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路初晴

《塞路初晴》是唐代詩人雍陶途經邊塞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描寫塞外之景,氣氛祥和,節奏亦舒緩平易;五、六句讚頌王師的強大,警告敵人勿輕起戰端,轉折有力;最後兩句展現和平來臨,邊塞寧靜的景象,節奏又趨舒緩。全詩色彩繽紛,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塞路初晴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雍陶
  • 作品別名:晴詩
  • 作品出處:《文苑英華》卷一五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塞路初晴
晚虹1斜日塞天昏2,一半山川帶雨痕3
新水4亂侵5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
胡人羊馬休南牧,漢將旌旗在北門。
行子喜聞無戰伐,閒看游騎獵秋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晚虹:傍晚雨停後出現的彩虹。
  2. 昏:昏暗。
  3. 雨痕:雨水沖洗後留下的痕跡。
  4. 新水:謂雨水。
  5. 亂侵:到處流淌。
  6. 南牧:南下放牧,此指北方少數民族南侵。
  7. 北門:指北部邊防要地。
  8. 閒看游騎獵秋原:謂由於沒有戰伐,游騎在草原上打獵為樂。游騎:擔任巡邏突擊的騎兵。

白話譯文

晚虹斜掛,夕陽西沉,黃昏降臨到邊塞。天開始晴朗,可一半的山川仍帶著雨的痕跡。
新下的雨水,到處漫流在青草蔓蔓的小路上。前方村莊,輕煙縈繞著綠色的楊樹。
胡人的羊馬,再也不要想到南方放牧,唐王朝的旌旗正飄揚在北疆。
我這行人驚喜地看到再也沒有戰爭,能夠在秋天的原野上悠閒地游賞打獵。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年間,唐朝與吐蕃、回紇等民族的統治者曾一度休戰,邊境得到暫時安寧。作者當時途經邊塞,面對來之不易的和平景象麗產生了喜悅心情,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既然以《塞路初晴》為題,這當然是一首邊塞詩。與一般的邊塞詩不同,這首詩迥然而異,它以滿腔熱情,謳歌了邊塞初秋時節雨後新晴的明麗風光,使讀者感到清新、寧靜和安謐,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從中寄寓著詩人希望和平的良好願望。
全詩前四句以簡練的筆墨和穠麗的色彩,寫作者在塞路上行進時的所見,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饒有邊塞情趣的美好畫圖:在草原上,傍晚時分,大雨剛過,斜日反照,一道絢爛的彩虹橫跨天空,山嶺、川原在水汽迷濛中,還殘留著大雨的痕跡。雨後新水在青草豐茂的路上到處亂流,裊裊炊煙正在被綠楊簇擁的村莊上盤繞不去,顯得依戀不捨。這一切,是無比動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來審視這塞北的美景,字裡行間充溢著歡悅、愉快的感情。這四句詩,第一、二句正麵點題,時間、地都十分明確,特別是重點突出了初晴,具有統攝全詩的作用。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來,在點明時間上似乎疊床架屋,有些犯復,但仔細咀嚼,卻寄寓著作者深刻的用心。“晚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進時,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這當空舞動的七色彩練,將作者的視線不由自主地引入廣闊的空間。一個“晚”字,點明了時間。在廣闊的天空中,與“晚虹”相對,正是那發射著光輝的“斜日”,唯其斜掛天際,才能與天邊彩虹遙相呼應,使得畫面極為開闊,表現出邊塞雄渾的特色。這裡,“斜日”不是用來點明時間,而是用來描寫實有景象。“塞天昏”的“昏”字,也不是用以表明時近黃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剛歇,經強烈陽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帶迷濛的景象,這是草原初晴時的顯著特徵。這一句與下句“一半山川帶雨痕”,組成了一幅壯闊的圖景,是從遠處落筆。第三、四句由遠而近,寫詩人腳下之路,然後又稍稍推開去,寫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莊。天上地下,遠處近處,景物富於變化,很有層次。
同時,作者攝入詩中的景物,在顏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點。“晚虹”、“斜日”、“青草”、“殘煙”、“綠楊”,組合在一起,色彩異常艷麗,但穠麗中又有清新之感;風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國的雄渾。顏色上的搭配,與空間位置上的變化結合在一起,從而將草原風光形象準確地傳達給了讀者,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這一派大好風光時的感嘆,是全詩的主幹。北方遊牧民族常向南擴展勢力,故“南牧”實含有侵略的意味。這兩句是警戒北方遊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為強大的唐軍正駐守在北方,是衛國的長城。詩句顯得義正辭嚴,有凜然不可侵犯之概。為了加強氣勢,作者使用因果倒裝法,將“胡人羊馬休南牧”的警告語前置,放在主導地位上,以逆筆取勢,顯得更為有力。這兩句初讀時似覺與前四句有些脫節,但細味詩意,不難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亂侵青草路”而來,由於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長勢茂盛,因而想到羊馬南牧。從內在聯繫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緊密,在突然的跳躍中,隱含著細針密線的連綴。
“行子喜聞無戰伐,閒看游騎獵秋原”,前一句是緊承第三聯。如果說上一聯中還隱含著作者對戰爭的戒備心理的話,那么,經過打聽,證實此時確乎停止戰爭了,作者的戒備心理也就隨之消失,不禁欣然於懷了。一個“喜”字,生動地傳達出了作者此時的高興情懷。於是,他悠然地看著三三兩兩的游騎在草原上打獵,往來馳逐,心情輕鬆愉快。一個“閒”字,與上句“喜”字相對應,進一步表現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將讀者的想像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後初晴的美景,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並且,在前四句靜景的描寫上,又增加了動態的游騎。動靜結合,使整個草原更富有生氣,把景色裝點得更加美好。於是,那明麗清爽的畫圖,愈益清晰地浮現在讀者眼前,那悠然綿邈的韻味情致,也令讀者回味無窮。
這首詩前四句平平敘起,在節奏上舒緩平穩。第三聯異峰突起,在內在旋律的起伏上,猛然形成高潮,給讀者以強烈印象,也使得全詩有了剛健挺拔的氣勢。然後,到尾聯又逐漸平穩,並且回復到前四句去。這樣,在起伏跌宕之中,顯出顯著的變化,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上,渾然天成,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名家點評

·唐汝詢《唐詩解》卷四四:邊庭晚晴,雨痕猶在,道間水溢,村柳煙迷,甚可觀也。況邊境清寧,將士出獵,行子之懷差足慰耳。
·金聖歎《選批唐詩》卷六下:五(句)寫遠望蕩蕩,六(句)寫近望森森,畢竟畫來是新晴風色。
·陸次雲《晚唐詩善鳴集》卷上:與牧之《晚晴賦》,爭妍角秀。
·屈復《唐詩成法》卷十:“一半山川”,寫初晴神妙。三四,寫景真切,承二(句)。五六,邊境清寧。七八,從五(句)托下,寫太平氣象,行人安穩,如在眼中。
·黃叔燦《唐詩箋注》卷六:首二句寫塞上初晴景色如畫。水侵草路,煙傍村墟,人多休牧,漢將安居,喜無戰伐之愁,閒看秋原之獵。即事成詩,語多入妙。

作者簡介

雍陶(805—?年)唐代詩人。字國鈞,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自國子毛《詩》博士出任簡州刺史。工詩善賦,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其詩皆律詩與七絕,多為記游題詠、寄贈送別之作。《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全唐文》錄存其賦二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