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居

夏安居

夏安居,佛教用語。謂僧眾在夏天,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專心坐禪修學。又稱坐夏、雨安居、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制安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安居
  • 拼音:xià ān jū
  • 別稱:雨安居
  • 起源:印度
來源,日期,要求,

來源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眾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安居。因為一者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二者,天氣炎熱,婦女穿衣不莊嚴,僧眾托缽乞食出入村莊,為防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日期

安居分為夏安居、冬安居,夏安居為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冬安居為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冢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要求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結夏安居是僧眾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舉行一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眾於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先行「受籌法」,其程式為:一、灑掃敷座;二、晨齋預白;三、鳴鐘集僧;四、入堂恭攝;五、受籌羯磨;六、行籌白數。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為安居正式開始(四月十六日),也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如受籌法一樣,要灑掃敷座、鳴鐘集僧、行籌白數等,然後大眾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別屋,互為答問,敘說安居事宜,其餘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處說安居之事;說畢返回大殿,等所有僧眾作法圓滿,共同禮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開始。
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三、水淹;四、國土不準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安居圓滿則稱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後一晚,大家仍齊聚一堂,檢討各人在三個月期間,言行有無違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對方的錯失。若有犯戒者,則要當眾懺悔,這一天就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
另外僧人出家時間的長短可以依據受戒之時起算,如“戒臘某歲”;又有以參加過幾個安居為計算依據,如“夏臘某歲”。如果在某次安居期間,違反戒律,導致不能安居,則當年不能計入夏臘。
佛世時,弟子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常隨弟子,或因本身還無法獨立,必須時常跟隨佛陀學習;二是菩薩弟子,自己修學有成,能夠住持一方,弘揚佛法,但仍須不斷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參加夏安居,隨佛陀共住三個月,聽聞佛陀說法,與同參道侶互相切磋,交換修行心得。在這段期間,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夏安居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工夫,也是養深積厚,自我沈潛的修行。
中國古代的叢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前,禪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禪門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禪,因此可以說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學院的生活,每日閱藏讀經、禪修念佛,實質上也就是一種的安居修行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