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瓶碎米薺

壺瓶碎米薺

壺瓶碎米薺(學名: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 K.M.Liu, L.B.Chen, H.F.Bai & L.H.Liu)是十字花科碎米薺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地下莖明顯,莖起立或彎曲,上部常有分枝。單葉互生,紙質,長4-13厘米,寬5-14厘米。花萼卵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花瓣白色,具網狀脈,寬倒卵形。果梗長1-2厘米,直立或斜展。種子橢圓形,褐色或黃色,長約1.5毫米,無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壺瓶山地區)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和恩施市雙河鄉魚塘壩)。生長於海拔800-1400米的高山上。

該植物營養豐富,嫩莖、葉均可食用,為一種優良的野菜資源;壺瓶碎米薺對環境硒具有很強的富集能力。該植物在中國湖北省分布的新發現,對研究湖北省植物區系組成以及碎米薺屬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意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壺瓶碎米薺是白宏鋒等人2008年發表的新種,特產於中國湖南省壺瓶山地區,湖北省沒有記載。該植物最早於2000年5月被吳永堯等人發現於湖北省恩施州,並定名為恩施碎米薺(Cardamine enshiensis T.Y.Xiang & Y.Y.Wu),但未正式發表;又因該植物與堇葉碎米薺Cardamine violifolia O.E.Schulz,已歸併至露珠碎米薺)相比後,被丁莉、彭誠等人將其鑑定為堇葉碎米薺。王玉兵、陳發菊和梁宏偉等人在對鄂西南植物進行調查時,分別在中國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栗子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發現該種。通過標本鑑定,為壺瓶碎米薺,系中國湖北省的新分布植物。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地下莖明顯,莖起立或彎曲,上部常有分枝,高20-100厘米,全株光滑無毛。單葉互生,紙質,長4-13厘米,寬5-14厘米,腎形或近心形,掌狀脈,邊緣具鋸齒,基生葉偶有1-4對小葉;葉柄2.5-12厘米,具不明顯的翅,基本擴大呈葉耳狀,不抱莖。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無苞片。花萼卵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花瓣白色,具網狀脈,寬倒卵形,長8-10毫米,寬5-8毫米,頂端鈍圓,基部楔形;雄蕊6枚,近等長,花絲基部稍擴大,中部4枚長5毫米,側生2枚長4毫米,花葯長卵形,長約2毫米;雌蕊柱狀,柱頭明顯,光滑無毛,長5-6毫米。長角果,線形,長2-4厘米,粗約2毫米。果梗長1-2厘米,直立或斜展。種子橢圓形,褐色或黃色,長約1.5毫米,無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海拔:生長於海拔800-1400米的高山上。在中國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生長於1500-1800米的林下水濕處;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生長於1400米的岩石水濕處;在湖北省恩施市雙河鄉魚塘壩生長於海拔1400-1500米的小溪淺水處或濕地。
溫度:壺瓶碎米薺適宜溫度範圍為10-25℃,低於10℃植株生長緩慢,高於25℃生長不良。30℃以上壺瓶碎米薺生理代謝將發生紊亂,嚴重時植株死亡。此外,壺瓶碎米薺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過程中,需要低溫階段,即春化作用才能完成自己的生活史。春化作用需要5℃以下的低溫6天時間左右。
光照:壺瓶碎米薺對光照要求不嚴格,溫度在15-25℃的範圍內,強光和弱光條件下都能生長,相比較而言,壺瓶碎米薺稍喜歡弱光。
土壤:在原產地,壺瓶碎米薺喜歡生活在pH值偏鹼的溪水中,但在陸地上,植株對土壤的pH值要求並不嚴格,在普通土壤環境下,pH值5.5-8.0都可以生長。就土壤質地而言,壺瓶碎米薺更喜歡疏鬆的土壤。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壺瓶山地區)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和恩施市雙河鄉魚塘壩)。
壺瓶碎米薺壺瓶碎米薺

繁殖方法

自然條件下,壺瓶碎米薺不易萌發,一方面種皮中含有抑制萌發的物質,另一方面低於溫度15℃和高於30℃都影響種子萌發。最好採用穴盤育苗,集中管理,有利於控溫和控濕,這樣既可以提早成苗時間,又可以提高幼苗質量。具體做法是將壺瓶碎米薺種子用水浸泡1晝夜後,用紗布包住種子每天沖洗1次,每次5分鐘,沖洗後,將種子攤開放在陰涼處保持濕潤。3天后播入穴盤內,5天后種子逐漸萌發,1個月後即可移栽。幼苗生長稍慢,管理無特殊要求,最好保持環境溫度在15-25℃,另外防止蟲害。

栽培技術

整地:露地栽培,當白天最高氣溫不超過27℃時,可以整地。大棚栽培,時間可稍晚。壺瓶碎米薺喜歡疏鬆肥沃的土壤,在整地時應多施優質腐熟糞肥或優質腐熟廄肥和和一定量的化肥,深翻後,整細耙平,土壤顆粒要細而均勻。南方和北方整地時的區別是:南方挖溝,以利排水,北方起壟,以利保水和灌溉。
移栽:由於壺瓶碎米薺的“叢芽生長”習性(類似禾本科植物的分櫱),移栽時要掌握植株間的距離,根據經驗,一般株距15厘米左右,行距20厘米左右。移栽後澆水以利於幼苗成活。
管理:壺瓶碎米薺屬於耐冷性蔬菜,喜冷涼氣候。露地栽培,幾乎不需要過多管理,但越冬時植株老葉可能會出現乾枯或死亡現象且生長極慢,如有條件可覆薄膜保溫以促進生長,提早上市時間。大棚栽培,棚內條件容易控制,入冬以後大棚內溫度保持在15℃以上薺菜就能旺盛生長。如果大棚內溫度超過28℃,要注意通風換氣。壺瓶碎米薺因其生長期稍長,根系分布淺,故生長期間須保持肥水充足。可根據植株長勢通過調控溫度和水肥管理,使其在元旦和春節期間都能採收,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採收:大棚栽培,通常在移栽後60天左右即可分批採收。由於壺瓶碎米薺在合適條件下的“叢芽生長”和無限生長習性。所以1次種植可多次採收。採收時將生長旺盛的植株切下或剪下,儘量采大留小以利增產增收。採收後應噴施多菌靈以抑制雜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主要價值

該植物營養豐富,嫩莖、葉均可食用,為一種優良的野菜資源;壺瓶碎米薺對環境硒具有很強的富集能力。該植物在中國湖北省分布的新發現,對研究湖北省植物區系組成以及碎米薺屬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