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鎮(山東乳山市大孤山鎮)

大孤山鎮(山東乳山市大孤山鎮)

大孤山鎮位於中部偏東。東鄰南黃鎮和徐家鎮,西毗夏村鎮,南接白沙灘鎮,北連馮家鎮、下初鎮。東西10千米,南北12千米,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82萬人。轄大孤山、北念頭、上劉家、下劉家、胡家、叢家、士子於家、萬戶、南口、北姜家莊、任家夼、大史家、宮家桃、小史家、八門鄒家、大木、李家莊、入夼、吳家溝、果園、上冊、上夼、趙家、山西頭、河東、八里甸、小孤山、水井、林家莊、石硼楊家、東林家、店子頭、俞介莊、河南、山東頭、西林家36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大孤山,距市區10千米。盛產巴梨、大姜、茶葉,境內多山丘。為乳山市蘋果基地和柞蠶繭主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孤山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部
  • 下轄地區:大孤山、北念頭、上劉家、下劉家、
  • 政府駐地:大孤山
  • 電話區號:0631
  • 地理位置:山東省乳山市
  • 面積:96.8平方千米
  • 人口:2.82萬
  • 著名景點:盛產巴梨
  • 車牌代碼:魯K
簡介,沿革,大孤山、北念頭、上劉家、下劉家、,行政區劃,村莊代碼,村莊來歷,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教育發展,組織建設,地方特產,名人故里,

簡介

大孤山鎮位於中部偏東。東鄰南黃鎮和徐家鎮,西毗夏村鎮,南接白沙灘鎮,北連馮家鎮、下初鎮。東西10千米,南北12千米,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82萬人。轄大孤山、北念頭、上劉家、下劉家、胡家、叢家、士子於家、萬戶、南口、北姜家莊、任家夼、大史家、宮家桃、小史家、八門鄒家、大木、李家莊、入夼、吳家溝、果園、上冊、上夼、趙家、山西頭、河東、八里甸、小孤山、水井、林家莊、石硼楊家、東林家、店子頭、俞介莊、河南、山東頭、西林家36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大孤山,距市區10千米。
境內多山丘。為乳山市蘋果基地和柞蠶繭主產地。盛產巴梨,尤以上冊村的巴梨最佳。煙即高速公路過境。

沿革

1951年設上冊鄉,1958年改上冊公社,1981年因駐地遷址更名為大孤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鄉,1989年12月撤鄉建鎮。1995年,面積95.9平方千米,人口34423人,轄

大孤山、北念頭、上劉家、下劉家、

胡家、萬戶、南口、士子於家、叢家、任家夼、北姜家莊、大史家、宮家桃、八門鄒家、入夼、小史家、大木、李家莊、林家莊、吳家溝、果園、上冊、上夼、趙家、山西頭、河東、小孤山、八里甸、水井、石硼楊家、東林家、西林家、店子頭、俞介莊、河南、山東頭36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大孤山鎮下轄村:上石灰劉家村、水井村、北姜格莊村、俞介莊村、東林家村、大史家村、河南村、胡家村、果園村、林家莊村、八門鄒家村、入夼村、河東村、宮家桃村、山西頭村、叢家村、下石灰劉家村、山東頭村、上冊村、店子頭村、吳家溝村、士子於家村、小孤山村、萬戶村、西林家村、北念頭村、李家莊村、八里甸村、小史家村、大木村、上夼村、石硼楊家村、大孤山村、任家夼村、趙家村、南口村

村莊代碼

371083104(36村):~201大孤山村 ~202河東村 ~203北念頭村 ~204胡家村 ~205南口村 ~206上石灰劉家村 ~207下石灰劉家村 ~208士子於家村 ~209萬戶村 ~210八門鄒家村 ~211上冊村 ~212果園村 ~213趙家村 ~214山西頭村 ~215大木村 ~216吳家溝村 ~217小史家村 ~218宮家桃村 ~219大史家村 ~220北姜格莊村 ~221任家夼村 ~222叢家村 ~223水井村 ~224店子頭村 ~225河南村 ~226山東頭村 ~227俞介莊村 ~228西林家村 ~229東林家村 ~230上夼村 ~231林家莊村 ~232李家莊村 ~233入夼村 ~234石硼楊家村 ~235八里甸村 ~236小孤山村

村莊來歷

大孤山明永樂五年,林兆行由福建莆田縣百累遷此立村(前苗姓居住,元末遷走)。念先祖林和靖(北宋詩人)隱居福州西湖孤山而取村名孤山,嘉靖年間,李姓從大崮頭遷入,更今名。北念頭明崇禎年間,王姓由牟平縣王家疃遷居立村,以姓氏王字為虎頭吉祥之兆取名念頭。1980年更此名。
上劉家清乾隆年間,劉姓兄弟三人由黃格莊遷此立村,以燒石灰為業,取名石灰劉家。後析為兩村,坡上稱上石灰劉家,1950年簡稱上劉家。
下劉家清乾隆年間,劉氏三兄弟由黃格莊遷此定居,以燒石灰為業,稱石灰劉家,後因坡上析上石灰劉家而改稱下石灰劉家,1950年簡稱下劉家。
士子於家明洪武年間,于姓由榮成縣赤山遷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形似獅子的巨石取名獅子於家,清末更名於家,1980年更此名。
萬戶秦始皇三十七年,姜姓由夾河下游公雞島(今煙臺市區西)遷通天嶺,後移此定居,初名山莊。南宋初年更名魯宋里,元中統年間又更名萬戶。
南口明崇禎十四年,王其禮由石疃王家遷此定居,因村旁有核桃樹故稱核桃樹底下。清乾隆年間,姜姓由北河崖、萬戶遷入。嘉慶年間更今名。清末,劉、李姓由湯上、大崮頭遷入。
宮家桃清康熙三十九年,宮姓因繳不起皇糧遷走他鄉,劉姓由黃格莊遷此定居,稱為宮家逃。後更今名。
八門鄒家明末,曾有八戶鄒姓居此,故名。清雍正年間,唐姓由唐家遷此,隨後程、柳、孫姓分別由萊陽縣鴨溝、棲霞縣大柳家、白沙灘遷來。
吳家溝明崇禎年間,吳姓由雲南遷此山溝處定居,故名。後吳姓遷封贈山。清康熙年間,丁姓由河東、王姓由西紀村、姜姓由萬戶遷入。乾隆年間,譚姓從文登縣七口、任姓從上夼來居。
上冊清康熙九年,丁姓由河東遷其西北3里處定居,稱小北莊,同時李姓由大崮頭來居。雍正年間,與河東分離另立田賦戶冊,故更此名。上夼清順治年間,周、于姓由文登縣高村和相於家遷河東村北山夼立村,故名。康熙十四年,丁姓由河東遷入,後任姓從海陽縣西小灘遷入。
大孤山鎮大孤山鎮
趙家明萬曆年間,趙姓由境內河南遷此立村。清乾隆年間,林姓由東林家、西林家,張姓由牟平縣東仙姑來居。後程姓由八門鄒家遷入。
山西頭清順治五年,夏姓由光明頂來居。乾隆年間,林、呂姓由東林家、萊陽縣遷此,因位居林家村之北,故名北林莊。乾隆三十一年,更此名。
河東明嘉靖年間,劉姓由黃格莊遷此,隆慶年間遷大浩口。萬曆年間,丁姓由萊陽縣團旺遷此立村埠後。清初,翟、潘姓分別由湘溝、潘家遷入,因居小河之東,故更名河東丁家,1945年又更今名。
八里甸明成化年間,于姓由獅子於家遷此立村,因距大孤山八里而得名。明末,王姓由王家宅口遷入。清初,許、李、丁姓由許家埠、萊陽縣峴子灣、河東遷入。
水井明萬曆年間,叢姓由文登營遷此建村,因此地井水甘洌清澈,故名。清初,崔、仇姓分別由崔家、仇家窪遷此。
俞介莊明萬曆年間,趙姓由西泓趙家遷此為寧海州進士俞介看守田莊,故名。清初,趙姓遷走,宋姓由北江村遷入,襲原名。清末,焉姓從焉家遷入。河南明初,呂、趙姓居此,因位於鋸河之南,故名,明末遷走。清初,叢姓由水井來居,後張姓從海陽縣哲陽、王姓從海陽所遷入。
大孤山鎮大孤山鎮

農村建設

一、以環境整治為重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在環境整治方面,以美化為重點,主要針對村道兩旁違章搭建的房屋、道路上堆放的雜物、行經村莊的河道以及村中的衛生死角,加大整治力度,消除“髒、亂、差”現象,淨化了通道,美化了環境;以綠化為重點,結合開展“村在綠中”活動,採取鎮上幫一塊、村里出一塊、外部扶一塊等方式,搞好沿路、沿街綠化,在道路硬化方面,積極引導各村因村制宜,藉助外力幫扶,加大資金投入,搞好街道硬化,特別是河南村加大硬化力度,2007年硬化街道10000平方米,總投資達40萬餘元。在土地治理方面,堅持以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積極向上爭資立項,主要是抓好投資160萬元的流域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新建3條攔河壩、1個平塘,新修5公里山路,該項目已經入驗收階段,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二、以沼氣建設為重點,積極實施利民工程。從宣傳引導入手,通過外出參觀、示範引導、技術指導等形式,多途徑、全方位地把農村沼氣建設的意義、作用和政策,宣傳到農戶,積極引導農民把發展沼氣與家庭院舍美化、綠化、淨化結合起來,標準化沼氣池與豬欄、廁所、廚房配套建設,加快沼氣進村、進戶的步伐。以點促面,做到鎮有示範,村有樣板。標準化衛生廁所350戶。與此同時,又開展便民浴池建設,新上水井、大孤山村浴池2個,河南、萬戶兩村浴池正在建設中。三、以文化大院建設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村民眾文體生活質量。在繼續搞好八里甸、水井等村文化大院設施配套的同時,集中抓好了投資40萬元的店子頭文化大院建設現已竣工,投資20萬元的西林家、東林家、上冊等村的文化家室正在建設中,力爭年內新建和改造文化大院、農村活動室6處,新建健身廣場、籃球場4處以上,成立秧歌隊16個,確保10個重點村都建立起集宣傳教育、文體活動、科技推廣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大院,為民眾提供學習、健身、娛樂、陶冶情操的場所。
大孤山鎮大孤山鎮

產業發展

一是大姜產業。進一步擴大大姜種植規模,靠品牌帶動規模生產,靠品牌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使大姜真正成為區域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現“大孤山”牌大姜正處於註冊審批階段。 二是茶葉產業。依託良好的資源優勢和傳統種植習慣,通過外出參觀學習和技術指導等途徑,引導有關村發展優質茶葉種植,把孤山茶做出名堂,創出品牌,今冬明秋發展茶葉面積700畝。
三是水果產業。充分發揮隆鑫果蔬等農字號企業的帶動作用,突出良種苗木推廣,加大無公害、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創匯基地建設,提高果品生產的優質率,四是花生產業。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依託市場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的思路,依託華隆食品、君達糧油等企業的帶動,大力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促進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協調發展,確保將花生出口基地穩定在萬畝以上。
大孤山鎮大孤山鎮
五是畜牧產業。通過政府引導、龍頭帶動、協會輻射,積極引導民眾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重點發展規模養殖場和標準化養殖小區,不斷做大全鎮畜牧業,全鎮畜禽存養量達到35萬隻(頭)。

經濟發展

2012年共外出招商30餘次,已引進並開工項目7個。全年鎮域稅收達到2200萬元,同比增長18%,是五年前的2倍多。占地130畝,總投資1.3億元的金海有色金屬科技開發項目,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完工投產,正在實施投資5000萬元二期工程,公司現與上市的煙臺園城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入股,計畫投資2.6億元,對原有廠區進行擴建,新上冶煉項目。藏仙谷生態園核桃深加工項目廠房正在建設中,設備已購置。乳山市昌盛大力環保餐具有限公司引進煙臺維佳工貿有限公司在乳山投資建廠正在積極運作之中。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傳統產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工業技改重點突出。振興鑄鋼投資1.2億新上樹脂砂再生線、樹脂砂自動造型線、樹脂砂調製生產線等4條生產線,目前9000平方米的框架廠房已完工,現在正在進行設備基礎建設,準備設備安裝,達產後鑄鋼產能將由1.5萬噸提升到3萬噸。漢泰大麻紡織公司與德國公司合作擴大生產規模,德方投資80萬美元,新建標準廠房3000平方米,新上大圓機、製衣機30多台套,投產後年可增加銷售收入1800萬元,利稅可增加300萬元。
——現代農業富民增收。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作為富民強鎮的重點來抓,大力推動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在建立鎮土地流轉中心的基礎上,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信息中心。現有大史家核桃、河東金銀花、上下劉家藍莓、於家特色養殖等5戶實現了大戶土地市場化運作,形成產業經營規模。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省土地整理項目,投入2000多萬元,對上冊、打木等9個村1.5萬畝的農田進行綜合整治,重點建設水利設施、硬化田間路網。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0%。已有4座平塘、12座大口井及新硬化的5萬平方主的田間路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區域內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規模產業發展。引進福喜標準化肉雞養殖小區5處,年出欄肉雞可達400萬隻;發展大姜1.5萬畝,茶葉3000畝,藍莓600畝,豬存欄量20000頭,全鎮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城鄉建設統籌推進。按照鎮村實際情況,今年對上夼、胡家、南口、北念頭、大史家、姜家莊、任家夼、打木、宮家桃等9個村和店子頭、趙家、果園、八門鄒家等4個2011年連片整治村進行綜合治理,栽植各類綠化苗木4.5萬餘棵,硬化街道8.3萬平方米,新建休閒健身廣場13個,新上路燈300盞,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同時,不斷加強對沿村、沿路、沿河生活垃圾的清理,特別是馮乳線、202省道、河林線等重點區域,對已整治村繼續實行長效管護,對農村生活垃圾及時進行清運,鎮村面貌得到了較大改善。近三年先後投資近2000多萬元,按照“三清三化”的標準完成了29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村健身廣場29個,改擴建農村辦公場所29處,連年被評為環境綜合整治先進鎮。
——社會建設不斷加強。一是完善鎮村民眾服務中心功能。改建並粉刷了2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中心,讓民政、計生、林業、農房、社保等服務視窗集中入駐,統一辦公。二是強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本著“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先易後難、有序推進”的原則,將36個村規劃為十大社區,制定了《社區服務十大指導計畫》用於指導全鎮社區建設。目前,十大社區相關服務配套設施正在逐步有序推進。8月份試點的大孤山社區,已開展各類社區服務30餘次,社區的服務水平得到不斷提升,社區整合的功能優勢不斷呈現。三是改造農村村級活動場所。累計投入資金100餘萬元,改建或翻修胡家、小史家、入夼等11個村級活動場所,對西林家、楊家、南口等25個村級活動進行升級改造,統一配套了辦公桌椅、刊板等。四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對低保、五保、貧困等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建立一對一幫扶100餘對,使民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目前,全鎮合作醫療入保率達100%,新型養老保險入保率達98%,今年以來共發放7.25救災款1401戶,損壞房屋補助89戶,總計約200萬元。

教育發展

乳山市大孤山鎮初級中學成立於1987年。學校占地約45畝,建築面積7027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1%以上。學校的主體建築是1998年鎮黨委政府投資150萬元建成的兩座教學樓。學校現有教職工104人,學生987人,19個教學班。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快速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學校有計算機室2個,學生用計算機106台,學生9人一台微機;多媒體教室12個,實現了多媒體、電視進教室;語音室1個,理化生實驗室各1個,圖書室1個,閱覽室2個,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等專用教室齊備;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實現了寬頻連線和局域連線,教師用計算機人手一台,實現了教師辦公微機化;多媒體設施、電視、DVD等先進教學設施已配備到教室,各種教學儀器完善,達到了一類標準,實驗教學開課率100%。校園主幹道全部硬化,整潔美觀,環境綠化花香葉綠,蘊含著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為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秉承“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的辦學思路,以加快推進課程改革為抓手,以全人教育為宗旨,堅持聚精會神抓質量,一心一意謀發展,走科研興校,質量強校之路,引領全體師生向著“打造特色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發展目標開拓奮進。學校有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職工隊伍,他們敬崗愛業,樂於奉獻,形成了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以科學的教育思想武裝學生,以寬鬆而又嚴格、自主而又高效的管理體制服務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特色。先後有20多人被評為各級教學能手和優秀教師
大孤山鎮大孤山鎮
學校在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全體師生精誠團結,勤奮努力,艱苦創業,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先後獲得“威海市規範化學校”、“威海市語言文字學校”、“乳山綠色學校”、“乳山市電教示範學校”、“山東省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組織建設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設是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大孤山鎮黨委高度重視農村兩委換屆工作。一是提早部署,多次召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會,提出要適應形式,擴大民主範圍,嚴格用人標準,著力選好配強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真正把那些政策水平提高、清正廉潔、公道正派、勇於奉獻、黨員和民眾擁護的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二是綜合考察,全面掌握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狀況。通過多種形式,對農村兩委班子進行了綜合考察,將36個農村兩委班子分為21個基本不動、7個有待觀察、8個必須調整三種類型,在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三是搞好培訓,周密部署,確保換屆選舉工作圓滿成功。對全體駐村幹部特別是大會主持人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業務培訓,對換屆選舉工作進行了具體地安排部署。切實做到了統籌安排,嚴格程式,依法選舉,順利地完成了全鎮36個村的選舉工作。四是解決好農村退職幹部的後顧之憂。換屆前,就研究好農村退職幹部待遇方案,適當調高標準,使退職幹部不使倒勁,主動讓位,確保了換屆工作順利平穩,沒發生任何問題。
大孤山鎮大孤山鎮

地方特產

大孤山特產冊梨,譽稱天下。冊梨的譽稱,有一段優美的故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冊村丁書方經商來到時英國租借地威海衛,遇一英人在賣果樹苗。丁向來對果樹栽培有興趣,當即買下140棵,栽於本村東河岸面積約3畝的沙土地里。栽後第五年開花結果,由於缺乏管理經驗,至秋果實所剩無幾。但金黃色的果實香甜爽口,深受鄉人好評。一天,寧海州衙門公差路過此地,見此果特殊,遂買嘗之,連稱:“好果,好果。”當問起此果名稱時,丁支吾半天說了個“洋梨”(現名“陽梨”由此演變而來)。差人品嘗後,又買了幾個帶回衙門。第二年,丁用紙糊了許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繩將袋口紮緊,以減少蟲害,效果甚佳。是年8月,寧海州衙門又來人,要買“洋梨”上貢朝廷。原來上次那位差人把帶回的梨送給知州品嘗,知州老爺如獲至寶。為炫耀本地所產,他以產地上冊村為名,將“洋梨”更名“冊梨”上貢朝廷。冊梨進京後,被評為一級土特貢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譽為“天下第一梨”。從此,冊梨名聲大振,譽滿全國。當地民眾育苗栽培者漸多。民國《牟平縣誌》載:“南塂、樗嵐、松嵐、陳家、初家、果園、上冊等村,多種冊梨,為土產出口之一宗。”
1950年後,政府組織專家對冊梨培育苗木及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專門研究,並大力推廣,栽培面積不斷擴大。1957年,冊梨被國家定為特供果品,用以招待外賓。至1959年,全縣冊梨栽培面積發展到2500畝。改革開放後,擴大至6000餘畝,1990年代初,年產冊梨500萬公斤。
千年古銀杏樹位於大孤山鎮萬戶村,高26.6米,主幹胸圍8.10米,樹蔭蔽地700平方米。樹齡已達1200餘年。傳說北宋代末年,曾有幾名抗金志士藏於此樹,躲過金兵的追捕。這株銀杏樹歷經滄桑,生機盎然,主幹筆直,枝繁葉茂。此樹根部萌出的一根枝條,亦長成一抱粗的大樹。此樹一直被當地人認為是風水寶樹,每逢節日或辦喜事,都在樹上掛彩貼紅,以求吉利,方圓幾十里的老人敬樹如神。如今在銀杏樹東側,豎立著一座“銀杏碑”,碑正面雕刻著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的題字:“滄海桑田千年樹,人傑地靈萬戶村”。

名人故里

大孤山鎮是元代寧海州刺史、萬戶總管姜房和民國修編《牟平縣誌》的總纂於清泮的出生地。
姜房(1184~1240),元初重臣。今大孤山鎮萬戶村人。金末,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義軍四起。姜房組織義軍,平定了動亂,穩定了膠東局勢。時元政權授姜房為寧海州同知,後累升至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軍、寧海州刺史等職。史載:“房撫治有方,政崇寬簡,躬行勤儉,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風俗丕變,民之富庶,倍於鄰郡,所轄軍民倍頌其德”。朝廷加授姜房為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並賜以金符,封天水郡開國侯。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卒。
於清泮(1874~1957),今大孤山鎮八里甸村人。幼時家境貧寒,發憤讀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舉人。宣統元年(1909年),授知縣不就。1932年夏應聘重修《牟平縣誌》,被舉為總纂。跋山涉水,歷盡艱辛,走訪了全縣大部分村莊,翻閱了無數書卷,三年之功,完成《牟平縣誌》。1938年2月,日軍侵占煙臺,邀清泮效力,被嚴詞拒絕。日軍惱羞成怒,將其縛住雙腳拖於馬後,仍寧死不從。後為避日軍尋釁,歸村任教。遇荒年,常出面於街頭募捐,所得款物全部用於賑濟饑民,深得村民敬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