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村鎮

夏村鎮

夏村鎮隸屬於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位於乳山市境中部偏南,是乳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鄰乳山口鎮,北毗育黎鎮和午極鎮,東接城北鎮和大孤山鎮,西隔乳山河與乳山寨鎮相望,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全鎮轄51個行政村, 總人口37169人(2017)。鎮機關駐騰甲莊村。該鎮域內北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平原地帶,地勢北高南低。

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 5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 55億元,農業總產值 1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6.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638萬元,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7445元,增長9%。

2019年7月,夏村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夏村鎮
  • 外文名稱:Xiacun Township
  • 別名:乳山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榮成市
  • 下轄地區:51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乳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區碼:264500
  • 地理位置:乳山市中部偏南
  • 面積:99.9平方公里 
  • 人口:37169人(2017) 
  • 方言膠遼官話-登連片
  • 氣候條件:北暖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威海大水泊國際機場
  • 火車站乳山站
  • 車牌代碼:魯K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沿革變遷,政區劃分,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境域,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姓氏,政治,經濟,村莊事記,社會事業,文教科技,醫療衛生,體育事業,人民生活,政區榮譽,人物簡介,

建置沿革

明代洪武年間, 夏姓居此立村,以姓命名夏村。1941年2月牟海縣建立後,設夏村鄉, 轄10個村。1942年9月,牟海縣全境解放,行政區劃調整,建夏村鎮,轄15個村。1944年9月,撤夏村鎮建牟海縣十四區,轄36村。1945年1月,牟海縣更名乳山縣,同時十四區更名為夏村區,轄36村。1949年10月重建夏村鎮。1956年2月16日,撤騰甲莊區、石村區、夏村鎮,建夏村區。12月,夏村區改稱夏村鎮。1958年9月2日,取消鄉鎮建制, 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銷夏村人民公社恢復夏村鎮至今。
轄戰家夼、阜西莊(阜西莊、雀頭、三水河)、西周格莊、東周格莊、張八莊、東秦家莊、赫家莊、小疃、房屋、羊角盤、台依、鄭家、簸箕姜家、於家莊、東泗水頭、西泗水頭、肖家、冷家、北莊上、桑行埠、莊上、爐上、崔家(崔家、蘭家莊)、官莊、清口澗、西圈、井子(井子、姜家莊)、石頭圈、大王口、六甲莊、胡家溝、三甲莊、邵家、十甲莊、胡八莊、西北莊(西北莊、黑山夼)、馬家莊、林水、任溝、宋家莊、東家、邢家莊、黃村(黃村、黃村東莊)、二甲、晁家莊、朱家莊46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東耿家。
北部為丘陵,東部、南部、西部為平原。為乳山市重點糧食、蔬菜、桑繭產區。煙即高速、青(島)威(海)公路、煙臺至乳山口公路在此交會,桃(村)威(海)公路由北部經過,並設乳山站,南距乳山口港12.5千米。小疃村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膠東“一一四”暴動發起地之一。
1942年置夏村鎮,1944年撤鎮建區,1949年復鎮,1958年改公社,1981年12月撤社改鎮。1995年,轄區東西長11千米,南北寬14千米,面積94.9平方千米,人口64087人,轄夏西、夏北、夏南、夏東、戰家夼、阜西莊、西周格莊、東周格莊、黃依台、窪九埠、仇家窪、石村、北江村、南江村、黃埠崖、曹城、張八莊、東秦家莊、官地、橋東莊、草埠、赫家莊、東耿家、騰甲莊、東里村、西里村、嵐子、澤口、打磨、高格莊、小疃、房屋、羊角盤、台依、鄭家、簸箕姜家、於家莊、肖家、冷家、東泗水頭、西泗水頭、西圈、北莊上、莊上、桑行埠、爐上、崔家、官莊、清口澗、井子51個行政村。2001年3月,城北鎮撤銷併入夏村鎮,同時分出24個行政村設立城區街道辦事處。原城北鎮位於乳山市區北部。東、北部與大孤山、下初鎮接壤,西、南部與夏村鎮毗鄰;東西8千米,南北9千米。1951年設石頭圈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鄉。1994年撤鄉建鎮,以地處市城區之北更名為城北鎮。1995年,面積42.4平方千米,人口18954人,轄石頭圈、大王口、六甲莊、胡家溝、三甲莊、邵家、十甲莊、胡八莊、西北莊、馬家莊、林水、任溝、宋家莊、東家、邢家莊、黃村、二甲、晃家莊、朱家莊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石頭圈,距市區7千米。

行政區劃

沿革變遷

夏村(4村) 明洪武年間,夏、宮、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後遷走),以夏姓命名夏村。永樂年間,王姓由萊陽縣峴子灣遷入。明末,宋姓由北江村遷入。清末,黃、於、張、林、王等姓相繼遷入。1942年,劃東、西、南、北、中5個裡。1944年8月,改建為東、 西、南、北、中5個行政村。1963年10月,中村與東村合併,建夏東、夏南、夏西、夏北4個行政村。至1995年(下同),夏東828戶,夏南881戶,夏西470戶,夏北928戶。
戰家夼元代前,戰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戰家夼,元末遷走。明洪武年間,仇姓由陝西華陰縣遷入,襲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於、孫、劉姓分別由司馬莊、牟平縣葫蘆地、文登縣鴨兒灣遷入。乾隆年間,倪、鄧、王姓分別由塔莊、鄧家、駕馬溝遷入。現600戶。
小疃 明永樂二十二年,孫姓由小雲南 (據考,小雲南指今安徽、江蘇二省北部一帶,下同。參見第三編第二章:〔附〕“雲南遷民”考。) 遷此立村,初名崮岱。清雍正元年, 遭兵禍北遷2里建村,鄧、胡姓由鄧家、胡家溝遷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乾隆年間,黃、於、倪姓分別由牟平縣養馬島、司馬莊、塔莊遷入。現500戶。
阜西莊 明嘉靖年間,邵姓由河南省雲南莊遷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莊。清順治年間,遷居邵家。乾隆年間,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遷入,襲舊稱,漸演變為今名。 後東姓由東家遷居村東北建三水河村, 尹姓由尹家遷居村北建雀頭村。1952年諸村合一行政村。現208戶。
房屋 明永樂年間,邵姓由河南省雲南莊遷此立村西莊,後遭兵禍被滅。崇禎年間,楊姓由牟平縣五台南?遷入,來時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清嘉慶年間,王、徐、高、趙、孫、於等姓先後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戰家夼遷入。現370戶。
周格莊(2村) 明萬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遷此以姓立村(後遷走)。萬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遷入。萬曆四十四年,於、宋姓由文登縣大水泊、南泓遷入。後王、張姓先後由西紀村、宅口遷入。清雍正年間,邵、劉姓由房屋、爐上遷入。乾隆年間,冷姓由黃埠崖遷入。1960年因修台依水庫東遷分為東、西2村。現西周格莊255戶,東周格莊305戶。
羊角盤 明萬曆年間,姜姓由峒嶺遷此立村,因地形似羊角,故名。清乾隆六十年,於、林、田姓由於家莊、東林家、田家莊遷入。後丁、袁姓由港頭、赫家莊遷入。現170戶。
台依 明永樂年間,徐姓由江蘇崑山縣大槐樹村遷此立村,因地勢較高,故名。清末,楊姓由房屋遷入。現305戶。
黃依台 明萬曆年間,徐姓由台依析居黃泥高台處立村,取名黃泥台,後演作今名。清嘉慶年間,劉、陸、孫、倪、高等姓相繼遷入。現305戶。
窪九埠 明萬曆年間,孫姓由孫家(後併入冷家)遷此立村,因地勢低洼不平,故名。清道光年間, 徐、周、林姓先後由石村、牟平縣閻格莊、萊州林家北流遷入。現125戶。
仇家窪 明萬曆年間,仇、冷姓由仇家興、乳山寨遷此立村,因村址低洼,取名窪里村。後仇姓人眾,更此名。現549戶。
石村 明萬曆年間,徐姓由台依遷石?之前立村,故名石?子。清初,高、朱姓由官莊等地遷入。道光年間,宋、程姓由南泓、平度縣遷入。1942年更今名。現535戶。
簸箕姜家 明正統八年,姜姓由峒嶺遷此立村,村民以編制簸箕為業,故得此名,後簡稱姜家。清初,李、吳、倪姓由大崮頭、封贈山、塔莊遷入。1980年復原名。現210戶。
鄭家 明洪武年間,鄭姓從由古遷此立村。現118戶。
於家莊 清康熙年間,於綜由司馬莊遷此立村。現480戶。
肖家 清順治七年,肖國環由江蘇省遷此立村。清末,王、李、張姓先後由章丘縣、黃埠崖、萊西縣遷入。現500戶。
冷家 明嘉靖年間,孫姓由小疃遷此立村孫家。萬曆年間,冷姓由江蘇省遷此立村冷家。後孫家併入冷家。現224戶。
東泗水頭 明嘉靖二十八年,劉君由文登縣鴨兒灣遷泗水頭村東定居立村,故名。清康熙年間,宋、王姓由育黎、駕馬溝遷入。現203戶。
西泗水頭 明成化十二年,劉姓由文登縣鴨兒灣遷此立村,因位居4條小河交匯處,故名泗水頭。後因建東泗水頭而更今名。清初,高姓由海陽縣徽村遷入。現400戶。
西圈 元末,喬姓居此立村,因村西被?水(今名乳山河)所圍,取名圈裡(後遷走)。明萬曆年間,張姓由萊陽縣遷此定居,襲舊名。清初, 徐、李、邢、劉、董、韓、魏姓相繼遷入。1952年更今名。現287戶。
桑行埠 明洪武年間,姜姓由峒嶺遷此立村,因周圍多桑樹,故名。明末清初,仇、鞠、邢、于姓由戰家夼、海陽所、文登縣望島、司馬莊遷入。清末,宋、呂、武、孫、徐姓先後由赤家口、萊陽縣、流水頭、海陽縣楊台、西圈遷入。現502戶。
莊上 明弘治年間,仇姓由雲南(據考,所謂雲南指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帶,下同。參見第三編第二章:[附]“雲南遷民”考。) 遷居立村,取名莊上。清康熙年間, 任姓由平度縣任家窪遷入,更名南莊上。雍正年間,張姓由萊西縣張家埠遷入。1961年更名南莊。1980年恢復原名。現163戶。
北莊上 明崇禎年間,任姓由平度縣從軍海陽守御千戶所落籍。清初,遷莊上村北定居立村北莊。1980年更此名。現130戶。
北江村 元初,江姓由江蘇句容縣遷此立村江村(明永樂年間遷海陽江家)。明洪武二年,宋端由史家疃遷此定居,襲舊名。清順治年間更今名。現659戶。
南江村 明嘉靖年間,宋姓由南泓遷此定居立村。現400戶。
黃埠崖 金初,黃姓由乳山寨遷此地河岸高處定居立村,故名。明末,左姓由海陽所遷此。清初,黃、左姓遷走,於、周姓由司馬莊、周格莊遷居,襲舊名。清末,李、唐姓由萊陽縣、唐家遷入。現600戶。
金碃嶺 明末,孫、紀姓居此立村,當時有人採到一天然金塊,重一斤七兩,故取村名斤七兩。清乾隆年間,於、宋二姓由司馬莊、南江村遷入。以諧音取名金?嶺。現330戶。
東耿家 明萬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鳳陵渡遷風台頂,翌年又遷此定居立村。因同乳山口鎮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稱東耿家。清初,夏、秦姓由夏村、東秦家莊遷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遷入。雍正年間,于姓由司馬莊遷入。宣統三年,魯姓由騰甲莊遷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為村名,1952年併入東耿家。現1023戶。
騰甲莊 清康熙元年,於七(農民起義軍首領)部下滕、賈二將隱居此地,取名滕賈莊。康熙三十年,於式款由司馬莊遷此定居,滕、賈二姓遷走,後取諧音更名騰甲莊。現562戶。
曹城 清康熙中期, 崔姓由崔家遷此定居立村。此處有土圍子,圍內野草叢生,人稱草城,後演作曹城。清末民初,王、孫姓由夏村、嵐子後遷入。現382戶。
官地 明成化年間,周姓由河南省遷此定居,相傳當年有一官吏路過此地,並題寫村名官地。清時,先後有倪、崔、王、董、唐姓從塔莊、崔家、夏村、下窪、八門鄒家遷入。現550戶。
草埠 明萬曆年間,叢姓由文登縣遷此定居立村,因當時此地野草叢生,故名。清末,相繼有張、孫、徐、崔等姓遷入。現260戶。
橋東莊 清康熙年間,宋、修姓分別由南江村、海陽縣東村遷小橋之東立村,故名。現217戶。
張八莊清道光年間,宋姓由南江村遷此立村小東莊。後姜、張、許姓遷入。因一張姓人家橫霸鄉里,人稱“張霸莊”,後更此名。現58戶。
赫家莊 明末,赫姓由城陰遷此定居立村(後遷走)。清乾隆年間,王、劉、梁、汪、孫姓先後由西紀村、萊陽縣北劉、海陽縣葉口、魯家夼等地遷入,襲舊稱。現122戶。
東秦家 莊明末,秦姓居此立村,清初遷東耿家。乾隆年間,宋允元由北江村遷此立村,襲舊稱。清末,高、閻、林、于姓先後由高格莊、東里村、林家莊、東念頭遷入。1980年更今名。現520戶。
西里村 清順治年間,姜姓由峒嶺遷夏村之南里許定居立村,故名里村。乾隆年間,陳、崔姓由陳家、崔家遷入並更今名。清末,王、叢姓由夏村、爐上遷入。現335戶。
東里村 清康熙年間, 焉、劉姓由焉家、文登縣鴨灣崖遷居里村之東建村。現327戶。
宅口 清康熙四十九年,張琪進由萊西縣雙山遷居立村,因村前有舊宅,故名。現235戶。
嵐子 清乾隆年間,史姓由大史家遷此立村,因居地周圍多山巒而得名。嘉慶年間,焉姓由東里村遷入。現173戶。
打磨 明萬曆年間,丁姓由河東遷此定居,以打石磨為業,故名。崇禎年間,畢、宋、趙姓由文登縣、夏村、高格莊遷入,後四姓遷走。清康熙年間,于姓由文登縣大水泊遷此,乾隆年間又有于姓由赤家口遷入,襲舊名。現286戶。
高格莊 明初,高姓在此建村,後被剿。萬曆年間,趙姓由牟平縣清泉寨遷此立村,襲舊稱。現486戶。
爐上 明崇禎年間,劉姓從文登鴨灣崖遷居立村,因當時村民以爐烤糕點為業,故名。清初,叢姓由海陽縣大叢家遷入。現387戶。
崔家 明洪武年間,呂姓從河北棗強縣遷此定居;崔姓由山西省桃花寨遷萊西縣店埠,又於嘉靖年間遷此定居。崔姓人盛,取名崔家。後有李、杜姓遷入。另,明初,蓋姓由雲南遷居崔家村西南,因居住地是蘭姓地主種地莊子,故稱蘭家莊,後蓋姓遷走,劉、呂、段、崔等姓遷入,1952年併入崔家。現500戶。
官莊 明嘉靖元年,劉姓從文登縣鴨灣崖遷此立村,取名劉家宅口。嘉靖末年,於偉從北司馬莊遷入。萬曆年間,高金由海陽縣徽村遷入。後宋、徐、邢、張等姓遷入。因此地是司馬莊財主種地莊子,故更名司馬官莊,後稱官莊。現960戶。
清口澗 元初,黃、王姓由乳山寨遷清口山澗定居立村,故名。後毛、徐姓遷入。明末清初時四姓先後遷走。清康熙年間,宋、趙姓由島子、海陽縣索格莊遷此定居,襲舊稱。清末民初,崔、劉、單姓由崔家、官莊、圈港遷入。現400戶。
井子 明嘉靖年間,劉姓由文登縣鴨灣崖遷此立村,因地勢周高中窪,故名。清順治年間,馬姓由海陽所、冷姓由乳山寨遷入。康熙年間,姜姓由海陽縣谷家疃遷村南建姜家莊,1952年併入井子。現1050戶。

政區劃分

371083100(46村):~201東秦家莊村 ~202赫家莊村 ~203張八莊村 ~204台依村 ~205東周格莊村 ~206西周格莊村 ~207阜西莊村 ~208房屋村 ~209小疃村 ~210戰家夼村 ~211羊角盤村 ~212簸箕姜家村 ~213鄭家村 ~214於家莊村 ~215東泗水頭村 ~216西泗水頭村 ~217肖家村 ~218冷家村 ~219桑杭埠村行會 ~220西圈村 ~221莊上村 ~222北莊上村 ~223爐上村 ~224崔家村 ~225官莊村 ~226井子村 ~227清口澗村 ~228石頭圈村 ~229林水村 ~230馬家莊村 ~231西北莊村 ~232大王口村 ~233胡八莊村 ~234邢家村 ~235邵家村 ~236胡家溝村 ~237三甲莊村 ~238六甲莊村 ~239十甲莊村 ~240任溝村 ~241宋家莊村 ~242東家村 ~243黃村 ~244二甲村 ~245晁家莊村 ~246朱家莊村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該鎮域內北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平原地帶,地勢北高南低。

境域

東西最大距離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4公里,總面積949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810.8公頃。

水文

主要河流有夏村河、崔家河,境內流長16.5公里,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
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地瓜、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蘋果、梨等。全鎮植被面積7970公頃,覆蓋率84%。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品質優,已開採。金屬礦產有黃金、鐵、銅、銀等,非金屬礦主要為花崗岩、大理石。

人口民族

人口

全鎮總人口5.66萬人,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3‰。2009年,15675戶,38841人口。
2017年,37169人(2017)。

民族

全鎮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 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13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38%。

姓氏

全鎮姓氏有100餘個,其中,於、王、劉、宋、姜、李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40%。

政治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2年2月上旬, 時任山東第七鄉村師範學校校長的共產黨員於雲亭由濟南赴文登,途經夏村,發展國小教師宋竹庭加入共產黨。宋竹庭入黨後積極從事黨的發展工作。8月,在夏村國小成立了乳山境內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牟海特別支部(後稱牟海縣委) ,王心一任書記,宋竹庭、魯自嘉任委員。至1940年初,境內共建黨支部8個。1942年9月,中共夏村鎮委成立,劉顯品任書記。至1949年底,黨支部發展到14個,共有黨員72人。1976年底,全鎮共有基層黨支部59個,黨員總數達到788人。 2000年底,全鎮基層黨支部92個,黨員人數發展到2340人。鎮黨委連續10年被威海市委授予“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被乳山市委授予“先進黨委”稱號。
1942年9月,夏村鎮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劉顯品任鎮長。1958年9月2日, 取消鄉鎮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1967年3月,成立夏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行使原人民委員會職權。1981年1月,夏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夏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2年1月撤銷夏村人民公社,恢復夏村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眾組織主要有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夏村鎮(十四區)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 職工團體有夏村抗日救國會,1945年9月改稱職工救國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夏村農民協會, 1942年秋,成立夏村鎮農民抗日救國會,1964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 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婦女抗日救國會,建國後先後更名為民主婦女聯合會、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夏村青年抗日救國會,1949年9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夏村區委員會,1957年5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夏村鎮委員會。 1960年成立夏村工商業聯合會。1984年4月29日成立夏村個體勞動者協會。1986年成立夏村鎮科學技術協會。1987年成立夏村鎮計畫生育協會。1992年成立夏村鎮殘疾人聯合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丁國勇
現任鎮長:徐和平

經濟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20萬元,1978年為520萬元,2000年為14.33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825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達1.2億元。 該鎮工業發達,1944年興建的益泰酒廠為境內第一家工業企業。之後,乳山釀造廠、肉聯廠、建材廠、啤酒廠、果汁廠、鋼鐵廠、造鎖廠等國營、集體、鎮辦企業相繼興建, 促進了全鎮農業、工業、交通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至2000年底, 全鎮個體私營企業達到120家,個體工商戶4200個,從業人員1.8萬人,年實現稅收1000萬元,占全鎮稅收總數的1/3。
2009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425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18萬元,占年初預算的91.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億元,增長8%;到位內資2.8億元。2011年全鎮共完成區域財政收入6530萬元,完成預算任務,比上年增長15.3%;其中,地方收入完成3493萬元,占預算的100%,同口徑增長15.4%;累計實際利用外資0.8億美元、到位內資5.8億元,其中過千萬元項目18個、過億元項目3個,為鎮域發展注入了活力;外貿進出口額達到1.1億美元,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先後榮獲威海市開放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先進單位。
二是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五年來,三次產業比例由10:60:30調整為9:51:40,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功引進了華能風電、山東安之源材料等新興產業項目。傳統產
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先後引進了海潤機械、龍峰矽膠等工業項目55個,天明紙業、恆裕食品、南莊內燃機等企業年年技改不停步,累計完成技改投資3.5億元,曙光啤酒獲得“山東名牌產品”榮譽稱號。做好園區閒置土地盤活文章,成功盤活園區閒置土地220畝,引進建設了中嘉食品、磊晟新材料、長青建材等項目。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堅持龍頭企業帶基地、聯農戶、建協會、創品牌的模式,引進了30億元的葡萄酒莊博覽園、6000萬元的藍莓盛威果蔬等一批涉農龍頭企業項目,帶動發展蘋果1500畝、藍莓4000畝、葡萄2000畝、大姜2000畝,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藍莓栽植基地,成立專業合作社28家,特別是圍繞服務現代農業,在威海市建立了第一家鎮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全鎮45個村設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形成了鎮村一體、健全完善的土地流轉服務網路,通過土地流轉建立了農業特色產業基地6000畝,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是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五年來,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投資40萬元對鎮敬老院進行了改造;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3.2萬人,參合率達到95.3%;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任務,參保率達到95%。狠抓教育基礎設施配套,投資280萬元新建了鎮中心幼稚園,投資80萬元對鎮屬中國小進行了基礎設施配套升級,投資45萬元實施了中小學生“食暖工程”,鎮域中國小校舍全部實現五項達標。加快衛生事業發展步伐,投資110萬元對夏村鎮中心衛生院進行了擴建,新建933平方米的門診大樓,完成村級衛生室建設23個,改善了農村醫療水平。建設了鎮級綜合文化站,全鎮擁有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的村分別達到78%和42.2%。在農業設施配套上,積極跑上爭資,先後爭取了總投資800萬元的台依水庫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桑行埠周邊3000畝土地整理項目、4000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8000畝土地整理項目,有效提高了農業配套水平。此外,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邁出新步伐,全市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社區矯正工作、威海兵役登記工作等試點或現場會在我鎮召開。
四是鎮村面貌發生巨變。五年來,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突破口,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落實責任、適當加壓”的原則,大力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累計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先後完成了18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連年被評為環境綜合整治先進鎮,威海市婦聯綠化工作等多個現場會在我鎮召開。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強便民利民設施建設,建設農村健身廣場29個,改擴建農村辦公場所38處。大力實施舊村改造,先後確定爐上、南莊、秦家莊等3個村進行改造,目前已完成建築面積16483平方米,讓民眾分享發展成果。同時,大力推廣沼氣建設,採取鎮村兩級配套補貼的方式,先後發展沼氣用戶1100戶。
第一產業
1946年10月, 實行土地改革,糧食總產210萬公斤,1949年境內糧食平均畝產116公斤,總產達到326萬公斤。1962年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農業經濟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70年代,通過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先進耕作方式,農業持續穩步發展,1978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310公斤,總產達到871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 提倡科學種田,對境內2800公頃農田進行了經濟田和責任田劃分,實現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多種經營,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初步普及到每家每戶。2000年,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鎮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鎮村兩級累計投入資金1500萬元,立項水利工程19個,動用勞力3.5萬個,機械800餘台次,修復台依水庫西主幹渠1.3萬米, 配套水利設施13個,新打機井13眼,修復機井30餘眼,開挖平塘(2畝以上)3個,改造中低產田67公頃。2000年雖然天氣乾旱,但興修的水利設施發揮了極大效益,全鎮糧食平均畝產980公斤,總產達1600萬公斤,比上年增產3%。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1990年以來,全鎮大力發展高效、優質農業,並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地實際情況,積極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至2000年,全鎮共發展經濟作物840公頃, 其中乾雜果118公頃,優質水果287公頃。建冬暖蔬菜大棚270個,小拱棚840個,主要種植黃瓜、豆角、芹菜、葡萄、韭菜等10餘種瓜果蔬菜。 2000年,果品產量達到1.2萬噸,蔬菜總產量2000噸,總收入6000萬元。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為7:3,經濟產值比為5:5。農業機械化普及率達90%。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境內林地面積1570公頃,林種主要有松樹、刺槐、楊樹、蘋果、梨、板栗、桑等15個種類。農田林網、街道綠化及“四旁”植松樹、楊樹650萬株,育苗80公頃,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相當高的經濟效益。
2000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3億元,其中種植業5662萬元,林業86萬元,畜牧業4711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初期,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白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 從業人員不足500人。1958年開始先後建起運輸隊、農具廠、麵粉廠,從業人員1300人,固定資產30萬元。1978至1979年,又辦起磚瓦廠、建築建材廠、陶瓷廠、紡織廠、食品加工廠、木器廠、服裝廠、紙箱廠、工藝繡品廠、拖拉機維修廠、鑄造廠, 從業人員3000人,實現鎮辦企業總產值50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80萬元,實現利稅60萬元。 至1989年,鎮村企業發展到150家,從業人員1.5萬人,工業總產值達8000萬元。 進入90年代後,該鎮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大資源型、加工型工業企業向外向經濟型轉移的工作力度,走調整之路、聯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引內聯,工業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形成了以建築機械、建材為龍頭的機械、石材、鑄造、化工、輕紡、 啤酒、工藝繡品等行業快速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開發建設私營園區3處,使全鎮工業企業達到160家, 從業人員1.8萬人,產品達到300個品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3億元, 完成工業總產值11.7億元,創利稅6484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曙光啤酒有限公司生產的“威島”牌12度啤酒,獲第31屆世界食品博覽會金獎、山東省優質產品、山東省名牌產品、哈爾濱名酒名飲交易會“金天鵝”獎;儀表廠生產的“山一牌”家用煤氣灶具、三眼中餐大型高效食堂粒子爐,獲部優、省優產品稱號;“新蕾”牌磁力自控豆芽機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山東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產品出口新加坡、 荷蘭等國家和地區;塔機限制器廠生產的LXQ型塔機限制器創省優,填補國內空白;華冕石材廠引進義大利石材加工流水線生產的“乳山黑”“乳山紅”薄型板、異型板暢銷日本、美國;內燃機配件廠生產的“鷹目”牌氣門導管、氣門座,獲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出口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
建築業: 1972年4月,夏村公社招收木瓦匠40人,成立了乳山境內第一個公社建築工程隊。80年代末,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地產業崛起,鎮、村建築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至2000年底,鎮村建築公司發展到12家,從業人員4000人。各公司設計、施工、質檢、預算、財會、電工、裝飾等各類專業人才配備齊全,有兩家企業達到二級施工資質,具備了承建高層工程的能力,並已到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參與建設施工。2000年,建築面積達28萬平方米,創利稅4500萬元,所承擔的建築項目全部達到合格或優良。
第三產業
建國前,由於夏村地處乳山政治、經濟中心,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相對較多。夏村集市規模較大,為遠近聞名的商品交易中心,素有“夏村大集”之稱。建國初,鎮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夏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經濟日益壯大。1978年後,國家產業政策逐漸放開,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迅速增多, 產業經濟得到補充和發展。1981年,有國營服務網點25處,集體100處,個體商販600戶。 進入90年代後,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私人承包。鎮黨委、政府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佳化發展環境,相繼出台《夏村鎮關於進一步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夏村鎮招商引資鼓勵辦法》等優惠政策。先後建起海峰街、商貿城、富山路、向陽街四個農貿市場和於家莊、井子村兩個集市市場,並開發建設私營園區3處,建特色農業專業村8個。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3200戶,私營企業86家,個體運輸戶420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7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62億元,實現總產值2.1億元,創利稅6250萬元。
特色產業 夏村鎮地處乳山市文化、經濟的中心,區位優勢明顯,鎮內一、二、三產業大都圍繞發揮這一優勢而興起,其中啤酒生產和房地產開發尤為突出。鎮內的乳山市曙光啤酒有限公司,是乳山市惟一一家啤酒生產企業,其“威島”牌系列啤酒主要有:適合春夏飲用的冰、雪啤酒,秋冬飲用的冬、暖啤酒及火鍋啤酒,高檔次的精製、 極品啤酒,淡爽型的乾啤酒,適應女士、兒童飲用的果汁啤酒以及SOD保健啤酒等6大系列36個品種, 年生產能力10萬噸,暢銷於浙江、山東、陝西、新疆、吉林、上海10多個省、 市、自治區。自1995年以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以每年16%的速度遞增,成為全鎮的重點工業企業。另外,房地產開發也是該鎮的特色產業,是鎮域經濟的支柱之一。 2000年有建築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公司15家,年房地產開發面積33萬平方米,創利稅56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

村莊事記

1825年(清道光五年) ,王聿甫等人在夏村辦“元昶錢莊”,資本1萬元,經營存款和放款業務,為乳山境內最早的金融業活動。
1862年(清同治元年),夏村諸鄉紳出資築城垣,城周長3.5公里,1941年拆除。
1905年,夏村設大清郵政代辦所,1910年升為內地郵政局,為乳山境內郵政之始。
是年,停科舉及歲科試,廢私塾、倡新學。
1915年,乳山境內第一所高級國小--海陽縣立第二高級國小於夏村建立。
是年,夏村“慎德堂”中藥鋪開業,經營中藥飲、片、膏、丹、散、丸,零售兼批發,設有坐堂醫生,時為乳山境內最大的中藥鋪。
1917年,陳家理髮館於夏村開業,為乳山境內理髮館之始。
1921年,天主教傳入乳山境內,並在夏村鎮肖家村設教堂。
1932年8月,中共牟海特別支部(後稱牟海縣委)在夏村國小成立,王心一任書記,宋竹庭、魯自嘉任委員。
1935年,壽康照相館在夏村開業,為乳山境內照相館之始。
1942年9月,夏村鎮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5年1月26日,牟海縣改稱乳山縣,確定夏村為縣城。
是年,9月18日,牟海行署公安局醫院(1942年建) 與夏村醫藥社合併,成立乳山縣地方醫院。1956年7月更名乳山縣人民醫院。
1949年12月23日-28日,中共乳山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在夏村召開。
1950年8月20日,縣政府於夏村召開公判大會,對原國民黨暫編第二十六旅旅長、中統特務秦毓堂執行槍決。
是年10月,乳山汽車站在夏村建立。
1953年1月, 騰甲莊、井子、東耿家村分別成立“金星”、“井崗”、“合勝”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乳山縣最早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3月, 乳山境內第一家專業運輸企業--夏村馬車運輸合作社成立,社內有膠輪馬車55輛, 牲畜104頭,載重量70.30噸。1971年4月,馬車運輸合作社改為三輪機動車運輸隊。
1959年8月,夏村公社購進國家調拔的東方紅-54和鐵牛-40型拖拉機各1台,為乳山境內拖拉機農田作業之始。
是年11月15日,台依水庫動工興建,翌年4月竣工,總庫容2270萬立方米。
1981年3月,投資10萬元,年生產500噸的“聚寶盆”牌啤酒在境內於家莊村生產,為乳山啤酒業之始。
1983年6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姜連倉(夏村鎮西里村黨支部書記)出席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86年, 夏村鎮在騰甲莊建乳山花崗石廠,年產花崗石板材3萬平方米,為乳山境內大理石板材生產加工之始。翌年,與香港華冕有限公司合資興建華冕石材有限公司,為乳山境內大理石加工業第一家合資企業。
1987年5月,原於家莊啤酒廠搬遷夏村鎮窪九埠村擴建為威島啤酒廠(1998年更名曙光啤酒有限公司) ,總投資1700萬元,年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1989年“威島牌”12度啤酒,榮獲全國第九屆城市運動會專用產品。
1988年3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姜連倉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90年11月28日,桃威鐵路奠基儀式在夏村鎮戰家夼村舉行。
1994年春,夏村鎮金嶺中學(後改名城關中學) 破土興建。學校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390平方米,綠化面積3500平方米,硬化面積4100平方米,現有36個教學班,在校生1700人,教職工167人。
1995年5月,南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樂法被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是年8月,打磨村補貼1.5萬元,鼓勵村民安裝國際國內程控電話,為乳山市第一個電話村。
1996年7月18日, 因連降暴雨,黃埠崖村北護城河壩決口,長37米,寬12米,水深4米。 60餘名鎮機關幹部與該村全體幹部民眾,拼搏96小時,排除險情,避免集體經濟財產損失1000萬元。
1997年10月20日,井子村馬天勇捐資20萬元,建井子村國小,翌年5月竣工。
1998年4月,東里村投資380萬元,在夏村鎮宅口村(金嶺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建設東里私營工業園,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為乳山私營工業園之始。
是年10月,夏村鎮被省文明委確定為“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點”。打磨村獲山東省“精神文明示範村”稱號。
1999年3月,鎮政府投資300萬元,鎮內各界捐資助款,使城關中學被確定為威海市“規範化學校”,為乳山市鎮屬學校之首。
2000年3月,曙光啤酒廠投資800萬元,擴建廠房、購進發酵設備、引進先進的啤酒流水線設施,使原來年產啤酒能力由3萬噸擴大到10萬噸。
是年4月,夏村鎮榮獲威海市“對外加工貿易先進單位”稱號。
是年5月,青威一級公路奠基儀式在夏村鎮舉行。翌年5月通車。
是年8月1日,由鎮政府有償出讓2萬平方米土地,韓商李河根先生投資120萬美元的“韓國三夏工業園”在夏村鎮仇家窪村動工興建。
是年11月,夏村鎮榮獲威海市“基層黨組織先進單位”“經濟十強鎮”稱號。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清末民初,境內所辦私塾和私立學校僅3所。1932年8月,夏村國小成立。1949年, 境內有國小4所,在校生50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0%。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全鎮51個行政村都創辦了農民夜校, 經十餘年努力,青壯年文盲被全部掃除,多數學員達到國小以上文化水平。8 0年代,全鎮校舍、教學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90年代,鎮村兩級投資2000萬元建起了3所高標準國中和4幢教師公寓,4幢村級國小樓。2000年,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9所,在校生6000人, 教師37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3017名,其中本科生1205名,專科生798名。
1988年以來,鎮科協聯合有關部門,通過趕科普大集、發放明白紙、播放科普音像、辦科技培訓班等方式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科技成果,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從而帶動全鎮“兩高一優”農業的發展。1993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科普先進鄉鎮”稱號。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200人,累計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5項。
夏村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書法、雕刻、泥塑等民間文化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繁榮。1956年建夏村廣播站、電影隊,文化站。80年代,各村和機關、學校都建起了圖書閱覽室。

醫療衛生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12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藥鋪,1950年,51個村組織民眾集資入股成立醫療合作社。1958年夏村鎮衛生院成立,有床位40個。1983年,夏村衛生院改建為乳山縣中醫院。60年代末至70年代,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7年對農村衛生室進行整頓,取消不合格的農村衛生室8個。2000年達到甲級診所的衛生室43個。

體育事業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鎮、村、企業都有體育場和文體活動室。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體育先進鎮”稱號,所轄的南莊村獲威海市“體育先進村”稱號。

人民生活

建國前,人年均糧食5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農村民眾以玉米、地瓜等粗糧為主食,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78年全鎮人均純收入167元,人均糧食190公斤。80年代以小麥麵粉等細糧為主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90年代,糧食、雞、魚、肉、蛋等極大豐富,人民民眾的生活已由溫飽型轉為營養型,絕大部分民眾生活已達小康水平。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房屋由土石結構的草房,發展到磚瓦、水泥結構的標準房。至2000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2000部,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80%,全鎮51個村均實現“四通” :通電、通自來水、通公路、通電話。60%的農民加入社會養老保險。全鎮有機動車輛18000輛, 其中個人擁有17200輛。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391元。
鎮村建設 建國前,人均住房僅4平方米,並以草房為主。建國後,實行土地改革,民眾住房逐步向土石、 水泥結構的標準房發展。 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達14平方米,2000年達20平方米。1983年12月,夏村鎮實現了“三縱三橫”公路網路建設的目標。1988年,鎮駐地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綠化。夏東、東耿家、黃埠崖、金青嶺、東里村、打磨等村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名星村” 。 1990年以來,全鎮共投入建設資金6000萬元,投工20萬個,新建樓房150棟,拓寬改造街道7條,總長12.5公里。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鄉鎮”“百新工程試點鎮”,被威海市政府表彰為“土地執法模範鎮”。
集體福利 全鎮福利事業蓬勃發展,有31個村對60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的老人實行勞保退休制度, 有43個村建立了甲級診所,有3.6萬名農村民眾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與此同時,鎮政府還投資20萬元辦起鎮敬老院,使孤寡老人在敬老院歡度晚年。自1983年以來,鎮政府共投資1000萬元,興建和改造了全鎮所有中國小、幼稚園校舍,購置教學用品等配套設施。對考入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村里每年發給每人200至1000元的獎學金。該鎮710戶優撫對象、復員軍人、老黨員補貼金額年年兌現,做到了政治上關心,生活上體貼,生產上幫助。連續多年被威海市授予“民政優撫先進單位”。

政區榮譽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財政收入都名列乳山市鄉鎮第一名,是山東省威海市五項指標前十名鄉鎮和山東省百強鄉鎮之一。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山東省科技鄉鎮、山東省鎮村建設明星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鎮、威海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單位、威海市加工貿易先進單位、威海市經濟強鎮、威海市文明鎮、威海市黨管武裝先進黨委、威海市先進黨委、威海市計畫生育先進鎮等。

人物簡介

冷泮林
(1717~1783) 字若萬,號?谷,冷家村人。少時讀書甚篤,青年時涉足教育,“教授生徒,遠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勤書法,工詩詞,所作書文,時在膠東頗具影響,所著《登州山川風俗及郡縣沿革歷代人物記略》等留存至今。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龍南知縣。任職其間,關心百姓疾苦,變賣家私、山巒以資治理。在任多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曾獲御賜“半朝鑾駕”。晚年擢升知府,因積勞成疾,赴任途中病發而卒。
邢洛書
(1767~1824) 字范九,號龍圖,桑行埠村人。少時家境殷富,父邢鑾樂善好施,對其影響頗深。8歲練武習文,十幾歲即武藝超群。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中武舉,授地安門把總。嘉慶元年(1796年)中武進士,被嘉慶皇帝欽點為藍翎侍衛。後任淮安府都司、河標右營游擊。他為官清廉,體察民情,上司交章薦之,累升海州參將、河標中軍副將、徐州鎮總兵等職。為官時重視治理河務,防止水患,深得地方百姓擁戴。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五日病卒於位。鹹豐初年,御旨重修其墓。
昭隆
(1930~1992) 原名倪文典,小疃村人。出身革命家庭,自幼受革命薰陶,10歲參加八路軍。入伍後,刻苦學習文化知識,1945年8月入山東軍區“抗大”進修,結業後任膠東軍區記者、宣傳幹事。1947年11月加入共產黨。1950年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8年轉業後,先後任黑龍江省合江農墾局《農墾報》總編輯、中央農墾部東北農墾總局《東北農墾報》總編輯。1965年調國家第二輕工業部任職。“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政治迫害。1979年後歷任國家輕工業部宣傳處副處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輕工業報》報社社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等職。1992年11月20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宋竹庭
(1911~1997) 北江村人。出身農民家庭,17歲入保定志存中學讀書,受進步思想影響, 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積極從事黨員發展工作。 8月,參加組建境內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中共牟海特支並擔任組織委員。此後先後任中共膠東特委組織委員、青島團工委代理書記、山東省黨團工委組織委員、中共牟海臨時工委書記、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大隊政委、中共膠東區委統戰部負責人、棲霞民運工作團團長、中共山東分局黨校教員、山東省各救會秘書處主任、費東行署主任、魯中行署民政處副處長、淄博行政公署專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生產司副司長、第三機械工業部技術檢查司司長等職。1957年調浙江省工作, 先後任省人委副秘書長、省工業生產委員會副主任兼科委副主任等職。199 7年4月22日病逝於杭州。
徐中夫
1916年10月生, 石村村人。1938年2月加入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海陽縣委書記、中共南海地委代理書記、南海軍分區政委、中共東海地委宣傳部部長、中共榮成縣委書記等職。1946年後,相繼任中共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山東省政府外事處副處長、文委秘書長。1955年後相繼出任中國駐巴基斯坦、瑞典、埃及、加拿大等國大使館文化參贊、政務參贊。1973年後相繼出任中國駐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國特命全權大使。1985年12月離休後任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
宋星路
1919年12月生,橋東莊村人。1938年7月加入共產黨,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4年3月任牟海縣各救會會長, 1947年任乳山縣委書記,1949年任東海地委宣傳部部長。1958年後歷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處書記、山東省冶金廳廳長、上海第一鋼鐵廠副廠長、梅山工程指揮部指揮。1981年任上海市冶金局局長。1984年任中共上海市紀委副書記,1986年任中共上海市顧問委員會常委。
徐洪敏
1924年5月生, 石村村人。1945年8月參軍,1949年7月加入共產黨。先後於膠東軍區汽車修理廠、 摩托隊和煙臺運輸公司工作。1954年4月調濟南汽車配件廠任科長。1956年7月入省幹部文化學校學習。1960年7月調濟南汽車製造廠任計畫科長、副總工程師。1969年10月後歷任濟南汽車製造總廠生產指揮部負責人、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此期間主持研究開發252軍用系列車和162系列黃河車。1982年1月任該廠廠長兼黨委副書記。1985年離休。
宋孔廣
1928年1月生, 清口澗村人。1944年參加八路軍東海獨立團,翌年10月加入共產黨。後編入華東野戰軍,先後參加了膠東保衛戰和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役。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入解放軍第一坦克學校學習,翌年任一七九師副政委。1968年出任坦尚尼亞桑給巴爾軍事專家組組長。1971年回國任一七九師政委、師長。1978年進軍事學院學習,翌年任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1984年5月離休。
楊洪貴
1928年10月生,房屋村人。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1946年1月加入共產黨。先後於乳山九區中隊、 東海獨立團、華東野戰軍九縱隊二四O團和二三八團任排長、連長、 營長、副團長等職務。1954年入南京高級步校學習。1957年3月後歷任六十軍五四三團團長,國防科工委二十訓練試驗基地技術學校科長、處長,海軍試驗基地處長、副部長、部長及第二試驗區司令員。1984年離休。
崔嘉鴻
1930年8月生, 崔家村人。1948年10月於新華藥廠先後任計畫科長、辦公室主任。 1949年2月加入共產黨。1956年調輕工業部醫藥局工作,後轉化學工業部歷任科長、 副處長、幹部部副部長、組織部部長、人事司司長等職。1985年7月,任中共化學工業部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兼機關黨委書記。1993年9月離休。
徐本順
1935年12月生, 台依村人。1960年10月加入共產黨,1961年7月於曲阜師範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曲阜師範大學教授、數學家。1974年12月起先後任該校學報編輯部編輯、主任編輯、主編。1987年始兼任數學方法論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發表數學研究論文近百篇,編寫《數學思想方法》《數學中的美學方法》等數學專著40餘部。曾任山東省高等師範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管理科學院潛科學研究員等職。其傳略被收入《世界數學家名人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