譽。1996年至2001年連續6年被評為“萊蕪市文明單位”;1999年被評為“萊城區創安工作先進村”,2000年被評為“萊蕪市農村六進家先進村”;2001年先後被評為“萊蕪市計畫生育先進村”、“萊蕪市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萊蕪市先進基層黨支部”、“山東省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