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塞納河畔的採石場》是弗拉芒克野獸派風格的一件典型作品。畫中,強烈的大紅色與綠和藍色的對比,產生熱烈動盪的氣氛。那些狂放而毫無秩序的樹枝,有如火舌一般在空中顫動、飛舞,顯得尤為觸目。熱烈的色彩與飛舞的筆觸,使畫面給人以狂野動盪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 風格:野獸派
  • 類別:油畫
  • 年代:1906年
  • 作者:弗拉芒克
  • 屬地:巴黎
  • 作者國度:法國巴黎
作品簡介,作者經歷,

作品簡介

【名稱】 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1906年
【作者】弗拉芒克
【規格】65x54厘米
【屬地】巴黎,私人收藏

作者經歷

在野獸派畫家中最為狂放不羈的是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他出生於巴黎,童年是在巴黎郊外貧困的環境中度過。他的父母都是音樂師,頗有吉普賽藝人的個性。他們根本不把教育兒子當一回事,而是聽任自行其事。這使弗拉芒克自小養成了率直樂觀的平民趣味。他喜歡遠足或騎腳踏車,到鄉村玩耍,參加體育聚會……世間的一切都使他高興。他的父親有北方血統,祖輩大多是荷蘭水手,或是佛蘭德斯的農民。他繼承了祖輩的強健體魄,以及熱愛自然、和藹親切的稟性。他興趣廣泛,不僅喜歡音樂和繪畫,還能寫小說,還會幹農活。十六歲時,他到夏特自謀生計,靠當腳踏車賽手和季節性地給人拉小提琴餬口。1898—1900年他在法國軍隊服役。在役滿前夕回巴黎休假的途中,他在夏特遇見當地的畫家德蘭。二人志趣相投,決定在一起工作,於是便在夏特島上合租了一個廢舊的小酒館作為畫室。就是在這裡,他們創建了作為野獸派源泉之一的夏特畫派。德蘭曾在回憶二人的這段交往時寫道:“終日沉浸在色彩之中,談的都是關於顏色的話和使顏色具有生命的太陽。”這個時候,梵谷的繪畫對於弗拉芒克產生重要的影響。1901年春,他在喬納畫廊觀看梵谷作品回顧展時,竟然激動得大聲叫嚷:“我愛梵谷勝於愛我的父親!”
在繪畫上他追求自由。他對傳統不屑一顧,以從未去過羅浮宮而自我誇耀。他說:“參觀博物館會使個性變劣,就象與神父的親切交談會使你喪失自己的真誠一樣。”任何束縛、規則、教條都會使他惱怒。他厭惡限制自由的一切。他說,他力求“用自己的心作畫,而不為風格傷腦筋。因為本能正是藝術的基礎。”
象梵谷一樣,他偏愛濃烈的色彩。他說:“我把全部色調的亮度提高,把我所感覺到的每一件東西都轉變成一首純色的管弦樂曲。”他總是把那從顏料管中直接擠出的明亮顏色,堆到畫布上去。他偏愛飽滿的橙色,往往以鮮明的紅色與之呼應,並以強烈對比的色彩(藍、綠)來強化其視覺衝擊力。他偏愛厚塗的筆法,喜歡以旋動的筆觸和粗重的黑線,勾畫物象的結構。
面對這幅畫,就仿佛耳邊響起了鑼鼓喧囂的振耳音樂,人們無法從中以寧靜的愉悅來體驗自然的和諧。幾乎畫中的一切,都讓人感受到畫家的那種狂躁而暴烈的性格。弗拉芒克曾說:“繪畫就好象一個潰瘍。它把我心中的邪惡淌完了。如果不是有點繪畫天賦的話,我將會是很壞的人……在一個我極可能會弄出丟炸彈的事情的社會裡——這將使我被判處死刑——我努力使這股衝動升華為藝術的表現,在繪畫中表達出來,我將顏料直接從顏料罐子擠在畫布上。如此,我才能夠利用我那種破壞的本能去再創一個感性的、生活的、自由的世界。”(彌勒著,李長俊譯《野獸派》,台灣大陸書店出版社,第70、71頁)這與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幾乎是一個腔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