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芍藥

多花芍藥

多花芍藥(Paeonia emodi Wall. ex Royle)毛莨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莖高50-70厘米,小葉或裂片狹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花3-4朵,生莖頂和葉腋,花瓣白色,倒卵形,種子球形,黑色,無毛。多花芍藥性耐寒,喜肥怕澇,但也耐旱,故應栽植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多花芍藥產於我國產西藏南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常生於海拔2350米的山坡。芍藥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花芍藥
  • 拉丁學名:Paeonia emodi Wall. ex Royl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毛茛目 Ranales
  •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 亞科:芍藥亞科 Subfam. Paeonioideae
  • :芍藥屬 Paeonia
  • 多花芍藥
  • 分布區域:尼泊爾、印度北部和中國
  • :芍藥組 Sect. Paeoni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繁殖技術,栽培方法,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50-70厘米,無毛。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葉3深裂或全裂;頂生小葉近3全裂或2裂,側生小葉不裂或不等2裂,小葉或裂片狹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9-13厘米,寬2-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花3-4朵,生莖頂和葉腋,全發育開放或僅頂端一朵開放,直徑8-12厘米;苞片3,葉狀,披針形,長2-3.5厘米,寬5-10毫米;萼片3,近圓形,直徑約1.5厘米,頂端驟尖;花瓣白色,倒卵形,長約4.5厘米,寬2.4厘米;雄蕊長1.5-2厘米;心皮2,密生淡黃色糙伏毛。蓇葖2,卵圓形,長2-2.6厘米,直徑1-1.5厘米,密生淡黃色糙伏毛;種子球形,黑色,無毛。

生長環境

芍藥性耐寒,喜肥怕澇,喜土壤濕潤,但也耐旱,喜陽光,夏季喜涼爽氣候。盆栽芍藥盛夏烈日下易焦葉,應注意遮陰。芍藥為肉質根,根系較長,故應栽植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栽於黏土和低洼積水的地方易爛根。

分布範圍

在我國產西藏南部(吉隆)。生海拔2350米的山坡。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芍藥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芍藥傳統的繁殖方法是用:分株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其中以分株法最為易行,被廣泛採用。播種法僅用於培育斷品種、生產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藥材生產。

栽培方法

選地整地:栽種芍藥的土地,必須經過3~4年白芍收穫之後才能翻土,因此,栽種前整地務必精耕細作。前作收穫後,選晴天不粘腳時,深翻30~40厘米,將土塊耕細整平,並施入有機肥與三元複合肥40~60公斤。
種植:栽種前須將芍芽根按大小分為兩類,分別栽種,以便日後管理。種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穫,栽種時間一般在寒露前後,越早越好,最遲不能超過霜降,如過遲,一方面因貯藏的芍芽已發新根,栽種時易弄斷;另一方面,栽後氣溫漸低,髮根不好,影響次年發芽生長。栽種時開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穴深16-20厘米,每畝可以種3500-4000株,開穴後,每穴放芽1-2個,留主根2-3條,根部宜分叉斜種,芽向上,覆土與畦平,以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為宜,覆土操作應細緻,土要細碎,不能用土塊覆蓋;土塊覆蓋的芽頭不能與土壤緊密結合,通風強,芽頭易受乾旱及凍害,會延遲發芽甚至不發芽。
中耕除草:芍藥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後的第二年,由於株行距寬,每株發出的苗不多,雜草容易滋生,若不及時除草,便會妨礙芍藥生長。因此,栽種後幼苗萌發出土時,即應中耕除草,以後約隔一個月進行一次,務必達到土松、無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能淺松表土3-5厘米,以免傷根,並注意勿將苗芽弄斷,如果弄斷,當年就不再萌發,影響生長。若規模化種植,建議使用除草劑。
追肥:芍藥當年栽種後,不必追肥。第二年與第三年追肥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後,第二、第三次在5月-7月,每4次次在11-12月。第四年春季根據芍藥生長情況可以追肥1-2次,每次追肥均應在株旁開穴或開環狀淺溝施入,施後覆土,以免肥料流失。建議追肥量為三元複合肥15—20公斤與生物有機肥。
灌溉排水:芍藥較耐旱,但若久晴過乾,對生長不利,故旱時仍須灌溉,芍藥又怕積水,常因積水而引起病害,故應更注意排水。
摘蕾:在4月中旬現蕾時,選晴天將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中養分,促進根的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摘蕾不宜過遲。
間作:栽後1~2年內,植株生長緩慢,發棵小,為充分利用土地,可間作蔬菜、豆類、芝麻作物。

病蟲害防治

芍藥病害主要有芍藥灰霉病、芍藥褐斑病、芍藥紅斑病。
芍藥蟲害主要有介殼蟲和蚜蟲。
介殼蟲,又名蚧,危害芍藥的介殼蟲有數種,如吹棉蚧、日本蠟蚧,長白盾蚧、桑白盾蚧、芍藥圓蚧、矢尖盾蚧等。介殼蟲吸食芍藥的體液,使植株生長衰弱,枝葉變黃。防治方法:①加強檢疫,嚴防引入帶蟲苗木;②保護和利用天敵;③抓住卵的盛孵期噴藥,剛孵出的蟲體表面尚未披蠟,易被殺死,可噴50%馬拉硫磷乳劑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劑1000~2000倍液。噴藥要均勻,全株都要噴到,在蠟殼形成後噴藥無效;④用呋喃丹液澆灌根際,植株吸收藥劑,蟲體吸食植株體液後毒殺;⑤發現個別枝被介殼蟲危害時,可用軟刷刷除,或剪去蟲害枝燒毀。
蚜蟲,當春天芍藥萌發後,即有蚜蟲飛來危害,吸食葉片的汁液,使被害葉捲曲變黃,幼苗長大後,蚜蟲常聚生於嫩梢、花梗、葉背等處,使花苗莖葉捲曲婆縮,以至全株枯萎死亡。發生規律:蚜蟲在高溫乾燥條件下,繁殖快,危害嚴重。蚜蟲1年可繁殖數代以至二三十代。蚜蟲分泌蜜汁,可使被害株莖葉生理活動受阻;同時其蜜汁又是病菌的良好培養基,常引發煤污病等;蚜蟲還能傳播病毒病。防治方法:①清除越冬雜草;②保護和利用天敵,天敵主要有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黃斑盤瓢蟲、龜紋瓢蟲、食蚜蠅和草蛉等;③噴灑50%滅蚜松乳劑1000~15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