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

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

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新生兒若患有該疾病時,則無法回收利用體內生物素或再利用羧化酶更新衍生的內生性生物素的能力,造成新生兒體內代謝活動的異常。新生兒缺乏生物素酵素活性會表現不同的症狀,嬰兒出生時會常常沒有症狀,造成不易直接從臨床觀察進行診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
  • 外文名:Multiple deficiency of the enzyme
  • 又名:生物素酵素缺乏症
  • 含義:是一先天性遺傳性疾病
  • 類型:酶缺乏症
疾病介紹,遺傳模式,表現症狀,診斷,治療,預後,

疾病介紹

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又名生物素酵素缺乏症。多發性羧化酶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細胞的酵素,在肝臟、血清、腎臟中的濃度特別高,其主要功能是將生物素胺酸切割為生物素,以維持生物素的量。生物素為嘧唑衍生物,是人體所需的水溶性維生素,存在於許多自然食物中,可透過腸道細菌大量合成。生物素在依賴生物素的酵素中扮演輔酶的角色,此依賴生物素的酵素包含四種人類羧化酶。這些羧化酶包括:丙酮酸羧化酶、丙基輔酶A羧化酶、三甲基巴豆醯輔酶A羧化酶與乙醯輔酶A羧化酶。在正常情況下,生物素與這些酶共價結合後,經過蛋白質分解代謝成生物素胺酸,再經過切割回復成游離的生物素以持續輔酶角色的功能。生物素酵素可影響切割過程,當缺乏或不足時,便會削減形成游離生物素的步驟,使游離生物素減少,減弱依賴生物素的酵素之功能。這些羧化酶在代謝媒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若缺損將造成脂肪酸合成、胺基酸代謝與醣質新生的異常。因酵素完全或部份缺乏使得臨床表現有程度上的差異,包括:神經、皮膚、免疫與眼睛方面的異常。

遺傳模式

此病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位置在第三號染色體的長臂上(3q25)。在美國,其發生率約占出生人口的6萬分之一。

表現症狀

完全生物素酵素缺乏症(正常酵素活性的10%以下)
症狀通常出現在出生一星期至10歲間,整體平均年齡在3-6個月間。有些患者僅呈現單一症狀,然而,其它患者則呈現多樣的神經與皮膚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癲癇與肌肉張力低。癲癇通常為肌陣攣,可能是大發作也可能是部分發作。某些患者於嬰兒時期發作,年紀較大的患者時常呈現運動失調與發展遲緩。感覺神經聽力喪失與眼睛問題如:視神經萎縮,76%未治療而出現聽力喪失者,即使使用生物素治療仍無法完全復原。皮膚症狀包括:皮疹、掉發與因免疫功能不全導致復發性病毒與黴菌感染。呼吸道問題如:換氣過度、喉頭喘鳴聲與呼吸暫停,它亦有可能是嬰兒猝死的原因之一。少數患者直到青少年期才發病,表現出突發性的視力喪失並伴隨視神經萎縮與痙攣性下身輕癱,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眼睛與神經症狀皆能獲得改善。除此,也有某些患者在青少年期以前發生輕癱與眼睛問題。
部份生物素酵素缺乏症(正常血清酵素活性的10%-30%)
患者約在6個月大時,可能在一次腸胃炎期間,出現肌肉張力低、皮膚疹與掉發。當給予生物素治療後,症狀即可消除。這些症狀僅在面臨壓力事件(如:感染)時發生。

診斷

有機酸分析顯示3-hydroxyisovalericacid顯著升高,通常3-methylcrotonylglycine與lacticacid也會升高,伴隨3-hydroxypropionicacid與3-methylcitricacid微量升高。某些患者因慢性乳酸血症而被確認出來。藉生物素加入培養淋巴細胞的多寡,來檢測細胞的羧化酶活性,可快速辨別出此病。通常藉血清檢測生物素酵素可作為確診方法。

治療

治療方式為口服生物素,通常每日給予10mg即足夠消除與預防此病的所有臨床表現,但視神經與聽神經功能則未必能完全治癒。痙攣性下身輕癱一旦發生則難以改善。

預後

經過治療之後,其預後良好且擁有正常的生活。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永久的神經、眼睛與聽力的傷害。儘管此病非常罕見,若能早期確認,及時治療,將可讓所有病徵獲得逆轉性變化。透過二代新生兒篩檢,藉由串聯式質譜儀可早期檢測出此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