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

墨學,顧名思義,就是墨家的學說,主要由墨翟提出,有“兼愛”,“非攻”,“明鬼”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學
  • 階段1:先秦時期
  • 階段2:漢晉至清朝中葉
  • 階段3:清朝中葉至今的百年時間
墨學,基本資料,墨學發展的分期,墨學的復興,墨家著作,墨子故事,駁巫馬子,答公孟子,一分為二,言行之論,聚徒講學,怒耕柱子,

墨學

基本資料

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皆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準繩。周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土地荒蕪,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廣大人民民眾渴望彌兵息戰,休養生息。墨子體察到下層的民情,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就這一點講,是有積極意義的。自古及今,不論什麼形式的戰爭,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民眾。
墨子墨子
非攻”是墨學的重要範疇,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科學、文化、倫理思想。
墨子所主張的“非攻”是與孔子的“愛仁”思想有一定的共同點,但是並不是完全相同。

墨學發展的分期

墨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興盛時期,指的是先秦時期。這個時期儒墨爭鳴,墨家成員眾多。《呂氏春秋·當染篇》記載:“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孟子 滕文公下》載,因“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故“孔子俱,作《春秋》。”莊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現是怎樣的呢?他接著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就是說天下人的言論不屬於楊朱,就屬於墨惟。可見當時墨家的興盛。這也是由當時的社會發展歷史條件決的。當時社會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不同立場、不同出身的賢人志士紛紛要求參與政治,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小生產勞動者的墨家思想一定程度占了優勢,所以能與儒家分庭抗禮。以禽滑厘為代表的墨學者,為墨家思想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個階段是衰微時期,指的是漢晉至清朝中葉這段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由於種種原因墨學衰微乃至湮沒。墨學基本上是處於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所見記載不多,如《鹽鐵論》記載: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學,招四方游士,山東儒墨成聚於江淮之間,講議集論著書數十篇。到唐時鄭樵的《通志·藝文略》記有《墨子》十五卷,又三卷之說。明時焦站的《因史經籍考》亦有此說。治墨者中,可考的僅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台,元代的陸友等。
第三個階段是復興時期,指的是清朝中葉至今的百年時間。這段時間眾多學術巨子研治《墨子》,成就輝煌。清乾隆、嘉慶時期,是清朝海禁大開時期,中西交通發達,西方一些引入的科學理論,許多方面與墨經中的數學、光學、力學、天文學等理論相吻合,引起了治墨者的關注。同時治墨者發現,墨學的墨辯,是印度因明三段論、西方穆勒名學、近現代興起的邏輯學的先驅。比如如何立辭、歸類、推理等深奧的理論,墨辯中常常運用。

墨學的復興

提到墨的復興,就不能不說清代學者孫詒讓。《墨子》一書在中國長期備受冷落,“傳誦既少,注釋亦稀,樂台舊本,久絕流傳,闕文錯簡,無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曉”。孫詒讓吸收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戴望俞樾、黃仲弢、楊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寫成《墨子間詁》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梁啓超說:“蓋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
清代的治墨者中,以畢沅孫詒讓等較為著名。民國前後的治墨者,以梁啓超最為著名,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子墨子學說》,說:“楊學遂之中國,今欲救亡,厥惟學墨。”在尋救舊中國出路的指導思想上,墨學思想也曾是舊知識分子探索對象之一,因此,這也是墨學復興的原因之一。孫中山先生在《民報》創刊號中,故意不理會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而獨獨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中國客宗師。後來他又經常提到墨子,例如,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解放後對墨學的研究並非廣泛而深入,所見的有關文章及著作並不多,有譚戒甫的《墨辯發微》和《墨經分類譯註》,方授楚的《墨學源流》,李溫淑的《墨子今注今譯》,陳孟磷的《墨辯邏輯學》,詹劍峰的《墨家的形式邏輯》等等。在今傳注本中。以清代的畢沅注本《墨子注》為最早,以孫詒讓的注本《墨子閒詁》為最佳。

墨家著作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在東漢時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 《我子》一篇
  •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 尹佚》二篇——一名在時期的周朝官員在所著
墨家在六朝以後逐漸流失,正統十年(1445年),張宇初奉敕,將《墨子》刻入《道藏》。現代所傳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錄,才得以留傳下來。汪中將墨子書分為內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首先將《墨子》五十三篇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自《親士》到《三辯》,凡七篇,皆後人假造的。第二部分:《尚賢》三篇、《尚同》三篇、《兼愛》三篇、《非攻》三篇、《節用》兩篇、《節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樂》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多墨家弟子所著。第三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都是後來莊子的別墨。第四部分:《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五篇,是墨子一生的言行集,相當於儒家的《論語》。第五部分:自《備城門》以下到《雜守》,凡十一篇,所記都是墨家守城備敵的方法。

墨子故事

駁巫馬子

墨子多次與儒家弟子巫馬子辯論。一天,巫馬子對墨子說:“你行義,沒見有人幫助人,也沒見鬼神賜福給你。但你還在做,你有瘋病?”墨子回答:“假若你有兩個家臣,一個表里不一,一個表里如一,你看重哪個?”巫馬子說:“我看重後者。”墨子說:“既然這樣,你也看重瘋病的人。”

答公孟子

公孟子多次與墨子討論學術、人生等問題。一次,公孟子頭戴禮帽,腰間插笏,穿著儒者服飾來見墨子,問服飾與行為有何聯繫。墨子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位國君,服飾好孬貴踐不同,但作為卻一樣。我認為有作為不在於服飾。”用事實折服了公孟子。

一分為二

墨子對程子說,儒家學說有四個方面足以喪亡天下。程子說墨子詆毀儒家。墨子說此為告聞絕非詆毀。數日後,墨子又與程子辯論,稱讚孔子。程子問:“您一向攻擊儒家,為什麼又稱讚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變的地方,應予區別對待”。墨子一生堅持對事不對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廢人”。

言行之論

魯國的南部有一個叫吳慮的人,冬天制陶,夏天耕作,自比堯舜。墨子聽說後就去見他。吳慮對墨子說:“義,貴在切實可行,何必到處宣傳!”墨子說:“你親自陶稼,分之於民,獲利太小,我宣傳義,可以救天下,獲利巨大,怎能不去宣傳呢?”

聚徒講學

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為己任,到處奔走,宣傳行義。經過幾年的實踐,他深感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必須組織更多的人為義獻身。約在三十歲之前,他創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其學說成為“言盈天下”的顯學。

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墨子曰:“我將上太行,以驥與牛駕,子將誰策?”耕柱子曰:“將策驥也。” 墨子曰:“何故策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湮沒原因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為什麼墨學逐漸衰微以致湮沒。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儒墨爭鳴
先秦時期,儒墨為世之顯學,兩家爭論非常厲害。《非樂》、《非命》、《非儒》是直接攻擊儒家的篇目,從《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時與儒家的直接爭鋒,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當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的痛批。最著名的例子是孟子。《孟子 滕文公下》中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在這裡,孟子將主張兼愛墨子與主張為我的楊朱對舉,說墨子主張兼愛,就是無父,無父就是禽獸。這無疑給墨家帶來很大的打擊。
第二,獨尊儒術
漢武帝時期,為了從理論上證明漢王朝的合法性,著名儒生董仲舒給武帝上《天人三策》,引發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儒家思想成為正統觀念,其他的都在打擊排隊之列,作為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學,自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
第三,難以實行
墨家講究的“兼愛”,是一種無差等的愛,相對儒家有差等的仁愛而言,顯得更理想化,雖然美好,卻難以實行。並且,墨家提倡苦行,加入墨家的人要經過嚴格訓練,加入以後還有嚴格的紀律約束。關於墨子的思想難以實行這一點,墨子在世時就有人對他當面提出過,《兼愛下》中還墨子反駁過時人“以為難而不可為邪”的觀點。《莊子 天下》篇中也表達了這個觀點:“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行難為也……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
第四,自身矛盾
總起來看,墨子是唯物主義的,但是為了推行自己的理論,他又提出了尊天事鬼的觀點;他反對儒家的復古思想,反對墨守成規,但是又提出“凡言凡動,合於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的判斷是非的標準;他自苦利人,精神崇高,但帶有若干空想成份,難於為多數人接受;他要求平等的政治權利,卻又有著專制主義傾向。這些都反映出小生產者思想的特點。不利於墨家的發展。
第五,文風質樸
《論語》溫和敦厚,格言不斷,《道德經》是哲理詩體,《莊子》恣肆汪洋,是散文奇葩,《孟子》氣勢充沛,長於辯論,可以說先秦諸子的大多很講究文采。相對而言,《墨子》一書顯得語言質樸,不飾雕琢,甚至部分內容詰屈聱牙,難以解讀。當然這是墨子所提倡的,《墨子 修身》篇中說:“言無務多而務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就是說,語言不要致力於多,而要致力於明智;不要致力文飾,而要致力於明察是非。這種觀點自有其道理,但是不可能否認,一定意義上阻礙墨學的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